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3: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家鋗
研究生(外文):CHIA-HSUAN LU
論文名稱:「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對大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態度的影響—兼論性別差異現象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localized gender picture Retrospective group on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stereotypes and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with the influences on gender differences
指導教授:游淑華游淑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Hua Y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生活服務產業系生活應用科學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平權態度性別平等教育
外文關鍵詞:the typical impression of genderthe attitude for gender equivalencegender equivalent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前國內正積極地推動性別教育,使用的教材卻多來自於西方經驗,本土教材明顯缺乏,所以本研究旨在以本土化素材為基礎設計「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並檢驗此團體方案是否能降低大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並增進其性別平權態度。
本研究採取質量混合設計,量的部分係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並依性別分成二個實驗,實驗一為女生團體,共15人;實驗二則為男生團體,共17人。本研究係以某南部某大學生活應用群學生為對象,再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學生參與「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每週1次,每次約120分鐘,共8次。研究工具包含自編之團體方案、女性長者女孩經驗回憶畫卡、性別刻板印象量表、性別平權態度量表、訪談大綱等。資料收集後,量化部分採取無母數統計方式;質化部分則採取內容分析,。
研究結果分為兩部分,量化結果發現:1. 「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未能降低男、女受試者的性別刻板印象。2. 「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可以提升女受試者的「性別平權態度」;但未能提升男受試者的「性別平權態度」。質性研究結果則顯示,「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對男、女受試者均能產生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前者指的是受試者會受到回憶畫卡、女性長者以及團體本身的影響,例如,因為畫卡而更能體會長輩的性別處境;也更知道性別歧視的實況;甚至藉由世代對照而深化性別思考。後者則指受試者在參與團體後,在性別態度與認知上有了轉變,甚至能主動質疑性別規範的矛盾,並做出反叛的行動。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本土化性別圖像回溯團體」對男、女受試者的影響不甚相同,女性團體在性別平權上有所提升,但男性團體則為有成效,而在訪談內容上,女性受試者所表達的廣度與深度都較男性成員豐富,不過,男性受試者倒也能述說其知覺內容,讓我們對男性觀點有所理解。最後,本研究所使用的本土化教材確實能引發更實質的共鳴,也讓受試者與其上代長輩有較深的連結,這是本研究最重要的貢獻。據此,本研究建議未來性別教育教材的開發應更為著重本土化素材的開發,也更應關注男、女學生在性別教育上的不同需求。
At present, gender education has been aggressively promoting, but the material applied is mainly coming from Western experience, and the local material is obviously in short. The study's purpose is to use a "recalling group with localized gender image" - a localized material as the fundamental design, and testify whether such a group can reduce college students' typical impression of gender and enhance their attitude toward gender equivalence.
The study adopt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blended design, and the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methods are applied at the quantitative part. Two experiments are divided based on gender; experient 1 is a female group with fifteen members; the experient 2 is a male group with seventeen members. The targeting is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group of applied living in one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 of Taiwan and then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unit and control unit. The student in the experimental unit participates in "recalling group with localized gender image" spending 120 minutes weekly and eight times in total. The tool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including a self-edited group proposal, senior female's memory recall painting card for the period of a girl experience, the scale of typical impression to gender, the scale of the attitude towards gender equivalence, the frame of interview…etc. Once the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the method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is applied at the quantitative part;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is applied at the qualitative part.
Two parts are divided for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the quantitative part discovers 1. The "recalling group with localized gender image" can not reduce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typical impression of the gender 2. The "recalling group with localized gender image" can improve the female participants' "the attitude of gender equivalence." but can not improve the male participants" attitude of gender equivalence". The outcome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ult shows "recalling group with localized gender image" generates direct eff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The front one indicates the participant will be influenced by memory painting card, senior female, and the group itself. For instance, the painting card enables the participant to gain more experience and the idea of what the senior has been through and the situation the senior encountered and the authentic condition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even the thinking of gender in depth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mong generations. The back one shows the change is made in attitude and recognition to gender after the participants' involvement. The participants even aggressively suspect the conflict in gender regulation and take rebelling action. Besides, the study discovers "recalling group with localized gender image" has a different influence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it made some improvement to gender equivalence for the female and som effect to the male participant. In the interview conversation, the female interviewee presents more abundance on the width and depth than the male interviewees, but at least the male interviewee freely express and describe their comments after the experience. It helps us to get to know better abou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male. Finally, the localized material applied to the study indeed triggers more actual resonance. It also enables deeper linkage being built between the participant and the senior in the last genera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cru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material applied to gender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more at localized material and also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on-deman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s the suggestion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
誌謝………………………………………………………………………………………I
摘要………………………………………………………………………………………II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性別刻板印象…………………………………………………………………7
第二節 性別平權 ……………………………………………………………………13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3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2
第七節 質性資料的有效性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5
第一節 量化分析結果 ………………………………………………………………35
第二節 質化分析結果 ………………………………………………………………37
第五章 討論 ………………………………………………………………………………75
第一節 量化結果的討論 ……………………………………………………………75
第二節 質化結果的討論 ……………………………………………………………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93
中文部份………………………………………………………………………………93
英文部份………………………………………………………………………………100
附錄
一、參與團體與接受訪談同意書……………………………………………………101
二、量表使用授權書…………………………………………………………………102
三、性別角色印象調查問卷…………………………………………………………103
四、性別平權態度量表………………………………………………………………107
五、銀髮長者女孩經驗回憶畫卡……………………………………………………113
中文部份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惠巧(2015)。醫院職場性別平權課題探討─以高雄市某大型醫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湘婷(2011) 。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嬿茹(2016)。運用繪本實施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核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朱瑞玲、劉蓉果、王為蒨(2005)。家庭倫理與婚姻衝突。2005年華人家庭動態資料。
何芳芳、張麗芬(2012)。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1,1-20。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31-46。
吳珮寧(2016)。繪本教學實施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吳婷歡(2020)。海洋議題與性別平等議題融入高中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呂佩恩(2014)。職場性別平權之研究─以軍事職場與普通職場性騷擾問題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國防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李之敏(2009)。以讀物為媒材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宜臻(2015)。回憶˙來電--快樂回憶激發方案對銀髮長者正向情緒與幸福感受之效果研究。科技部大學生專題研究,條碼編號104CFDB200042。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文笙。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頁260-299。
李雅婷(2011)。機構老人參與「快樂回憶代間焦點團體」之情緒經驗分析。科技部大學生專題研究,案號100-2815-C-165-002-H。
杜宜展(2007):〈大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實踐博雅學報》,8期,111- 148。
周書萱(2014)。電視廣告的性別刻板印象─廣告主角之景別、後製以及性別角色。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縣。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林怡君(2005)。大學生性別角色取向、性別平權態度與成功恐懼之研究。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77-98。
林麗珊(2013)。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市:五南。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95-120。
金華真(2017)。運用問題導向合作式學習法實施大學生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中正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施寄青(2013)。女生愛男生:性別平等教育。台灣。
洪淑女(2014)。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洪慧芳(譯)(2016)。挺身而進。(原作者:Sandberg, Sheryl&Scovell, Nell)。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3)
范磊嶸(2019)。空中的性別平權:男女空服員的勞動處境與職涯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徐浩然(2020)。職業女性軍人之壓力調適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心理健康與諮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南投縣。
徐瑋憶(2016)。電影融入教學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認同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徐蕾(2009)。性別平權團體諮商對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態度影響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
晏涵文、蘇鈺婷與李佳容(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現況及需求 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2,1-22。
翁正澤(2004)。改變性別刻板印象︰內隱與外顯測量。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張小虹(1996)。女同志理論。收錄於顧燕翎(1996)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
張文賢(2012)。校園執行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政策困境之研究-以中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艾湘(2004) 。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玨(1993)。由出生性別比例談墮胎與婦女健康。婦女研究通訊,29:2-3。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39436676.pdf
畢恆達 (2000a)。安全與無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立。載於教育部 (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 (頁 33-40)。臺北巿:教育部。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與呂明蓁(2009)。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教科書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莊詩絃(2006)。家庭生活中父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素婷(2009)。繪本教育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郭宏信(2020)。戲劇教育在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團體輔導」之應用-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郭黛瑩(2019)。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平等認知與行為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市。
陳志盛(2004)。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性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怡因(2004)。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怡君(2005)。台灣地區12歲以上居民健康狀態與健康行 為之相關性分析。嘉南學報,31,311-322。
陳怡吟(2008)。家庭決策與家務分工:已婚男性與已婚女性的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秉華、游淑瑜(2001)。台灣的家庭文化與家庭治療。As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8 (2),153-174。
陳信峰(2003)。學生兩性平等觀念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皎眉(200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在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著,兩性關係(頁3-27)。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孫旻暐(2006)。從性別刻板化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47,19-30。
陳雅雯(2019)。運用迪士尼動畫降低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學巖(2017)。性別刻板印象對於男性教保服務人員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螢蓁(2013)。繪本教學對身心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曾雅玲(1997)。護理界也需要兩性教育—談如何避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男護生之影響。護理雜誌,44(3),56-60。
游美惠等著(2010)。性別教育。台北:華都文化。
黃岱瑩(2009)。繪本班級輔導之實施對兒童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黃春香、蘇林雁、李雪榮(2005)。嬰帅兒行為的性別差異性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460-461。
黃春香、蘇琳雁、李雪榮(2005)。嬰幼兒行為的性別差異性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460–461
黃家宇(2017)。軍隊勞動工作與性別平權─以空軍某基層部隊士兵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敏玲(2013)淺談性別刻板印象對兒童時期性別建構之影響〔電子版〕。家庭教育雙月刊,(46),40-45。
黃淑玲(2018)。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方案之成效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黃筠媗(2015)。高中職體育教師甄試性別平權之女聲。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
楊巧玲(2016)。親職:母親、父親大不同。南投:華都文化。
楊巧玲(2018)。可「融」可「主」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與教學。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4,9 – 11。
楊佳羚(2004)。將男孩女孩顛倒養的幼稚園。性別教育季刊,27,50-55。
楊惠如、呂桂雲、陳宇嘉、張永源(2006)。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長期照護需求研究。實證護理,2(3),229-240。
溫仕國(2007)。男性在幼教職場就業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葉明政(2014)。國小教師對重大議題課程政策實施之個人釋義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7(4),173-206。
葉惠鳳(2002)。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廖桂瑩(2015)。國軍性別平權之研究─以性別歧視禁止與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為中心。國防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劉育豪(2017)。誰需要性平再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06,78。
潘慧玲、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與落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佩穎(2015)。代間電力公司─ 「桌遊團體」對提升大學生祖孫溝通能力與老年服務意願之效果,條碼編號104CFDB200043。
蔡培村(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探析。學生輔導,60,126-147。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版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駱俊宏、林彥卿(2003)。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護理人員的影響。《台灣性學學刊》,9(2),95-106。
駱俊宏、林燕卿。臺灣性學學刊,9 ( 2 ),P95 – 105
謝小芩(1995)。教育篇。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
謝臥龍(1999)。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載於 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5-211。 高雄:高雄醫學院。
簡皓瑜(譯)(2004)。性與性別 (原作者:Archer, J. & Lloyd, B.)。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部份
Bas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 Cole.
Bem, S. L. (1993). 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m, S. L. (1993). 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yer, S. (1999). The accuracy of academic gender stereotypes. Sex Role, 40, 787-812.
Blair, S.L. & Lichter, D.T. 1991. “Measuring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Gender Segregation of Housework Among American Coupl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1): 91-113.
England, P. (1981). Assessing Trends in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1900-1976. In Ivar Berg(e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abor Marke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altham, A. A., & Abdallah, M. B. (2017). Gender Roles in the Arab World: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rab Adolescents Gender Roles Attitude Scale [electronic version]. Sex Roles, 77, 169-177.
Lips,H.M.(2008).Sex and gender:An introduction(6th ed.).New York: Mc Graw Hill.
Reid, E.,S. G. Jones.(Ed.)(1995).Cyber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Thousand Oaks:Sage.
Walsh, M., Hickey, C., & Duffy, J. (1999). Influence of item content and stereoty situation on gender difference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Sex Role, 41, 219-240.
Watts, M. J (1998). The analysis of sex segregation: when is index measurement not index measurement?, Demography, 5 (4), 505-508.
Williams, J. E., Satterwhite, R. C., & Best, D. L. (1999). Pancultural gender stereotypes revisited: The five factor model. Sex Role, 4 (7-8), 513-52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