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1: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淑華
研究生(外文):HO, SHU-HWA
論文名稱:芳華記旅--何淑華繪畫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Floral Journey:Research and Composition in Painting by Shu Hwa Ho
指導教授:李宗仁李宗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TSUNG-JEN
口試委員:陳炳宏龔詩文李宗仁
口試委員(外文):CHEN, BING-HONGKUNG, SHIH-WENLEE, TSUNG-JEN
口試日期:2020-12-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系造形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花鳥畫芳華記旅立意寄情造形提煉設色配置
外文關鍵詞:Flower and Bird paintingFloral journeyIntentional sentimentShape refining to establish a creative styleColor Palet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本創作研究中,筆者以花卉題材來表現色彩與線條的豐富性及觸動視覺感官。從傳統寫意花鳥畫到現代的新工筆畫技巧,透過水彩、國畫顏料及天然礦物性顏料來表現花卉之美,也享受實驗玩色的樂趣,〈芳華記旅〉乃筆者將平日所遇見的花花草草用繪畫線條及色彩反應當時心理的體會及思惟,並藉以記錄其動人心魄的感動。本論文以文獻探討及創作淵源為根基,加上筆者的主觀意識所產生之理念逐步進行創作研究。
本論文主要架構如下:
第一章:藉由創作研究之動機得以進行生命旅程的哲思,探尋現代花鳥畫的時代特色及建構創作的方向,並運用「造形提煉」以建立創作的風格。
第二章:探尋中國花鳥畫自宋以來之發展,直到清末民初的海上畫派,及直接影響筆者創作淵源的寫意畫家杜簦吟以及工筆畫家于非闇。在文獻探討方面有東方學理依據及西方的美學思考,作為筆者創作研究之理論支撐。
第三章:創作理念來自於「立意寄情」,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經由宋畫的臨摹及詩詞之靈感,為筆者之創作注入養分。
第四章:創作實踐與說明。列出二十件作品之創作理念及實際創作過程說明。
第五章:結論:以研究動機至研究目的探索過程,體驗學理的架構及論述,引鑑「海上畫派」,從經典的節氣去應對「芳華記旅」的時間層次,並透過自我的創作實踐印證「創作並不是結束,而才正要開始。」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uses a series of flower paintings to express the richness and visual sensuality of colors and lines. From traditional free hand painting to modern meticulous painting techniques, through watercolor, Chinese painting and natural mineral pigments, you will be able to enjoy a fun experimentation of colors. In Floral Journey, the author expresse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and the moving of heart and soul through everyday flowers and herbs.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literary discussion of the author's original cre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structured as follows:
Chapter 1: Exploring the creative concepts of modern flower & birds artwork through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Using shape refining to establish a creative style.
Chapter 2: Studying the Chinese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the Maritime School. Understanding the schools of arts' influence on the creative style of freehand painter Du Deng Yin and Meticulous painter Yu Fei An, both deeply influenced the author's style.
Chapter 3: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comes from "intentional sentiment", stressing the idea of writing and thinking in images, gaining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copying of Song paintings and poetry.
Chapter 4: Creative Practice and Explanation. Discussing the creative concept and creation process of 20 pieces of work.
Chapter 5: Conclusion: Experiencing the academic framework and discourse of the Maritime School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purpose. Contrasting classical solar terms with the time layers in “Floral Journey”. Attesting the thesis “creation is not the end, but rather the begin” through creative practices.



謝誌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目次 Ⅳ
表目次 Ⅵ
圖目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創作淵源之學理依據 11
第一節 海上畫派及任伯年 11
第二節 直接影響筆者之創作淵源 15
第三節 文獻之閱讀及探討 2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研究規劃 30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構思規劃 30
第二節 造形提煉與設色配置 36
第三節 媒材與技法運用 45
第四節 創作流程與系列架構 50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論述說明 56
第一節 「時令芳華」系列 56
第二節 「瞬間芳華」系列 92
第三節 「明眸靈動」系列 111
第五章 結論 134
第一節 創作歷程之省思 134
第二節 未來創作之展望 135
參考書目 136


一、專書
于非闇,《于非闇工筆花鳥畫論(新版)》,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1月。
孔六慶,《中國花鳥畫史》,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臺北市:東大圖畫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初版二刷》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五刷:2015年2月。
宋白華,《美學文學譯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8月1月。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青之部》(1840年至1911年),臺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8月。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再版。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下二冊),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7年10月出版。
秋田麻早子著,蔡昭儀譯,《名畫的構造》,新北市:大牌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初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脊椎動物百科全書》,國立編譯館主編/出版,2007年1月。
張永仁,《野花圖鑑》,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張碧員、張蕙芬,《臺灣野花365天》,臺北:大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2月。
琹涵,《慢讀唐詩-愛上源自生活的美麗》,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4月。
程龍、宋寶軍,《賞花吟詩》,臺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8月。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初版。
葉尚青,《中國花鳥畫史》,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10月1版。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12月。
暮澤剛已著,蔡青雯譯,《當代關鍵詞1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8月。
潘天壽,《潘天壽花鳥畫論稿》,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3月。
蔡雲巖,《膠彩畫的基礎》,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8年10月。
David Salle(大衛‧薩利)著、吳莉君譯,《當代藝術如何看?》,臺北:原點出版社2018年2月。
Herb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16日二版八刷。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0月。
二、畫冊
田淵俊夫,《刻》《田淵俊夫畫集》,日本:株式會社求龍堂,1992年3月。
李福臻,《張書旂畫集》,《附畫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9月。
杜簦吟,《百花圖錄》,臺北:玉振藝術出版社,1987年2月。
杜簦吟,《杜簦吟九秩畫集》,新北:南山中學,2018年10月。
杜簦吟,《杜簦吟畫集》,臺北:杜秀卿,1991年2月。
張書旂,《翎毛集》,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5年9月。
陳川主編,《工筆新經典-花鳥畫技法》,新北:新一代圖書有限公司,2017年4月。
單國強,《任伯年﹙巨匠與中國名畫﹚》,臺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三、論文
王怡文,〈印象.當下-王怡文繪畫創作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系碩士論文,2019年6月。
何嫒,〈于非闇工筆花鳥畫特色研究〉,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吳金英,〈擬・相-吳金英花鳥畫創作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
杜慧如,〈杜簦吟繪畫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沈建龍,〈藏韻—工筆花鳥線描與賦彩創作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系碩士論文,2017年6月。
唐燕子,〈于非闇工筆花鳥畫色彩探析〉,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莊連東,〈李奇茂水墨創作與教學的逆反思考策略探析〉《李奇茂教授藝術與教育成就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20年11月。
莊惠祺,〈靜觀四季之花鳥畫創作研究〉,臺南:長榮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15年。
陳曉勲,〈無聲寄懷-陳曉勲繪畫創作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
鄭宜欣,〈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02年5月。
簡宏霖,〈造化・心源-花鳥畫創作研究〉,臺南:長榮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14年。
四、期刊
李宗仁,〈繪畫語言的建立-以油桐花繪畫創作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十期,2011年6月。
郭志明,仁武彩鷸,彰銀資料第68卷,第5期,2019年5月,頁54-55。
黃舒屏主編《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展期|2019.11.23-2020.3.22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吳佳靜,《典藏古美術》330期(2020年3月號)。
五、網路資源
及曉玲,〈中國古典文化融入現代工筆花鳥畫研究〉資料來源:美術教育研究,美術堂,2017年2月,網址:http://m.lunwenstudy.com/huihua/122451.html,2020年2月15日瀏覽。
畫家張書旂與〈百鴿圖〉,《每日頭條》,2018年9月10日,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ro8oge.amp。
〈工筆花鳥畫的染色技巧-工筆畫染色技法〉,2018年10月2日,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e4yao8r.amp。
孫多慈〈一生只愛徐悲鴻 畫,是畫心,畫夢〉, 2018年11月12日,《每日頭條》,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aar5jq.html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_彩鷸,網址:https://pedia.cloud.edu.tw/,2019年5月瀏覽。
戴東尼,〈于照與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圖)〉
看中國(Vision Times),(文化漫談),2020年1月11日
網址:www.secretchina.com
參考自:沃森態建材編輯:〈傳統新中式風格的創作方式〉,《每日頭條》,網址:https://kknews.cc/zh-tw/design/arpoya.html,2018年3月2日,2020年9月2日瀏覽。
臺灣國家公園。臺灣大百科全書:條紋松鼠。刊登日期:2012年11月28日,網址:https://np.cpami.gov.tw/=2020年10月29日瀏覽。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