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呂秀蓮 著。《新女性主義》。臺北市:前衛,1990。
施長安 著。《娃娃國》。臺北市:麥浩斯,2005。
施舜翔 著。《少女革命 : 時尚與文化的百年進化史》。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6。
荒川佳織、大小田洋平、野口理惠等 編。《幻想耽美Japanese Erotica in Contemporary Art: Paintings, Illustrations, Dolls and More》。東京:PIE International,2014。
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1996。
暮澤剛巳 著。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11。
外文書目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10。
Judy Chicago著。陳宓娟譯。《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的奮鬥》。臺北市:遠流,2003。
Linda Nochlin著。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臺北市:遠流,2005。
M. G. Lord著 。閻蕙群譯。《解讀芭比娃娃 : 芭比對女性自我形塑的影響》。臺北市:智庫出版,2005。
Pam Meecham、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最新現代藝術批判》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13。
Patrice Bonnewitz 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02。
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市:貓頭鷹,2015。
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譯。《藝術風格的心理學:抽象與移情》。臺北:揚智文化,1994。
Grace Banks. Play with Me: Dolls - Women - Art. 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7.
Thalia Gouma-Peterson. Miriam Schapiro: Shaping the Fragments of Art and Life. New York:Harry N Abrams Inc, 1999.
Uta Grosenick. Women Artist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y. Cologne:Taschen, 2001.
學位論文
陳啟鐘。《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網路資料
Barbie Toys, Dolls, Playsets, Vehicles & Dollhouses: Barbie。<https://barbie.mattel.com/shop>,2021/3/29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