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1: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佑晟
研究生(外文):Tai, Yu-Chen
論文名稱:在舞中與自己相遇—創作《生˙沒》及舞碼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Encountering the Self in Dance: The Creation of "Emerging from Emptiness" and Its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蕭君玲蕭君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o, Chun-Ling
口試日期:2020-09-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舞蹈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當代民族舞漢唐舞創作歷程生命經驗
外文關鍵詞:Contemporary Chinese ethnic danceHan Tang DanceCreative processLife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當代漢唐舞作品《生˙沒》的創作歷程中,我身為編舞者的感受及轉化為研究焦點。從舞作發展初期編舞者對於時間存在的疑惑,啟發了作品的「生」,到回歸自身的生命經驗,感受到每件事情既有了開始便會有結束,而這個結束非從此消失,而是轉變成另一種狀態重新開始的「沒」。將這樣的想法轉化至舞作之中。透過舞蹈創作重新看見自己,找到在成長路途中不斷向前走的勇氣。而在找尋自己的過程中,也同時藉由參與作品《依附˙她》的演出,探討作為舞者的角色時又如何更加深入地看見自己。本研究探究我在編創過程中如何從自己及舞者的生命經驗中找到舞動身體的聲音,並實驗如何透過漢唐舞的基本元素和當代民族舞蹈的身體訓練將其轉化成自身的身體動式,藉由與舞者的相互激盪、討論與磨合,在創作當代漢唐舞作品的過程中,看見屬於這個時空的肢體語彙,說著屬於我與舞者們的故事。
This study focuses on my feelings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as the choreographer of the contemporary Han Tang Dance, Emerging from Emptiness.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ing this dance, the choreographer’s quest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time inspired the work to ”emerge.” Then, reflecting on my own life experiences, I realized that everything has both a beginning and an end; and this end is not a permanent disappearance, but an “emptiness” that transforms into another state, to begin anew. This idea is then transformed into the dance. Through the creating process of working on this dance, I met myself once again and found the courage to keep moving forward in the path of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finding myself and participating as one of the dancers in another dance work, “Attaching to Her,” I explored myself more deeply as a dancer.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I had found the voice of the bodily movements withi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both the dancers and I in this work. I also experimented ways of transforming the principal elements of the Han Tang Dance and a training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nic dance into my own movement style. By challenging each other and discussing to find common ground with the dancers, I perceived the body language that belonged to this time and space and tell the story that belongs to the dancers and myself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is Han Tang Dance.
學位考試審定書 ii
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這是我的開始 2
第二節 創作與舞動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 1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14
第貳章 那些觸動我的 17
第一節 開端 17
第二節 與內在的自己對話 23
第三節 對作品的啟發 26
第參章 創作歷程分析 28
第一節 故事是這樣的 29
第二節 段落結構及發展 31
第三節 動作發展 39
第肆章 舞動的感觸 47
第一節 舞動《生˙沒》 47
第二節 舞動《依附˙她》 5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心的轉換 61
第二節 漢唐舞蹈創作的挑戰 63
第三節 創作、舞動之於我 64
第四節 建議 66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研究參與同意書 70
附錄二、《問題小姐》三人聯展製作內容與架構 71
不朽(2018)。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臺北市: 悅知文化。
朱玉紅(2017)。中國漢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163-168。
朱立人(1999)。舞蹈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老丑(2016)。你所羨慕的一切,都是有備而來。中國: 百花洲文藝。
吳怡瑱(2017)。傳記之前設敘述的可能:以威爾‧布魯克爾的《如同大衛‧鮑伊般活著》之計畫為例探討「實作即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 )的概念。取自http://portal2.ntua.edu.tw/~gspa/data/2017academic_performance/web/paper/013.pdf
吳怡瑩(2017)。PaR如何探索默會知識(part 2)。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QimprovGround/
李憲鳴(2014)。虛實對待。臺北市:大康。
李靜如(2009)。從依附理論談大學生的感情輔導。諮商與輔導,288,35-38。
林宏濤譯(2018)。時間之書(原作者: R. Safranski)。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15)
知乎每日精選(2015年8月13日)。漢唐古典舞概論。壹讀。取自https://read01.com/R730G.html#.YPZxf6Yzapp
南添智(2017)。從漢唐舞的衍生和發展看中國古典舞的多元發展。藝術生活,12,141-142。
施旭升(2013)。藝術即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旭繁、黃子琳(2013)。不同依附風格者分手後因應方式之差異:以復原力為調節變項。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1,37-72。
張曉梅(2013)。論舞蹈「身心」教育對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南昌教育學院學報,11,37-38。
許芳宜(2018)。我心我行。臺北市:時報文化。
許鵬(2017)。從動態,靜態舞姿的產生及傳達出的意味來看漢唐古典舞的傳承和發展。大眾文化, 19,145-250。
陳捷(2015)。漢唐古典舞創作語言研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6,96-100。
陳雅萍(2011)。主體的叩問。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彭懷志(2013)。高中學生依附關係、人格特質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TCTC328010)
黃馥君(2010)。唐俑-與漢唐古典舞的發展。舞蹈教育,10,137-142。取自http://doi.airiti.com http://doi.airiti.com
潘薔薇(2015)。中國漢唐舞的美學特徵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編號: J722.4)
蔣勳(2008)。身體美學。臺北市:遠流。
鄭璐(2019)。中國漢唐古典舞術語詞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蕭君玲(2007)。中國舞蹈審美。臺北市:文史哲。
蕭君玲(2008)。舞蹈與藝術哲學的對話。北體舞蹈,7,65-66。
蕭君玲(2013)。變動中的傳承:民族舞蹈創作的文化性與當代性。臺北市:文史哲。
蕭君玲(2017)。蕭君玲民族舞蹈創作的身體感。台灣舞蹈研究,12,1-26。
蕭君玲(2020)。凝煉文化˙疊映當代:民族舞蹈創作的對話。臺北市:文史哲。
鍾清瑜譯(2018)。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原作者: J. Cameron)。台北市:橡樹林。(原著出版年:2016)
龔佑霖(2016a)。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PanSci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89
龔佑霖(2016b)。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PanSci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