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郭正仁(民90)。高雄市國二生多項式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7j4be教育部(民97)。〈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擷取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math.pdf
王雪瑜(民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探討〉。載莊素貞(主編),《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頁 15–30)。台中,台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秦麗花(民84)。〈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第 55期,頁 33–38。
許長壽、劉曼麗(民94)。〈練習式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的設計與實踐 ─以三位數加減法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第 40期,頁 62–93。
陳介宇,王沐嵐(民106)。臺灣桌上遊戲研究與文獻之回顧分析。取自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4080391_taiwanzhuoshangyouxiyanjiuyuwenxianzhihuigufenxi_A_Review_of_Board_Games_Studies_in_Taiwan
陳啟明(民89)。《不同題目表徵形式及相關因素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汪曼穎、王林宇(民95)。〈注意力分配對圖像登錄之影響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方向〉。《教育心理學報》,第38 卷第1 期,頁67–83。
吳清山(民91)。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蔡文煥、林碧珍(民87)。數學、文化和認知整合教學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短篇論文彙編。
蔡文煥(民89)。以日常生活活動為基礎促進兒童數學學習-以撲克牌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45-1268。
許扶堂(民96)。遊戲融入兒童課後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弱勢族群兒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2sedh饒見維(民91)。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游自達(民84)。數學學習與理解知內涵 — 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31-45。
羅秋霞(民96)。圖示表徵策略對提昇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86c2u林秀燕(民94)。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楊淑芬(民90)。國小資源班學生使用圖示策略解決比較類加減應用題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月純、楊德清(民100)。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期,嘉義縣,嘉義大學。
林鳳珍(民102)。遊戲式數學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之實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frg25陳埩淑(民96)。幼童數量知多少 ? 不同族群幼童數量推理發展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
蔣治邦、陳竹村、謝堅、林淑君、陳俊瑜(民9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 概念與加減運算。臺北縣: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甯自強(民82):數的運算概念啟蒙∼『算式填充題』的引入∼。教師之友, 34 , 35-39。
吳新華(民82)。數與計算的啟蒙。台北市:五南。
黃惠禪(民92)。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7n5ks許惠欣(民81)。幼兒「該」如何學習數概念?。台南: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
國教署(民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綱。臺中市,國教署。
郭靜晃(譯) (民81)。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James E. Johnson等著。台北:揚智文化。
簡楚瑛(民82)。「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潘慧玲(民81)。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37,111-131。
周士傑(民94)。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8m739黃怡芳(民94)。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2v9vz林嘉玲(民89)。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林風南(民79)。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風南(民74)。兒童遊戲指導-理論與實際。台南:供學出版社
江麗莉譯(民86)。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瑩惠(民100)。幼兒教師實施數學遊戲活動之歷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tp3x5侯禎塘、李香慧、林小玲、張乃悅、黃小芳。融合教育環境中的數學遊戲教學實踐與省思。特殊教育叢書。39-55。
林君嘉(民102)。應用遊戲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酸雨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p53d8饒見維(民91)。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五南。
洪教通(民74)。兒童遊戲數學,第十一冊。臺北:高思。
王克蒂(民88)。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毅英(民86)。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臺北市:九章。
馬秀蘭、吳德邦、張鈺雪、林思行、蔡武諺(民101)。以團康遊戲融入假分數化為帶分數的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5期,75-98。
王明慧(民85)。國一數學活潑化教學模對提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知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高雄市。蘇育任(民82)。課程與教學― 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 33(2), 4 - 6 。
陳杭生 (民82)。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趙子敏(民70)。寓數學於遊戲第一輯。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曹亮吉(民68)。認識數學遊戲。數學傳播,頁12-14。
饒見維 (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楊淑朱(民84)。在教室內認真的遊戲之探討與分析。嘉義師院學報,9,頁697-708。
王筱妮、梁淑坤(民107)。桌遊融入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課程之設計與反思。臺灣數學教師,39(2),23-49。
鍾仁鳳(民106)。數學桌上型遊戲教學在國小五年級班級實施方式及成效之行動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aytt3張宜蓉(民107)。桌遊提升幼兒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u47ut陳博政(民106)。運用桌遊於國中等差數列之數學教學成效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wzaqk林家卉(民106)。桌遊奠基融入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數感」及「比與比值」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44296朱庭華(民107)。幾何桌遊的圖形組合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態度及數學表現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38cwt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院學報第九期,頁298-318。
貳、英文部分
Bruner, ]. S. (1966) Toward a tk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igh, J. (1999).Taking Chances: Winning with prob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bel, M. A., & Maletsky, E. M.(1988).Teaching Mathematic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Everitt, B. S. (1999).Chance Rules : An Informal Guide to Probability, Risk and.Statistic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uier (Eds.),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mathematics(pp.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iaget, J., and Inhelder, B. (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Ginsburg, H. P., Posner, J. K., & Russell, R. L.(1981).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addition as a function of schooling and cultur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2, 163-178.
Baroody, A. J.(1983).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chronometric trends of mental arithmetic. Developmental Review, 3, 225-230.
Gannon, K. E.(1983). The use of economical mental addition strategies by young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D 229 147).
Baroody, A.J. & Standifer D.J. (1993).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the Primary Grade. In Jensen, R.J. (Rds.),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pp 87-88.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pencer, H. (1861).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mpany
Groos, K.(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Gulick, L. H.(1898).A philosophy of play.New York:Scribners.
Hall, G. S.(1920).Youth. New York: Appleton.
McDougall, W. (1923). Outline of psychology. New York, NY: Scribner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7, 687-708.
Sutton-Smith, B. (1997). The ambiguity of pla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Berlyne, D. 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 McGraw-Hill.
Bateson, G. (1955).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2(39), 39-51.
Garvey, C. (1977). Play. 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ufshnaiter, V. S., Prum, R.& Schwedes, H.(1984). Play and play orientation in Physics educa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in Unterricht-P/C, 32, P258-263.
Haynes, L. C.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computer-based mathematics games: Strategies, and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Doctoral Dissertation Abstract.
Keller, J. J. (1990). Strategy games: 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and perseverance toward problem solving with fourth graders, Jan., Master’s Practicum Report, Nova University.
Marty, J. F. (1985).Selected effects of a computer game on achievement, attitude, and graphing ability in secondary school algebra.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Hollis, L. Y., & Felder, B. D. (1982).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for young childre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2, 71-75.
Krulik, S. & Rudnick, J.A.(1983).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P26-28.
Raths, L. E., Harmin, M., & Simon, S. B. (Eds.) (1978). Values and Teaching.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