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21: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妙音
研究生(外文):WANG, MIAO-YIN
論文名稱:探尋中國佛教藝術中的地獄形象──以宋代以前作品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Naraka prior to Sung Dynasty
指導教授:潘亮文潘亮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N, LIANG-WEN
口試委員:林保堯李玉珉
口試委員(外文):LIN, BAO-YAOLEE, YU-MIN
口試日期:2020-12-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地獄形象地獄變相鬼卒
外文關鍵詞:Naraka(Hell)Painting of Naraka(Hell)gaol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地獄是與淨土相對的世界,據佛經記載,其環境惡劣且無喜無樂,其中還有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地獄,而每一處地獄都各有不同的苦難。隨佛教的發展與傳播,地獄概念不僅出現在佛經敘述當中,也被轉化為視覺作品,在敦煌石窟以及四川、陝西、新疆等地區可見描繪或刻劃有地獄場景的作品。回溯過去與地獄有關的研究,因現存作品以地藏十王像居多,多數都關注於地藏十王像的發展及其信仰,對於地獄在視覺上的表現僅快速帶過。除此之外,因前人多以晚唐至宋代的地藏十王像為探討對象,研究範圍通常也鎖定於晚唐至宋代之間,故針對晚唐之前的地獄圖像,相關的討論又更加少見,也因此更難了解地獄形象的發展脈絡。
為探討地獄形象的呈現與發展,彙整宋代以前的作品,觀察並分析其內容,再以風格、形式表現推測作品的時間先後,嘗試梳理視覺作品的發展脈絡。回溯至佛經記載,了解佛典中所建構的地獄世界,再比較圖像與經文中皆曾出現過的地獄元素,討論圖像與佛經的連結,以及呈現方式上的差異。除佛經以外,文學作品對圖像表現可能也有所影響,故本次研究以入冥記為例,觀察故事中如何描寫地獄場景,與視覺作品的地獄又有何連結。






Naraka(hell in Sanskrit)is the reverse world of Kṣetra(Pure Land in Sanskrit), according to Sutra, the environment is terrible, hopeless and lack of joy, in which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hell, and in every single hell there exists respective punishm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the concept of Naraka not only appear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but also being turned into visual art, which are often seen in Dunhuang, Sichuan and Xinjiang . Tracing back to Naraka related researches, most of them are focusing on Ten Kings, Ksitigarbha , and pay less attention on the visual expression of Naraka. What’s more, the discussion on visual image prior to late Tang Dynasty is very rare because in the past most researches are focusing on late Tang Dynasty to Sung Dynasty. As a resul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Naraka i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of Naraka, arts prior to Sung Dynasty are collected,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time when the arts are being created are speculated based on styles and forms,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 are clarified accordingly. Look into the Sutra and literature, on one hand to understand the Naraka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materials, on the other hand, to compare the Naraka elements in visual art and literature,so as to discu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isual art and literature.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章節目錄 IV
圖目錄 V
表目錄 IX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文章架構 8
第一章 敦煌地區中的地獄圖像 10
第一節 北朝至唐代作品分析 11
第二節 五代、宋代、西夏作品分析 21
第二章 四川與其他地區的地獄圖像 31
第一節 四川地區作品分析 31
第二節 其他地區作品分析 39
第三章 佛經與文獻中的地獄形象 48
第一節 佛經中的地獄形象 48
第二節 入冥記中的地獄形象 61
結論 67
參考資料 73
圖版 81
附表一 地獄刑罰場景相關經文彙整表 116
附表二 佛經中的地獄種類 124
附表三 入冥記中的地獄相關內容彙整表 127
附表四 地獄元素統計表 134


【辭典】
小野玄妙,《佛書解說大辭典》,東京:大東出版社,1974年。
塚本善隆,《望月佛教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
慈怡法師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佛教經典】
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史料】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黃鈞、陳滿銘,《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
新文豐出版社,《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蕭海波、羅少卿,《六朝志怪小說》,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專書】
于春、王婷,《綿陽龕窟:四川綿陽古代造像調查研究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王重民,《敦煌變文集 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中野照男,《日本の美術第313號──閻魔・十王像》,東京:至文堂,1996。
王惠民,《敦煌佛教圖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年。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廣元石窟內容總錄 皇澤寺卷》,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巫鴻,〈什麼是變相──兼談敦煌敘事畫與敦煌敘事文學之關係〉,《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
松本榮一,〈被帽地藏菩薩圖〉、〈十王經圖卷〉,《敦煌畫の研究》,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7年,頁368-401、402-416。(松本榮一,〈被帽地藏菩薩圖〉、〈十王經圖卷〉,《敦煌畫研究》,林保堯、趙聲良、李梅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215-234、234-242。)
肥田路美、雷玉華、盧丁,《中國四川唐代摩崖造像 蒲江、邛崍地區調查研究報告》,重慶:重慶
出版社,2006年,頁275-277。
金維諾〈麥積山石窟的興建及其藝術成就〉,《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165 -180。
范軍,《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敘事文學》,新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
施萍婷,〈敦煌經變畫略論〉,《敦煌研究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頁1-7。
馬世長,〈克孜爾中心柱窟主室券頂與後室的壁畫〉,《中國石窟 克孜爾洞窟》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174-226。
馬世長,〈庫木吐喇石窟的漢風洞窟〉,《中國石窟 庫木吐喇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頁203-224。
常青,《金石之軀寓慈悲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中國佛教雕塑(研究篇)》,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雷玉華、程崇勳、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中石窟內容總錄》,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楊寶玉,《敦煌本佛教靈驗記校注並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潘亮文,《中國地藏菩薩像初探》,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999年。

【期刊】
丁明夷,〈四川石窟雜識〉,《文物》第八期(1988年),頁46-58。
丁明夷,〈川北石窟札記——從廣元到巴中〉,《文物》第六期(1990年),頁41-53。
于向東,〈榆林窟第19窟目連變相與《目連變文》〉,《敦煌學輯刊》第一期(2005年),頁90-96。
下野玲子,〈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經變新解〉,《敦煌研究》第二期(2011年),頁21-32、125、128。
王惠民,〈敦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考釋〉,《敦煌研究》第一期(1991年),頁7-18。
王惠民,〈唐前期敦煌地藏圖像考察〉,《敦煌研究》第三期(2005年),頁18-25、116。
王惠民,〈中唐以後敦煌地藏圖像考察〉,《敦煌研究》第一期(2007年),頁24-33、115-116、118-120。
江滔、張雪芬,〈九–十三世紀四川地藏十王造像〉,《成都考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頁331-346。
杜斗城,〈《地獄變相》初探〉,《敦煌學輯刊》第二期(1989年),頁73-84。
何卯平、寧強,〈敦煌與瓜州西夏時期石窟藝術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第六期(2016年),頁41-49。
邱靖宜,〈《目連救母變文》之地獄形象研究〉,《環球科技人文學刊》第十五期(2012年)。
李小強,〈四川內江唐宋摩崖造像三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第五期(2013年),頁16-24。
李玉珉,〈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畫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4年),頁49-81
李玉珉,〈南北朝彌勒圖像與信仰〉,《故宮博物院學術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2年),頁1-101。
李維、鄭紅翠,〈中國古代游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統論略〉,《江漢論壇》第五期(2011年),頁118-121。
李樹輝,〈庫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畫繪製年代和功德主身份研究〉,《敦煌研究》第四期(2008年),頁36-42。
李麗、公維章、林太仁,〈酆都鬼城地獄十王信仰地考察〉,《敦煌學輯刊》第二期(1999年),頁40-47。
金維諾,〈四川石窟造像〉,《雕塑》第四期(2004年),頁44-45。
金維諾,〈四川石窟造像(下)〉,《雕塑》第六期(2004年),頁46-47。
胡文和,〈論地獄變相圖〉,《四川文物》第二期(1988年),頁20-26。
段文杰,〈唐代前期的敦煌藝術〉,《文藝研究》第三期(1983年),頁92-109。
段文杰,〈晚期的莫高窟藝術〉,《敦煌研究》第三期(1985年),頁1-18。
段文杰,〈榆林窟的壁畫藝術〉,《中國石窟 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
范軍,〈佛教地獄巡遊故事母題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蘊〉,《華僑大學學報》第三期(2005年)。
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第一期(2007年)。
侯慧明、趙改萍,〈論漢魏六朝時期佛教的地獄思想〉,《宗教學研究》第一期(2008年),頁16-25。
唐冲,〈淺議麥積山石窟的地獄變相〉,《敦煌研究》第六期(2003年),頁65-70。
宮治昭,唐啟山譯,〈論克孜爾石窟──石窟構造、壁畫樣式、圖像構成之間的關聯〉,《敦煌研究》第四期(1991年),頁7-25。
殷光明,〈敦煌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之一〉,《敦煌研究》第四期(2001年),頁1-12、181-191。
耿紀朋、鄭小紅,〈就「四川地區觀音、地藏同龕」問題與肥田露美教授商確〉,《黑龍江史誌》第二十三期(2013年),頁295。
陳菊霞、曾俊琴,〈莫高窟第217窟東壁供養人洪認生平考〉,《敦煌研究》第四期(2018年),頁45-50。
郭俊葉,〈敦煌晚唐地藏十王圖像補說〉,《敦煌學輯龕》第四期(2008年),頁116-119、130、168。
郭鋒,〈慕容歸盈與瓜州曹氏〉,《敦煌學輯刊》第一期(1989年),頁90-106。
張小剛、郭俊葉,〈敦煌地藏十王經像拾遺〉,《吐魯番研究》第十五卷(2015年),頁95-109。
常青,〈龍門石窟地藏菩薩及其有關問題〉,《中原文物》第四期(1993年),頁29-36。
張亮,〈四川大邑藥師岩新發現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及相關問題討論〉,《敦煌研究》第三期(2017年),頁71-81。
張亮,〈四川安岳雲峰寺新發現地藏十王變及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第一期(2018年),頁26-37。
張景峰,〈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觀無量壽經變與善導之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第四期(2010年),頁34-43、126-127。
張總,〈初唐閻羅圖像及刻經──以《齊士員獻陵造像碑》拓本為中心〉,《唐研究》第六卷(2000年),頁1-18。
張總,〈《閻羅王授記經》綴補研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2001年),頁81-116。
張總、廖順勇,〈四川安岳聖泉寺地藏十王龕像〉,《敦煌學輯龕》第二期(2007年),頁41-49。張總,〈四川綿陽北山院地藏十王龕像〉,《敦煌學輯龕》第四期(2008年),頁84-92。
張總,〈《十王經》新材料與研考轉遷〉,《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五卷(2015年),頁53-93。
張總、傅成金、廖順勇,〈四川安岳香壇寺地藏十王龕像〉,《美成在久》第六期(2015年),頁42-49。
賀世哲,〈從供養人題記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營建年代〉,《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頁194-236。
廣元市文物管理所,〈廣元千佛崖石窟調查記〉,《文物》第六期(1990年),頁1-23、97、99-103。
廣元市文物管理所,〈廣元皇澤寺石窟調查報告〉,《四川文物》第一期(2004年),頁75-84、99-97。
歐玄子,〈論經變畫中地獄閻羅王信仰的本土化〉,《牡丹江大學學報》第六期(2013年),頁20-23。
盧丁、雷玉華、胡立嘉、李子軍、趙軍、劉雋、劉成、羅玲、楊文成,〈邛崍磐陀寺和花置寺摩崖造像調查簡報〉,《成都考古發現》,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489-505。
鄭文、張方,〈地獄觀念的本土化與早期的地獄經變圖〉,《新疆藝術學院學報》第一期(2008年),頁13-16。
鄭阿財,〈唐五代五道將軍信仰之發展──以敦煌文獻圖像為核心〉,《中國俗文化研究》(2008年),頁1-17。
鄭炳林、沙武田,〈麥積山第127窟為乙弗后功德窟試論〉,《考古與文物》第四期(2006年),76-85。
樊錦詩、梅林,〈榆林窟第19窟目連變相考釋〉,《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
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唐研究》第四期(1998),頁373-414。
羅華慶,〈敦煌地藏圖像和地藏十王廳研究〉,《敦煌研究》第二期(1993年),頁5-14、123。

【碩博士論文】
王世強,《中國佛教文化中地獄觀念的意象分析研究》,北京林業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碩士論文,2009年。
何亞宜,《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2010年。
林映萱,《廣元石窟唐代造像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碩士論文,2010年。
張啟之,《龜茲石窟的天象圖研究 : 以立佛、日天、月天、風神圖像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碩士論文,2018年。
張敏《連接生死的輪迴世界──唐宋地藏、六道與十王造像研究》上海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錢光勝,《敦煌文學與唐五代敦煌之地獄觀念》,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
錢光勝,《唐五代宋初冥界觀念及其信仰研究》,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3年。
雷玉華,《巴中石窟研究》,四川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05年。

【圖版資料】
上野アキ譯,《西域美術1 大英博物館スタイン.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82年。
上野アキ譯,《西域美術2 大英博物館スタイン.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82年。
秋山光和譯,《西域美術2 ギメ美術館ペリ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94年。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廣元市文物管理局,《廣元石窟內容總錄 皇澤寺卷》,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中國石窟雕塑編輯委員會,《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7 四川大足》,重慶:重慶出版,2000年。
中國石窟雕塑編輯委員會,《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8 四川重慶》,重慶:重慶出版,2000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委會,《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15 敦煌壁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1986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委會,《中國美術全集 雕塑編 12 四川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6 盛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2010年。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9 五代.宋》,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2006年。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11 麥積山 炳靈寺》,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2006年。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新疆壁畫全集2 克孜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1995年。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新疆壁畫全集3 克孜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1995年。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新疆壁畫全集 4 庫木吐拉》,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1995年。
伯希和,《敦煌石窟 The Dunhuang伯希和(Paul Pelliot)》,甘肅:甘肅文化,1997年。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增訂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藏品選集》,和泉: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91年。
施萍婷,《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北周)》,江蘇:江蘇美術,1998年。
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5 阿彌陀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胡文和,《安岳大足佛雕》,臺北:藝術家,1999年。
梁尉英,《莫高窟第三二一、三二九、三三五窟(初唐)》,江蘇:江蘇美術,1996年。
賀世哲,《敦煌石窟全集11 楞伽經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10 密教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張寶璽,《甘肅石窟藝術 壁畫編》,蘭州:甘肅人民美術,1997。
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 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石窟 庫木吐喇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羅華慶,《敦煌石窟全集2 尊像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78-180。
樊錦詩,《敦煌石窟全集20 藏經洞珍品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譚蟬雪,《敦煌石窟全集26 民俗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網路資料】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藏〉,http://tripitaka.cbeta.org/ko/T(2017年1月10日點閱)。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zh(2017年1月10日點閱)。
法國國家圖書館〈十王經 Les dix rois des enfers 〉,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tv1b83028340(2018年7月5日點閱)。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珍品(5)《地藏與地獄十王》〉,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244525281633(2017年1月10日點閱)。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珍品(7)《佛说十王經》〉,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933997442108(2017年1月10日點閱)。

【英文參考書】
Chandra, Lokesh, and Sharma, Nirmala. BUDDHIST PAINTINGS OF TUN-HUANG IN 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 New Delhi: Niyogi Books, 2012.
Hartel, Herbert. Die Seidenstrasse: Malereien und Plastiken aus buddhistischen
Hohlentempeln. Berlin: D. Reimer, 1987.
Teiser, Stephen F. Reinventing the Wheel: Paintings of Rebirth in Medieval Buddhist
Temple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