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2018)。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臺北市: 悅知文化。
朱玉紅(2017)。中國漢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163-168。
朱立人(1999)。舞蹈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老丑(2016)。你所羨慕的一切,都是有備而來。中國: 百花洲文藝。
吳怡瑱(2017)。傳記之前設敘述的可能:以威爾‧布魯克爾的《如同大衛‧鮑伊般活著》之計畫為例探討「實作即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 )的概念。取自http://portal2.ntua.edu.tw/~gspa/data/2017academic_performance/web/paper/013.pdf
吳怡瑩(2017)。PaR如何探索默會知識(part 2)。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QimprovGround/
李憲鳴(2014)。虛實對待。臺北市:大康。
李靜如(2009)。從依附理論談大學生的感情輔導。諮商與輔導,288,35-38。
林宏濤譯(2018)。時間之書(原作者: R. Safranski)。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15)
知乎每日精選(2015年8月13日)。漢唐古典舞概論。壹讀。取自https://read01.com/R730G.html#.YPZxf6Yzapp
南添智(2017)。從漢唐舞的衍生和發展看中國古典舞的多元發展。藝術生活,12,141-142。
施旭升(2013)。藝術即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旭繁、黃子琳(2013)。不同依附風格者分手後因應方式之差異:以復原力為調節變項。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1,37-72。
張曉梅(2013)。論舞蹈「身心」教育對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南昌教育學院學報,11,37-38。
許芳宜(2018)。我心我行。臺北市:時報文化。
許鵬(2017)。從動態,靜態舞姿的產生及傳達出的意味來看漢唐古典舞的傳承和發展。大眾文化, 19,145-250。
陳捷(2015)。漢唐古典舞創作語言研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6,96-100。
陳雅萍(2011)。主體的叩問。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彭懷志(2013)。高中學生依附關係、人格特質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TCTC328010)黃馥君(2010)。唐俑-與漢唐古典舞的發展。舞蹈教育,10,137-142。取自http://doi.airiti.com http://doi.airiti.com
潘薔薇(2015)。中國漢唐舞的美學特徵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編號: J722.4)
蔣勳(2008)。身體美學。臺北市:遠流。
鄭璐(2019)。中國漢唐古典舞術語詞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蕭君玲(2007)。中國舞蹈審美。臺北市:文史哲。
蕭君玲(2008)。舞蹈與藝術哲學的對話。北體舞蹈,7,65-66。
蕭君玲(2013)。變動中的傳承:民族舞蹈創作的文化性與當代性。臺北市:文史哲。
蕭君玲(2017)。蕭君玲民族舞蹈創作的身體感。台灣舞蹈研究,12,1-26。
蕭君玲(2020)。凝煉文化˙疊映當代:民族舞蹈創作的對話。臺北市:文史哲。
鍾清瑜譯(2018)。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原作者: J. Cameron)。台北市:橡樹林。(原著出版年:2016)
龔佑霖(2016a)。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PanSci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89
龔佑霖(2016b)。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PanSci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