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7: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侑純
研究生(外文):WU, YOU-CHUN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參與繪本成長團體對情緒調整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motional 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icture Books Growth Groups
指導教授:陳黛芬陳黛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TAI-FEN
口試委員:林啟超陳毓璟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CHAUCHEN, YU-CHING
口試日期:2021-07-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繪本成長團體情緒調整情緒表達調整策略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sGrowth GroupsEmotional AdjustmentEmotional ExpressionAdjustment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透過參與兒童繪本成長團體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是否有影響。本研究採混和研究法,量化部分以前實驗研究法中的單組前後測,針對5位在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上需要協助,且有意願參與繪本成長團體來改善其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之學生,進行為期十週的團體。透過「國小學童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量表」的前、後測資料,進行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考驗,並透過單元學習單、團體回饋紀錄單、心情札記及領導者帶領觀察紀錄等質性資料,作為佐證研究結果的參考資料。

一、參與繪本成長團體對國小學童情緒表達有所成長。
二、參與繪本成長團體對國小學童調整策略有所成長。
三、參與者對於繪本成長團體接受度高並持正面回饋。

最後,研究者提出學校應鼓勵教師踴躍參加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相關之研習與進修、適時舉辦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等相關講座與活動、成立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等相關的教師專業社群、多舉辦情緒表達與調整策略等相關親子講座及活動;並建議輔導教師在進行情緒相關的團體輔導,能以單一主題團體帶領成員,並使用繪本搭配延伸活動來加強學習遷移與效果;而班級導師可以加強學生對情緒詞彙的認識與口語表達能力、重視每位學生的人際關係經營、將情緒教育課程融入各科。在後續研究中可以透過質性深入訪談、延長研究時間,或擴大研究範圍等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participation in
a children's picture book development group had an effect o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of uppe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study was a mixed-method study with a quantitative component of a single-group pre-post test as in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y. A 10-week group was conducted with five students who needed help with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and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a drawing group to improve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The pre and post test data from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used to test the Wilcoxon symbol level, and qualitative data such as unit learning sheets, group feedback sheets, mood journals, and leader-led observation records were used as reference data to support the study results.
A. Participating in a picture book growth group has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B. Participating in picture book growth groups has led to the growth of adjustment strateg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C.Participants were highly receptive and gave positive feedback on the growth group.
Finally, the researcher suggested that schools should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tudies and further education related to emotion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organize timely seminar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emotion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establish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for teachers related to emotion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and organize more parent-child seminar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emotion express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unseling teachers conduct group counseling on emotions, lead members in single-topic groups, and use
picture books with extended activities to enhance learning transfer and
effectiveness;andclassroom teachers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knowledge
of emotional vocabulary and verbal skills, emphasize each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grate emo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nto all subjects.Suggestions for follow-up studies can be made through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s, extending the study period, or expanding
the scope of the study.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附錄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繪本的定義、教育功能、實施歷程及相關研究 19
第二節 成長團體的定義、團體運作模式及相關研究 32
第三節 情緒調整定義、內涵、情緒調整歷程之相關理論、兒童情緒發展階段理論及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 繪本與情緒調整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7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1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8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對參與者情緒表達的影響 89
第二節 對參與者調整策略的影響 98
第三節 參與者情緒成長的變化情況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分 123
英文部分 132

中文部分
丹尼爾.高曼(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張美惠譯)。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5年)
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秀枝(2012)。應用音樂與繪本於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情緒管理和同儕關係影響的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PTC788030)
王佩之(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親子運動休閒及親子關係對情緒調整之影響~以家長觀點(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FJU01164013)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提、研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計出版。
王惠英(2019年11月01日)。《親子天下》情緒好,成績會更好: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更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無形資產。親子天下。取自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323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市:心理。
朱玉媺(2020)。國中生參與情緒成長團體及其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THU01331009)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7NTNU0328007)
行政院(2016年11月08日)。國民心理健康計畫。取自file:///C/Users/user/Downloads/%E9%99%84%E4%BB%B62+%E5%9C%8B%E6%B0%91%E5%BF%83%E7%90%86%E5%81%A5%E5%BA%B7%E7%AC%AC%E4%BA%8C%E6%9C%9F%E8%A8%88%E7%95%AB.pdf
何三本(1995)。兒童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何長珠(2003)。團體諮商: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 (2004)。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芝儀、張景然(譯)(1995)。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 Gerald Corey)。臺北市:揚智。
呂明娟(2007)。運用繪本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PTT1576010)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5(4),97-130。
李佩玲(2017)。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的關係─以情緒調整為調節變項(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THU5329006)
李坤崇(1996)。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博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4NCCU0331015)
沈怡婷(2006)。母親介入與否、幼兒情緒反應強度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TMTC0767001)
周士茹(2018)。成人繪本對成年初期族群之情緒療癒效用研究-以幾米繪本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NTU05448002)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臺北市:武陵。
林宗睿(2017)。高關懷少年參加街舞成長團體經驗之研究—以松陽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105PCCU0206002
林美秀(2018)。珍惜學校午餐食物之兒童繪本創作(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YUNT0634007)
林美琴(2009)。繪本有什了不起。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淑女(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NHU00096005)
林淑敏(2006)。體驗學習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實地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CU5331026)
林語喬(2016)。國小三年級實施兒童繪本融入品格教育之探討-以禮節為核心價值(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CUE5636007)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7、8),9-15。
洪雅慧(2007)。繪本融入課程進行幼兒責任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TMTC1767003)
香港青年協會(2017年08月30日)。情緒教育待完善,97%教師冀獲支援。匯報。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8/29/HK1708290018.htm
徐西森(199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徐素霞(2001)。且讓藝術創意妝點生活空間。美育雙月刊,124。
翁靖媚(2019)。兒童繪本中故事角色的人際問題成因、引發之情緒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CT1205013)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高賓(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 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465-504。
張淑瓊(2007)。國外文學改編成繪本的經驗。文訊,259,70-73。
張絜(2019)。照顧者對兒童負面情緒的回應方式與國小學童憂鬱之關係:情緒調整能力之調節效果(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PU0201009)
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原作者:Marion C.Hyson)。臺北市:桂冠。
莊惠雯(2012)。繪本教學對隔代教養學童情緒管理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FGU05721004)
郭怡君(2017)。繪本教學對幼兒情緒理解及情緒調節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HCHT0396016)
郭雯霞、徐小潔譯(2009)。我的圖畫書論。(原作者:松居直)。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陳芊伶(2020)。國小高年級學童衝突管理、社會興趣與情緒調節效能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NSYS5331008)
陳怡萍(2005)。情緒成長團體在提昇情緒智能與情緒適應之效果評估:以大學生與社區成人為樣本(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KMC05152011)
陳怡螢(2015)。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情緒調整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TNT1212011)
陳金定(1998)。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探討暨情緒調適團體對不安全依附者依附相關變項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取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6NTNU0328017)
陳冠容(2015)。視覺藝術創作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成長團體諮商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DYU01317027
陳書梅(2009)。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淑娟(2020)。桌遊團體對國小高年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童情緒調適之輔導效果(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108NTCT0328022)
陳筱妮(2017)。繪本媒材對典型發展學前兒童重述故事表現之影響: 電子繪本與紙本繪本之比較(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NTCN0714002)
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博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CTC576030)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發展性輔導:「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臺北市:五南。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HCT5212004)
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HCT5464002)
黃惠惠(1995)。助人歷程與技巧。臺北市:張老師。
黃絢質(2010)。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328031)
黃豊茜(2010)。學業情緒歷程模式:探析調整策略的效果(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CKU5331020)
楊俐容(2006)。提升親子EQ三部曲:培養孩子的高EQ‧打造孩子的美好未來。臺北市:台視文化。
楊惠媖(2020)。國中生的家長正念教養、情緒調節策略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FJU01164011)
葉芳秀(2017)。運用情緒卡進行情緒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情緒調節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PU000576005)
葉嘉青譯(2008)。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原作者: Jalongo, M. R.)。台北市:心理。(原著二版出版於2004年)。
廖培如(2013)。充電卡策略對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情緒表達能力之成效(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CYU5284008)
賓靜蓀(2015年04月12日)。美國Second step:跨越文化推廣情緒教育。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6242
劉茱敏(2020)。應用園藝治療在成長團體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KNU00712006)
劉淑雯(2004)。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TNU0331022)
劉雯翎(2020)。完形取向藝術團體方案對情緒困擾兒童之情緒調節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NTCT0328030)
潘正德(1997)。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年11月18日)。105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57&pid=7925
鄭婉君(2015)。情緒調節英文閱讀方案提升國中生情緒調節能力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TNT1464002)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黎樂山(2007)。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TNU5261041)
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KNU5036005)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PTTC328031)
戴亞純(2017)。桌遊媒材融入人際情緒成長團體對情緒困擾議題兒童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TCT1629012)
謝佳純(2019)。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KYIT0457035)
謝麗紅(2002)。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譚智筠(2011)。高關懷國中生在音樂情緒調整團體之歷程分析(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PCCU0328005)
蘇岱崙、方翊涵(2014 年 03月 31日)。《親子天下》情緒力大調查:超過六成孩子有「人際困擾」和「課業壓力」。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6995

英文部分
Babbie,E.R(1992).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8th ed.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 Pub.Co.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Denham, S. A. (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NY:Guilford Press.
Dadds, M., Schwartz, S., Adams, T., & Rose, S. (1988).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ntext and verbal skill on the stereotypic and task-involved behavior of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ical Psychiatry, 29(5), 669-676.
Erikson,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
Garber, H., Braafladt, N., & Zeman, J. (1991). The regulation of sad affect: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 In J. Garber, & K. Dodge (Eds. ),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pp. 208-24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swami, U. (2008).Principles of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42(3-4), 381-399.
Grolnick, W. S., Bridges, L. J., & Connell, J. P. (1996). Emotion regulation in twoyearolds: Strategie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four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 67(3), 928-941.
Gross, J. J. (1998). 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 224-237.
Gross, J. J., & Thompson, R. A. (2007). 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 In J. J. Gross (Ed),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Vol. 3, pp. 3-24).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Izard, C. E., & Ackerman, B. P. (2000). Motiv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Discrete Emotions. In M. Lewis, & J. Haviland-Jones (Eds. ),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253-322).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Kopp, C. B., & Neufeld, S. J. (2003). Emotional development during infancy. In R. J. Davidson, K. R. Scherer, & H. H. Goldsmith (Eds. ),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s (pp. 347–37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bouvie-Vief,G.,Hakim-Larson,J.,DeVoe,M.,&Schoeberlein,S. (1989).Emotion and self-regulation:A life span view. Human Development, 32(5), 279–299.
Lane,R.,Schwartz G. (1987). 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sychopat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4(2), 133–143.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J. D. Sluyter (Eds. ),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Basic Books.
Pardeck, J. T. (1990), Using biblio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ports, 67, 1043-1049.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 London: Sage.
Pattott, W. G. (2001). Implications of dysfunctional emo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emotions func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 180-186.
Saarni, C. (1997). Coping with aversive feeling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1), 45-63.
Saarni, C.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NY:Guilford.
Teddlie, C., & Tashakkori, A. (2009). Foundations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Los Angeles, CA: Sage.
Thayer, R.E. (1989).The Biopsychology of Mood and Arous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ileston, D. W. (2011). What Every Teacher ahould Know About Student Motiva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607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