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行政院研考會,1994,促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之研究,頁35。
2.周新富,2016,教育研究法,第2版(臺北:五南圖書)。
3.林惠玲、陳正倉,2008,基礎統計學—觀念與應用,第2版(臺北:雙葉書廊)。
4.葉乃嘉,2013,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教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入門書(臺北,五南)。
5.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勁發展(臺北:聯經),頁149~188。
(二)學術性期刊及論文
1.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69~112。
2.王聖閔,2012,「加強產業聚落之發展有利於創新成長」,APEC通訊期刊,第154期,頁15。
3.任慶宗、胡訓立、劉士銘,2010,「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知識資本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17卷第1期,頁103~119。
4.李文志、蕭文軒,2006,「泰國推展次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之政經分析」,逢甲大學社會學報,頁229。
5.李政雄、何佳純、賴虹霖,2018,「臺灣傳統產業生產網絡轉移及跨國營運管理之個案分析-以越南C公司為例」,致理學報,第38期,頁135~174。
6.林雅鈴,2021,『國際新局下臺灣產業轉型升級契機與策略建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4卷第1期,頁98~104。
7.范麗娟,1994,「戶外遊憩研就」,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季刊,第7卷第2期,頁25~35。
8.徐怡、曾聖哲,2012,「企業營運模式與資訊來源對行銷創新之研究-以臺灣製造業為例」,Journal of Data Analysis,第7卷3期,頁105~119。
9.張益誠、劉籹君、張馨文,2016,「企業採用雲端運算之因素」,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報,第23卷第3期,7月,頁305~334。
10.陳悅琴,2007,「廠商間合作關係對企業營運策略發展之影響探討」,輔仁管理評論,第14卷第3期,頁145~180。
11.黃登興、黃幼宜、蔡青龍,2017,「近代東亞貿易雙軸心現象之演變」,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2卷第2期,頁3~34。
12.葉桂珍、林啟煌,「產業供應鏈跨組織夥伴化績效與夥伴團隊協調模式之探討」,管理學報,第22卷第6期,頁761~781。
13.蔡文仁、蔡全越,2013,「知識網絡、組織基礎設施與知識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性之研究」,遠東學報,第30卷第3期,頁229~248。
14.蔡青龍、蔡攀龍,2012,「印尼和泰國的經濟發展、外人直接投資與國際勞工移動:IMDP分析架構之驗證」,臺灣東南亞雅學刊,第9卷第1期,頁98。
15.蔡政安,2017,「商業模式的互動關係與阻隔機制特性-競爭優勢分析」,科技管理學刊,第22卷第4期,頁1~28。
16.蔡政安、羅勝文,2015,「商業模式分類與互動關係的探索研究─臺灣科技產業廠商個案分析」,產業與管理論壇,第17卷第2期,頁4~29。
17.蔡攀龍、蔡青龍,2012,「經濟發展、外人直接投資與國際勞工移動:「投資-移民-發展路徑」的分析架構」,臺灣東南亞學刊,第9卷第1期,頁3~24。
18.瞿宛文,2006,「臺灣後啟者能借自創品牌升級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頁24。
19.藍仁昌,1999,「從物流角度建置供應鏈管理」,資訊與電腦,第229期,頁73~78。
20.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1.李孟璇,2013,製造業服務化之產業轉型對臺灣經濟成長的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2.周承瑜,2020,泰國代工製造廠經營策略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EMBA泰國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23.林妍蓁,2020,過度自信CEO對企業研發的一些影響-以臺灣上市櫃電子業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4.林祈佑,2005,中小企業創新品質之評估模式與探索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5.林鼎凱,2012,影響海外投資廠商勞動生產力之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論文。26.林榮慶,2019,中小企業競爭優勢之研究:以螺絲製造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學系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碩士論文。27.邱曉屏,2014,中小企業運用產品績效與經營管理提升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南部機械製造商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碩士論文。28.柯雅菁,2007,臺灣廠商兼營代工與自有品牌下之最適組織營運模式-探究其代工與自有品牌切割與否之關鍵決策因素,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高紹紋,2011,企業文化、社會交換和社會網絡與創新績效間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30.莊曉霖,2011,企業組織再造下其員工組織變革認知對組織承諾影響之探討-以K乳品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31.郭姿秀,2014,個案導向式之比較研究方法探索,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32.郭春麗,2011,影響海外投資廠商研發投入之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33.陳文章,2011,考量企業組織再造及流程再造之ERP導入模擬分析模式,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4.陳恆文,2015,產業群聚的制度建構-以臺灣工具機產業M-Team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35.陳郁璇,2019,中小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模式:臺商在泰國的在地鑲嵌與產業連結,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所碩士論文。36.陳哲賢,2013,海外直接投資與國際勞動力移動對經濟成長的關聯性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程碩士論文。37.陳憶華,2007,參考服務在國內檔案典藏單位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8.曾榮豐,2011,組織內部社會資本對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39.黃昭勳,2008,臺灣外移西進的傳統產業,由OEM轉型ODM的實證研究-以某眼鏡製造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碩士論文。
40.詹怡璋,2013,社會資本與夥伴關係關聯性之研究:以社會福利服務領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策略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41.劉芳君,2005,文化創意產業之玻璃工藝產業經營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2.鍾憲瑞,2014,貿易商轉自有品牌之國際化交易成本分析,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3.顏妙庭,2019,顧客準備度、共同生產、關係品質對價值共創之影響,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三)研討會論文
1.黃明慧、張弘遠,2020,「產業聚落因素與在地市場競合型態—以巴拉圭臺資企業為例」,發表於ITBA研討會(線上公開展示: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暨研究所與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所,2020/5/16)。
(四)網路資料
1.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2019,「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東南亞成投資新熱點」:https://info.taiwantrade.com/biznews/中美貿易戰持 續升溫-東南亞成投資新熱點-1807169.html。瀏覽日期:2021/06/17。
2.中華民國經濟部,2021/3/4,「新南向政策驅動全方位區域經貿合作」: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93359。瀏覽日期:2021/07/09。
3.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處,「新南向推動計畫」:https://investtaiwan.nat.gov.tw/showBusinessPagechtG_Plan?lang=cht&search=G_Plan&menuNum=96。瀏覽日期:2021/11/25。
4.產業拓展處,2019,「泰國智慧城市發展政策與建設」:https://info.taiwantrade.com/biznews/泰國智慧城市發展政策與建設-1882541.html。瀏覽日期:2021/06/18。
二、英文文獻
1.Boonstra, J. J., & Vink, M. J. 1996.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dilemma of fundamental change and particip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5, no. 3 (September), pp. 351~375.
2.Buckley,P.J.,&Casson, M. C.(1976)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Macmillan
3.Casson,Mark (1998),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multinational tradingcompanies in Geoffrey Jones (Ed.),The Multinational Traders,pp.22-47,Routledge,London.
4.Dyer, J. H., & Nobeoka, K., 2000.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345-367.
5.Furubotn,E. G.,&Richter,R. (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6.Gnizy,I.,E. Baker,W. and Grinstein,A.(2014).Proactive learning culture: A dynamiccapability and key success factor for SMEs entering foreign marke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31,477-505.
7.Granovetter,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91,No.3(November 1985), pp.481~510.
8.Granstrand,O,1998,Towards a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Based Firm,ResearchPolicy,27,6,465-489.
9.Gunasekaran,A.,C. Patel & E. Tirtiroglu,,2001,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in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Production Management,21(1/2)P71-87。
10.Jame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0)
11.Lambert, D. M., M. A. Emmenlhainz and J. T. Gardner (1996), So You Think You Want a Partner? Marketing management, 5(2), pp. 25-41.
12.Lane, P. J. and M. Lubatkin (1998), Relative Absorptive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mning, Stru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9, pp. 461-477.
13.Lane,P. J. and M. Lubatkin (1998),Relative Absorptive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mning,Stru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pp. 461-477.
14.Lesser, E. L., 2000.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A: Butterworth- Heinemann
15.Mohr, J., and R. Spekman (1994),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2), 135-152.
16.Morgan, R. M., and S. D. Hunt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8(3), 20-38.
17.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 242-266.
18.Neely,A.,Gregory,M.andPlatts,K.,(1995),“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15(4),pp. 80-116.
19.Rosenzweig,E.D.,Roth,A.V.,and Dean Jr.,J.W. (2003),“The Influence of an Integration Strateg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AnExploratory Study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Management,21(4),437-456.
20.Teece,D. and Pisano,G.(1994).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3,53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