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23:3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雅婷
研究生(外文):
Chang, Ya-Ting
論文名稱: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to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王明志
指導教授(外文):
Wang, Ming-Zhi
口試日期:
2021-07-0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社區資源
、
國小社會領域
、
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resources
、
social studies
、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314
評分:
下載:100
書目收藏:0
本行動研究採取反省、修正、再執行的循環歷程,目的在探討社區資源 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實施歷程以及研究者實施社區資源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方 案後之學生學習成效。
研究者從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參與社區導覽,並實地踏查永和區的社區資源,以社會課本翰林版第六單元「居住地方的發展」為課程學習主軸再以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班上 27 位學生為對象,將社區資源融入社會領域課程後分為「追 本溯源:認識瓦磘溝」以及「美麗與哀愁:體驗瓦磘溝」兩個教學主題,分別進 行「醜泥怪繪本教學」、「認識瓦磘溝北支流」、「醜泥怪互動體驗」共三個單元的 活動,共計 10 節課進行教學。
欲使學生了解永和區及瓦磘 溝面臨的環境問題。課程實施中亦進行一次校外教學,加深學生對於社區的發展了解,讓孩子們可以學習更多有關社區發展的過程,並投入社區服務,使之成為更好的社區公民,替社區盡一份力。
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室觀察、訪談、學生學習單等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依據 108 新課綱社會領域的目標設計課程掌握正確方向;
二、教師認同運用社區資源於社會領域教學中;
三、以社區環境景點設計課程可增進學生主動學習;
四、運用社區資源融入課程的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對社區事物關心,並培養其
敏銳的觀察力;
五、學習單可納入課堂時間完成,協助學生反思歸納。
This action research takes a cycle of reflection, correction, and re-implementation.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tegrated into the social studi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fter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s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integrated into the social field teaching program.
The researchers collected relevant literature, participated in community tours, and on-site visits to community resources in Yonghe District. They used the sixth unit of the Hanlin version of the social textbook "Development of Living Places" as the main course of study, and then focused on the third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For 27 students in the class, after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to the social domain, the curriculum is divided into two teaching themes, "Tracing the Source: Understanding Wayiao Gully" and "Beauty and Sorrow: Experiencing Wayiao Gully". "Picture Book Teaching", "Knowing the North Tributary of Wayiao Gully", and "Ugly Mud Monster Interactive Experience", a total of 10 lessons for teach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ed by Yonghe District and Wayiao Gull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an off-campus teaching was also carried out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 that children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 process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invests in community services,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better community citizen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es, the researcher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student study sheets and other related materials:
1. Design courses based on the goals of the 108 new syllabus in the social field to
master the correct direction;
2. Teachers agree to use community resources in social teaching;
3. Designing courses based on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scenic spots can enhanc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4.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urriculum can enhance students' concerns for community affairs and cultivate their
keen observation;
5. The study sheet can be completed in class time to assist students in reflection and induc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區資源 9
第二節 國小社會領域 20
第三節 行動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 44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4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8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 53
第二節 學生回饋與成效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01
一、專書
林文生(2018)。歷史變遷雙和競秀—雙和文史生態區域課程。新北市:教育 局。
許明正等著(2014)。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台北市:開學文化。
張德銳等著(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市:高等文化。
徐震(1994)。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余安邦、鄭淑慧(2008)。社區有教室的在地轉化-打造有文化品味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臺北市:遠流。
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3-9頁)。臺北市:漢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200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圖書。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5)。國中小學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223-239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臺北市:漢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二、期刊論文
黃源協( 2001)。社區資源的關係與連結。內政部。台中市政府。九十年度社區 資源運用觀摩大會手冊。P21-25。
鍾慧萍(2005)。一位國小教師行動研究歷程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素琴(2011)。社區資源運用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中南屯老街為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葉昭吟(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日新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佳玟(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天母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劉育銘(2013)。學術期刊電子書製作及電子書管理平台設置之行動研究:以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為例。淡江大學,臺北市。
陳叁祝(2015)。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實施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呂靜怡(2019)。中永和瓦磘溝運用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慧娟(2006)。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余安邦(2003)。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教育資料與研究,54,27-32。
吳宗立(2003)。中小學鄉土教育的教材設計與實施。國教天地,153,13-19。
李聲吼(2006) 社區資源網絡建構與連結之探討CCERC.net Working Papers No. 2006_006 。嘉義縣: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與社區育成中心
李聰超(1995)。鄉土教學與社區資源的運用。教師天地,76,41-45。
林振春(1997)。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1-15。
廖永靜(1998)。如何實施鄉土教育。教師之友,46(5),51-56。
林振春(2000)。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與可行的作法。教師天地,108,8-14。
林勝義(1995)。如何善用社會資源辦理社教活動。教師天地,76,28-33。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臺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
黃俊銘(2001)。國民國小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以唭哩岸地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美玲(2011)。運用社區資源於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的新嘗試—「社區有教室」。北縣教育,44,22-26。
張繼文(2005)。結合社區文化的視覺文化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2,365-404。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1),33-66。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7-17。
陳浙雲(2003)。從課程出發—學校社區化的再思考。北縣教育,44,14-21。
陳浙雲、余安邦(2003)。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4,33-46。
陳婉婉(1997)。社區資源與國小社會科教學。國教世紀,176,39-43。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67,28-31。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3-69。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 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3,16-18。
黃光雄、蔡清田(2003)。課程研究與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正教育研究,2(1),1-20。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3,16-18。
楊龍立(1995)。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51-62。
萬曉萍(2012)。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國小六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玉仙(2011)。社區資源運用於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大坑地區逢甲國小為例。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93,51-67。
蔡清田(2006)。課程行動研究的通關密碼。教育研究,151,111-122。
蔡清田(2007)。透過課程行動研究進行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160,146-157。
蔡清田(2008)。「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對課程研究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啟示。教育研究,166,130-140。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當前臺灣地區推動社區發展的特色。社會福利,108, 29-33。
吳永裕(1996)。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9-11。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張玉成(2001)。知識經濟時代師資培育應有的作為。國民教育,41(4),2-7。
蕭英勵(2002)。行動研究對於教師專業角色的啓示。教育資料與研究,46,70-74。
三、國外文獻
Elliott,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A.(1994).Erzberger’s DilG35: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78(1),83-101
Stephen Kemmis and R. McTaggart,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Deakin University, 1988).
Noffke, S.E., & Brennan, M. (1991). Student teachers use action research: Issues and examples. In B. R. Tabachnick & K. M. Zeichnier (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pp.186-201). Bristol, PA: The Falmer Press.
Wood, R. K. (1981). Community resource. New Jersey: Englewood.
四、網路資源
商業周刊網站—百大特色小學(檢索日期2020.10.07)
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about_taipei.ph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檢索日期2020.10.06)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MBA 智庫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zh-t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3)。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dispatch.do?def=frontsite.index
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s://www.naer.edu.tw/bin/home.php(檢索日期2020.11.10)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
2.
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3.
國小社會領域之全球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以行動研究為途徑
4.
概念構圖在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教學應用之行動研究
5.
國小社會領域應用數位式問題導向學習設計之行動研究
6.
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應用學習共同體策略之行動研究
7.
國小三、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銜接之行動研究
8.
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鹿野鄉為例---
9.
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玉山國小為例
10.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11.
實施合作學習於國小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新北市六年級學童為例
12.
法治教育於八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之行動研究-以案例教學法為方法
13.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14.
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以問題導向學習課程實施行動研究
15.
社區資源活用於國小高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新北市板橋區後埔國小為例
無相關期刊
1.
社區資源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昌平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
2.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天母國小中年級為例
3.
新庄街產業變遷探究與其社會領域教學應用
4.
探究式教學應用於國小三年級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聰明消費為主題
5.
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以新北市屈尺國小為例
6.
「動中學」融入國小社會領域課程之研究
7.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生活領域之教學-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
8.
三峽清水祖師廟石雕作品之圖像意涵研究
9.
國小社會領域多元智能教學之行動研究
10.
體驗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11.
校園空間意象之集體記憶研究—以薇閣小學為例
12.
國小四年級社區文化資源教學研究―以臺北市雨聲國小社會領域教學為例
13.
「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兒童圖畫書之內容分析——以幼教新課綱為核心
14.
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
15.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以板橋H國小四年級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