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漢傑(2019)。眷村移動的軌跡與新生—以桃園市中壢區自立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桃園縣中壢區。2.王曉鴻、陳芸安(2017)。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策略之探討-以左營明德新村為例。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12),頁65-81。
3.何思瞇(2001)。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縣:文化局。
4.李亞傑(2007)。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頁41-55。
5.李廣均(2013)。眷村的歷史形成-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眷村文化與保存-檢討與展望研討會,頁12-13。
6.李廣均(2015)。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臺北:臺灣社會學刊,(57)。
7.李廣均(2017)。文化、歷史與多元:關於國軍眷村保存的一些觀察與思考。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9),頁89-101。
8.沈芳如(2008)。眷村改建政策下的眷村意義重構過程-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論述形成, 認同的建構,空間意義再生產(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9.辛永勝、楊朝景(2015)。老屋顏。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10.林東龍、余佳芳(2005)。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形上之探討-以義大利設計風格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1),頁19-27。
11.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符號消費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12.林思玲 (2014)。新與舊的糾葛:從眷改條例到眷村的文化保存。文化生活,(76),頁9-13。
13.胡庭耀(2019)。感性設計應用於地方文化產業之創作研究—以嘉義番路鄉玫瑰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台北市。14.徐金滿(2019)。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探討-以「眷村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所,新竹市。15.徐嘉彬(2012)。重返花磚時光。台北市:境好出版。
16.張瓊文、卓聖格(2009)。台灣眷村標語廣告表現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13), 頁213-229。
17.莊元薰、王藍亭(2020)。從符號表意到跨文化溝通:以符號學觀點探討台灣文創商品的設計和推廣。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9(2),頁9-21。
18.莊勝傑(2010)。戰後臺北市眷村之形成與變遷(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台北市。19.陳彥杰(2019)。台灣花磚圖樣符號應用於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台北市。20.黃敬賢、楊清田(2012)。以符號學觀點解析太極圖像標誌設計之符號運用。藝術論文集刊,(18),頁87-116。
21.溫欣儒(2021)。老眷村變身時髦文青聚落-新竹將軍村文創大翻新。禪天下,(195),頁70-74。
22.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頁17-23。
23.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 (四四南村)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台北市。24.謝淳鈺、簡維廷(2018)。中國傳統國畫色應用於室內設計之裝修面材搭配應用。全球在地化-地方性的生活場域,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53-365。
25.簡春安、鄒平儀(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26.羅瑤(2011)。色彩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嬗變。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頁111-113。
27.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 “標誌設計” 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頁95-104。
網站資源
1.彡苗空間。藝居。(2020)。上網日期:2022年08月10日。https://eg.deoa.org.tw/artwork_trailer?id=7
2.王彤(2020)。欣傳媒。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84295
3.好景點(2019)。上網日期:2022年01月20日。https://foncc.com/archives/23641。
4.朱堯麟、鄭思漢(2019)。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27217&IndexCode=Culture_Place
5.沈沐蒼(2018)。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42755&IndexCode=Culture_Object
6.林順富(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59883&IndexCode=Culture_Object
7.社團法人外省臺灣人協會(2009)。文化部-眷村故事:文化光影。上網日期:2022年3月1日。https://ntmvc.moc.gov.tw/home/zh-tw
8.邱璟綾(2018)。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22年01月20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weekly/paper/1182809
9.南南一村牛肉麵官方臉書。(2020)。上網日期:2022年08月10日。https://www.facebook.com/%E5%8D%97%E5%8D%97%E4%B8%80%E6%9D%91Nan-nan%E5%8F%B0%E7%81%A3%E7%89%9B%E8%82%89%E9%BA%B5-213317278999639/?ref=page_internal
10.桃園觀光導覽網(2021)。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964
11.高斌培(2004)。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22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5481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12.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4)。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khvillages.khcc.gov.tw/home01.aspx?ID=1
13.國科會數位典藏台灣眷村GIS Onlin(2011)。中央大學。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https://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teldap/2008/twgisonline/www.twgisonline.com/index-2.html
14.將軍村官方網頁(2022)。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www.gvillage.tw/
15.張大廚美食(2019)。壹讀。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8日。https://read01.com/DnNdj6K.html#.YmkJStpBxPZ
16.張彩燕(2018)。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2216&IndexCode=Culture_Place
17.張彩燕(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3002&IndexCode=Culture_Place
18.張彩燕(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2951&IndexCode=Culture_Place
19.張惠蘭(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4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20.張惠蘭(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3104&IndexCode=Culture_Object
21.楊裕富(2005)。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上網日期:2022年02月10日。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index.html
22.楊裕富(2005)。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8日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hhd11.html
23.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21)。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7&pid=114
24.臺中市青年一站式創業服務站信箱(2016)。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www.tcdream.taichung.gov.tw/1209421/1209427/1209429/1221040/post
25.劉明岩(2022)。聯合報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115554
26.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27.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067&IndexCode=Culture_Object
28.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128&IndexCode=Culture_Object
29.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2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069&IndexCode=Culture_Object
30.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2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06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31.劉為光(2021)。眷村資源中心。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mkvrc2020.com/2021/04/13/%E6%99%82%E4%BB%A3%E8%A8%98%E6%86%B6%E7%9A%84%E8%89%B2%E5%BD%A9%E5%AD%B8%E8%A7%A3%E5%AF%86/
32.樂活情報(2016)。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8日。https://howlife.cna.com.tw/life/20161226s009.aspx
33.蔡曉婷(2019)。中時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01月20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101000002-260404?chdtv=
34.鄭羽琪(2018)。太報。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www.taisounds.com/Culture/Craft/uid39753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