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Arthur Asa Berger,黃新生譯,1998,《媒介分析方法》,遠流出版社。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0,《國際勞工公約》中譯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
吳庚、陳淳文,2019,《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作者自刊,三民書局總經銷。
李金泉、蕭景祥、鄭世岳、魏榮男,2018,《新職業安全衛生概論》,新文京出版社出版。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陳旺儀、林淑慧、吳啓新、郭志良,2019,《勞動關係重要影響因素監測分析-以勞動檢查資料庫為例》,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
陳建文、劉士豪、林良榮、李玉春、邱羽凡、林佳和、傅柏翔、郭玲惠、葛百鈴、侯岳宏、洪瑩容、黃鼎佑,2018,《個別勞動法精選判決評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勞動法研究中心主編,元照出版。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理論與實務》,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陳繼盛,2014,《勞動學導論》,台灣勞動學會出版。
張其祿,2007,《管制行政:理論與經驗分析》,商鼎文化出版。
張烽益、洪敬舒、楊書瑋、林佳和、周兆昱、侯岳宏、林良榮、沈牧樺、葉永山,2012,《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出版。
黃新生,1992,《廣播與電視》,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劉孔中,2010,《通訊傳播法:數位匯流、管制革新與法治國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出版。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衛民、許繼峰,2019,《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前程出版社。
健康職場推動中心,2013,《健康職場行業別操作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版。
二、期刊、專書論文或會議論文
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29。
王靜嬋、許瓊文,2012,〈獨自療傷的記者?從社會支持取徑檢視記者創傷壓力的調適〉,《中華傳播學刊》,22:211-257。成之約,2001,〈我國漁業勞動檢查體制建構之初探〉,《經社法制論叢》,28:225-249。成之約,2006,〈產業工會對“派遣勞工”的態度及其對勞資關係意涵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20:97-123。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12(2):137-160。李皇萱,2016,〈監督與共管 做媒體的主人「新聞報導他律之必要性座談會─以內湖隨機殺童案為例」座談紀要〉,《NCC NEWS》,10(5):1-4。
李艷紅,2019,〈公眾批評與記者抗爭:社交媒體時代新聞業的問責與自主之辯〉,《傳播與社會學刊》,50:27-58。
何國華,2014,〈媒體經營者的數位想像:從多工記者新聞產製到傳媒課程調整,中華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取自http://ccstaiwan.org/paperdetail.asp?HP_ID=1659。
吳永乾,2012,〈刺探新聞與媒體自律之道-世界新聞報關門事件的啟示〉,《法令月刊》,63(2):66-80。吳育仁,2010,〈勞動過程中之勞動控制:以台灣地方新聞記者之管理為例〉,《勞資關係論叢》,12(2):83-118。邱羽凡,2019,〈勞工出勤紀錄與加班事實之證明-兼論勞動事件法相關規範之影響〉,《中正大學法學集刊》,(65):163-213。
邱繼賢,2015,〈職業安全衛生與勞動條件檢查專業分工體系〉,《台灣勞工》,41:4-11。
林子儀,1992,〈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22(1):59-103。
林良榮,2013,〈勞動檢查制度論-法理基礎與我國現行體制之檢討〉,《高大法學論叢》,(8)2:149-210。林孟皇,2007a,〈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上)〉,《台灣法學》,95:19-33。
林孟皇,2007b,〈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下)〉,《台灣法學》,96:1-19。
林信昌、臧國仁,2000,〈新聞從業人員之工作倦怠現象: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新聞學研究》,63:91-135。
林淳華,1996,〈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49-68。林富美,2002,〈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73:63-94。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183-212。侯岳宏,2010,〈日本工作時間與待命時間之認定的發展與啟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5:175-209。侯岳宏,2013,〈日本部分工時勞工均等待遇原則之發展〉,《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9:25-71。
洪貞玲、劉昌德,2006,〈傳播權觀點的商營廣電管制〉,《中華傳播學刊》,10:27-53。洪貞玲,2017,〈傳播內容管制與公民參與—NCC 還可以做甚麼〉,《傳播、文化與政治》,5:57-88。
陸燕玲,2003,〈從“名門正派”到明教教徒?-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71-216。
許育典,2008,〈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0(1):1-60。許家馨,2011,〈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124:1-71。陳春山,2007,〈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實踐〉,《證交資料》,546:2-7。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29-61。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1-40。張世澤,2007,〈論民主社會中的媒體角色-以國家機關評鑑媒體為例〉,《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3:87-105。張其祿,2008,〈法規(管制)影響評估理論與實務之初探〉,《研考雙月刊》,32(2):50-58。張其祿,2009,〈獨立管制機關的政治監督與治理:兼論對我國獨立機關之啟示〉,《公平交易季刊》,17(2):89-138。張其祿、蔡妮娜,2019,〈臺灣工時規管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5(4):1-28。焦興鎧,2007,〈從勞動三權國際勞動基準之發展看我國工會法之修正方向〉,《法令月刊》,58(2):26-48。傅還然,2018,〈我國勞工健康保護相關制度與國際經驗比較〉,《臺灣勞工季刊》,(55),20-31。馮建三,2002,〈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季刊》,1(2):117-142。楊汝椿,1996,〈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聞倫理重建〉,《新聞學研究》,52:83-94。黎文龍、劉國青,2013,〈勞動檢查與職災統計關係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1(3):366-372。劉幼琍,2012,〈自律與公評人:台灣衛星電視新聞頻道問責制度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22:133-167。劉孔中,2014,〈新聞媒體多元與反壟斷之法制探討〉,《公平交易季刊》,22(3)1-44。劉昌德,2007,〈媒體倫理的政治經濟學:國家、資本與新聞專業規範的流變〉,《中華傳播學刊》,11:111-153。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95:239-268。劉昌德,2015,〈自己的傳播權自己救:近十年媒體改革運動中的公民參與〉,《台灣人權學刊》,3(1):121-133。
劉昌德,2016,〈派遣的逆襲:公廣集團「內部外派」勞動與派遣工會運動〉,《新聞學研究》,128:1-47。劉梅君,2020,〈勞動三權的昨日今生:兼淺談台灣罷工行動的若干爭議〉,《台灣人權學刊》,5(3):3-41。
劉嘉薇、賴競民、郭政豪,2014,〈臺灣媒體執照審核政策之演變:國家與媒體關係〉,《中國行政評論》,20(3):1-26。劉蕙苓,2018,〈台灣記者的 3L 人生: 數位時代的工作狀況與趕工儀式〉,《傳播與社會學刊》,43:39-71。鄭羽伶,2017,〈初探我國陪同鑑定人制度〉,《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5(1):60-69。蔡惠鈞,2009,〈勞動過程之研究:新聞記者的勞動控制和展現主體〉,《台灣勞動評論》,1(1):89-113。魏玓,2006,〈監理之外:初探NCC在媒體產業輔導與媒體文化發展的角色〉,《廣播與電視》,26:29-49。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81-125。羅世宏,2013,〈媒體壟斷如何防制?媒體多元如何維護?-邁向一個複合式的管制取徑〉,《傳播研究與實踐》,3(2):1-25。三、學位論文
王冠斌,2010,《勞動檢查報告於民事請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嘉義縣。王偊菁,2016,《網路即時新聞對電視新聞工作者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王建雄,2008,《新聞自律機制-台灣電視媒體建立公評人制度之可行性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方仰忠,2011,《數位匯流時代之電視媒體管制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依屏,2017,《我國勞動檢查制度之研究-以檢查機構與檢查員之權限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吳炎烈,2009,《電傳勞動者勞動條件與權益之研究-以報社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思定,2017,《臺灣與日本之勞動檢查申訴制度-兼論臺灣勞動檢查法制之特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佩玲,2006,《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吳覲鼎,1999,《我國報社從業人員參與工會之研究-以某報社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伯勳,2018,《新聞記者之勞動權益探討:以工作時間定義為核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林聰偉,2010,《我國勞動檢查與職業災害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產業安全與防災組碩士論文,新竹市。翁詩瑋,2018,《考量勞動檢查之職業災害成本預測》,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陳玉瓊,2004,《電子報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研究-以《中時電子報》個案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陳建志,2014,《台灣勞動檢查與職業傷害的因果關係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黃秀卿,2007,《新聞記者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調查》,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温宏榜,2019,《我國勞動檢查制度之研究-以桃園市勞動條件檢查為例》,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鄭旭恆,2010,《勞動檢查員職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蔡惠雅,2019,《公民參與機制於勞動檢查之運用-臺北市勞動條件檢查陪同鑑定制度探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劉玉惠,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賴若函,2010,《奮不顧身下的勞動哀愁:新聞工作者職災類型、成因、組織與法制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賴威志,2017,《我國勞動條件檢查制度與實務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韓德仙,2016,《勞動條件檢查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蘇彥勳,2017,《勞動檢查權歸屬地方主管機關合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四、委託研究案
毛義方、徐雅媛,2015,《新聞從業人員工作負荷及生理疲勞調查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王維菁、洪貞玲,2010,《台灣新聞記者薪資變遷之政治經濟分析:科技、產業、勞動市場與社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聯雄、徐維聰、陳明澤、梁蒼淇、王國彬,2001,《臺灣勞動檢查組織變革之研究》,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動檢查處九十年度計畫研究報告。
法治斌,1996,《行政檢查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紀振清、林良榮、陳重陽,2012,《勞動檢查業務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權責分工及組織設計》,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孫晉英,2017,《從勞動檢查人力的不足,思考不同的管理方式簡要研析》,中華民國立法院議題研析,取自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85402。
馮建三、劉昌德、張時健,2016,《媒體勞動史料蒐集調查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委託計畫。
劉蕙苓,2017,《匯流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媒介角色認知與工作滿意度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羅世宏,2004,《數位時代的新聞職業:資訊傳播新科技對新聞記者及其工作(場所)的影響評估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五、官方文獻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5,《中華民國104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6,《中華民國105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7,《中華民國106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8,《中華民國107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9,《中華民國108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20,《2019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年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出版。
貳、英文文獻
Bittner, A. K. 2011. “Managing change: Innovation and Trade Unionism in the News Industry.” European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Baker, C. E. 2007. Media concentration and democracy: Why ownership matt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ndwin, R., & Martin, C. A. V. E. 1999. Understanding regulation.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trand, C. J. 2000 . Media Ethics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s.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ishecki, M. 2002. “Co-regulation: A new model of media regulation.” In http://www.un.org/womenwatch/daw/egm/media2002/reports/EP3Cishecki.PDF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1947.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lin, D., & Mancini, P. 2004.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Communication, Societ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cy, S., & Blanchard, A. 2003. “The impact of public ownership, profits, and competition on number of newsroom employees and starting salaries in mid-sized daily newspaper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0(4):949-968.
OECD, 1997, The OECD Report on Regulatory Reform: Synthesis. Paris: OECD Publications.
Quinn, S. 2005. “Convergence's fundamental question.” Journalism studies 6(1):29-38.
Mulgan R. 2003. Holding Power to Account: Accountability in Modern Democracies.
Stewart, P. 1974.” Or of the Press.” Hastings. lJ, 26:631.
Von Krogh, T., & Nord, L. W. 2010. ”Between public responsibility and public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editors' attitudes toward media accountability in Sweden.” Communication, Culture & Critique, 3(2):1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