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文獻
于國華(2013)。如何解決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提升臺灣競爭力?。青年政策論壇地方論壇議題。
毛義方、徐雅媛(2013)。勞動疲勞測定方法技術與職場疲勞管理指引修正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王聖閔(2015)。投資人力資本、消弭學用落差。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8卷4期,52-58。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1卷3期,105-111。
李元墩、鍾志明、林育理(2000)。臺灣企業員工組織承諾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133-157。
李昭儀(2011)。銀行從業人員個人-組織契合度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工作活力為中介變項。南台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健鴻(2015)。臺灣青年勞工的低薪化趨勢、原因與因應對策。社區發展季刊,第151期,145-162。
沈怡君、黃能堂(2012)。期望落差、組織氣候、組織社會化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208-235。
林俊彥、陳幼珍(2017)。縮小「學用落差」是產官學共用的責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6卷8期,45-48。
洪敬舒(2014)。失落的一代—當前青年世代的結構性就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65-76。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25-285。
曹萃栩(1984)。我國企業界技術人員離職意願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重附(2019)。臺灣青年勞工低薪原因探討及改善對策。經濟研究,第19期,83-105。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秋蓉、戴幸彤(2008)。異常溫度作業勞工作業危害檢測量表開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麗如(2007)。醫療連鎖通路人員留任因素探討-以A公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勞動部(2021)。109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勞動部。
黃惠君(2004)。激勵因素、工作滿足、家庭支持與留任意願及專業承諾關係之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麗芬、傅子亮、林智雄(2011)。紡織廠之噪音危害管理。萬能學報,第33期,99-105。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宗廷、張育菱(2015)。金融人才性格測驗對工作滿意、工作績效與留任意願之效標關聯驗證─以P銀行為例。兩岸金融季刊,1-46。
鄭雅文、陳宗延(2019)。職業傷病的樣貌,職災之後:補償的意義、困境與出路。巨流出版社,35-64。
鄭雅蔚(2019)。人口結構變化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以主要國家為例。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七十一輯,頁78-101。
賴偉文、辛炳隆、陳晏羚(2015)。低薪資對我國勞動市場的影響與政府因應策略。勞動部。
國外文獻
ILO(2020).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20 :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jobs.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ILO(2021). 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2021: Trends 2021.
Robbins, Stephen P. & Judge, Timothy A.(2012).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ondon: Pears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SRIVASTAVA, A., KUMAR, R., JOSEPH, E., & KUMAR, A. (2000). Heat Exposure Study in the Workplace in a Glass Manufacturing Unit in India. Ann.0ccup. Hyg, 44(6), 449-453.
United Nations(2019).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9.United Nations.
経済産業省(2019)。2019年版ものづくり白書。経済産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