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2: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家榛
研究生(外文):LIU, CHIA-CHEN
論文名稱:精神障礙法制與實務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Practice of Mental Disorders
指導教授:徐名駒徐名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MING-CHU
口試委員:錢炳村廖義銘
口試委員(外文):CHIEN, PING-TSUNLIAO, YI-MING
口試日期:2021-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精神障礙精神鑑定記憶缺損心理衡鑑
外文關鍵詞:Mental DisordersPsychiatric appraisalMemory impairmentPsychological bal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法律有明文規定精神障礙為影響責任事由,而精神障礙之判定標準,行為人有無精神障礙,必須藉助精神鑑定,然責任能力的判斷仍需以法律的概念為主,本文主在評價精神障礙犯罪責任能力問題,精神障礙者被告犯罪行為時,被告認知狀態與和犯罪事實有相當的關係。關於精神障礙犯罪人之責任能力判斷的相關問題時,因為2005年前刑法第19條未修正前有些案件不斷上訴的癥結點乃是對該精神障礙者犯罪時之精神狀態是否已達心神喪失有不同意見,法律用語與醫學用語的不一致,讓精神鑑定與法院的判斷可能不一致,法院與精神醫師分別對被告責任能力有不同認定。精神障礙的成因在不同的學科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有不同解釋,形成原因除了因相關疾病導致精神疾病外,多數原因不明即是綜合生心理及社會之交互反應等所引起的。犯罪當下是否是在發病情況下及有無造成辯識能力受影響,判決所考量之精神鑑定證據,因為醫療的特殊性,其病情是無法用類推或回朔性方式判斷確認,雖有精神鑑定制度運用,判斷過程原則上應係在委託專家針對犯罪原因判斷確認存在後,由法院檢視其鑑定之經過與結果,因對精神狀態的評估應為法官的職權,鑑定人不應涉入,但法官是否有能力判斷生理原因所造成心理方面的影響,而精神鑑定者也會有不明白該寫到何種程度,才不會逾越法官職權而又能滿足法官對行為人當時的精神狀態。本研究先釐清精神障礙和精神疾病的定義,並檢視我國法院對於精神疾患患者責任能力之見解,整理各種精神疾患的介紹及疾病患者可能出現的不法行為樣態。關於責任能力之立法方式,我國刑法責任能力之學說以及實務見解,在修法後對精神障礙犯罪者的刑罰,本文所採取乃結合各專業領域的整合,提供刑事司法政策擬定方向,因犯罪成因往往由多面向所組成,分析出精神障礙的犯罪者其犯罪成因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針。
The law expressly stipulates that mental disorders as the cau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ental disorders determination criteria, whether the perpetrator has mental disorders, must rely on mental identification, but the ju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ability still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w, this article in the evalu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crime liability ability, mental disorders defendant crime, the defendant's cognitive state and the crime facts have a considerable relationship. On the relevant issues relating to the judgment of the liability capacity of perpetrators of mental disorders, since before 2005, before article 19 of the Criminal Code was amended, the crux of the continuing appeal in some cases was whether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person with mental disorder had reached a point of dissident opinion at the time of the crime, and whether the legal language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medical language, so that the mental appraisal and the court's judgment may not be consistent, and the court and psychiatrists had different determinations about the defendant's ability to be liable. The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are explain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biol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etc., and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are unknown, except for mental illness caused by related disease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sychology and society of the comprehensive students. Whether the crime is in the case of illness and whether or not it causes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is affected, the mental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considered by the judgmen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its condition can not be judged by analogy or echoing methods to confirm, although there is a mental appraisal system application, the judgment process should in principle be entrusted to experts for the cause of the crime judgment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ourt Depending on the experience and results of its appraisal, because the evaluation of mental state should be the judge's authority, the appraiser should not be involved, but the judge's ability to judge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physiological reasons, and the mental appraiser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writing, will not exceed the judge's authority and can meet the judge's mental state at that time. This study first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mental illness, and examines the views of our courts on the ability of responsibility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d organizes the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possible patterns of wrongful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Regarding the legislative mode of responsibility ability, the the thesis and practical opin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ability of criminal law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unishment of the offender with mental disorder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law,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fields to provide the direc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formulation, because the causes of crime are often composed of many orientations,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rime of the offender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solu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說明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論文研究架構 5
第一項 研究方法 6
第二項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精神障礙定義與成因分析 9
第一節 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的定義 9
第二節 精神疾病造成精神障礙的成因 15
第一項 思覺失調症 15
第二項 憂鬱症 17
第三項 雙相情緒障礙症 18
第四項 心智障礙者 19
第三節 非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的關聯性 21
第一項 失智症 21
第二項 癲癇 25
第三項 安非他命與藥癮 26
第四項 酒精與酒癮 28
第四節 小結 34
第三章 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探討 36
第一節 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 36
第一項 刑事責任能力判定基準 36
第二項 精神障礙者犯罪非等於無罪 38
第三項 保安處分和強制就醫 39
第二節 精神障礙判死議題 41
第一項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42
第二項 兩公約對本國精神障礙者判處死刑的影響 43
第三節 他國相關精神障礙者法律和處置 47
第一項 荷蘭精神障礙者法律制度 48
第二項 英國精神障礙者法律制度 50
第三項 美國精神障礙者法律制度 54
第四項 德國精神障礙者法律制度 58
第五項 日本精神障礙者法律制度 60
第六項 中國精神障礙者法律制度 64
第四節 小結 65
第四章 精神障礙和精神鑑定之關聯 68
第一節 精神障礙相關立法沿革 68
第一項 2005年修法前的情況 68
第二項 2005年修法後的改正 70
第二節 精神鑑定規定 72
第三節 精神鑑定種類 74
第一項 精神衛生法的精神鑑定 75
第二項 偵查階段的精神鑑定 76
第三項 正式審判的精神鑑定 77
第四項 心理衡鑑 78
第五項 私鑑定 79
第四節 精神障礙者其精神鑑定的證據能力 80
第五節 精神鑑定相關干擾因素 83
第一項 被鑑定人可能有的扭曲或作假之表現 83
第二項 鑑定人同理心偏誤之下的個人觀點 84
第六節 複數精神鑑定 85
第七節 法院歷審裁判分析與探討 87
第一項 罹患思覺失調症相關案例 87
第二項 物質或醫藥引發的精神障礙案例 89
第三項 案例分析 91
第八節 小結 94
第五章 結論 9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4
中文
一、專書
01.王澤鑑,民法概要,三民書局,2009年8月。
02.Earl Babbie原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時英出版社,2005年第9版。
03.李明賓,實用精神醫學,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出版,2002年9月第2版。
04.邱銘章、湯麗玉,失智症照護指南,原水文化,2009年。
05.亞當‧班福拉多,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臉譜出版社,2016年。
06.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2008年01月增訂十版。
07.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三民出版社,2008年第4版。
08.柯耀程,論行為主體於構成要件定位問題,刑法的思與辯,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2月初版。
09.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出版社,2004年。
10.黃致豪,台灣死刑案件司法精神鑑定實務手冊,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Forensic Psychiatry Chambers、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出版,2015年9月。
11.唐子俊譯,變態心理學,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0年4月修訂第1版。
12.黃丁全,刑事責任能力的構造與判斷,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
13.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4版。
14.楊添圍,以瘋狂知名─英美精神異常抗辯史,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15.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和專書論文
01.邱忠義,精神障礙抗辯(Defence of Insanity)在英國的運用,月旦法學雜誌,第287期,2018年07月。
02.宋麗玉,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01日 。
03.吳景欽,日本法對於精神障礙犯罪者的處遇於我國之參考,刑事法雜誌,第52卷,第4期,2008年。
04.吳景欽,刑事精神鑑定報告的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394期,2020年06月。
05.林憲,司法精神醫學的展望,台灣醫學,第2卷,第2期,1998年3月。
06.林志潔,論美國法上犯罪主觀要件與精神障礙心智缺陷抗辯:Clark v. Arizona案之判決評析,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2009年12月。
07.林慧淳,躁鬱症是什麼?成因、症狀、治療、陪伴一次了解,康健雜誌,第270期,2021年5月1日。
08.洪增福,刑事責任之理論,刑事法學雜誌,財團法人刑事法學雜誌社基金會,1988年再版。
09.姬健梅譯,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司法精神醫學專家眼中暴力犯罪者的內心世界,臉譜出版社,2017年07月08日。
10.許士宦,私鑑定之證據能力及證據價值,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2004年2月。
11.胡淑娥、劉英杰、楊誠弘,司法精神鑑定影響因素之探討,臨床醫學月刊,第79卷,第3期,2017年。
12.陳興剛、周桂如、夏一新,雙極性病譜疾患,台灣精神醫學第19卷,第3期,2005年。
13.陳姿廷,臺灣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經驗之初探:以父母照顧經驗做對照,臺大社工學刊,第31期,2015年6月。
14.陳清秀,比較法之功能及其與行政法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2016年。
15.陳素慧,臺灣精神障礙者多元社區居住服務之經驗-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68期,2019年。
16.翁國彥,瘋癲與審判:死刑案件中的精神障礙被告,台灣人權學刊,第3卷,第2期,2015年12月。
17.游正名等,精神鑑定結論與法院裁判認定間不一致現象之分析:犯行時之精神狀態,台灣精神醫學,第19卷,第3期,2005年。
18.張麗卿,心神喪失與精神鑑定─評高等法院八十七年上字第三六○五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8期,2000年。
19.張麗卿,精神鑑定的問題與挑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0期,2004年。
20.張麗卿,醫療糾紛鑑定與刑事責任認定-以戒毒致死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
21張恆豪、蘇峰山,戰後台灣國小教科書中的障礙者意象分析,臺灣社會學刊,第42期,2009年6月。
22.張佳燉,個案探討刑事被告之責任能力與主觀犯意(上),司法周刊,2020年12月。
23.黃伶蕙、吳建昇、李育穎、羅子婷、劉雅文、謝若涵、徐蕙菁、古登儒,自立生活39.之執行現況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64期,2018年。
24.黃建裕,彭瑋寧,詹惠雅,荷蘭矯正機關參訪及毒品政策考察紀實,矯正期刊,第8卷,第3期,2019年7月1日。
25.新福向隆,日本精神衛生法史是由其文化及社會治安修訂的:我的個人觀察,台灣精神醫學,第30卷,第3期,2016年。
26.蔡文哲,鄭泰安,林信男,安非他命精神病:一例報告,中華精神醫學,第2期,1990年。
27.蔡墩銘,精神狀態之認定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
28.劉育偉、許華孚,以鄭捷北捷隨機殺人案之生命歷程探討暴力犯罪成因及其預防,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18卷,2015年12月16日。
三、學位論文
01.王富強,精神鑑定,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02.王意飛,刑事責任能力與精神鑑定程序之研究,玄奘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論文,2014年。
03.吳建昌,刑事責任能力之研究-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錯,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04.李偉如,精神障礙犯罪狀況及再犯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05.沈建良,論精神障礙與責任能力-比較刑法19條修法前後之實務運用,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專業組碩士論文,2011年7月。
06.林辰,個人心理特質對「法官採用精神鑑定結果宣判」之影響實證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學位論文,2015年。
07.黃柏翔,精神病性疾患及解離性身分疾患行為之有責性認定,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8年。
08.楊士隆,台灣地區殺人犯罪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2000年。
09.詹皓文,台灣缺血性中風病患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之處方型態分析,成大學生論文:Master's Thesis,2017年11月。
10.鍾金錦,從精神疾病論責任能力與刑事制裁效果,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學位論文,2015年。
四、網路資訊
01.李麗娟,因恐懼與不理解而污名的精神疾病,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精神疾病及照護機構管理專區,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cp.aspx?n=E2BBD8FB247C1807&s=89828F96FD74F8C9,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9日。
02.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https://tada2002.org.tw,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0日。
03.行政院會通過「中華民國刑法」、「保安處分執行法」等相關條文修正草案 蘇揆:盼社會安全網更周全有效,行政院網站,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317b7e06-fb5c-48b4-9459-13abca032ef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04.廖健男,從殺警無罪談精神疾病是否成為殺人免死金牌?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https://www.brainlohas.org/,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0月2日。
05.失智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dementia#tab=tab_,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9日。
06.十大死因,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he-top-10-causes-of-death,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9日。
07.守護心智障礙者健康─「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正式啟動,衛生服利部網站,https://www.mohw.gov.tw/cp-2646-20331-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5日。
08.蔡孟翰,兩人權公約搞的台灣司法嫑嫑的?8個重點掌握兩人權公約,法律白話文運動,https://plainlaw.me/2017/01/17/human-rights-qa/,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0日。
09.張家銘,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7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5日。
10.彭幸茹,思覺失調症有4大症狀及早治療可重返職場,Heho健康電子報,https://heho.com.tw/archives/10822,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9日。
11.黃三原,思覺失調症,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部網站,https://wwwv.tsgh.ndmctsgh.edu.tw/unit/10058/17019,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1日。
12.盧映慈,中風的後遺症不只是肢體不協調!這5大部位症狀都要小心,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47400,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0日。
13.鄭明琪,認識智能障礙,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網站,https://www.hch.gov.tw/hch/Upload/HealthEducation/3319/%E8%AA%8D%E8%AD%98%E6%99%BA%E8%83%BD%E9%9A%9C%E7%A4%99-%E6%98%8E%E7%90%AA.pdf,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5日。
14.酒精,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lcoho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6日。
15.喝酒要節制 人生不失智~台灣人近半酒精不耐 臉紅更會失智罹癌,衛生福利部網站,https://www.mohw.gov.tw/cp-4636-50933-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6日。
16.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瞭解喝酒身體變化,hello醫師網站,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general-health-knowledge/what-is-bac-and-brac/,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5日。
17.癲癇,世界衛生組織網站,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epilepsy,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5日。
18.(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反毒大本營,https://antidrug.moj.gov.tw/cp-1215-4912-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3日。
19.台灣e院網站,ttps://taiwanedoctor.mohw.gov.tw/doctor/Often_question/type_detail.php?UrlClass=%BA%EB%AF%AB,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6日。
20.楊添圍他山之石:德國的精神鑑定,一起讀判決,https://casebf.com/2020/05/04/dryang-germany-forensischen-psychiaterin/,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
21.楊添圍,資深精神科醫師:精神鑑定的艱難,依法裁判的艱難,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564,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0月1日。
22.黃偉俐,怕被判為精神疾病醫師真心話:診斷重要?還是解決問題好好生活重要?康健網站,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423,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16日。
23.中華民國刑法第19條,立法理由,中華民國法務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
&LawNo=19,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24.孫珞軒,國際人權公約可不是只有廢死而已,快問快答帶你認識「兩公約」,The new lens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980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25.2019全球死刑報告:事實及數據,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網站,https://www.amnesty.tw/news/3405,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26.詹惠雅,荷蘭司法處遇機構啟示錄之一世外桃源或與世隔絕──荷蘭如何處置犯下重罪的精神疾患者?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netherlands-prison-system-mental-illness,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27.劉依俐,美國堪薩斯州檢之精神障礙犯罪上訴案,月旦醫事法網,http://www.angle.com.tw/ahlr/discovery/post.aspx?ipost=443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
28.中華民國刑法第19條立法理由,中華民國法務部網站, 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LawNo=19,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
29.精神病挑戰全人類中英兩國忙應對,BBC news,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5826678,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5日。
30.蔡宜家,從日本法看精神障礙者犯罪案件的程序與疑義,上報評論,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7497,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
31.洪士軒,以「復歸社會」取代危險迷思,日本精神障礙觸法者處遇制度如何誕生?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japan-indiscriminate-homicide-aftermath-medical-treatment-for-criminal-insanity,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6日。
32.張子午,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forensic-psychiatry?gclid=EAIaIQobChMIqMb689G88AIVY5_CCh2_uQt8EAAYAiAAEgL2VfD_BwE,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5日。
33.精神鑑定程序及業務,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網站,https://www.ttpc.mohw.gov.tw/?aid=52&pid=93&page_name=detail&iid=126,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0月2日。
34.深夜急回應弒母案,法務部官員:法醫所未做精神鑑定,TVBS官網,news.tvbs.com.tw/local/1373607?from=Copy_content,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0月1日。
35.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針對近日數起與精神鑑定有關的重大刑案判決之聯合聲明,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網站,https://tapl.org.tw/,消息公佈,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9月29日。
五、判決資料
0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訴字第323號刑事判決。
02.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重訴字第9號刑事裁定。
03.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8年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04.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8年度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05.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侵上訴字第263號刑事判決。
06.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2年上重訴字第317號刑事裁定。
07.臺灣高等法院104年上訴字第1916號刑事判決。
08.臺灣高等法院106年上重訴字第14號刑事裁定。
09.臺灣高等法院107年上重更一字第6號刑事裁定。
10.嘉義地方法院108年度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11.臺灣高等法院108年矚上重訴字第32號刑事判決。
12.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9年上重訴字第537號刑事判決
13.最高法院57年台上字第3399號刑事判決。
14.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340號刑事判決。
15.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2074號刑事判決。
16.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289號刑事判決。
17.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3062號刑事判決。
18.最高法院105年台上字第911號刑事判決。
19.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174號刑事判決。
20.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669號刑事判決。
21.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1379號刑事判決。
22.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4425號刑事判決。
23.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096號判決。
24.最高法院110年度台非字第98號判決。
六、其他資料
01.何國榮、黃益三、王銘亨,人體血液中酒精濃度與呼氣酒精濃度在實例上的探討,八十九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2000年。
02.認識精神疾病,衛生福利部精神衛生專輯01,衛生福利部出版,2016年6月。
03.酒精與精神健康,衛生福利部精神衛生專輯10,衛生福利部出版,2014年12月。
04.如何有效的幫助精神病人,衛生福利部精神衛生專輯22,衛生福利部出版,2014年12月。
05.法務部編,中華民國一○○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出版,2012年12月初版。
06.法務部矯正署於2017年10月25「科學實證之毒品犯處遇模式」及「強化矯正機關07.攜子入監處遇措施合作方案」發表記者會新聞稿。
07.刑事訴訟新制法律問題彙编,2003年8月。
日文專書或期刊等資料
01.五十嵐禎人編集,刑事精神鑑定のすへて,頁 27,中山書店,2008年。
02.白取祐司編著,刑事裁判にわける心理学‧心理鑑定の可能性,日本評論社,2013年。
03.久保有希子,責任能力的基礎,季刊刑事弁護,第 93 期,2019年4月。
英文專書或期刊等資料
01.Anthony, W. A. 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The guiding vis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1990s.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JOURNAL, (1993).
02.Crim. No. 4756. Third Dist. Dec. 9, (1968).
03.Clark v. Arizona, 548 U.S. 735, (2006).
04.Clark v. Arizona, 126 S. Ct. 2709, (2006).
0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2000. L A Callahan,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the Guilty But Mentally Ill (GBMI). VERDICT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992).
06.Mittenberg W, Patton C, Canyock EM, et al. Base rates of malingering and symptom exaggeration.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 2002).
07.Mika Kivimäki,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in adulthood: a multi-cohort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08.Rogers R, Development of a new classificatory model of malingering. BULL AM ACAD PSYCHIATRY LAW. (1990).
09.Shuman D W, Zervopoulos J A. Empathy or objectivity:the forensic examiner’s dilemma?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2010).
10.The washingtonpost. 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ocal/vitaly-davydov-of-montgomery-who-killed-psychiatrist-held-in-another-slaying/2011/10/21/gIQAF7064L_story.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3日。
其他國家資料
01.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
02.司法鑑定技术规范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司法部司法鑑定管理局,2016年9月。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607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