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2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繐慈
研究生(外文):Yang, Hui-Cih
論文名稱:林務局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學.森林」之創新擴散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Fores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Forestry Bureau-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Forest Learning” program
指導教授:劉思岑劉思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Shih-Tsen
口試日期:2021-05-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其他自然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森林環境教育創新擴散理論工作坊自然教育中心
外文關鍵詞:fores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workshopNature Cen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整合三百一十二套與森林有關的環境教育課程,統整出十二套通用課程,《「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因而誕生。經由辦理「學.森林」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進行「種子教師」的外部培訓,希望讓社會公民一起加入推廣森林、向森林學習的行列,並為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下一個十年揭開序幕,也為永續發展推行森林環境教育,而在推行的過程當中,什麼是造成影響的關鍵因素呢?
本研究運用Rogers(2006)的創新擴散理論為基本理論,以問卷調查法以及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影響「學.森林」課程擴散之「社會體系」、「創新」、「溝通管道」和「時間」四要素,以及辦理「學.森林」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之教學成效為本研究探討的研究主題。
研究發現「學.森林」課程的擴散因素,「社會體系」、「創新」、「溝通管道」和「時間」四要素,對「學.森林」課程皆有其影響力;辦理「學.森林」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的教學成效,無論是知識、技能以及態度方面皆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字:森林環境教育、創新擴散理論、工作坊、自然教育中心
The Nature Center of Forestry Bureau has integrated 312 sets of fores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unified 12 sets of common courses. "Forest Learning" program was published. Through the "Forest Learning" seeding teachers training workshops, external training of "seeding teachers" is carried out. Hoping that citizens will promote forests and learn from forests. It started the Nature Center of Forestry Bureau in the next ten years.To promote fores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lso implement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what are the key factors?
This research uses Rogers(2006)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s the basic,and explore "Social System",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Time"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affect the diffusion of the "Forest Learning" program. In this study,the topic is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Forest Learning" seeding teachers training workshops and effects of the "Forest Learning" program.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iffuse factors of the "Forest Learning" program are "Social System",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Time", all caused effects on the "Forest Learning"program. The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Forest Learning" seeding teachers training workshop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erm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Keywords: fores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workshop, Nature Center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及研究價值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林務局如何推展環境教育 9
第二節 其他政府單位推動環境教育的方法 12
第三節 創新擴散理論 15
第四節 創新擴散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應用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2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社會體系對「學.森林」課程擴散的影響 33
第二節 創新對「學.森林」課程擴散的影響 37
第三節 溝通管道對「學.森林」課程擴散的影響 39
第四節 時間對「學.森林」課程擴散的影響 40
第五節 「學.森林」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教學成效 44
第六節 討論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6
參考文獻 61
附錄 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4年11月28日)。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
領域(2018年11月)。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2019年12月)。
丁原揚、王承潔、劉立行(2015)。以創新擴散理論探討臺灣北部民眾使
用塑膠鈔票意願。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5,320–334。
王喜青、周儒(2018)。埋下幸福的種子:以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過夜型
環境教育課程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4(1),77-116。
王筱築(2020)。失智症社區早期發現與介入服務的發展歷程 ─以創新擴散理論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8)。「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
編。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20)。學‧森林:森林環境教育課程彙編專
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江佩芸(2016)。中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運作機制及其推動成效之評估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芝瑩、劉思岑、孫婉菁、盧居煒、陳映婷(2017)。自然教育中心2017
年國際合作暨10周年系列活動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
局期末報告(編號:TFBR-1050319),未出版。
李如蕙(2007)。以創新擴散觀點探索影響教師採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
學的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李曜全(2012)。以創新擴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子發票對消費者
行為亦圖之影響─以全聯福利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遠東
科技大學,臺南市。
李芝瑩(2020)。臺灣的林場體驗經濟。臺灣林業期刊,46(5),71-
76。
吳志忠(2017)。探討友達光電認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組織創新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聲佶、李晶、翁儷芯、劉松達(2018)。以開放式創新角度探討林務局
自然教育中心的核心服務發展歷程。人文社會學報,14(3),215-
239。
吳怡融(2020)。啟動創新作為的因素:從創始採行「閱讀起步走」計畫
談起。民主與治理,7(1),1-28。
吳侰儀(2020)。校園可食地景融入國小學童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儒、何森元(2004)。下一步是什麼—試論林務局推動環境教育現況、發
展需求與策略。臺灣林業期刊,30(6),2-16。
周儒、劉冠妙(2008)。創造優質的環境學習服務-談林務局自然教育中
心之發展。臺灣林業期刊,34(1),16-43。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周珮涵(2017)。探討九芎湖環境教育園區認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組織
創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欣諭(2012)。森林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以人工林疏伐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澔貞(2013)。臺灣森林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發展概況。臺灣林業期
刊,39(5),30-37。
林明瑞、江佩芸(2018)。中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運作之成效探討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2(2),1-27。
林書婷(2020)。以創新推動者角度探討臺北市環保局推動環境教育設施
場所認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立文、黃群修、吳俊奇、謝小恬(2015)。第4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成果
概要。臺灣林業期刊,41(4),3-13。
邱惠妤、鄭辰旋(2017)。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水‧危機百科」
課程評估。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刊,13,44-64。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
巨流。
胡靜文、陳鈴芳、林曉君、謝秀娟、鄧慶華(2018)。運用創新擴散理論
提升疾病管理資訊系統使用率。護理雜誌,65(4),109-116。
侯一欣(2017)。Rogers革新擴散理論於課程推廣之意涵。教育研究集
刊,63(3),107-145。
洪志成,廖梅花(2003)。焦點團體訪談。臺北市:濤石。
翁儷芯(2010)。自然教育中心發展策略及執行成果。農政與農情,219。
翁慶閑(2020)。運用德爾菲研究法探究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後之影響
指標─以創新擴散理論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臺北市。
唐錦超(譯)(2006)。創新的擴散(原作者:Rogers, E. M.)。臺北
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陳依霓(2009)。以Q方法探索臺灣與森林有關之環境教育概念隱含構念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湘寧(2010)。林務局人員自然教育中心專業知能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2018)。從組織學習觀點探討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以人員培力活
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博廉(2019)。Rogers 創新擴散理論分析創新科技融入學校本位課程
推展成功模式初探。2019學校課程實驗與教學創新研究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立大學。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
學刊,35,87-120。
張瑞恬(2011)。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執行戶外教學方案之評估─以「森林
水故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2015,4(3),26-33。
張巧昀(2020)。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竹林環境教育課程以大南國
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毅璿、李秉容(2011)。英國田野學習協會戶外環境教育人員培訓簡
介。臺灣林業期刊,37(6),86-90。
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
於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1),69-94。
許琳翊(2013)。從創新擴散理論看幼兒園教師接受創新之再發明歷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許民陽、湯宜之(2016)。環保署環境教育區域中心與夥伴組織合作關係
初探。環境教育專刊,202,1-7。
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2005年7月8日)。
黃富揚(2019)。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創新擴散理論視角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孝濚(1995)。社會研究實務。臺北:中正書局。
塗漾(2017)。由創新擴散理論分析翻轉教學之發展過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東吳大學,新北市。
劉冠妙(2004)。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程之
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思岑、陳錦昌、吳玲築、林素華(2010)。環保署小綠芽獎教案在國小生活環保之教學成效。環境教育研究, 7(2),75-110。
劉曼儀(2012)。當人遇見熊:臺灣黑熊之保育教育。動物園雜誌,128,
22-27。
歐芳庭(2018)。探討大葉大學認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組織創新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淑伊(2020)。從創新擴散理論探環保署推動環教設施場所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盧居煒(2015)。探究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住宿型環境教育方案學童之學習
過程—以「小腳ㄚ走濕地」營隊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羿鳴、曾喜育、曾彥學(2015)。內雙溪自然中心戶外教學方案「森林
背包客棧」對國小 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之成效研究。林業研究季
刊,37(3),181-194。
環境教育法(2010年6月5日)。
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及管理辦法(2011年 6月22日)。
環訓所電子報編輯小組(2016)。專訪環訓所長陳麗貞:談環境教育落實
全民參與。環境教育及訓練電子報。取自:
https://record.epa.gov.tw/Epaper/105105/ep-2.html。
鍾全寶(2020)。無痕山林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對環境態度之研究--以古坑
華德福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縣。
關渡自然公園。學習資源。取自:https://gd-
park.org.tw/education/4814。
羅秀雲、張岱、林澔貞(2008)。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一個實踐環境永續
的夢想與承諾。臺灣林業期刊,34(1),64-70。
羅硯泯(2019)。探討宜蘭縣政府環保局推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之創
新擴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Carney, T. F. (1990). Collaborative inquiry methodology. Windsor, Ontario, Canada:University of Windsor, Division for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Rogers, E. M. & Shoemaker, F. F. (1971).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