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朱潔嵐(2001)。建立台灣認同-自覺與認同的心理基礎。Taiwanese Collegian Magazine,第23期。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RDEC-RES-101-007(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交通部觀光局(2020)。Tourism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106-109年)(行政院核定版),交通部觀光局官網。李明宗(2002)。
李培菁(2006)。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朝洋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李銘輝、劉翠華(2008)。觀光心理學。台北:中國餐飲學會。
邱琦斌(2012)。地方特色節慶活動的困境與轉型之探討-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高雄市何美純(2020)。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對長青族群生活參與活動意願之探討。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台中市。林美萍(2003)。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堊節、麻豆文旦節為例。逢甲大學公事土地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林淑惠、羅少卿(2010)。旅遊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之初探。2010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吳怡寬(2004)。產業文化藝術節推廣之研究-以古坑華山2003臺灣咖啡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關係之研究-以白河文化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管理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吳鄭重、王伯仁(2011)。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54,69-95。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與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柯仕偉(2011)。結合學校認同議題之學生集體創作課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國小「記憶工程」課程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高立學(2011)。臺灣民眾最多人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之分析-以1985年到2007年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5(1),22-30。
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市:五南。
徐瑞穗(2004)。節慶活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效益認知和滿意度研究-以92年麻豆文旦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
陳炳輝、張舒涵(2008)。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新北市:華立圖書。
陳姿君(2018)。地方節慶行銷策略、遊客體驗價值與消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做十六歲成年禮為例。南華大學管理院文化創意事業系碩士論文,嘉義縣。陳宏斌(2011)。遊客餐與節慶活動動機區隔之研究--以澎湖元宵節為例。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1),21-39。
陳義正(2017)。幸福總在體驗後?文化節慶活動參與動機、體驗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觀光學院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黃金柱(2014)。節慶文化與活動管理。新北市:華立圖書。
黃鈺婷(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臺南縣新化鎮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郭鑑(2007)。地方文化產業經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臺南市:開山書局
許富文(2016)。虛擬社群對於節慶活動認同感和支持度之影響與研究-以臉書粉絲專頁東港迎王為例。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許鳳蘭(2007)。在地居民參與左營萬年季活動動機、效益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莊博欽(2008)。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梁美琳(2008)。屏東六堆地區國小學童參與地方藝文活動現況及地方認同感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郭品束(2013)。居民節慶活動參與動機與活動效益認知關係之研究-以屏東萬丹紅豆節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論文,屏東縣。曾蘭淑(2011)。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鳳荔文化季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台中市。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吸引力與參加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燈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楊佳陵(2016)。居民的的社區意識、活動認同感與活動涉入之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熱氣球嘉年華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廖秋惠(2017)。澎湖元宵活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活動吸引力、體驗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澎湖縣。鄭健雄(2006)。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灣點。台北:雙葉書廊。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金珠(2016)。宗教節慶活動參與動機及文化認知之研究-以北港媽祖繞境為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蔣玉蟬(2009)。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頁17)。台北:師大書苑。
鍾政偉、陳桓敦、杜欣芸(2012)。地方節慶活動永續發展指標建構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6,45-64 。
蘇亭安(2017)。居民對社區節慶活動參與動機與社區認同之研究-以萬丹紅豆節為例。國立屏東大學休閒事業經營學系碩士班論文,屏東縣。台灣採購公報網(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1日。網址:https://www.taiwanbuying.com.tw/ShowOrgYearClose.ASP?OrgID=16139&Y=202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知識入口網紅豆主題館(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1日。網址: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index.php?id=154
交通部觀光局(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1日。網址:https://www.taiwan.net.tw/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網(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月31日。網址:https://heritage.khcc.gov.tw/index.aspx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官網(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1日。網址:https://kcginfo.kcg.gov.tw/Default.aspx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自行車道網(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月31日。網址:https://pwbgis.kcg.gov.tw/Bicycle/index.aspx
高雄市大寮區公所官網(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1日。網址:https://daliao.kcg.gov.tw/
高雄市大寮區農會(2020)。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1日。網址:http://www.dlfa.com.tw/about.asp
陳文娟(2019年12月14日)高雄報導。自由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20/11/20。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breakingnews/3008770
英文部分
Bronfenbrenner(1960).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P15-40.
Backman, K.F. , S.J. Backman, M. Uysal and K. M. Sunshine,1995,“ Event tourism: An examination of motivations and activities,”Fesvit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n,3(1):15-24.
Crompton, J. L.&McKay, S. L.(1997). 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2),425-439.
Cuieford, J. P.(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Ed.), N. Y. McGraw-Hill.
Derrett, R.(2004)Festivals, events and the destination. In Yeoman, I.&Robertson, M (eds.). Festiv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Arts and Culture Perspective.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mm. p.32-52·
Getz, D.(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Getz, D.(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Press, New York.
Gursoy, D., Jurowski, G.& Uysal, M. (2002). Resident attitud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1),79-105..
Hall, C. M. (1989).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 GeoJournal, 19(3),263-268
Jago, L. K.& Shaw, R. N.(1998). Special events: A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framework. 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5,21-32.
Kagan, J.(1987). The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58,1459-1473.
Kotler, P.(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 Ed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ee, C. K., Lee, Y. K.& Wick, B. E.(2004). Segmentation of festival motivation by nationality and satisf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25(1),61-70.
Maslow, A. 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New York: Harper& Row
Morgan, M.(1996). Marketing for leisure and tourism. London: Prentice-Hall
Parsons, T.(1951).The social systemm, Glencoe Free.
Scott, D.(1996). 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motivations to attend three urban festivals. 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3(3),121-128.
Smith, C.&Jenner, P.(1998). The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on tourism. Travel&Tourism Analyst,4,73-91
Stets, J. E.& Burke, P. J.(2000). Femininity/masculinity. In E. Borgatta& R. Montgomery (Eds.),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p 997-1005). New York, NY: Macmillan.
William, F, T(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st Decade, London: Butterworth- 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