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7: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雅鈞
研究生(外文):Ya-Jiun Fan
論文名稱:商業模式創新與組織再造:以高雄市美濃區農會與台南市永康區農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The Kaohsiung City Meinong District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The Tainan City YongKang District Farmers’ Association
指導教授:陳思寬陳思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Kuan Chen
口試委員:陳厚銘黃恆獎
口試委員(外文):Homin ChenHeng-Chiang Huang
口試日期:2021-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企業管理組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農會美濃區農會永康區農會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再造
外文關鍵詞:Farmers’ associationKaohsiung city Meinong district farmers’ associationTainan city YongKang district farmers’ association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Reorganization
DOI:10.6342/NTU202102247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灣農會系統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組織最完整、數量最龐大的人民團體。120年前秉持「一鄉鎮一農會」原則,依個別地區發展程度陸續設立。先經歷戰後改組,再因1970年代偏遠農會因財務不良併入周邊農會,目前全國共有302家農會。在時代巨輪轉動之下,台灣農會組織從創立時「殖產興業」,戰爭時期協助汲取農業資源,戰後以農業支援工業,到1980年代之後,隨著所在地都市化發展,形成都市型農會、半都市型農會、鄉村型農會的不同業務經營方向。
全球貿易自由化浪潮襲來,台灣正式加入WTO,國內農業面臨巨大挑戰,安穩發展百年的農會組織,同時經歷轉型及經營危機。少數走出自我成功之路的標竿農會,例如本文個案的高雄美濃農會、台南永康農會,事業規模與核心能力,堪比小型上市櫃公司。但是,上級農政單位仍以「一體適用」的農業政策思考全台302家農會,判斷該農會經營能力仍用數十年前的標準與比重,尤其偏重政策配合程度。
時至今日,農會表現優劣差異極大,農政單位與農會管理法令應適當修正,針對前段班的標竿農會制訂不同評定標準,放寬業務經營種類與規模,興利優先於防弊,避免阻礙標竿農會持續成長擴大,同時激勵中段班農會效法努力。至於業務經營不善後段班農會,農政單位應積極介入,媒合周邊績優農會合併經營,效法日本農協合併經驗,創造更大效益。至於部分偏鄉農會應以社會企業視之,進行專業輔導與更多經費補助。善用百年基層各地農會,找出個別競爭優勢,發揮最大綜合效益,照顧地方農民與地方農業。
The system of Taiwan Farmers Association is the longest-lasting, most well-organized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s organization nationwide.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one township one farmers’ associat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120 years ago (around 190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each region. Restructured after world war II, then in 1970 those farmers associations with the fragile financial situation were merged into the nearby farmers associations. Currently, there are 302 farmers associations nationwide.
Under the turning wheel of time, because of the shokusan-kogyo policy, in the beginning the role of Taiwan Farmers Association was to assist Japanese government to coordinate and collect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mid the war, and agriculture supported industry post-war. After 1980, along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farmers associations were transformed into urbanized farmers association, semi-urbanized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rural farmers association.
The wave of glob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official entry of Taiwan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brought immense challenge to the domestic agriculture, this also brought the crisis and forced the farmers associations to transform. The benchmark farmers associations are few, the paragon like Kaohsiung City Meinong District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Tainan City YongKang District Farmers’ Association, the business scale and core competence are comparable to the small-cap stock companie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one norm fits all” from the high-level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applies to the nationwide 302 farmers associations, the measurement of management capability is still based on the standard and weightage that were set few decades ago, particularly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on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ill now, farmers associations vary in performance, the law o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farmers association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amended. Formulate different evaluation standards, particularly the outstanding farmers associations, broaden the business types and scale, make profit the priority, then prevent the fraud, avoid hindering the sustain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benchmark farmers associations, urge the mid-level farmers associations strive to pursue and transform. The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should intervene the farmers associations with mismanagement, merged and operated by matching neighboring outstanding farmers associations, follow the example of Japanese merg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generate more profit and benefits. The rural farmers associations should be treated as social enterprise, provide professional counselling and financial aids. Make good use of the basic level century-old farmers associations, identify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maximiz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look after the local farmers and local agriculture.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架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管理學 15
第二節、創新理論 18
第三節、商業模式圖 21
第四節、台灣農會組織 23
第五節、農業金融 25
第三章 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的商業模式創新 29
第一節、傳統農業大鎮:美濃農業發展史 29
第二節、後菸葉時代的轉作與轉型 41
第三節、商業模式創新:白玉蘿蔔產業活動 54
第四章 台南市永康區農會的組織再造 67
第一節、從鄉村型到都市型的永康區農會 67
第二節、經營危機與農會組織再造 83
第三節、商業模式創新:社群行銷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結論 102
第二節、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3
一、書籍
1.丁文郁、胡忠一、胡盛光、廖朝賢、顏建賢等(2012),《台灣農會史》上下冊,台北市:農訓協會。
2.全國農會(2010-2020),《全國農會年報》。
3.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4.吳乃德、陳明通(1993),「政權移轉和精英流動:台灣地方精英的歷史形成」,《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5.李力庸(2004)《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台北:稻鄉出版社。
6.美濃鎮志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志》,高雄:美濃鎮公所。
7.胡忠一(2013),《台灣農會大事年表》,台北:農訓協會。
8.胡盛光(1992),《農會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大偉書局。
9.章之汶(1964),《農業教學硏究推廣之聯繫體制》,台中:台灣省農林廳。
10.郭敏學(1977)《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郭敏學(1982),《合作化農會體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郭敏學(1984),《台灣農會發展軌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3.陳希煌、黃振德、黃介良,(997),《健全農會信用部體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14.廖崇傑總編纂(2011),《永康市志》,台南:永康市公所。

二、期刊
1.丁文郁(2002),「因應金融改革政策農漁會信用部之主張」,《農訓雜誌》,2002年10月號。
2.丁文郁(2002),農會信用部資金不能投資設立公司?」,《農訓雜誌》,2002年7月號。
3.丁文郁(2020),「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上)(下)」,《豐年》,2020年9月號。
4.江昺崙(2020),「農本主義,李登輝的未竟之路」,《豐年》,2020年9月號。
5.李桐豪(1999),「改造農會金融體系之探討-兼論分級管理政策」,《今日合庫》,25卷2期。
6.李朝賢(1997),「農會推廣經費運用之調查研究」,《農業金融論叢》,37輯。
7.林御翔(2005),「台灣農業金融改革與社會運動:以「一一二三與農共生」運動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0期。
8.林維義(1999),「農會信用部經營危機之改革方向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卷第2期。
9.林寶安(2009),「農會改進:戰後初期台灣農會體制的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卷1期。
10.胡忠一(1997),「日據時期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業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2期。
11.孫炳焱(1995),「日本農協金融現況及其制度改革的探討」,《基層金融》,第30期。
12.陳希煌(1991),「台灣城市型農會信用部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基層金融》,第10期。
13.黃仁姿、薛化元(2011),「戰後台灣精英的連續與斷裂:以農會精英為例」,《台灣史研究》,18卷3期。
14.黃介良、周甘淋(1996),「信用合作社獲利績效與地方經濟成長關係之檢定」,《基層金融》,33期。
15.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期。
16.劉松齡(2002),「改革農業金融體系Q & A」,《農訓雜誌》,2002年8月號。
17.劉松齡(2002),「放乎伊飛-重新檢視農漁會相關法規的合宜性」,《農訓雜誌》,2002年10月號。
18.劉松齡(2003),「認清時勢、掌握先機-農會經營發展策略」,《農訓雜誌》,2002年8月號。
19.賴英照(1999),「農會信用部改革方案之評析」,《華信金融季刊》,第8期。
20.顏建賢(2002),「台灣農會的定位與組織再造策略」,《農訓雜誌》,2002年10月號。

三、博碩士論文
1.丁文郁(1998),《台灣農民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研究-以台灣農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推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朱英鳳(2000),《地方性組織參與產業文化推廣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美濃區白玉蘿蔔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3.朱淑慧(2015),《居民對觀光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美濃白玉蘿蔔季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4.李青萍(1998),《影響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之因素與擠兌前後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5.李聰勇(2009),《台灣農會信用部的發展與改革》,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6.周甘淋(1996),《信用合作社獲利績效與地方經濟成長關係之檢定》,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7.周百隆(1996),《台灣地區農會信用部金融預警機率模型之建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8.林育杉(2005),《我國農會信用部之法制研究-以農業金融法之規範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9.林宗鏞(2002),《農會信用部經營問題與組織改革之分析-從公司治理觀點》,逢甲大學保險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0.孫廷瑄(2007),《農業金融改革對農會信用部效率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1.張文賢(2002),《農會信用部改革政策方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2.張蕙嬿(2009),《農業金融體系對信用部輔導機制之探討-以專案輔導農會信用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3.郭子楠(2013),《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與經營環境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4.陳永琦(1998),《台灣地區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與策略之研究-策略方法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5.陳永琦(2002),《台灣地區農會信用部與本國銀行合併之效益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經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16.陳佳鳳(1999),《銀行策略性績效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7.陳思吟(2014),《高雄市美濃白玉蘿蔔栽種的發展過程-從粗放到集約對地方意義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8.陳癸雲(2007),《農會總幹事的人格特質、領導能力對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9.黃嘉龍(1997),《1995-1997年農會信用部擠兌事件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0.劉大鵬(1997),《資產規模、區域差異及業務限制對信用合作社經營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1.鄭惠銘(2018),《台南市永康區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文資所碩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2.賴淑月(2013),《都市化程度與經營特性對農會信用部經營效率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3.顏晃平(1999),《台灣地區農會信用部之合併與成本結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4.羅美玲(2002),《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差異之研究及政府監理行為有效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財金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四、英文中譯書
1.克萊頓.克里斯汀生(2017),《創新者的解答》,台北:天下。
2.克萊頓.克里斯汀生(2017),《創新者的修練》,台北:天下。
3.克萊頓.克里斯汀生(2017),《創新者的DNA》,台北:天下。
4.克萊頓.克里斯汀生(2017),《創新的用途理論》,台北:天下。
5.克萊頓.克里斯汀生(2020),《創新的兩難》,台北:商周。
6.彼得.杜拉克(2010),《創新與創業精神》,台北:天下。
7.彼得.杜拉克(2015),《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台北:遠流。
8.彼得.杜拉克(2016),《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台北:天下。
9.彼得.杜拉克(2020),《管理聖經》,台北:遠流。
10.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2012),《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台北:早安財經。
11.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2017),《價值主張年代:設計思考×顧客不可或缺的需求=成功商業模式的獲利核心》,台北:天下。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