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育瑜(2004)。障礙者與社區照顧:議題與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6,230〜236。
王育瑜(2017)。誰的自立生活?身心障礙者社區自主生活的多元實踐。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21〜24。
白倩如(2018)。安置離院青年自立生活能力培育取向。社區發展季刊,164,132〜137。
朱珮如(2012)。看到韌性:歷經機構安置離院個案之自立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奉儒(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鴻章(2002)。一個國小校長與他的行政決策之民俗誌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取自:https://dosw.gov.taipei/cp.aspx?n=8FB6C60B46BA3407。
周月清(2018)。個人助理服務:障礙者自立生活與身權公約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64期。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臺北:五南。
林婉婷(2018)。障礙平權演變 從歐洲經驗談身心障礙自立。臺灣教會公報,取自:https://tcnn.org.tw/archives/44398。
林惠芳、翁亞寧、高雅郁(2018)。易讀運動─心智障礙者邁向自立生活的第一步。社區發展季刊,164,78〜84。
洪文惠(2010)。臺北市弱勢少年自立生活能力評估指標編製說明暨使用手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與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臺北:巨流。
孫中光(2020)。想飛的毛毛蟲。臺北市:九歌。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47-74)。臺北:巨流。
徐嘉隆(2017)。台灣重度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模式的發展-支持性就業的意義。現代桃花源學刊,第7期。
徐嘉禧、蔡文榮(2018)。臺中市國民中學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知。教育科學期刊,17(1),1〜36。
徐綿鋒(2010)。對我國自立生活方案的芻議。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0,47〜96。
翁寶美(2007)。父母癌逝青少年之悲傷歷程研究-以正向影響為焦點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編製(2015)。與自閉症特質同行。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恒豪、滕西華、林庭慧、吳宜姍(2019)編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教材手冊 教師版 單元三:自立、尊嚴與自主。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張景涵(2018)。小作所運作與其促進心智障礙者生活自立能力成效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87。
教育部統計處(2020)。109-3特教學校學生數統計。
章秉純、徐如維(2017)。簡述「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之論斷、臨床特徴與病因學研究。臨床醫學,3(79),158〜161。
連廷誥、連廷嘉、連秀鸞譯(2006)。認識諮商研究。臺北:心理出版。
黃伶蕙、吳建昇、李育穎、羅子婷、劉雅文、謝若涵等(2018)。自立生活之執行現況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64,6〜21。
葉癸汾(2015)。小型作業所影響經營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臺北市。維基百科 尤爾根·哈伯瑪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0%A4%E5%B0%94%E6%A0%B9%C2%B7%E5%93%88%E8%B4%9D%E9%A9%AC%E6%96%AF。
臺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自閉症公益微電影《在路上》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ceDAgL3GU。
臺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2020)。認識自閉症-自閉症分類。取自:http://www.tpaa.org.tw/OnePage.aspx?tid=136。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20)。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新北市:合記(原著出版於2013)。
蔡文哲(2014)。早年完整評估自閉症個案成年後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衛茂平譯(2019)。偶像的黃昏。臺北市:五南。
衛福部長照專區(2018)。2010年7月13日衛署照字0992861898函示、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3976-41804-201.html。
衛福部長照專區(2018)。2018年10月2日,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3976-41804-201.html。
鄭瑞隆(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135-154)。高雄:麗文。
蘇世修(2014)。憂鬱青年在表達藝術治療之情緒經驗與轉換。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二、英文部分
Creswell, John W.(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London and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Hammersley, M. (1999). Deconstructing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vide. In A.Bryman, & R. Burger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I)(pp.70-82). Newbury pack, CA: Sage.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rumbaugh, J. C. (1973). 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 Chicago, IL: Nelson-Hall Company.
Rabbi, E. A., & Grollman, D. D. (1977). Explaining death to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7(5), 336-339.
Morris,J.(2004). Independent living and community care: a disempowering framework. Disability & Society, 19 (5) ,427-442. 10. 1080/0968759042000235280
Scannapieco, M., Schagrin, J. & Scannapieco, T. (1995). Independent Living Programs: Do They Make a Difference?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 12 (5), 381-389.
Lemon, K., Hines, A. M. & Merdinger, J.(2005). From Foster Care to Young Adulthood: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Living Programs in Supporting Successful Transition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7(2005), 251-270.
Montgomery, P., Donkoh, C. & Underhill, K. (2006). Independent Living Programs for Young People Leaving the Care System:The State of the Evidenc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 28 (12), 1435-1448.
Bregman, J. D., Zager, D. & Gerdtz, J. (2005).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F. R. Volkmar, R. Paul, A. Klin, & D. Cohen(Eds.), Handbook of autism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3rd Ed.):Vol 2: Assessment, interventions and policy(pp. 897-924).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Elliott, R. O., Dobbin, A. R. Rose, G. D. & Soper, H. V. (1994). Vigorous, aerobic exercise versus general motor training activities: Effects on maladaptive and stereotypic behaviors of adults with both. autism and mental retardatio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4(5), 567-576.
Prupas, A, & Reid, G. (2001). Effects of exercise frequency on stereotypic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6(2), 19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