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王者欣(1995) 。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中 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高雄市。
王美文(2014)。彰化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校投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靜 宜大學,臺中市。
王鐘和譯(1988)。Arkoff,A(1970)原著。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
余民寧、陳柏霖、陳玉樺(2017)。量表長度簡化研究:「簡式中小學教師主觀幸福 感量表」修訂。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4),27-56。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 臺北市。
吳勁甫(2015)。國小校長正向領導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教師心理資本的多層 次中介效果。教育與心理研究,38(3),1-36。
吳虹妮(1998)。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高雄市。
吳寧遠(1997)。由家庭支持談老人福利-以高雄市為例。社會建設,9(16),p67。
呂志鵬(201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 市北區為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中國 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仁豪、余民寧(2016)。心理幸福感量表簡式中文版信效度及測量不變性:以大 學生為樣本並兼論測量不變性議題。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6,127-154。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北市。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學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 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靜宜大學,臺中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8)。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353
周玉秀(2015)。創造師生幸福感的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101-106。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台灣 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 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宛蓉(2015)。新北市土城區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北市 立大學,臺北市。
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幼兒教保研究,10,91-110。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 文及社會科學,11,311-330。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常惠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心理出版社,新北市。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學報。20,73-101。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東華出版社,臺北市。
梁培勇(1993)。小學兒童壓力觀初步探討。中華心理學刊,35(2),87-114。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 家 庭之比較研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玲娟(2015)。呼吸器依賴病童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 探討—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陳志賢(2015)。幸福心理學。科學發展,509,16-21。
陳香利(2006)。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 大學,臺中市。
陳逸玲(2009)。國小學童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 東縣。
陳儷慧(2012)。影響個人提供線上社會支持因子之探討:以PPT癌症版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傅清雪(2012)。「幸福感教學」我們可以怎麼做?―英國社會與情緒發展學習方案 (SEAL)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218,120-128。
彭武德(1992)。國中生的社會網絡與主觀壓力之研究。東吳大學,臺北市。
彭運石(2001)。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貓頭鷹出版,臺北市。
彭錦鵬、李俊達(2014)。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之研究。2014 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 「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挑戰與突破」國際學術研討會。
曾文志(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4), 417-441。
黃法川(2017)。啟聰學校高中職聽障生之溝通順暢度、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及幸 福感探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7。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藏億(2016)。高雄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態度與學校生活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 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屏東縣。
劉亭秀、陳柏霖(2017),弱勢家庭國中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 度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85-98。
劉敏珍(199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高雄市。
蔡嘉慧(199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要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盧妍伶(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南華大學,嘉義縣。
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謝傳崇、謝怡君(2016)。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師資 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3),29-56。
籃文彬、游森期(2014)。大學生正負向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8(2),25-50
二、外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ndrews, F. M.,Withey, S. 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New York:Plenum.
Bolger & Amarel( 2007).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visibility on adjustment to stress: Experiment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3), 458–475.
Caplan(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ator of life stress. Sychosomatico Medicine, 38, 300-314.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Eid, M. (2004). Global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5, 245-278.
House, J. W. (1981).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Pervin, L. A. (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y & Sons.
Smith, E. R. & Mackie, D. M. (2001)。社會心理學。(莊耀嘉等譯)。桂冠出版社,台北市。(原著出版年: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