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方詩琁、方詩珺、王勝廣、高森永、周稚傑(2012).比較我國老年人超長住院及非超長住院之差異.中華職業醫學雜誌 ,19(2),93-99。
內政部統計處(民109年12月15日).內政統計月報.取自https://www.moi.gov.tw/chi/chi_site/stat/node.aspx?sn=6511
內政部統計處(民109年12月15日).109年第38週內政統計通報.取自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8719
王素真(2007).民眾對安寧緩和療護的認知程度及選擇考量因素之探討.安寧緩和療護雜誌,12(1),44-55。
王錦緣(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安寧緩和療護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年12月15日).醫療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2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年12月15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66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年12月15日).病人自主權利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89
江貞儀、陳妮婉、黃采薇(2013).探討護理人員對癌末病人使用安寧療護認知與阻礙因素.澄清醫護管理雜誌,9(3),15-22。
呂碧瑛、陳美黛、陳明仁(2010).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的緩和呼吸照護.呼吸治療,9,53-62。
何致德、林文元、林正介(2011).安寧共同照護服務:社區推展的創新模式.台灣醫學,15(1),32-36。
何瓊芳、林素香、楊玲玲、白淑芬、高有怡、蔡美菊(2010).居家護理緒論.於何瓊芳總校閱,居家護理(二版,1-33頁).台北:新文京。
何美瑤、蔡玲君、邱金菊(2007).居家護理品質初探.於劉顯達編著,南台灣健康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8-140頁),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李佩倩(2009).大學生對安寧緩和療護的知識與態度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宋宜盉、鐘淑英、吳宏蘭、劉紋妙(2016).護理之家護理人員對安寧療護知識與態度的探討.安寧療護雜誌,21(1),30-45。
李依臻(2017).長期照顧機構安寧緩和療護服務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林永捷、彭莉甯、陳亮恭(2011).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感染症.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6(2),73-85。
林敏瑛(2018).護理人員對安寧療護知識、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屏東縣:美和科技大學護理系健康照護碩士班。吳宜芳(2005).探討加護病房家屬對疾病末期病人醫療決策行為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周希誠、李選、羅旭宜、周裕銓、張梅芳(2006).某教學醫院護理人員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態度及參與工作恴願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7(1),23-32。
周希誠、李選、羅旭宜、周裕銓、張梅芳(2006).某教學醫院護理人員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態度及參與工作意願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7,23-32。
邱啟潤、黃鈺琦(2010).居家照護病患及主要照顧者在長期照顧資源的利用及可近性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4(3),293-309。
邱啟潤、李逸(2014).從服務使用者的觀點探討居家護理品質.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3),229-239。
侯英泠(2014).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112,9-23。
施美如(2012).臺北巿學校護理人員安寧緩和療護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洪慧君(2015).非安寧單位護理人員安寧 緩和療護認知、態度之探討(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徐明儀、江蓮瑩(2014).無效醫療議題之探討.護理雜誌,61(1),99-103。
徐淑慧(2013).成人對安寧療護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
張美幸、王佳雯、陳玟伶、黃惠美、葉德豐(2007).大學生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之探討-以某科技大學之護理系與醫管系學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9(2),103-113。
翁之爾、陳淑賢、廖美南、王正旭(2005).非安寧病房護理人員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及態度之初探.長庚護理,16(1),12-22。
陳榮基(2008).DNR不等於安寧緩和醫療.台灣醫界,51(4),36-39。
陳願任、林益卿(2015).台灣DNR制度與預立醫囑.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0(11),326-330。
陳雪姝、蔡淑鈴、黃欽印(2009).長期照護機構住民醫療利用分析-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8(3),175 - 183。
陳亮汝、吳淑瓊(2008).居家失能老人使用外籍監護工之相關因素分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7(1),32-43。
陳宜貞(2014).呼吸器依賴患者家屬對安寧緩和醫療之知識、態度、行為及相關因素探討(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許淑芬(2012).新北市護理人員對安寧緩和療護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許煌汶、黃麗霞、林淑芬(2008).雲林地區護理人員的安寧緩和療護觀點.安寧緩和療護雜誌,13(2),132-155。
許煌汶、張俊郎(2004).雲林地區安寧緩和療護宣導初步評估.安寧緩和療護雜誌,9(4),383-39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12月15日).人口推估與人力推估.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5B78EEBCE18CBE9F
國民健康署(2020年12月15日).安寧緩和療護.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
曾怡萍(2011).護理之家老年住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之決策意向影響因素探討(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黃秀梨、張媚(2006).機構安置決策過程研究之剖析及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視角.護理雜誌,,53(4), 58-64.
黃惠美(2005).台中某社區民眾之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及其影響因素.安寧緩和療護雜誌,10(4),371-383。
黃偉城、周騰達、蕭添木、黃志芳、王培銘、曾嵩智….陳秀偵等(2006).腦中風居家護理個案預後因素的探討-202例個案病歷之回顧.台灣家庭醫學雜誌,16(4),251-259。
曾淑芬(2005).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使用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環境與個人背景因素的分析(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楊舒琴、劉淑娟、金美雲、高靖秋、林英欽、謝銘松、高雅玉(2007).居家護理新收案管灌病人營養狀況之初探.新臺北護理期刊,9(1),57-69。
蔡佩渝、賴鈺嘉、許正眉(2007).影響主要照護家屬讓癌症末期病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因素之分析.台灣家庭醫學雜誌,17(2),85-98。
賴莉莉(2015).參與宗教志工活動之中老年人對安寧療護知識與態度研究(碩士論文).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衛生福利部(2015).104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_P.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6419&doc_no=59364
衛生福利部(2020年12月15日).長期照顧服務法(母法).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3983-42411-201.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年12月15日).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概況.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7-13854-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年12月15日).高齡及長照統計.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4226-45154-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年12月15日).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季.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15-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年12月15日).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1767-113.html
簡淑華、蔡玉霞、沈昱名、葉郡銘、鄭學慧、史麗珠(2009).居家照護成效與省思:某區域醫院的病歷回溯研究.秀傳醫學雜誌,9(3,4),83-93。
謝伶瑜、翁秀霞、呂幸蓉(2011).急診醫護人員提供末期照護之相關議題.安寧緩和療護雜誌,16(1),74-81。
蕭麗雯(2009).中彰地區長期照護機構工作人員對安寧緩和療護之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魏美珍(2012).臺北巿國小教師的安寧緩和療護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藍育慧、趙淑員、陳淑齡、莊照明、郭容美(2007).非安寧單位護理人員安寧認知、死亡恐情緒困境之探討.安寧緩和療護雜誌,12(2),56-71。
羅玉岱(2010).華人文化對生命末期決策的影響.安寧緩和療護雜誌, 15(2),187-195.
蘇玲華、黃美玲、林亞陵、吳春桂、林芳如、林宏茂、黃勝堅(2008).護理人員對生命末期照護知識與態度-以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安寧緩和療護雜誌,13(4),431-446。
英文文獻
Algera, M., Francke, A. L., Kerkstra, A., & Van Der Zee, J. (2004). Home car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6(4), 417-429.
Booth, M., Nash, S., Banks, C., & Springett, A. (2014). Three approaches to delivering end-of-life education to care homes in a region of south east Eng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20(1), 27-35.
Burns, C. M., LeBlanc, T. W., Abernethy, A., & Currow, D. (2010). Young caregivers in the end-of-life setting: a population-based profile of an emerging group.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13(10), 1225-1235.
Bandeen-Roche, K., Xue, Q.-L., Ferrucci, L., Walston, J., Guralnik, J. M., Chaves, P.,et al. (2006). Phenotype of frailty: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ie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 Sciences & Medical Sciences, 61(3), 262-266.
Blaum, C. S., Xue, Q. L., Michelon, E., Semba, R. D., & Fried, L. P. (2005).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frailty syndrome in older women: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53(6), 927-934.
Boyd, C. M., Xue, Q.-L., Simpson, C. F., Guralnik, J. M., & Fried, L. P. (2005).Frailty, hospitaliz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disability in a cohort of disabled older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8(11), 1225-1231.
Cohen, J. (1988).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ed.). Hillsdale, NJ: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Dzingina, M.D., Higginson, I.J.(2015).Public Health and Palliative Care in 2015. ClinGeriatr Med, 31, 253-63.
Gill, T. M., Gahbauer, E. A., Allore, H. G., & Han, L.(2006).Transitions between frailty states among community-living older person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66(4), 418-423.
Herring, J.,& Wall, J.(2015).Autonomy, capacity and vulnerable adult filling the gaps in the Mental Capacity Act. Legal Studies, 35(4), 698-719.
Heywood, R.(2005).Revisiting advance decision making under the Mental Capacity Act 2005: A tale of mixed massage. Medical Law Review, 23(1), 81-102.
Liu, L. F., & Tinker, A. (2001).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ursing home entry for older peopl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J Interprof Care, 15(3), 245-255.
Li, Q., Zheng, N. T., & Temkin-Greener, H. (2013). Quality of end-of-life care of long-term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and without dement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1(7), 1066-1073.
Palangkaraya, A., & Yong, J. (2009). Population age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aggregate health care dem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2 OECD countries. Int J Health Care Finance Econ, 9(4), 391-402. doi: 10.1007/s10754-009-9057-3
Van der Steen, J. T., Radbruch, L., Hertogh, C. M. P. M., de Boer, M. E., Hughes, J. C., Larkin, P., ... Volicer, L. (2014). White paper defining optimal palliative care in older people with dementia: A Delphi study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Care. Palliative Medicine, 28(3), 19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