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4: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延熹
論文名稱:臺灣針灸發展史
論文名稱(外文):A History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昭庚林昭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JAUNG-GENG
口試委員:孫茂峰李德茂陳光偉黃怡超
口試委員(外文):SUN, MAO-FENGLEE, DER-MAWCHEN, KUANG-WEIHUANG, YI-TSAU
口試日期:2022-06-17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醫藥大學
系所名稱:中醫學系博士班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醫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37
中文關鍵詞:針灸發展史針灸碩博士論文針灸期刊著作
外文關鍵詞:acupuncture developmentacupuncture thesesacupuncture public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灣現存的書寫歷史可追溯到大約400年前,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福爾摩沙臺灣,於1624年開始38年的建設與經濟掠奪。近來許多文獻研究認為臺灣於6,000多年前,即為南島語系民族的發源地,這意謂著臺灣在歷史舞臺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本論文探討400多年來,臺灣針灸醫學的發展史,從早期瘴癘之鄉環境談起,歷經荷蘭統治時期,傳教士赫曼.布斯可夫撰寫的灸療法,季麒光描寫沈光文使用《肘後備急方》醫治臺灣病患的詩句,清朝時期臺灣描述詩文中針灸的描述,日治時期盲人廖旺創辦臺灣最早的針灸公會,木村謹吾創立臺北盲啞學校協助盲人學習針灸技能,蘇錦全撰寫日治時期臺灣針灸教科書《東洋針灸學教科書》,與蘭記書局進口針灸書籍供民眾學習。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之後到1958年之間,臺灣針灸發展歸功於隨國民政府來臺的針灸學家。1958年開始,臺灣針灸正規教育開始推動,中國醫藥學院 (現為中國醫藥大學)、國立陽明醫學院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長庚大學、義守大學、與慈濟大學陸續提供中醫相關教育,讓臺灣步入系統性針灸教育傳承,開啟眾多針灸碩博士論文。這段時間內針灸著作也開始蓬勃發展,朝著不同的方向探索針灸內涵與療效。政府機關對針灸推行,也加速針灸的發展。國科會 (現為科技部)、衛生署 (現為衛生福利部)、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與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現為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的推動,讓針灸在1970年代成為政府醫療方針重要發展的一部分。1972年財團法人「中華針灸科學研究基金會」成立,創辦臺灣最早的英文針灸雜誌《Acupuncture Research Quarterly》。1998年「中華針灸醫學會」創立,創辦《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與其他臺灣期刊內針灸文章的發表。後續政府相關單位對於針灸研究計畫的補助,國際針灸研討會的舉辦,針灸圖書的出版、針灸國際期刊的發表、臺灣針灸學者對於世界針灸的參與與貢獻等,這一切讓針灸於臺灣逐漸茁壯穩固。臺灣與國際間針灸研究的互動,例如,早期的「國際針灸學會」,「世界衛生組織」針灸發展史,與「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參與,讓臺灣與世界針灸的互動更加綿密。此外,臺灣針灸發展的特色與研究導向,例如、針刺深度研究與探討、針灸實證醫學發展、針灸止痛研究、古典針灸典籍原文探討與臺灣中醫學界列入全球前2%的針灸科學家,均為本論文研究的方向。

The extant written history of Taiwan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four hundread years ago. Dutch VOC conquered and ruled Taiwan from 1624 to 1662 to obtain financial benefits. So far, researchers have regarded Taiwan as the origin of Austonesian tribes about six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means that Taiwa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world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concentrates on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in Taiwan. Many essential facts are discussed, such as Hermann Busschoff’s book on moxibustion during Dutch colonial period, Qi-Gwuang Ji’s poem on Gwuang-Wen Shen’s medical fact, acupuncture poems in Taiwan during Qing Dynasty, Ong Liao’s Acupuncture Guild, Kimura Kingo’s acupuncture training for the blind, Jien-Quen Su’s Japanese Acupuncture Textbook , and acupuncture-related books in Lan-Qi Bookstore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1945, Japan was defeated in World War II and Taiwan was no longer ruled by Japan. Things changed a lot. From 1945 to 1958,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in Taiwan mainly depended on acupuncturists retre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with army. Not until 1958 did acupuncture education start in Taiwan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Medical College (now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Due to acupuncture education, acupuncture master and Ph.D. theses have proliferated, contributing to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Many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such as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now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ealth (now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Taipie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and Tri-Service General Hospital, have been dedicated to supporting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since acupuncture fad began in 1972 when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paid a visit to Mainland China, witnessing acupuncture anesthesia during medical operations. In 1972, Chines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Acupuncture Science was established and founded Acupuncture Research Quarterly, the first English acupuncture magazine in Taiwan. In 1998,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was founded and started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researchers have received government financial subsidies to broaden and intensify acupuncture investigations. Active participations in global acupuncture organizati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Associ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have resulted in global recognition of acupuncture research in Taiwan. In addition, pub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books,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f acupuncture, SCI-level publications of acuapuncture periodicals by scholars in Taiwan, special features of acupuncture researches (depth of needle insertio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esthesia, amendment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literature canons), and top 2% acupuncture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in 2020 in Taiwan—all these are focal 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第一章 緒論:針灸醫學簡史與西方世界早期對於臺灣的記錄……………………… 1
第一節 西方世界早期對於臺灣的記錄……………………………………… 1
第二節 針術與灸術簡史…………………………………………..………….. 8
第三節 小結………………………………………………………………….. 15

第二章 日治時期前臺灣針灸發展概況......................................................................17
第一節 原始醫學時期 ( -1455AD) …………………………………………17
第二節 瘴氣醫學時期 (1455-1865AD)…………………………………….. 19
第三節 教會醫學時期 (1865-1894AD)……………………………………..58
第四節 小結………………………………………………………………….69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針灸發展概況 (1895-1945AD)………………………………..71
第一節 日本針灸簡史對臺灣日治時期針灸發展影響概論…………………71
第二節 蘇錦全與《東洋針灸學教科書》……………………………………79
第三節 廖旺與「臺南州立臺南盲啞學校」………………….……………92
第四節 木村謹吾與「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 98
第五節 魏照洲與《淡然詩文集》…..……………….................................... 103
第六節 蘭記書局與針灸學書籍….……………..…... …………………..… 106
第七節 臺灣首位西方醫學博士杜聰明論針灸…....……………………….. 108
第八節 小結………………………………………………………………….111

第四章 中華民國醫學初期臺灣針灸發展概況 (1946-1957AD) …………………... 113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針灸史概況…………………………………………….. 113
第二節 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之針灸醫家………………………………. 116
第三節 「中國針灸學會」………………………………………………… 120
第四節 小結…………………………………………………………………122

第五章 臺灣針灸正規教育的開始與臺灣針灸碩博士論文 (1958AD- )…………... 123
第一節 中國醫藥大學針灸課程與碩博士論文…………………………….. 123
第二節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針灸課程與碩博士論文……………………….. 132
第三節 長庚大學針灸課程與碩博士論文………………………………….. 133
第四節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針灸課程與碩士論文………………….. 134
第五節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針灸課程 …..……………………….135
第六節 護理學研究所針灸碩博士論文…………………………………….. 135
第七節 針灸儀器與針灸器材研發碩博士論文…………………………….. 138
第八節 臺灣各大學非中醫與護理相關學院針灸碩博士論文…………….. 139
第九節 小結…………………………………………………………………142

第六章 臺灣政府針灸的推廣與國際組織的互動………….……...………………… 146
第一節 時代背景及針灸史概況…………….……………………………… 146
第二節 臺灣政府機關的針灸推行……………….………………………… 148
第三節 臺灣與「國際針灸學會」…………………………………..……… 155
第四節 臺灣舉辦的針灸研討會…………………………………………….. 159
第五節 臺灣與「世界衛生組織」 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81
第六節 臺灣與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190
第七節 小結…………………………………………………………………193

第七章 臺灣針灸學術著作與研究…………………………………………………… 197
第一節 臺灣醫家針灸學中文著作………………………………………..… 198
第二節 臺灣醫家針灸學英文著作……………………..…………………… 218
第三節 臺灣針灸國內期刊發表……………………………………..……… 223
第四節 臺灣針灸國際期刊發表收錄於Web of Science 結果分析…..…... 230
第五節 臺灣政府針灸穴位研究計畫………………………….……………235
第六節 小結…………………………………………………………………265

第八章 臺灣針灸發展特色與成就…………………………………………………… 267
第一節 臺灣針灸發展的特色………………………………………………267
第二節 針刺深度的研究與探討…………………………………………….. 283
第三節 針灸實證醫學的發展……………………………………………….. 288
第四節 針灸止痛研究……………………………………………………….. 290
第五節 灸療的當代研究…………………………………………………….. 293
第六節 針灸對於腦部疾病的研究………………………………………..… 295
第七節 對於古典針灸典籍原文之探討…………………………………….. 297
第八節 臺灣中醫界列入全球前2%之針灸科學家………………………297
第九節 論文總結……………………………………………………………299
參考書目………………………………………………………………………………..306

中文書籍:
丁希如:《日據時期臺灣嘉義蘭記書局研究》,臺北:元華文創,2017。
三軍總醫院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針灸研究檢討會程式及摘要》,臺北:三
軍總醫院,1975。
[美] 大衛逵曼著,蔡承志譯:《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臺北:漫遊者,2020。
王天芳主編:《針灸在美國的多元性發展》,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6。
[唐] 王燾撰,張登本主編:《外臺秘要》,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
[清] 王禮、陳文達:《臺灣縣治.卷1》,臺北:文建會,2005。
[清]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王德威編選:《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9。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19屆國際東洋醫學學術大會大會論文集》,
臺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8。
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發展與臨床應用研討會大會手冊與論文摘要》,臺中:中
國醫藥學院,1989。
中國醫藥學院:《第7回國際東洋醫學會學術大會論文摘要》,臺中:中國醫藥學
院,1992。
文心工作室編著:《左傳》,臺北市:商周出版,2011。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武威縣文化館編:《武威漢代醫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5。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針灸研討會論文摘要》,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79。
行政院衛生署與中國醫藥學院主編:《中華民國第1屆國際針灸研討會大會專輯》,
臺北:行政院衛生署與中國醫藥學院,1982。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第2屆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國際針灸研討會聯合大
會:會序及論文摘要》,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86。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第3屆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國際針灸研討會聯合大會
會序及論文摘要》,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0。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第3屆世界中國醫學學術大會世界針灸研討會聯合大會
會序及論文摘要》,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0。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針灸對常見疾病實證醫學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6。
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編:《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節目表論文摘要(1)》,臺北:
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1980。
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編:《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節目表論文摘要(2)》,臺北:
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1980。
[日]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英]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
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2010。
[美] 史迪爾著,李壬癸編:《福爾摩沙及其住民》,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
[英]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臺北:前衛,2017。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1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3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4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清]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清]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江藻如,鄭定國編:《江藻如詩文集》,嘉義:南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中心,2008。
[日]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85。
[清] 池志澂:《全臺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2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吳惠平:《中國針灸大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5。
吳惠平:《針灸銅人圖譜》,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3。
吳惠平:《經絡生理學》,臺北:亞洲出版社,1956。
吳惠平:《針灸醫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
吳惠平:《針灸世紀》,臺北:中醫,1970。
吳惠平:《中國針灸學》,臺北:亞洲,1954。
吳宏乾主編:《最新俞穴圖鑑》,臺北:知音,2015。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1961。
[清]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臺灣銀行,1966。
[清] 吳子光著,高志彬主編:《一肚皮集.卷5.傳下》,新北市:龍文出版社,
2001。
[清] 吳桭臣:《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清]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李界元、秦茂昌編著:《針灸學教材》,臺北:合記,1978。
李永明:《美國針灸熱傳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美] 李先得著,黃怡譯:《南臺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17。
李景榮等著:《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沈邑穎:《古典經絡針灸大家周左宇醫道精要》,臺北:橡實文化,2017。
沈邑穎:《經絡解密開啟人體經絡奧秘的第一道金鑰經絡啟航+肺經》,臺北:大
塊文化,2018。
沈邑穎:《經絡解密強健體魄、延續生命的關鍵大腸經+胃經》,臺北:大塊文
化,2018。
沈邑穎:《經絡解密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臺北:大塊文化,2018。
沈邑穎:《經絡解密維繫身心平衡運行的君主之官心經》,臺北:大塊文化,
2019。
沈邑穎:《經絡解密雙太陽健美組合、人體背景最雄厚的護衛官小腸經+膀胱
經》,臺北:大塊文化,2019。
沈雲龍主編:《沈光文 (斯菴) 先生專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清] 杜臻:《澎湖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杜聰明:《回憶錄》,臺北:精華印書館,1973。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臺北:杜聰明,1995。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高雄:高雄醫學院,1959。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第2輯》,高雄:高雄醫學院,1964。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第3輯》,臺北: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
1972。
杜聰明:《中醫藥學評論》,臺北:精華印書館,1971。
林昭庚、李德茂、孫茂峰、許昇峰、陳必誠:《新編彩圖針灸學》,臺北:知音,
2009。
林昭庚:《針灸研究論文專輯》,臺中:中國醫藥學院,1985。
林昭庚:《新針灸大成》,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中心,1988。
林昭庚:《針灸學新論》,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中心,1992。
林昭庚:《針灸醫學文摘》,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中心,1987。
林昭庚主編:《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林昭庚:《中醫文摘》,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中心,1991。
林昭庚:《針灸大成新解》,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3。
林昭庚、鄢良:《針灸醫學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
林昭庚、林伯欣、周珮琪、施惠娟:《中醫學史》,臺北 : 國立中醫藥研究所,
2014。
林昭庚、陳光偉、周珮琪:《日治時期 (西元1895-1945) 的臺灣中醫》,臺北:國
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1。
林昭庚、李德茂、劉育祺、余佳穎、陳曉能:《針刺穴位深度研究》,臺北:國
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1。
林昭庚、李良松:《佛醫針灸學概論》,香港:亞洲醫藥出版社,2018。
林昭庚主編:《臺灣中醫發展史》,臺北:中國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004。
林昭庚:《林昭庚針灸臨床十二總穴》,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21。
林昭庚等:《中醫藥療效評估之文獻研究-針灸實證醫學》,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
醫藥委員會,2008。
林昭庚:《針灸實證臨床治療指引》,臺北:衛生福利部,2022。
林以衡:《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19。
[清]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南投:臺灣文獻會,1993。
[清] 林占梅:《潛園琴於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1964。
[清] 林焜熿:《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林寶琮、陳正茂:《臺灣史綱》,臺北:新文京,2008。
林東辰:《臺灣舊事譚》,高雄:大舞臺書苑出版社,1979。
武仲瑛:《圖解針灸實效歌訣》,臺北:皇漢文化,1977。
周治華:《針灸與科學》,臺北市:皇極,1977。
程大學編:《西螺鎮誌》,雲林縣西螺鎮:西螺鎮公所,2000。
[清]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清] 季麒光著,李祖基校注:《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人民出版
社,2006
[清] 季麒光:《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1939。
修養齋:《修式針灸全書》,臺北:時時,1960。
修養齋:《古法針灸精義》,臺北:時時,1968。
胡建偉:《澎湖紀略》,南投:臺灣文獻會,1993。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以] 哈拉瑞著,林俊宏譯:《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臺北:天下文化,
2017。
孫茂峰:《一穴解痛:針灸名家的獨門診治秘方》,新北市,幸福文化,2019。
孫培榮:《針灸驗案彙編》,臺北:孫培榮,1972。
孫國傑主編:《針灸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唐] 孫思邈撰,李景榮注:《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
[唐] 孫思邈撰,張印生、韓學杰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孫思邈》,北
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郭家樑:《實用中國針灸經穴學》,臺北:眾文,1963。
[清]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唐頤:《圖解黃帝內經全集》,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連橫:《劍花室詩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 夏琳:《閩海紀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馬繼興:《針灸學通史》,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書局,1990。
黃民德:《針灸俞穴之命名涵義及其代號》,臺北:中國文化學院針灸藥物研究
所,1976。
黃維三:《針灸科學》,臺北:正中,1972。
黃維三:《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臺北:知音,1997。
黃維三:《難經知要》,臺中:中國醫藥學院,1965。
黃維三:《難經發揮》,臺中:中國醫藥學院,1990。
黃維三:《難經新解》,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3。
[清]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清]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 黃逢昶:《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際發展合作的概念與實務》,臺北: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07。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愛無國界-遠播的國際醫療合作》,臺北: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08。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計劃案例: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財
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16年年報》,臺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17。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計劃案例: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財
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18年年報》,臺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19。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計劃案例: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財
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19年年報》,臺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
黃龍祥:《針灸典籍考》,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崔傑:《針灸補瀉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宇宙醫藥,1962。
張永賢:《經穴按摩保健康》,臺北:元氣齋,1995。
張永賢:《皇帝針灸甲乙經》,臺北:知英,1995。
張永賢:《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針灸見聞》,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1997。
張永賢:《國際中醫藥針灸發展之路:亞洲篇》,臺北:新醫藥,2007。
張永賢:《國際中醫藥針灸發展之路:歐美澳篇》,臺北:新醫藥,2007。
張永賢:《國際中醫藥針灸發展之路:續篇》,臺北:新醫藥,2011。
張永賢、劉澄中:《經脈醫學:經脈密碼的破譯》,大連:大連出版社,2007。
張永賢、劉澄中:《經脈醫學與針灸科學》,臺北:知音,2005。
張永賢、劉澄中:《經脈醫學:理論與實踐》,大連:大連出版社,2008。
張永賢、劉定明:《電針原理與臨床應用:針刺止痛》,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附
設醫院,1995。
張成國、林昭庚、姜潤次、王璧矚、孔傑、潘隆森、陳宏哲:《中西針灸科學》,臺
中:中國醫藥學院,1982。
張成國:《灸法、拔罐及放血療法》,臺中:中國醫藥學院,1985。
張成國、陳志榮:《臨床常用俞穴彩色圖譜》,臺中: 培聖,1982。
張萍、戴光中、張如安:《沈光文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張建斌:《經絡千古裂變 理論演變與臨床應用的斷代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
版社,2017。
張淑美:《臺灣歷史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曹成章:《針灸知新錄》,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8。
曹成章:《法國針灸音樂之商兌》,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3。
曹成章:《脈學研究》,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5。
陳映勳:《臺灣史年表》,臺北市:漢宇國際文化,2018。
陳潮宗、李良松、吳嵩山、葉海濤:《一代巨擘:針刺安全深度之父林昭庚博
士》,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19。
陳昭宏:《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
陳必誠主編:《針灸臨床技能訓練課程手冊》,臺中:中華針灸醫學會,2012。
[清]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1963。
董景昌:《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臺北:新亞,1973。
董顯光:《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三重:大地,1970。
程毓斌:《實用針灸學》,臺北:環球,1973。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2000。
彭勝權主編:《溫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郭淡如:《中國針灸實驗錄》,臺北:中醫出版社,1962。
康少為:《針灸醫學問答集》,臺北:中醫出版社,1959。
游鑑明主編:《臺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下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2011。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
楊維傑:《針灸經緯》,臺北:大一,1975。
楊維傑:《針灸五俞穴應用》,臺北:樂群,1983。
楊維傑編著:《傷寒論精解.金匱要略精解》,臺北:志遠書局,2000。
榮民總醫院:《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教學訓練計畫》,臺
北:榮民總醫院,1987。
魏照洲:《淡然詩文集》,西螺:西螺輔材文庫,2006。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1994。
萬麗華、藍旭注譯:《孟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
廖明惠編著,《眼失明,心光明:廖旺先生創辦盲人教會》,臺南:臺南永福教會,
2020。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2018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
中醫師公會,2018。
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一覽》,臺北:臺北州立臺北
盲啞學校,19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隋] 巢元方撰,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 (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管成學、趙驥民:《中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臺北:元華文創,2018。
潘隆森:《彩色圖說臨床常用經外奇穴》,臺北:志遠,1993。
潘隆森:《簡明銅人穴位圖譜》,臺北:志遠,1994。
潘隆森、林昭庚、張永賢、姜潤次:《彩色圖解實用針灸學》,臺中:昭人,
1985。
葛傳宇:《臺灣發展論》,高雄:麗文文化,2011。
黎庶懷:《中華針灸俞穴全書》,臺北:百會,1976。
[清]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清]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劉冠軍主編:《中醫灸療集要》,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清]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劉利生:《影響世界的中國元素-針灸按摩》,臺北:元華文創,2015。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90。
鍾傑:《臨床實用阿是穴圖解》,臺北:正光,1980。
鍾傑:《針灸穴位解剖圖譜》,臺北:正光,1981。
鍾傑:《針灸十四經俞穴分解》,臺北:正光,1986。
鍾怡陽:《流傳千年的日本神話故事》,臺北:紅螞蟻,2010。
韓兆琦注譯:《新譯史記 (7) 列傳2》,臺北:三民書局,2008。
藍博洲:《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2008。
[清]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廣文,1968。
[清]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蘇華仁主編:《葛洪抱朴子道醫丹道修真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13。
[宋] 竇材撰,張存悌、車群點校:《扁鵲心書》,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
社,2014。
魏稼、高希言主編:《針灸流派概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中文期刊 :
中醫世紀針灸雜誌編輯:〈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規則〉,《中醫世紀針灸雜誌》2.1
(1960),頁51。
中醫世紀針灸通訊編輯:〈中國針灸醫院附設針灸經絡研究班〉,《中醫世紀針灸通
訊》3 (1957),頁30。
中醫世紀針灸雜誌編輯:〈針灸醫學研究班教職員之介紹〉,《中醫世紀針灸雜誌》
1.4 (1960),頁33-40。
白興華:〈針灸對外傳播的分期及各時期的特點〉,《中國針灸》34.11 (2014),頁
1,141-1,143。
王建國:〈論沈光文與季麒光之交遊—以東吟社為主要場域〉,《成大中文學報》
70 (2020),頁111-156。
木村謹吾:〈臺北盲訓院設立趣意書〉,《北明叢書》38 (1915),頁11-12。
王道平:〈國際針灸學會亞洲區第3屆代表大會明年舉行〉,《針灸世紀》(1966),
頁82。
王宏銘、周彥瑢、蔡維德、陳光偉、孫茂峰:〈北部某醫學中心執行急症中醫針灸
會診經驗分享〉,《中醫藥雜誌》31.2 (2020),頁112-123。
北醫中醫研究社:〈針灸發展在西醫〉,《綠杏》31 (1980),頁73-80。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20)-第一位來臺灣服務的歐美醫師:
Dr. James L. Maxwell(馬雅各)醫生〉,《臺灣醫界》52.1 (2009),頁45-50。
江小民:〈針灸二法之分說〉,《臺灣皇漢醫界》27 (1931),頁11。
牟重行、王彩萍:〈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8
(2003),頁13-29。
呂佩穎、賴淑芳:〈19世紀福爾摩沙醫學教育溯源:打狗慕德醫院及其附設醫學
校〉,《科技、醫療與社會》26 (2018),頁55-114。
何世芸:〈視障教育的傳承與新知〉,《視障教育半年刊》2.2 (2017),頁1-17。
李詩慶:〈針灸的起源與發展〉,《科學月刊》4.11 (1973),頁13-14。
李詩慶:〈針灸作用原理之探討〉,《科學月刊》4.11 (1973),頁15-16。
李永明:〈臺灣和香港中醫界對美國針灸熱的歷史貢獻〉,《北市中醫會刊》
20.1 (2014),頁3-11。
李尚仁:〈展示、說服與謠言:19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科技、醫療與社會》8
(2009),頁9-74。
沈淵瑤:〈針灸發展史簡介〉,《馬偕院訊》12.10 (1992),頁5-8。
沈淵瑤:〈認識針灸治療的適應症、禁忌及併發症〉,《馬偕院訊》12.10 (1992),頁
15-18。
沈淵瑤:〈現代針灸與婦女保健(1)-針灸發展史〉,《嬰兒與母親》216 (1994),頁
120-121。
沈淵瑤:〈現代針灸與婦女保健(2)--「痛經」的針灸療法〉,《嬰兒與母親》217
(1994),頁165-166。
沈淵瑤:〈現代針灸與婦女保健(3)-針灸減肥〉,《嬰兒與母親》218 (1994),頁143-
144。
沈淵瑤:〈針刺治療癲癇發作的機轉研究-中樞神經內興奮性與抑制性氨基酸的變
化〉,《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11 (1998),頁42-44。
沈淵瑤、賴宇俊:〈針灸抑制癲癇發作機轉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
11.3 (1999),頁121-148。
余美玲:〈海東進士施士洁的詩情與世情〉,《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 (2000),頁33-
54。
[日] 村上直次郎著,韓石麟譯:〈熱蘭遮築城史記(2)〉,《臺南文化》3.4 (1954),
頁45-48。
金華高、張永賢、吳景崇:〈針灸研究在三總〉,Anesth. Sinica, 15:1 (1977),頁
264-267。
金華高:〈針灸經絡簡介〉,《科學月刊》4.11 (1973),頁17-20。
林昭庚、李育臣、吳雅婷、陳易宏:〈對《西太平洋地區WHO標準針灸經穴定
位》之修訂建議〉,《臺灣中醫醫學雜誌》10.3 (2011),頁1-9。
林昭庚:〈中醫藥療效評估之文獻研究〉,《中醫藥年報》24.1 (2006),頁137-356。
林美珠、李玉春:〈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醫療服務品質之研究〉,
《臺灣衛誌》22.3 (2003),頁204-216。
施純全:〈全民健保制度下臺灣中醫實施現況〉,《醫療品質雜誌》8.5 (2014),頁
19-23。
洪麗涵、林亞萱、張馨予、沈育賢、陳進陽、盧禾潾、呂秉勳:〈2017年針灸與現
代醫學結合研討會暨魯臺針灸高峰論壇〉,《臺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22.7
(2017),頁18-25。
房煜林:〈針灸節感言:慶祝第2屆針灸節 談高雄市針灸學會發展概況〉,《中醫世
紀針灸雜誌》針灸節特刊 (1961),頁36-37
房煜林:〈發揚中國針灸的新里程〉,《中醫世紀針灸雜誌》針灸節特刊 (1964),頁
23。
吳惠平:〈慶祝第27屆針灸節大會吳惠平理事長敬告針灸同道書〉,《針灸世紀》20
(1988),頁12-13。
吳安祥、黃碧松、廖炎智:〈回顧中國針灸學會成立簡史與創會理事長吳惠平博士
的一生〉,《中國針灸學雜誌》5.1 (2017),頁7-14。
吳安祥:〈追憶一代針灸大師吳惠平博士〉,《臺灣中醫口述歷史(2)》(臺北市:中
華民國傳統醫學會,2015),頁2-5。
吳惠平:〈針灸銅人流傳考〉,《中國針灸》1 (1985),頁1-10。
邱大昕:〈臺灣盲人教會與福利之先驅-廖旺 (1890-1971)〉,《神學與教會》
43.1 (2018),頁201-213。
邱大昕:〈木村謹吾與盲人教育〉,《北明叢書》(2017),頁43。
邱大昕:〈臺灣早期身心障礙社會工作初探—以甘為霖的盲人工作為例〉,《當
代社會工作學刊》7 (2015),頁72-94。
邱仁輝、洪傳岳:〈中醫灸療的理論基礎:一氧化氮在溫灸治療所扮演的角色〉,
《當代醫學》 25.5 (1998),頁839-842。
邱仁輝、王麗惠、洪傳岳:〈灸法矯正胎位不正之臨床應用〉,《當代醫學》26.7
(1999),頁608-610。
武彥:〈日本盲人針按業的變遷及其影響〉,《中國針灸》36.1 (2016),頁85-90。
東洋醫道會臺灣支會:〈針灸襍談〉,《臺灣皇漢醫界》29 (1931),頁15-18。
哈鴻潛:〈「針刺止痛」計畫研究成果綜合報告〉,《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6 (1988),
頁272-280。
哈鴻潛、姜潤次:〈針刺及氦氖雷射對痛閾影響之比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衛生
署中醫藥年報》6 (1988),頁267-271。
哈鴻潛:〈針灸銅人考〉,《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14 (1988),頁15-29。
哈鴻潛:〈針灸銅人滄桑錄〉,《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4 (1986),頁185-192。
哈鴻潛、高田:〈俞穴之結構與針刺得氣之關連性〉,《中醫藥雜誌》1.1 (1990),頁7-22。
哈鴻潛:〈Panel Discussion on "Teh-Chi"論得氣〉,《Acupuncture Research Quarterly》10
(1979),頁59-52。
程國成:〈偉大的針灸學家吳惠平老師〉,《針灸世紀》(1966),頁24-31。
承澹盫 (淡安):〈針灸襍談(續)〉,《臺灣皇漢醫界》27 (1931),頁9-11。
承澹盫 (淡安) :〈針灸在治療上之價值〉,《臺灣皇漢醫界》37 (1931),頁12-13。
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
月刊》241 (2003),頁22-45。
夏有兵、張建斌、周俊兵、葛善為:〈承淡安遊學日本經過〉,《中國針灸》32.1
(2012),頁83-86。
姜貫虹:〈黑熱病用針灸治療之研究〉,《東西醫藥報》7.2 (1935),15-17。
翁佳音:〈「福爾摩沙名稱起源」:並論1582年葡萄牙人在臺船難〉,《歷史月刊》
220 (2006),頁72-79。
亞太傳統醫藥編譯:〈日本針灸的歷史與發展〉,《亞太傳統醫藥》12.4 (2016),頁
1-2。
徐滿祥:〈什麼是電針療法〉,《科學月刊》4.11 (1973),頁21-22。
陳延年:〈針灸專科醫師制度規劃〉,《中醫藥年報》22.3 (2004),頁203-222。
陳光耀:〈針灸研究的基本觀念〉,《科學月刊》4.11 (1973),頁31-32。
陳正義:〈談針刺麻醉訪臺大醫院麻醉科主任林溟鯤教授〉,《科學月刊》4.11
(1973),頁23-24。
陳儀智:〈臺灣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新使者》54 (1999),頁23-26。
陳宗仁:〈Lequeo Pequeno與Formosa-十六世紀歐洲繪製地圖對臺灣海域地描繪
及其轉變〉,《臺大歷史學報》41 (2008),頁109-164。
陳麒方、孫茂峰:〈葛洪肘後方之針灸思想初探〉,《中醫藥研究論叢》20.1
(2017),頁25-36。
陳碧川:〈針灸療法在醫藥上之價值及其弊害〉,《臺灣皇漢醫報》6.1 (1934),頁
3-4。
陳必誠、黃廷宇:〈WHO針灸經穴定位國際標準化之反思〉,《中醫藥研究論叢》
21.1 (2018),頁139-154。
陳介甫:〈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簡介〉,《中醫藥雜誌》7.3 (1996),頁169-179。
陳介甫:〈百年來之中醫藥〉,《中國醫藥研究叢刊》29 (2011),頁107-123。
許維宏、何宗融、馬作鏹:〈中醫健保十大針灸疾病臨床運用之探討〉,《中南盟研
究年刊》4.1 (2011),頁23-34。
崔玖:〈生物能信息醫學〉,《中醫藥雜誌》12.4 (2001),頁243-250。
崔玖:〈經絡的科學基礎〉,《中華傳統獸醫學會會刊》2.1 (1998),頁12-16。
崔玖:〈穴診儀,檢測人體穴位的「電」〉,《長春月刊》187 (1998),頁175-176。
崔玖:〈針灸與護理的關係〉,《護理雜誌》20.3 (1973),頁45-48。
黃小茹、王育才、唐偉誠:〈橋腦血性中風之中醫急症病例報告〉,《中醫內科醫學
雜誌》17.2 (2019),頁21-31。
黃建榮:〈臺北市中醫師公會創會70年沿革與展望〉,《臺北市中醫醫學雜誌》26.1
(2020),頁1-3。
黃民德:〈針灸療法「擔截」之意義〉,《大同中醫》2.1 (1977),頁27。
黃民德:〈從中西醫學之不同談起〉,《明通醫藥》173 (1991),頁22-24。
黃民德、姚振華:〈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o Dentistry〉,《中華醫學雜
誌》23.1 (1976),頁39-42。
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杏林圖像〉,《兒童的雜誌》193
(2002.10),頁32-35。
劉世永:〈戰後臺灣中西整合醫學發展的躓踣:以杜聰明與楊思標為例〉,《中醫藥
雜誌》24.特刊 (2013),頁111-122。
張昭明:〈針刺在耳鼻喉科治療學上的應用〉,《科學月刊》4.11 (1973),頁25-27。
張永賢:〈美國針灸熱40周年記 (1972-2011)〉,《北市中醫會刊》17.3 (2011),頁
60-61。
張永賢:〈針灸熱潮與傳奇回顧特展〉,《中華傳統獸醫學會會刊》16.2 (2012),頁
109-166。
張永賢:〈世界衛生組織 (WHO) 及美國對傳統醫學的態度及工作〉,《中華針灸醫
學會雜誌》(1998),頁107-113。
張永賢:〈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WFAS) 的成立及發展〉,《中西整合醫學會會訊》
17 (2010),頁4-6。
鄒孟婷、邱仁輝:〈中醫灸療養生的理論根據〉,《當代醫學》29.12 (2002),頁
1,002-1,004。
[法] 德拉斐著,吳惠平譯:〈中國針灸醫術在法國及歐洲〉,《中醫世紀針灸雜誌》
2.1 (1960),頁22。
趙少鸞:〈國際針灸學會亞洲區第2屆大會回憶錄〉,《中醫世紀針灸雜誌》針灸節
特刊 (1964),頁31。
臺灣漢醫藥研究室:〈西歐研究中國針灸之近況〉,《臺灣皇漢醫報》5.9 (1933),頁
34-35。
鄭仰峻:〈鄭成功死因考〉,《高苑學報》12 (2006),頁211-228。
廖明惠:〈眼失明心光明盲人教會創辦者廖旺〉,《臺灣教會公報》3002 (2009),頁
10。
潘桂娟:〈近百年來日本漢方醫學的變遷〉,《亞太傳統醫藥》4 (2005),頁26-29。
盧覺愚:〈突眼性甲狀腺腫病針效之研究〉,《東西醫藥報》7.9 (1935),頁2-5。
鍾傑:〈談西醫研究針灸應有的態度〉,《當代醫學》5 (1974),頁19-24。
鍾傑:〈針灸最近之發展〉,《當代醫學》117 (1983),頁569。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0 (1936),頁1-32。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1 (1936),頁33-48。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3 (1936),頁66-96。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4 (1936),頁97-112。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6 (1936),頁113-168。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7 (1936),頁129-160。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8 (1937),頁161-208。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99 (1937),頁209-240。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0 (1937),頁241-272。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1 (1937),頁273-304。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2 (1937),頁305-328。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3 (1937),頁8-32。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4 (1937),頁33-64。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5 (1937),頁65-80。
蘇錦全:〈東洋針灸學教科書〉,《東西醫藥報》106 (1937),頁81-112。
顧敏耀,〈臺灣清領時期醫療史相關文獻舉隅-吳子光〈醫者許一壺傳〉考
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35 (2018),頁34-42。
〈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規則〉,《漢文皇漢醫界》8 (1929),頁46。
〈吳惠平博士七秩華誕壽序〉,《中國針灸》3 (1986),頁78-79。
〈科技消息〉,《科學發展月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75),頁61-
74。
〈雜報〉,《漢文皇漢醫界》17 (1930),頁48。
〈慶祝第82屆國醫節2012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中醫醫訊》13 (2012),頁
2-4。
[美] H.L. Wen與 K. Chau原著,林仁混摘譯:〈用針灸與電刺激能治療持續性氣
喘症嗎〉,《科學月刊》4.11 (1973),頁28-30。

碩博士論文:
余佳穎:《各國針灸教科書穴位針刺深度探討》,臺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德茂:《晉明清及現代各家針灸文獻穴位針刺深度之探討》,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昭庚:《探討人體背部膀胱經經穴穴位直刺安全深度》,臺中:中國醫藥學院中
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林昭庚:《電腦斷層掃描照相術探討人體胸背部各穴位安全深度之研究》,臺中: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陳曉能:《以電腦斷層測量兒童腹部穴位安全深度》,臺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志忠:《清代臺灣中醫的發展》,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日文書籍:
[日] 小林北洲:《全國針灸醫家名鍳》,東京:帝國針灸醫報社,1939。
[日] 大久保適齋:《針治新書》,東京:大久保適齋,1892-1894。
[日] 木村東陽:《新纂針治必攜》,東京:金港堂,1888。
[日] 木田正光:《灸針穴決效用學》,山口縣:村井勝介,1895
[日] 山本新梧:《日本針灸學教科書前編》,大阪:關西針灸學院出版部,
1924。
[日] 山本新梧:《日本針灸學教科書中編》,大阪:關西針灸學院出版部,
1929。
[日] 山本新梧:《日本針灸學教科書後編》,大阪:關西針灸學院出版部,
1930。
[日] 吉見英受:《實用針科解剖學》,東京:松綠堂,1896。
[日] 佐藤利信:《針學新論》,卷之1-6,東京:東京明琳舍藏版,1888-1891。
[日] 岡本愛雄:《實習針灸科全書》,東京:半田屋醫籍,1900。
[日] 岡本愛雄:《實用針灸學初步》,東京:半田屋醫籍,1901。
[日] 杉山和一:《選針三要集》,東京:青木實意,1880。
[日] 杉山和一:《療治之大概集》,東京:青木實意,1880。
[日] 音尾正衛:《孔穴學詳解》,東京:誠之堂,1919。
[日] 新井卯之助:《改正孔穴圖》,東京:誠之堂,1919。
[日] 新井卯之助:《受驗應用經穴學講義》,東京:東京針灸按協盛會,1916。
[日] 玉森貞助:《針灸經穴醫典》,廣島:日本針灸經穴學會,1921。
[日] 松元四郎平:《針灸經穴學.附臨床治方錄》,東京:誠之堂,1911。
[日] 松元四郎平:《針灸孔穴類聚.上巻經穴編》,東京:松元正人,1926。
[日] 松元四郎平:《針灸孔穴類聚.下巻奇俞編》,東京:松元正人,1927。
[日] 辰井文隆:《針灸醫學試驗問題詳解 (簡明針灸醫學)》,辰井高等針灸學院
出版部,1927。
[日] 辰井文隆:《圖解針灸醫學:解剖學講義前編》,辰井高等針灸學院出版
部,1927。
[日] 辰井文隆:《實驗針灸病理學 (針灸診斷治療學) 前篇》,辰井高等針灸學院
出版部,1941。
[日] 辰井文隆:《圖解經穴學:竝二取穴法解說》,辰井高等針灸學院出版部,
1931。
[日] 阪本貢:《針灸醫學精義教科用.受驗用上卷中卷下卷》,東京:大倉廣
文堂,1933。
[日] 阪本貢:《針灸醫.療術師.整骨師.産婆用人體解剖圖譜》,東京:東京高
等針灸醫學校出版社,1935。
[日] 阪本貢:《明解針灸學教科書上卷下卷》,東京:東京高等針灸醫學校出版
社,1937。
[日] 阪本貢:《高等針灸醫學教科書 1-4卷》,東京:東京高等針灸醫學校出版
社,1942。
[日] 柳穀素靈:《針灸試驗問題解答集》,東京:針灸受驗古典研究社,1935。
[日] 柳穀素靈:《針灸醫學全書》,東京:半田屋書店,1940。
[日] 柳穀素靈:《針灸醫術入門》,東京:醫道日本社,1948。
[日]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衛生要覽大正14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
局,1925。

英文期刊:
Adams, Robyn and Rosanna Cox, eds. Diplomacy and Early Modern Cultu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Ali, B. Sheik. History: Its Theory and Method. Delhi: MacMillan India Ltd., 1978.
Arai, Makoto. Textbook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Medicine: Part 2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apan: Health and Labour Sciences Research, 2017.
Birch, Stephen Birch and Junko Ida. Japanese Acupuncture: A Clinical Guide. Brookline,
MA: Paradigm Publications, 1998.
Buschoff, Hermann. The Gout, More Narrowly Searcht, and Fount out; Together with the
Certain Cure Thereof,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Wolfgang Miche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eries, Vol. 3, Kyushu University, Facult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Fukuoka: Midori Publishing, 2003.
Campbell, Willia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Chang, QY, YW Lin, and CL Hsieh. “Acupuncture and Neuroregener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Neural Regen Res, 13:4 (2018), pp. 573-583.
Chen, CH and CL Hsieh.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tioxidants (Basel), 9:3 (2020), p. 248.
Chen, CH, P Chou, HH Hu, and JJ Tsuei. “Further Analysis of a Pilot Study for Planning
an Extensive Clinical Trial in Traditional Medicine-with an Exampl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troke.” Am J Chin Med, 22:2 (1994), pp.127-36.
Chen, WL, and CL Hsieh.“Acupuncture Research in Taiwan.” Taiwan J Obstet Gynecol,
51:2 (June, 2012), pp.179-185.
Cheng, Xinnong.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7.
Chiu, Jen-Hwey. “How Does Moxibustion Possibly Work?”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3), pp. 1-8.
Chiu, JH, WY Liu, YL Chen, and CY Hong. Local Somatothermal Stimulation Inhibits
the Motility of Sphincter of Oddi in Cats, Rabbits and Humans through Nitrergic Neural Release of Nitric Oxide. Life Sciences, 63:6 (1998), pp. 413-428.
Chou, LW, MJ Kao, and JG Lin. “Probable Mechanisms of Needling Therapies for
Myofascial Pain Control.”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2012:705327.
Cook, Harold J. 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2.
DePalma, Ralph G, Virginia W Hayes, and Leo R Zacharski. “Bloodletting: Past and
Present.”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 205:1 (2007), pp. 132-144
Devitt, Michael. “The Legend of Waichi Sugiyama, the Father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Meridians: The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 2:4 (2015), pp. 25-31.
Devitt, Michael. “Isai Misono: The Master of Dashin.” Oriental Medical Journal,
(2018), pp. 7-18.
Diamond, Jared M.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 Nature, 403 (2000), pp 709-710.
Dimond, E. Grey. “Acupuncture Anesthesia: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JAMA, 218:10 (1971), pp. 1,558-1,563.
Dimond, E. Grey. “Medicin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Progress Report.”
JAMA, 222 (1971), pp. 1,158-1,159.
Dommerholt J, LW Chou, Finnegan M, and Hooks T.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June 2017.” J Bodyw Mov Ther, 21:3 (2017), pp. 673-
683.
Dommerholt, J, Hooks T, LW Chou, and Finnegan M. “Myofascial Pain and Treatment:
Editorial. J Bodyw Mov Ther, 23:3 (2019), pp. 521-531.
Dommerholt J, LW Chou, Finnegan M, and Hooks T.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February 2019.” J Bodyw Mov Ther, 23:2 (2019), pp. 295-305.
Dommerholt, J, Finnegan M, Hooks T, and Chou LW.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July 2018.” J Bodyw Mov Ther, 22:3 (2018), pp. 673-684.
Dommerholt, J, LW Chou, Finnegan M, and Hooks T.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April 2018.” J Bodyw Mov Ther, 22:2 (2018), pp. 402-410.
Dommerholt, J, Finnegan M, Hooks T, and LW Chou.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October 2017.” J Bodyw Mov Ther, 21:4 (2017), pp. 902-913.
Dommerholt, J, LW Chou, Hooks T, and Thorp JN. “Myofascial Pain and Treatment:
Editorial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August 2019.” J Bodyw Mov Ther, 23:4 (2019), pp.773-784
Dommerholt, J, Hooks T, Thorp JN, and LW Chou.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July 2020.” J Bodyw Mov Ther, 24:3 (2020), pp.307-320.
Dommerholt, J, Thorp JN, LW Chou, and Hooks T.“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January 2020.” J Bodyw Mov Ther, 24:2 (2020), pp. 213-224.
Dommerholt, J, Hooks T, LW Chou, and Finnegan M.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January 2018.” J Bodyw Mov Ther, 22:1 (2018), pp.184-191.
Dommerholt, J, Hooks T, LW Chou, and Finnegan M.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Myofascial Pain Literature - November 2018.” J Bodyw Mov Ther, 23:1 (2019), pp. 65-73.
Dubitsky, Carl. Bodywork Shiatsu: Bringing the Art of Finger Pressure to the
Massage Table. Rochester: Healing Arts Press, 1997.
Emmer, Pieter C. and Jos J. L. Gommans, The Dutch Overseas Empire, 1600-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Foley, F. J. The Great Formosan Imposter. Rome: Saint Louis University, 1968.
Gray, R. D., A. J. Drummond, and S.J. Greenhill. “Language Phylogenies Reveal
Expansion Pulses and Pauses in Pacific Settlement.” Science, 323 (2009), pp.
479-483.
Greenacre, Phyllis. “The Imposter.”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27 (1950), pp. 370-379.
Ha, H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aiwan in 1970s.”
Zhonghua Yi Shi Za Zhi, 37:3 (2007), pp. 157-160.
Hsieh, YL, SA Yang, CC Yang, and LW Chou. “Dry Needling at Myofascial Trigger
Spots of Rabbit Skeletal Muscles Modulates the Biochemicals Associated with Pain, Inflammation, and Hypoxia.”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 2012:342165.
Hsieh, YL, CC Yang, SY Liu, LW Chou, and CZ Hong. “Remote 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Dry Needling at Distant Myofascial Trigger Spots of Rabbit Skeletal Muscles on Reduction of Substance P Levels of Proximal Muscle and Spinal Cords.” Biomed Res Int, 2014; 2014:982121.
Hsieh, YL, LW Chou, YS Joe, and CZ Hong. “Spinal Cord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Remote Effects of Dry Needling on the Irritability of Myofascial Trigger Spots in Rabbit Skeletal Muscle.” Arch Phys Med Rehabil, 92:7 (2011), pp. 1,098-1,105.
Hsieh, CL, QY Chang, IH Lin, JG Lin, CH Liu, NY Tang, and Lane HY. “The Stud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Cerebral Blood Flow in Rats with and without Cerebral Ischemia.” Am J Chin Med, 34:2 (2006), pp. 351-361.
Hsieh, CL, YM Chang, NY Tang, IH Lin, CH Liu, JG Lin, R Jin. “Time Course of
Changes in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Induced b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the Waiguan Acupoints.” Am J Chin Med, 34:5 (2006), pp.777-785.
Hsieh, CL.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2 Hz Electroacupuncture: a Study Using
Blink and H Reflex.” Am J Chin Med, 30:2-3 (2002), pp.369-378.
Hsu, HC, CL Hsieh, KT Lee, and YW Lin. “Electroacupuncture Reduces Fibromyalgia
Pain by Downregulating the TRPV1-pERK Signalling Pathway in the Mouse Brain.” Acupunct Med, 38:2 (2020), pp.101-108.
Hu, Zhui-Cheng and Yang Hua-Yuan. “Reflection on Acupuncture Depth Qualification in
Huangdi Internal Medicine.” Liaoning Acupuncture Magazine, 35:11 (2008), pp. 1,654-1,656.
Huang, CH, MC Lin, and CL Hsieh.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duces Incid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aiwan.” Front Aging Neurosci, 12 (2020), 591640.
Huang, CP, YW Lin, DY Lee, and CL Hsieh. “Electroacupuncture Relieves CCI-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volving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9), 2019:6784735.
Huang, KC. Acupuncture: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New York: Vantage, 1996.
Inkster, Ian. “Oriental Enlightenment: The Problematic Military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Claims of Count Maurice Auguste comte de Benyowsky in Formosa during 1771.”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17:1 (2010), pp. 27-70.
Jiang, JK, JH Chiu, and JK Lin. Local Somatothermal Stimulation Inhibits Motility of the
Internal and Sphincter through Nitrergic Neutral Release of Nitric Oxide.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43:3 (2000), pp. 381-388.
Kaempfer, Engelbert. The History of Japan: Together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1690-1692, trans. J. G. Scheuchzer. Richmond: Curzon Press, 1993.
Keevak, Michael. The Pretended Asian. George Psalmanazar’s Eighteenth-century
Formosan Hoax. Detroit: Wayne State UP, 2004.
Kleinen, John. “Towards a Maritime Hisotry of Vietnam Seventeenth-Century
Vietnamese-Dutch Confrontations,” Southeast Asian Historiography: Unraveling
the Myths, eds. Volker Gabrowsky. Bangkok: River Books, pp. 276-294, 2011.
Kobayashi, Akiko, Miwa Uefuji, and Washro Yasumo.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CAM, 7:3 (2010), pp. 359-365.
Kung, YY, Hwang SJ, Li TF, Ko SG, Huang CW, Chen FP. “Trends in Global
Acupuncture Public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from 1988 to 2015.” J Chin Med Assoc., 80: 8 (2017), pp. 521-525.
Lai, HC, YW Lin, CL Hsieh. “Acupuncture-Analgesia-Mediated Alleviation of Central
Sensitization.”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9), 2019:6173412.
Lai, HC, QY Chang, CL Hsieh.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of 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Some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9), 2019:2909632.
Lee, DY, YR Jiu, CL Hsieh. “Electroacupuncture at Zusanli and at Neiguan Characterized
Point Specificity in the Brain by Metabolomic Analysis.” Sci Rep, 10:1 (2020), 10717.
Lewit, K. “The Needle Effect in the Relief of Myofascial Pain.” Pain, 6:1 (1979), pp. 83-
90.
Li, TF, YY Kung, CH Tsai, SJ Hwang, and FP Chen.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Research in Taiwan from 1988 to 2017.” J Chin Med Assoc., 82:5 (2019), pp. 428-435.
Liao, SL, YW Lin, CL Hsieh. “Neuronal Regeneration after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ed Cerebral Infarction Rats.” Biomed Res Int, (2017), 2017:3178014.
Lin, Jaung-Geng. Jaung’Geng Lin’s Twelve Common Acupoint for Acupuncture Clinical
Use. Taiwa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Lin, Jaung-Geng. Atlas of Acupuncturology. Taiwa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2020.
Lin, Jaung-Geng, eds. Experimental Acupuncturology. London: Springer Nature,
2018.
Lin, Jaung-Geng and Yi-Hung Chen. “Acupuncture Analgesia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Taiwan.” Acupuncture Concepts and Physiology, ed. Marcelo Saad. Slavk Krautzeka: InTech, 2011, pp. 175-200.
Lin, Jaung-Geng and Yi-Hung Chen. “Supportive Cancer Care with Acupuncture.”
Supportive Cancer Care with Chinese Medicine, ed. William C.S. Cho. London: Springer, 2010, pp. 39-54.
Lin, Jaung-Geng and Yi-Hung Chen. “The Mechanistic Studi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s an Evidence-based Therapy for Cancer, ed. William C.S. Cho. London: Springer, 2012, pp. 19-50.
Lin, Jaung-Geng, Kuen-Bao Chen, and Yu-Chen Lee. “Part III: Clinical Conditions,”
Acupuncture for Pain Management, eds. Yuan-Chi Lin and Eric Shen-Zen Hsu. London: Springer, 2014, pp. 221-266.
Lin, Jaung-Geng, Yu-Qi Liu, De-Mao Li, Xiao-Neng Chen, and Chia-Ying Yu.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Needling Depth of Acupoints. Taipei: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Publication, 2014.
Lin, Jaung-Geng, Pei-Chi Chou, Po-Hsin Lin, and Hui-Chuan Shih.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pei: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Publication, 2016.
Lin, Jaung-Geng and Der Maw Lee. “An Investigation of Needling Depths for the Hand
Tai Yin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in Literature.” J Chin Med, 8:2 (1997), pp. 73-84.
Lin, YH, JH Chiu, HH Tung, MT Tsou, WY Lui, and CW Wu. Predonditioning
Somatothermal Stimulation on Right Seventh Intercostal Nerve Territory Increases Hepatic Heat Shock Protein 70 and Protects the Liver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99:2 (2001), pp. 328-334.
Lin, TY and Hsieh CL Hsieh.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ee Venom Acupoint Injection.”
Toxins (Basel),12:10 (2020), p. 618.
Ling, Jian-wei. “Discussion on the Depth in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CJTCMP, 29:3
(2014), pp. 792-793.
Ma, KW. “The Root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upun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Early 20th Century.” Acupunct Med, 10 (1992), pp. 92-99.
Mackay, George Leslie.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New
York: Elibron Classics, 2001.
Michel, Wolfgang. “Japa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 from 16th to
18th Centuries.” Japa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7:1 (2011), pp. 1-14.
Min, Eun Kyung. China and the Writing of English Literary Modernity, 1690-17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Press, 2018.
Moodley, Yoshan, Bodo Linz, Yoshio Yamaoka, Helen M. Windsor, Sebastien
Breurec, Jeng-Yih Wu, Ayas Maady, Steffie Bernhoft, Jean-Michel Thiberge, Suparat Phuanukoonnon, Gangolf Jobb, Peter Siba, David U. Graham, Barry J. Marshall, and Mark Achtman. “The Peopling of the Pacific from a Bacterial Perspective.” Science, 323 (2009), pp. 527-530.
Parthesius, Robert. 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tch East
Indian Company (VOC) Shipping Networks in Asia 1959-1660.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Psalmanazar, George. A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 London: Black Swan, 1704.
Rodnan, Gerald P. and Thomas G. Benedek. “Ancient Therapeutic Arts in the Gout.”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6:4 (1963), pp. 317-340.
Scheffold, BE, CL Hsieh, and Litscher G. “Neuroimaging and Neuromonitoring Effects
of Electro and Manual Acupuncture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641742.
Schnorrenberger, Claus C.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in
Europe and Its Epistemological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1:2 (1991), pp. 1-17.
Shah, Sonia. The Fever: How Malaria Has Ruled Humankind for 500,000 Year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11.
Shufelt, John. “The Trickster as an Instrument of Enlightenment: George Psalmanazar
and the Writings of Jonathon Swift.”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31:2 (2005),
pp.147-171.
Simons, DG. “Cardiology and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Janet G. Travell's
contribution.” Tex Heart Inst J., 30:1 (2003), pp. 3-7.
Sun, Yong-xian, Wang Qi-fang, and Zhang Jing. “On the Needling Depth of Filiform
Needle at Acupoint.”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5:3 (2005), pp. 203-206.
Tsuei, J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linical Acupuncture.” Am J Chin Med, 11:1-4
(1983), pp.150-158.
Wang, Bin and Dong Li. “Advances in Study on Safe Needling Depth of Acupoints.”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11:3 (2012), pp. 58-60.
Wei, TH and CL Hsieh.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p38 Signaling Pathway in Seve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Mol Sci, 21:13 (2020), 4693.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PRO Nonserial Publication, 2008.
Winnerling, Tobias. “Invented Formosa, the Empire of the Great Khan and
Lilliput: Can 18th Century Fiction be Counterfactual?”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34 (2009), pp. 215-232.
Witte, Wilfried. “Nixon and Scheel in China: Acupuncture and Anesthesia in West and
East Germany in the 1970s and 1980s.” Journal of Anesthesia History, 6:1
(2020): 8-1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A Brief Explanation
of 361 Classical Acupuncture Point Names and their Multilingual Comparative List.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1993.
Wu, Wei-Ping. Chinese Acupuncture. Trans. Philip M. Chancellor. Rustington: Health
Science Publication, 1962.
Yan, Zhen-guo, Juan Bai, Shui-jin Shao, et al., “Study on Needling Depth and Direction
for Dangerous Acupoints.”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4:11 (2004), pp. 769-772.
Yu, JS, BY Zeng, and CL Hsieh.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nd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 Int Rev Neurobiol, 111 (2013), pp.125-40.

報紙:
E. Grey Dimond, “More Than Herbs and Acupuncture.” Saturday Review, December 18,
1971
Newsweek editors, “The Chinese Surgeons,” Newsweek, June 7, 1971.
Reston, James. “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6,
1971.
Samuel Rosen, “I Have Seen the Past and It Work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
1971.
薛世儀:〈長笛一聲人依杖 曲巷十里夜未央〉,《聯合報》,1958年11 月 2 日。
〈臺灣醫生免許數〉,《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5月30日,版2。
〈針灸術按摩營業約束章程〉,《臺北廳廳報》92,(1902年11月11日,頁160-
161。
〈我國著名針灸專家董景昌氏由棉抵谷,龍諾總統半身不遂已針到病除,世代祖傳
神乎其技實不可思議〉,《世界日報》,1973年7月19日。
〈現在,有關於我在北京的手術〉,《紐約時報》,1971年,7月26日,頁1。
〈流傳逾千年針灸的消失與重生〉,《中國時報》,2012年,9月16日。
〈第1屆國際針灸研討會11月21日已圓滿結束〉,《中國醫藥學院導報》,1982年
11月30日,第40期第1版。
〈經驗醫學走向實驗醫學 運用科技提高臨床功效 首屆國際針灸研討會揭幕千餘
醫師與會孫院長勉中外學者為針灸奠定科學根基〉,《自由日報》,1982年11
月20日,第7版。
〈科學確認中醫效能 孫院長勉繼續研究首屆國際針灸研會開幕〉,《中華日報》,
1982年11月20日,第3版。
〈孫揆勉勵針灸專家弘揚中國傳統醫學希望獅子會員促進國際瞭解〉,《聯合
報》,1982年11月20日,第3版。
〈首屆國際針灸研討會昨在北市揭幕 孫院長致詞勉中醫界 以現代科技提高療效
陳立夫籲學者以實證法求重大突破〉,《中央日報》,1982年11月20日,第6
版。
〈應邀參加第4屆亞太地區循證醫學 (APCEBM) 研討會 張永賢〉,《中國醫藥大
學E報》,2006年,5月15日,第18期。

網路電子資料: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出自於《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s://ctext.org/text.pl?node=603909&if=gb (民國100年8月27檢索)
《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東夷之中的流求傳,出自於《諸子百家中國哲學
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86407
(民國100年8月27檢索)
《後漢書.卷四十八.楊終傳》出自於《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s://ctext.org/hou-han-shu/zhang-di-ba-wang-zhuan/zh
(民100年8月27日檢索)
《淮南子·墬形訓》出自於《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s://ctext.org/huainanzi/zh (民100年8月27日檢索)
魏收,《魏書·司馬叡傳》出自於《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01592 (民100年8月27日檢索)
中華古詩文古書網籍:方祖蔭〈西州慟〉其一。取自: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earch/%E6%96%B9%E7%A5%96%E8%8D%AB
(民100年5月22日檢索)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暨針灸研究中心設置辦法」,中華民國92年7月16日行政會
議通過。https://www.cmu.edu.tw/statute/doc/201408061557101.pdf (民110年10
月18日檢索)
〈雲起龍驤臺灣之光─中國醫藥大學林昭庚教授獲選為國際東洋醫學會會長眾望
所歸〉,詳見中央社新聞網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16551.aspx
〈衛服部中央健康保險局對於「同一療程」的定義取自衛服部官網〉
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0392C00D5663F302&topn=0B69A546F5DF84DC (民110年12月23日檢索)。
〈林昭庚排名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中的前1%〉
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3 與https://www.elsevier.com/zh-tw/solutions/scopus/worlds-top-2-percent-scientists-2020-taiwan (民111年1月20日檢索)
WHO Regional Offì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Manila, 1995. ( http://www.wpro.who.int/publications/pub_9290611146.htm ) (民100年2月2日檢索)。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Gencva, 2003. ( http://apps.who.int/medicinedoes/en/d/Js4926e/) (民100年2月2日檢索)。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