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予安、詹仁豪(2014)。醫療糾紛自訴之濫用與興革。臺灣醫界雜誌。57(3),50-54。
方莉莉(2010)。台灣醫療糾紛民事判決關鍵因素實證分析─以台北、士林、板橋地方法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與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方韻雯(2015)。非治療性醫療美容於民事損害賠償責任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芊淩(2021)。一般外科手術前患者必須要知道的事!從檢查、準備、術後一次懂。取自:https://heho.com.tw/archives/166583(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17日)
王明河(2019)。醫療過失之鑑定制度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王明鉅(2017,12月20日)。醫療糾紛裡的「濫訴」:當救人的志業成為犯罪率最高的行業。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214(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9日)
王澤鑑(2002)。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競合。載於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401-406)。臺北市:自版。
古承宗(2014)。醫師於醫療疏失的刑事責任。高大法學論叢。9(2),35-56。
甘添貴(2011)。醫療糾紛的預防及改進措施。法令月刊。62(6),66-74。
田孟心(2015,12月21日)。柯P說絕大多數醫療糾紛沒有過失,四張圖表帶你檢視這句話是真還是假。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2488(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9日)
朱顯光(2018)。醫改會:政院版《醫爭法》不爭氣, 三大倒退 難解醫糾死結!。醫改期刊。69,12。
行政院(2012)。行政院院會通過「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0fb835b6-0b61-4243-9c73-1b2c06c6d97d(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2019)。有關函詢醫療行為衍生爭議之法律適用疑義事,復如說明,請查照。取自:http://tctcm.org.tw/userfiles/upload/155954437135790.pdf(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2日)
汪秀玲、謝明彥、楊淵韓、蘇裕峯、黃炫迪、黃志富(2021)。再探非訟醫糾調處之成效:臺灣《醫預法(草案)》改革前哨。醫療品質雜誌。15(3)32-44。
吳正吉、邱清華、陳昭德、陳榮基、葉俊榮、劉緒倫、陳榮基、謝啟瑞(1993)。台灣醫療糾紛的現況與處理(上)。臺北市:健康世界。
吳全峰(2018)。醫療法第82條修正對病患權益之影響:從醫療機構責任談起。月旦醫事法報告。16,83-99。
吳艾莉(2016,4月5日)。醫糾是五大皆空的原凶。好醫師新聞網。取自:http://www.5678news.com/news_details.php?n=201604051306129044(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9日)
吳志正(2006)。醫療契約之定性。月旦法學雜誌。139,200-214。
吳志正(2020)。醫療過失刑罰化之現狀與變革。載於醫事爭議處理(96-115)。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吳欣席(2019)。醫療法第82條修法對臨床醫療的意義。台灣醫學。23(4),453-459。
吳俊輝(2014)。醫糾的司法提告有哪些規定?追訴期如何計算?。取自: https://www.thrf.org.tw/medicaldisputes/1435(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吳俊穎(2020)。台灣醫療糾紛20年的實證研究。醫事法學。25(1&2),1-16。
吳俊穎、楊增暐、陳榮基(2015)。醫療糾紛鑑定意見對法官心證之影響。科技法學評論。12(1)。97-138。
吳俊穎、楊增暐、陳榮基(2017)。醫療訴訟之實證研究——民事案件之上訴率及其維持率。中正大學法學集刊。 55,137-178。
吳俊穎、楊增暐、賴惠蓁(2010)。醫療糾紛民事訴訟時代的來臨:台灣醫療糾紛民國91年至96年訴訟案件分析。台灣醫學。14(4),359-369。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09)。醫療糾紛與醫師特性分析。台灣醫學。13(2),115-121。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09)。台灣的醫療糾紛狀況。台灣醫學。 13(1),1-8。
吳俊穎、楊增暐、陳榮基(2013)。實證法學研究之基礎建設: 「醫療糾紛判決資料庫」建置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2),69-79。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09)。醫療過失判斷的困境。法學新論。17,64-65。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11)。醫療糾紛重複鑑定之實證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1(198),155-173。
吳振吉、劉宜廉、王志嘉(2017)。再論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之疑義。月旦醫事法報告。3,9-26。
吳澤誠(2006)。從病患觀點探討引起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與類型--以台灣法院 判決資料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
李伯璋、曾平衫(2017)。醫療紛爭在臨床醫學與法律實務的探討二版。臺北市:新學林。
李怡諄(2009)。論醫療契約與民刑事法律責任。高醫通識教育學報。4,1-17。
李偉強(2014)。強化鑑定解決醫療糾紛功能。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44,59-66。
李堃源(2020)。慢性病患者接受醫病共享決策對醫療耗用與醫療成效之影響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李蜚鴻(2012)。醫療糾紛應建調處機制。健康世界。 323, 65-65。
李鳳翱(2015)。談醫療糾紛調處之實務。醫療品質雜誌。9(5),48 – 51。
李麗莉(2020)。減少醫療爭訟問題之探討。立法院法制局。取自: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91307(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27日)
汪秀玲、謝明彥、楊淵韓、蘇裕峯、黃炫迪、黃志富(2021)。再探非訟醫糾調處之成效: 臺灣《醫預法(草案)》改革前哨。醫療品質雜誌。15(3)。32-43。
周恬弘(2020,11月30日)。醫療與惡的距離,好像很近:醫糾事件中新聞報導的角色。天下雜誌。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85/5044842(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 月28日)
周家玉、梁蕙雯、孫佩勤、孫瑞昇(2017)。某醫學中心導入醫病共享決策模式於冠狀動脈疾病之實務經驗。醫療品質。7(1)52-63。
林子忻(2015)。從風險管理概念談醫療糾紛之預防與處理 —從參訪哈佛風險管理基金會(RMF)談起。醫療品質雜誌。9(6),9-14。
林天立(2019)。醫療法律糾紛之解決途徑研析-大腸直腸肛門科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林志六(2005)。醫療事故之訴訟方式--刑事告訴或民事起訴。台灣法律網。取自:http://l104.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2188,&job_id=4685&article_category_id=1127&article_id=46482005(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林志遠(2021,3月11日)。國內醫療糾紛醫美排第1面對媒體醫現身說法。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09053(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林秋宜(2019)。美容醫師坐牢案:審理美容醫療刑事案件之可考量因子。月旦醫事法報告。38,110-133。
林展甲(2018)。醫療鑑定之芻議。全國律師。22(10),70-84。
林悅(2021,1月21日)。郭綜合醫院爆醫療糾紛 家屬舉白布條抗議。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21/1904436.htm(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林萍章(2005)。論醫療過失與刑事裁判。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
林萍章(2009)。由實證研究看臺灣醫療過失刑事責任。台灣法學雜誌。139 期,35-37。
林裕翔(2011)。醫療訴訟之請求權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林誠二(2002)。民法債編各論(中冊)初版。臺北市:瑞興圖書。
林鳳秋(2014,8月6日)。醫生出包害我出代誌 — 抱病打官司 為何還要自行蒐證?。今週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804230022/(最後上線時間2021年9月29日)
法務部(2019)。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立法理由。取自: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LawNo=284(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2日)
法務部(2018)。切勿為解決少數病患濫訴,犧牲全國醫療品質 消基會嚴正反對「醫療法第82條」的偷渡修法作為。取自:https://www.moj.gov.tw/2204/2473/2492/11455/post(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25日)
邱玉蟬(2007)。醫病形象的媒體建構-醫療糾紛抬棺抗議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93,41-81。
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2015)。口述 民事訴訟法講義(一)。臺北市:自版。
邱懷萱(2001)。從醫療糾紛談臺灣病患權益。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政院版「醫爭法」 醫改會批醫病保障倒退。(2018,5月21日)。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94589(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洪佾旻(2015)。法庭上的實證醫學:醫療糾紛之實證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范榮靖(2012,6月28日)。醫療糾紛多 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17070(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孫森焱(2006)。民法債編總論(上)(下)。臺北市:自版。
翁玉榮(2000)。可容許危險在醫療刑事過失責任中之適用。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5,27-28。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2016),醫療爭議處理參考手冊第四版。臺北市:自版。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2018)。政院版《醫爭法》不爭氣,三大倒退難解醫糾死結!。取自:https://www.hea.com.tw/supportDetail.asp?id=260(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高添富(2012)。刑責明確化自醫療風險免責開始-醫界不必急著要醫療糾紛去刑化。臺灣醫界。55(8),39-42。
高添富、高銘佑(2016)。醫療風險理論概論。月旦醫事法學。23(1)。
張美眉(2015)。談醫療糾紛之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司法新聲。118,12-36。
張耘慈(2010)。台灣地方法院民事醫療糾紛判決之實證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系(所)碩士論文。張雅雯(2012,10月31日)。醫糾6成申訴無解 醫改會揭4大苦情。華人健康網。取自: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9087(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張義滿(2006)。醫事法律-如何防範醫療糾紛之發生!。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5,53-54。
張麗卿(2010)。信賴原則在醫療分工之適用⎯⎯以護士麻醉致死案為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3,56-58。
張麗卿(2014)。現行醫療糾紛調處北區醫院分享。醫療糾紛調解機制各地經驗分享研討會(15-19)。臺北市: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梁志鳴(2020)。從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省思法院與病人安全之互動關係。載於醫事爭議處理(59-76)。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莊豐賓(2014)。醫療糾紛現況及處理醫療糾紛基本策略之建議。台灣男性學醫學會。7(12)。取自:http://www.tand.org.tw/Publications/into.asp?/85.html(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10日)
許四虎(2009)。醫療風險管理持續改進策略。中華醫學管理雜誌。3,154-156。
許兆慶、溫哲嘉(2020)。醫療爭議ADR──兼論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草案。收錄於醫病溝通橋梁:醫療爭議處理模式與訴訟外解決機制。131-166。
郭廷彰(2011)。台灣急診醫師醫療糾紛的現況與探討「以屏東縣市急診醫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庚儒(2017,11月15日)。醫療糾紛怎麼解?專家提改善對策。健康醫療網。取自: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706(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郭書安(2021,2月1日)。麻醉科醫師該如何面對醫療糾紛 又該如何處理惡性高熱。公民新聞網。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513507(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9日)
陳文洲、吳淑莉(2008)。從馬偕醫院肩難產案談醫療行為在消費者保護法上的適用。安泰醫護雜誌。14(3),169-187。
陳文清(2009)。非治療性醫學美容民事法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 所碩士論文。陳自強(1999)。民法上和解之效力。政大法學評論。61,265-266。
陳志忠(2015)。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經已胎死腹中的醫糾醫償法爭議的淺見。醫院雙月刊。48(4),1-7。
陳忠五(2004)。醫療糾紛的現象與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5,1-4。
陳怡成、鄭若瑟(2018)。「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調解模式將遇到的挑戰。全國律師。22(8)。4-12。
陳炎輝(2012)。淺論醫師執業之刑事責任規範。清流月刊。12,14-15。
陳冠妤(2008)。近五年台灣地區醫療糾紛分析-以高訴訟風險科別之醫療訴訟案件為中心探討。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冠蓁、陳欣欣、黃宏全、王嬿婷、劉榮宏、董道興(2011)。以牙科美容評析我國美容醫學之契約責任。醫事法學。18(2),67 – 80。
陳建中(2008)。醫療民事糾紛訴訟中之證據蒐集-以健康資訊權作為擴充手段。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榮基(2001)。醫療糾紛的預防。台灣醫學人文學刊。3(1&2),103-109。
陳榮基(2012)。醫療糾紛何時了?。健康世界。321,3-3。
陳榮基、謝啟瑞(1997)。醫療糾紛對醫療成本之影響:臺灣西醫師之實証研究。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 D00013-1。陳榮基、謝啟瑞、葉俊榮、吳正吉、劉緒倫、陳昭德、邱清華(1993)。台灣醫療糾紛的現況與處理。健康世界,16-18。
陳聰富(2008)。醫療法:第四講─醫療契約之法律關係(下)。月旦法學教室。73,57-68。
陳聰富(2008)。醫療契約之法律關係(上)。月旦法學教室。72,87-98。
陳聰富(2020)。醫療契約法典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49(1),123-93。
曾淑瑜(1997)。醫療水準論之建立。法令月刊。48(9),32-38。
曾淑瑜(2008),建構醫療糾紛裁判外紛爭解決模式――引進日本ADR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60,23-24。
曾煥旭(2014)。民事訴訟醫療鑑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一般生組碩士論文。游宗憲、張睿詒(2019)。以病人安全為核心的整體性醫療糾紛處理系統。台灣醫學,23(1) ,78-83。
馮明珠、楊婉萍、汪秀玲(2020)。台灣醫療糾紛訴訟案件策略之分析。台灣醫學。24(5),524-531。
黃立(2003)。消保法第七條與民法第一九一條之三對醫療行為適用之研析。政大法學評論。77,1-78。
黃則瑜(2020)。論醫療過失的判斷基準-以106年修正醫療法第82 條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清濱(2009)。醫學倫理、病人安全與醫療刑事責任之研究。醫事法學。16(1),30-32。
黃閔照(2016)。解讀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月旦知識庫。49(2),1-11。
黃閔照(2020)。臺灣生產事故救濟法制及其成效回顧。月旦醫事法報告。43,27-41。
黃鈺媖(2004)。我國婦產科醫療糾紛裁判之實証研究--理論與實務之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瀞儀(2009)。論醫療說明義務--以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區別實益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秀儀(2002)。論醫療糾紛之定義、成因及歸責原則。台灣法學雜誌。39,121-131。
楊秀儀(2003)。醫院之醫療糾紛責任風險預估與因應策略探討。醫務管理。4(2),37-56。
楊秀儀(2018)。論醫療過失:兼評醫療法第82條修法。月旦醫事法報告。16,67-82。
楊秀儀、黃鈺媖(2015)。當法律遇見醫療:醫療糾紛立法論上的兩個主張。司法新聲。115,7-31。
楊哲彥、楊秀儀(2004)。台灣地區中醫與西醫醫療糾紛的差異。中醫藥雜誌。15(1),1-15。
楊智守(2018)。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運作實務二版。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楊榮森、 楊宗翰(2020)。醫病共享決策臨床實務與挑戰。台灣醫學。 24(6),652-658。
楊榮森、楊宗翰(2021)。醫病共享決策之迷思。台灣醫學25(2),268-276。
廖建瑜(2015)。醫療鑑定在法律訴訟的角色。醫療品質雜誌。9(3),96-100。
廖建瑜(2019)。從判決快遞看醫療訴訟之發展趨勢。月旦醫事法報告,113-140。
監察院(2020)。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已運作多年,其公信力及程序透明常備受質疑;而司法機構申請醫審會鑑定亦有未能明確指出相關爭點,而有重複鑑定致結果不一致,使民眾對法院判決產生疑慮 監察院要求衛福部檢討、司法院研議改善。取自: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18061(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9月28日)
劉宏恩、吳采玟(2019)。美容醫學醫療行為是否具消費行為性質的法社會實證研究:兼論醫療法第82條新法與消費者保護法適用之關係。月旦醫事法報告。32,7-30。
劉邦揚(2009)。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之實證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邦揚(2011)。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的實證分析:2000年至2010年。科技法學評論。8(2),257-294。
劉邦揚(2018)。法學研究的實證視角-以醫療糾紛中的刑事判決書為例。法律與生命科學。7(1),17-32。
劉邦楊(2009)。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之實證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瑜(2009)。醫師特質及其所屬醫院醫療糾紛支持機制對醫師主動告知及致歉醫療錯誤意願之影響。私立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劉春堂(2004)。民法債編各論(中冊)初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淑瓊(2016)。如何化解醫療爭議及提升病人安全-醫改會的觀點。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2(6),4-10。
樊家妍(2005)。醫療過失爭訟事件爭點整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文惠、周建河、李翠芬(2011)。醫療糾紛的預防。Taiwan Journal of Oral Medicine Sciences 。27(1),48-56。
蔡依倫(2020)。臺灣醫院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之本質、工作環境相關因素與其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依倫、董鈺琪、鄭雅文(2019)。從醫師經驗探討醫院的醫療糾紛處理制度。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8(2),178-188。
蔡宥驊(2015)。臺灣醫療糾紛處理機制與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蔡德祥(2011)。中醫醫療糾紛民事案例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衛福部(2017)。「醫療爭議案件處理相關配套措施」及「醫療爭議案件調處執行狀況」專案報告。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41762-88ca3524-a767-4dfe-a60a-d54a1333e5c5.html(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2日)
衛福部(2021)。全國各縣市醫療調處案件統計。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ma/cp-2712-7681-106.html(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10日)
衛福部(2021)。受理委託醫事鑑定案件數統計表。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67160-c1a18b5e-9da4-4d91-96a8-1fc87767f0fb.html(最後瀏覽時間2021年10月3日)
鄭明輝(2004)。台灣地區醫療糾紛刑事敗訴判決實證分析:一位臨床醫師的觀點。私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若瑟、陳怡成(2018)。「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調解模式將遇到的挑戰。全國律師。22(8),4-12。
鄭凱尉(2013)。醫療糾紛刑事過失責任之研究-以我國91-96年法院之確定有罪判決為中心。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畬方(2017)。從冠狀動脈病人探討醫病共享決策意願相關因子。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盧智賢(2016)。神經外科醫師手術醫療糾紛風險管理。國立中正大學。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錢利忠(2020,10月28日)。曾嘆在台當醫生豬狗不如 名醫黃慧夫又遇醫療糾紛獲不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334449(最後上線時間2021年9月28日)
錢利忠(2020,10月28日)。曾嘆在台當醫生豬狗不如 名醫黃慧夫又遇醫療糾紛獲不起訴。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334449(最後上線時間2021年9月28日)
謝啟瑞(1994)。醫療糾紛風險與防禦性醫療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199-230。
謝碧珠、吳欣席(2020)。個案研究醫療行為過失與無過失責任之距離──以醫療法第82條及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為核心。臺灣醫界雜誌。63(11),36-44。
魏伶娟(2017)。論非治療性微整型美容與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高大法學論叢。12(2),245-298。
蘇中信、吳訂宜、洪宗德(2012)。內容分析法之回顧與分析:以台灣商管期刊為對象。弘光學報。68,1-20。
蘇智文(2017)。2000~2012 全國各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大數據分析–以機器學習預測判決結果。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Adam C Schaffer , Anupam B Jena , Seth A Seabury , Harnam Singh , Venkat Chalasani , Allen Kachalia (2017). R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id Malpractice Claims Among US Physicians by Specialty, 1992-2014. JAMA Intern Med. 177(5), 710-718.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0311
Anupam B. Jena, Seth A. Seabury, Darius N. Lakdawalla, Amitabh Chandra(2011). Malpractice Risk, by Physician Special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7), 629-636.
Berelson, B.(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Glencoe, I11:The Free Press. Rodwin MA, Chang HJ et al(2008). Medical malpractice premiums in Massachusetts, a high-risk state, 1975 to 2005. Health affair ; 27(3): 835-44.
Charles, C., Gafni, A., and Whelan, T. (1997). Shared decision-making in the medical encounter: what does it mean?(or it takes at least two to tango).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4(5), 681-692.
Liao, H. H., Liang, H. W., Chen, H. C., Chang, C. I., Wang, P. C., & Shih, C. L. (2017).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Taiwan. Z Evid Fortbild Qual Gesundhwes, 123-124, 95-98. doi:10.1016/j.zefq.2017.05.009
Michael McManus & Brianna Silverstein (2011), Brief History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 CADMUS 100, 100-101.
Schoenfeld, E. M., Mader, S., Houghton, C., Wenger, R., Probst, M. A., Schoenfeld, D. A., . . . Mazor, K. M. (2019). The Effect of Shared Decisionmaking on Patients' Likelihood of Filing a Complaint or Lawsuit: A Simulation Study. Ann Emerg Med, 74(1), 126-136. doi:10.1016/j.annemergmed.2018.11.017
Viscusi, W. Kip(1991). Age Variations in Risk Perceptions and Smoking Decisions. (4), 57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