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注疏
東周‧左丘明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8月。
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魏‧王弼等撰:《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北宋‧呂惠卿撰:《金刻本莊子全解》,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7月。
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0月。
南宋‧林希逸撰:《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南宋‧謝希深注:《公孫龍子》,與《尸子》合印為《公孫龍子;尸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4月。
南宋‧羅勉道撰:《南華真經循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3月。
明‧陸西星撰:《莊子南華真經副墨》,臺北:自由出版社,2009年7月。
明‧憨山撰:《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11月。
清‧王夫之撰:《莊子解》,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7月。
清‧宣穎撰:《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王先謙撰,劉武補正:《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0月。
清‧陳壽昌撰:《南華真經正義》,新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王 琯(王獻唐):《公孫龍子懸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2016年3月。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2013年5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王啟湘:《周秦名家三子校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5月。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2月。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11月。
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
崔大華:《莊子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張默生:《莊子新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陳癸淼:《公孫龍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2月。
譚作民(譚戒甫):《公孫龍子形名發微》,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10月。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1月。
鍾 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二、專門論著
丁 亮:《無名與正名──論中國上中古名實問題的文化作用與發展》,新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9月。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2005年8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9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新北:鵝湖出版社,2010年9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新北:鵝湖出版社,2013年3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2017年1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新北:立緒文化,2013年11月。
王 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朱前鴻:《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12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4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10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講演錄(參):老子》,新北: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19年3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講演錄(肆):莊子‧齊物論》,新北: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19年3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8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3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1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新北:聯經出版,2018年3月。
李明輝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9月。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10月。
吳肇嘉:《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新北:花木蘭文化,2012年3月。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中華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6月。
李雷東:《語言維度下的先秦墨家名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汪民安、陳永國編:《尼采的幽靈:西方後現代語境中的尼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胡道靜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孫周興:《未來哲學序曲:尼采與後形而上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1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4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12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張豔豔:《先秦儒道身體觀與其美學意義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陳癸淼:《名家與名學:先秦詭辯學派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4月。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3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7月。
勞思光:《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1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紀念版)》,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9年12月。
詹 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10月。
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7月。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12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劉福增:《公孫龍子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
劉福增:《莊子精讀》,臺北:水牛圖書出版,2007年8月。
鄭 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
鄭 開:《道家政治哲學發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
蕭振聲:《老子之人性論與無名思想》,臺北:萬卷樓圖書,2018年12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0月。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1月。
錢 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2016年4月。
關 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6月。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著,溫海明編:《和而不同:比較哲學與中西會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美〕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新北:立緒文化,2016年2月。
〔美〕凱倫‧卡爾(Karen L. Carr)著,張紅軍、原學梅譯:《虛無主義的平庸化:二十世紀對無意義感的回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0月。
〔美〕羅伯特‧奧迪(Robert N. Audi)英文主編,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7月。
〔瑞士〕尚‧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孫周興譯:《權力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8月。
〔德〕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著,牟宗三譯:《判斷力之批判(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
〔德〕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著,牟宗三譯:《判斷力之批判(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3月。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Alfred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5月。
三、期刊論文
丁 亮:〈從符號與身體的通路論先秦之氣〉,《清華中文學報》第15期,2016年6月,頁49-104。
毛忠民:〈老子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第25期,1991年7月,頁1-36。
王邦雄:〈論儒學客觀化的曲成問題──為「一心開二門」進一解〉,《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期,1987年6月,頁41-53。
王柏華:〈先秦名實之辯與「不可說」論的起源〉,《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98年8月,頁88-94。
石曉楓:〈「物我一體」的觀照與肯定─《莊子‧齊物論》內涵及其啟示〉,《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頁19-33。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83-102。
吳肇嘉:〈論莊子外王思想中的「道」、「命」關係〉,《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139-168。
李明輝:〈康德的「物自身」概念何以有價值意涵?──為牟宗三的詮釋進一解〉,《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18年3月,頁53-62。
李慶豪:〈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6期,2011年12月,頁1-24。
周光慶:〈先秦「名實論」的源流、旨趣、內容及定位──先秦人文主義語言哲學思想發微〉,《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16-28。
林正昊:〈論康德理論哲學中自我的存有論地位〉,《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8月,頁103-132。
林安梧:〈當代新儒學之回顧、反省與前瞻──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觀」之建立〉,《鵝湖月刊》第25卷第11期,2000年5月,頁36-46。
林妙貞:〈莊子〈齊物論〉──解消言語論辯與物我對立的平等觀〉,《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2011年8月,頁55-63。
林明照:〈無我而無物非我:呂惠卿《莊子義》中的無我論〉,《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秋季號),2013年9月,頁1-32。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頁269-292。
金貞姬:〈道家式的「執的存有論」──「成心」與「八畛」〉,《興大中文學報》第12期,1999年6月,頁129-168。
袁保新:〈中國哲學的特質在於主體性嗎?──試論儒學在後現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鵝湖學誌》第51期,2013年12月,頁185-205。
張榕坤:〈莊子之「天地」觀念探悉〉,《東吳哲學學報》第37期,2018年2月,29-61。
郭哲佑:〈魏晉玄學中的物我關係試探〉,《中國文學研究》第35期,2013年1月,頁59-96。
陳政揚:〈「人籟、地籟、天籟」與「吾喪我」之內在相似性的另類詮釋〉,《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1999年8月,頁28-37。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命」論研究〉,《揭諦》第8期,2005年4月,頁135-158。
彭自強:〈莊子的名辯思想及其意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0年7月,頁45-48。
黃紹梅:〈老子的「名」論〉,《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期,1995年5月。
楊德立:〈牟宗三與海德格論康德:以「有限性」作擂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0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611-638。
葉海煙:〈中國哲學詮釋的思維取向及其人文意識──以道家哲學詮釋的基源問題為例〉,《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4期,2013年4月,頁147-161。
葉蓓卿:〈先秦諸子「齊物論」思想比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1期,2017年3月,頁199-223。
劉笑敢:〈再論中國哲學的身分、功能與方法──紀念唐君毅先生誕辰一百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33-51。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頁25-58。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頁1-36。
鄧曉芒:〈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一)──關於「先驗的」〉,《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06年1月,頁34-42。
鄧曉芒:〈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三)──關於「物自身」〉,《學習與探索》第6期,2006年11月,頁1-6。
鄧曉芒:〈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四)──關於自我及「心」〉,《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6年9月,頁1-14。
鄧曉芒:〈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關於「智性直觀」(上)〉,《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1月,頁14-20。
鄧曉芒:〈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關於「智性直觀」(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2006年3月,頁12-15。
鄭喜恒:〈以梅洛龐蒂情感觀論濠梁之辯〉,《清華學報》新48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631-650。
蕭振聲:〈《莊子》的人性論:批判、分析與解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1期,2014年1月,頁67-105。
蕭振聲:〈《莊子‧齊物論》的指、馬之喻:批評與新詮〉,《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0卷第1期,2017年4月,頁127-161。
蕭裕民:〈《莊子》「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析釋〉,《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83-107。
蕭裕民:〈論《莊子》所論之「物」包含「人」──兼論「形而上」的兩個層次〉,《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4期,2007年6月,頁175-209。
賴錫三:〈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283-332。
賴錫三:〈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新38卷第1期,2008年3月,頁35-83。
顏崑陽:〈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中外文學》第16卷第7期,1987年12月,頁14-39。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5年4月。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陳莉玲:《莊子哲學「物」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金貞姬:《道家式的形而上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林翠芬:《先秦儒家名實思想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張伯宇:《莊子形上智慧的現代詮釋與省察——一項從語言、身體、他者來展開底存在進路的試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朱志學:《莊子物學的宗教維度》,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二)碩士論文
金在成:《莊子哲學中「吾喪我」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林凱珮:《惠施與莊周的名辯學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白宛仙:《《莊子》主體觀探究「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吳聯益:《先秦諸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陳杏怡:《莊子「人」學思想之探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謝宛汝:《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與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邱菀婷:《「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自我觀念」之哲學詮釋》,佛光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柯雪華:《莊子「物我一體」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劉雯詩:《《莊子》「安命」思想的倫理向度》,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鄒 倩:《從「物際」到「與物無際」──論莊子的葆真思想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莊文瑞:《從莊子哲學「自我概念」詮釋論自我困境的化解之道》,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