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南萍
研究生(外文):HUANG, NAN-PING
論文名稱:從生命歷程觀點探討女性高齡者穿衣風格的變化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hanges in dressing styles of older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ourse
指導教授:曾秀雲曾秀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ENG, XIU-YUN
口試委員:曾秀雲謝文宜胡瑞芝
口試委員(外文):ZENG, XIU-YUNXIE, WEN-YIHU, RUI-ZHI
口試日期:2021-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生命歷程女性高齡者穿衣風格時機原則
外文關鍵詞:life courseolder womendressing stylesthe principle of tim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高齡者穿衣風格之選擇因素、伴隨社會變遷穿衣風格的變化及從時機原則探討穿衣風格的變或不變的因素。採取質性深度訪談法,以4位女性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由於她們的人格特質不同,使得她們在扮演因經歷社會變遷與個人的事件所應運而生的角色時,有不同的穿衣風格,進而塑造出她們的生命歷程。

研究結果:
一、穿衣風格的選擇考量因素:(一)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展現(包含身材展現與形象塑造)(二)與人際網絡連結期待建立關係及跟上潮流(三)家庭經濟的變化(四)健康狀況。
二、伴隨著社會變遷,穿衣風格的變化:(一)教育機會均等對女性主體性的影響(二)政治經濟變遷的影響(三)社會文化的影響。
三、從時機原則探討穿衣風格的變或不變的因素:(一)年齡漸增對美麗認知比例改變(二)從「悅己者容」到「為己而容」(三)角色轉換。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selection factors of the dressing styles of older women, the changes of dressing styles that accompany social changes, and the changing or unchanged factors of dressing styl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iming. A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was adopted, and four older women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they have different dressing styles when they play roles that arise from social changes and personal events, which shape their life course.

Research result:
1. Factors to consider in the choice of dressing styles: (1) Display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beauty (2) Connect with interpersonal networks, expect to build relationships and keep up with the trend (3) Changes in the family economy (4) State of health.
2. Change in dressing sty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hange: (1) The influence of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n female subjectivity (2)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3)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and culture.
3. Explore the changing or unchanged factors of dressing styl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iming: (1) Increasing age has changed the perception of beauty (2) From "please others" to "for oneself" (3) Role chang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四節 名詞定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生命歷程理論9
第二節 女性服飾時尚的社會變遷19
第三節 穿衣風格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取向33
第二節 研究步驟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2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4
第六節 研究信賴程度48
第七節 研究倫理49
第四章 研究分析51
第一節 舞動青春:蓬蓬裙阿嬤的故事51
第二節 漸入佳境:喇叭袖阿嬤的故事65
第三節 保守順從:襯衫洋裝阿嬤的故事77
第四節 正向積極:優雅風阿嬤的故事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7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119
參考文獻124
附錄131
附錄一 生命歷程重要原則131
附錄二 我國社會環境與女性服裝流行趨勢對照表132
附錄三 訪談大綱140
附錄四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141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142
表次
表2.1 以「生命歷程」為題之博碩士論文類型及篇數13
表2.2 與「高齡者」、「老人」、「銀髮族」及「生命歷程」相關之博碩士論文16
表2.3 與「穿衣風格」有關之博碩士論文31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41
表4.1 蓬蓬裙阿嬤生命歷程中穿衣風格的變化63
表4.2 喇叭袖阿嬤生命歷程中穿衣風格的變化75
表4.3 襯衫洋裝阿嬤生命歷程中穿衣風格的變化88
表4.4 優雅風阿嬤生命歷程中穿衣風格的變化105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35
圖4.1 蓬蓬裙阿嬤的女性主體性展現示意圖64
圖4.2 喇叭袖阿嬤的女性主體性展現示意圖76
圖4.3 襯衫洋裝阿嬤的女性主體性展現示意圖89
圖4.4 優雅風阿嬤的女性主體性展現示意圖106



丁菱娟(2021)。有錢人都是靠模仿?奧美董座丁菱娟:沒有方向,就先找一個心目中的標竿去超越。2021年4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NXK4gm。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2019年12月4日)。
內政部統計處(2021)。人口年齡分配。2021年3月28日取自https://reurl.cc/AgD8Dd。
內政部警政署(2020)。銀髮長者交通安全,你我共同來守護。2020年7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WLkYGk。
公務人員退休法(2020年11月21日)。
方心(2020)。臺灣女性主體意象再建構:孕婦攝影的圖像符號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4(1),69-87。
毛俞婷(2009)。童裝的消費實踐-台灣兒童穿衣風格的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王和祥(2021)。樂齡學習中心學員因應老化之穿衣風格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雲東(2018)。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新社會智庫(2016)。從生命歷程觀點評析健康研究。2020年9月5日,取自https://reurl.cc/Xk4rED。
弘兼憲史(2016)。人透過模仿,建立自己的「風格」。2021年4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E25joA。
民法(2019年06月19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國情統計通報。2021年3月28日取自https://reurl.cc/DvD64j。
何春蕤(1996)。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25,4,6-37。
余漢儀、周雅容、畢恆達、胡幼慧、嚴祥鸞(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世昌(2016)。高齡者消費意識、行為及需求調查。行政院期末修正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
吳再益(2020)。2020年下半年度 台灣及世界經濟展望。2021年1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N65a99。
吳肖琪、葉馨婷、杜姁瑾(2016)。從國際趨勢省思臺灣因應高齡社會的策略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53,57,48-60。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呂國禎、黃亦筠(2015)。台灣紡織撐起全球運動時尚半邊天。2021年1月1日,取自https://reurl.cc/8nrlYj。
宋雲(2011)。1000人的臨終遺憾 人生最後悔25件事。2021年4月26日取自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112/232802.html。
李宏偉譯(1997)。服裝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 B. Kaiser)。台北市,商鼎文化。
李國隆(2013)。中止犯、持續犯與一般青少年生命歷程及其再犯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桃園市。
李強、鄧建偉、曉箏(1999)。社會變遷與個人發展:生命歷程研究的正規化與方法。社會學研究,6,1-18。
杜芳琴(2020)。三從四德與七出之條。2021年2月7日取自https://reurl.cc/E20gl1。
林怡廷(2016)。看見老人的需求 用設計豐富生活。2021年1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WLe4OZ。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亞當(2016)。時尚風格是生活 vs. 時尚生活是風格。2021年1月31日取自https://reurl.cc/E20gla。
林佳瑩、曾秀雲(2008)。誰有權決定婚姻?--安排式婚姻與自由戀愛:以1900-1989年主要報紙媒體作為分析素材。中華家政學刊,44,43-65。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卿慧、蘇品安(2017a)。銀髮族一衣多穿服飾設計之研究。華岡紡織期刊,24,7,391-396。
林卿慧、蘇品安(2017b)。銀髮族服裝設計需求之研究。華岡紡織期刊,24,5,266-270。
邱渝雅、余琇甄、林祐謙、孫佩筠(2020)。高齡者的服裝與健康-現象觀察分析與穿著建議。台灣老年學論壇,48,1-10。
邱魏津、林嬌春(2015)。中高齡婦女穿著形態之研究-以45~65歲婦女為例。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5,3,16-23。
施文玲(2006)。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典之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2020年9月12日取自https://reurl.cc/mqORjA。
洪凱莉(2006)。台灣成人教育的展望-終身學習的倡導與行銷。社區發展季刊,115,197-207。
洪寶山(2020)。顧燕翎:台灣婦女運動背後的故事。2021年2月3日取自https://reurl.cc/9Zk6Yx。
翁開誠(2010)。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2021年2月7日取自https://reurl.cc/Gd65RA。
袁延壽(2016)。發展智慧衣 紡纖業拚藍海。2021年1月1日取自https://reurl.cc/2gx4lE。
圈入準(2018)。很多人問我穿搭要怎麼開始?沒錯,先從模仿開始。2021年4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ZQLVQ3。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主要國家人口年齡中位數。2021年3月28日取自https://reurl.cc/Q7D35M。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高齡化時程。2021年4月25日取自https://reurl.cc/0Dq4bY。
張正正(2011)。生命歷程中的遺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張育誠、吳鴻昌、李清潭(2015)。意義、脈絡、反身性:質性研究的科學性與正當性。商略學報,7,2,71-88。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詠欣(2019)。中高齡父親照顧八仙塵爆子女之心路歷程:從生命歷程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台北市。
張詠晴(2019)。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模仿身邊的人。2021年4月18日取自https://reurl.cc/yn8Dj8。
張語軒(2011)。從生命歷程看母女兩代對家庭主婦的角色評價與世代傳承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新竹市。
張慧琪(2011)。個人穿衣風格與知覺服務品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新北市。
教育部(2021)。時機。2021年4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g8Aej7。
郭怡秀(2019)。從裁縫到獨立服裝設計師:臺灣女性服裝設計創意與經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高雄市。
陳玉慈(譯)(2010)。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原作者:P. Corrigan)。新北市:韋伯文化。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易鶴(2020)。《美感努力運動》:沒有人天生就會穿衣服,從模仿開始加入個人特色。2021年4月21日取自https://reurl.cc/NXKlyp。
陳彥仲、王璽權(2016)。華人孝道觀念與高齡者世代間 居住安排之決策。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3,32-37。
陳唯珍、劉燕怡(2017a)。南部女性銀髮族於服裝色彩、布料種類、布料圖案之喜好研究。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7,3,37-45。
陳唯珍、劉燕怡(2017b)。南部女性銀髮族於服裝穿著不舒適部位及對服裝款式服裝喜好之研究。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7,4,25-36。
曾郁嫻(2010)。高齡女性生命歷程轉移與休閒性身體活動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曾瑞鈴、柯瓊芳(2004)。外商在台北市的區為分佈:聚集與歷史背景之探討。東吳社會學報,16,61-97。
曾劍華(2009)。現代女性傳:女扮男裝。文化研究,16,3,1-25。
甯俊、馬遷利(2009)。服裝消費文化理論研究。纺織學報,27,7,117-120。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馮利、劉曉剛(2004)。服裝風格的量化方法初探。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0,1,57-61。
黃子宴(2010)。婦女志工動機與生命歷程初探:以兩個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桃園縣。
黃美菁(2009)。服裝之風格分析與衍生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桃園市。
黃素妃(2007)。遺憾之概念分析。耕莘學報,5,7-14。
黃琲茹(2020)。在家上班的一衣多穿術!後疫情的時尚穿搭指標。2020年10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YWa4rx。
愛長照編輯團隊(2016)。不做遲鈍老人 保持清潔「老人臭」不上身-《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2020年7月16日取自https://reurl.cc/m9GbDj。
楊卓翰、孫蓉萍(2016)。銀髮產業革命!台灣的3.6兆新商機。2020年7月24日取自https://ppt.cc/f3npxx。
楊俊、葛列眾(2007)。服裝風格特徵的研究綜述。現代商業,27,274-275。
葉立誠(2014)。臺灣服裝史(典藏二版)。台北市: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葉立誠(2020)。二十世紀台灣服飾流行時尚之變遷。2020年12月1日取自https://ppt.cc/fC1Blx。
廖翊君(2011)。唐代女性時尚與審美研究-從唐代工筆仕女畫探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新北市。
維基百科(2020a)。台灣歷史年表。2020年10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A8E78d。
維基百科(2020b)。台灣經濟史。2020年10月9日取自https://reurl.cc/pyqDpx。
趙瑞祝(2014)。國中女性教師人格特質與穿衣風格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立大道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設計學院,彰化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劉雅詩、朱碧菁、呂智祺、鄭珮怡、廖軒瑜、蕭曉筠(2010)。銀髮族需求之初探-以機構銀髮族為例。龍華科技大學專題報告。桃園市:龍華科技大學企管系。
蔡吏謹(2010)。高齡女性對服裝的色彩偏好-以台灣南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鄭惠珠(2015)。運用生命歷程概念建構老人學相關課程學習進程與效果。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1,51-60。
鄭喬瑋(2013)。以生命歷程觀點探討早年失學高齡者學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魯覺夫(2012)。台灣老人生活需求:生命歷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台北市。
謝秀華(2018)。女性銀髮族身體意象、流行意識對服裝 購買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苗栗縣。
謝志龍(2018)。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 學業表現的影響: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經濟扶助對象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25-72。
韓宜亘(2013)。女性對服裝偏好選擇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所),台北市。
簡慧娟(2015)。高齡社會白皮書規劃報告。2020年8月23日取自https://ppt.cc/fTZuhx。
羅福松(2020)。淺談青少年醫學。長庚醫訊,41,1,25-27。
蘇姝妃(2016)。高齡時尚,兼具功能與美學。台灣老年學論壇,32,21-31。
蘇麗瓊(2011)。獨居未婚女性老人生命歷程與老年準備之探索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

Arubayi, D. O. (2010). Importance of proper dressing in modern living in Nigeria. Academic Leadership: The Online Journal, 8(1), 20.
Dellarmelin, M. L. (2020). Old is your grandma!: A study on clothes for elderly consumers. Consumer Behavior Review, 4(2), 84-102.
Evans, L. (2014). Dressing by the decade. Swansea Life,4,8-12.
Glen H.E.J., Monica K.J., & Robert C. (2002). The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In Mortimer, J. T. & Shanahan, M. J. (Eds.) ,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 (pp. 1-19).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arin, L. (2016). Comfortable and leisurely: Old women on style and dress.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28(5), 372-385.
Kodzoman, D. (2018). The psychology of clothing: Meaning of colors, body image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fashion. Textile & Leather Revieww, 2(2), 90-103. doi:10.31881/TLR.2019.22.
Ribar, M. & Bratko, D. (2020). Personality and dressing style: Cues and stereotypes.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roject, 139-151.
Tiggemann, M. & Lacey, C. (2009). Shopping for clothes: Body satisfaction, appearance investment, and functions of clothing among female shoppers. Body Image, 6(4), 285-29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Adolescent health in 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EzqKmv.
Yin, J. & Zhou, D. (2017, June). An analysis of the dressing features of elderly women in contemporary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In 201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ports, 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ICESAME 2017). Atlantis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