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雅欣(2020)。那些流浪的日子─國中代理教師角色壓力覺知及其調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王舜慧(2013)。國小行政、科任及代課教師工作負荷的心率變異度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4),61-92。
卯靜儒(2003)。性別、族群、與教學─教師生涯之傳記史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1(5),59-82。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民國 111 年 06 月 29 日)修 正 公 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吳清山(2012)。教師人力結構嚴重失衡。師友月刊,541,34-38。doi:10.6437/EM.201207.0034
吳啟誠、張瓊云(2020)。主題分析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9,29-42。
呂美慧(2008)。從攻城到突圍:一位邊緣教師之生命史敘說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6,77-99。doi:10.7073/JNHUE.200805.0077
呂靜芬(2008)。從美國師資培育現況看我國幼托人員整合政策。取自: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72/72-17.htm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李翠琴(2018)。台南市公立幼兒園代理教師專業生涯發展中的專業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李佩珊(2019)。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的近期發展與應用。輔導季刊,55(3),14-24。
周盈秀(2012)。公立幼稚園代理教師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林昭仁(2009)。教育教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林淑君(2018)。生態系統取向班級輔導活動設計實施與成效:以建立班級友善氣氛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2,81-112。doi:10.3966/172851862018080052004
林雪玲(2019)。國小非合格代理教師之職涯經驗 —以臺中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0,91-109。
段慧瑩(2011)。我國幼兒教育發展之議題與興革。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國家教育研究院,105-120。
洪福財(2000)。台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洪悅琳、張逸鴻(2022)。偏鄉國小代理教師的生涯規劃與工作壓力調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240-255。
師資培育法(民國108 年 12 月 11 日) 修 正 公 布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
涂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職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學報,50,199-219。doi:10.6615/HAR.200705.50.15
高子卿(2012)。公立幼稚園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靜怡(2007)。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 生涯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1-24。
張添洲(2018)。生涯規劃。臺北市:五南。
張子嫺、曹純瓊(2012)。從德國及日本的幼托現況與師資培育看我國幼托整合。幼兒教育年刊,23,113-131。doi:10.6475/JECE.201208.0113
教育部(2016)。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105年6月29日修正,臺教授國部字第1050060735B號令。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Source.aspx?id=FL009454#lawmenu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取自:https://www.edu.tw/focus/Default.aspx
教育部(2021)。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教育部統計處(2021)。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aspx?n=70EA5C099B0B29A3&sms=8DCFE8CF6FB8173D
梁金都(2010)。國小代課教師文化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1-34。
莊淑灣、呂錘卿(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127-150。doi:10.7037/JNTUE.200512.0127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殊教育學報,23,85-104。doi:10.6768/JSE.200606.0085
許涵茜(2010)。公立幼稚園代理教師之求職經驗與生涯規劃之探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許英瑜(2012)。公立幼稚園代理教師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許宸榕(2015)。彰雲地區國小合格代理教師壓力源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許子涵(2017)。公立幼兒園代理教師人格特質、工作認同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陳姣伶(2009)。就業母親的嬰兒照顧選擇及托育經驗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欣希(2010)。家庭語文經驗對幼兒詞彙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生態系統理論PPCT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惠珍(2011)。公幼代理教師聘用機制研析。教育行政論壇,3(1),143-173。
陳奎憙(2013)。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美珠(2015)。走過代理教師十二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52-53。
陳聖謨(2015)。代理教師功能的再進化----社會系統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78-82。
陳韻如、廖鳳瑞(2015)。幼教保工作之女性化與低酬庸現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36-139。
陳麗如(2021)。公立幼兒園代理教師工作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陳儒晰、黃金花(2006)。幼兒園教師運用網路社群實踐專業發展之探討。幼兒保育學刊,4,123-139 。
陳怡昌、陳玲英(2018)。工作投入在組織認同、角色認同與工作績效間關係之中介效果研究-以台南市小學教師為例。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10,57-69。
游孟達(2012)。一位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代理教師工作心路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彭佩貞、吳中勤(2020)。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信, 效度及潛在影響關係之檢驗。教育學報,48(2),109-130。
黃雯(2018)。園長領導力與幼兒園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黃麗靜(2012)。教學中的過客~ 幼稚園代理教師承受的壓力與教學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黃鑠崴(2018)。新手代理教師在教學困局中突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黃易文、湯家偉(2019)。國中社會領域初任教師知覺組織支持、教師同僚共享氛圍和自我效能之關係。教育實踐與研究,32(1),33-70。
楊馥譽(2018)。臺南市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董燕如、張白蓉(2017)。代理教師在學校的生存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100-101。
褚嘉惠(2015)。幼兒園主任家長式領導與信任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南臺學報,40(2),143-159。
劉梅貞(2011)。我不代課了: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陳怡錚(2001)。教師生涯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月刊,87,51-60。
蔡仁政(2018)。代理教師的美麗與哀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210-218。
鄭鈞元(2014)。幼兒園園長道德領導量表建構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2,17-44。
蕭舒文(2018)。小學代理教師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42-46。
賴鈺珊(2013)。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休閒阻礙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新北市公立教保服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鈺瑛(2006)。我的教師夢-儲備教師的尋職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蘇國勳(2008)。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描述與解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蘇揚期(2015﹚。當代理代課教師成為學校主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47-51。
Astin, H. S. (1984). The meaning of work in women's lives 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4), 117-126.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Van Nostrand.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uggleby, P., & Badali, S. (2007). Expect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1). 22-33.
Glatfelter, A. G. (2006). Substitute Teachers as Effective Classroom Instructors. Online Submission.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er.
Maslow Abraham,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Sorenson, B. (2005). No substitute for training.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May, 46-47.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 28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