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俊偉
研究生(外文):TSAO, CHUN-WEI
論文名稱:探討眷村文化符號象徵與室內材質之關聯性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al Symbols And Interior Materials In The Military Village
指導教授:謝淳鈺謝淳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Cynthia chun-yu
口試委員:陳聖智黃慶輝
口試委員(外文):Chen,Sheng-ChihHuang,Ching-Hui
口試日期:2022-07-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室內設計學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空間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設計元素設計方法眷村符號學室內建材
外文關鍵詞:design elementsdesign methodmilitary villagesemioticsinterior building materials
DOI:10.6840/cycu202201436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眷村為台灣特有的文化及成長記憶,承載了許多人的生命經驗,也是台灣發展上珍貴的文化資產,隨著時間慢慢逝去,舊有房舍拆除後、年長者的離世,文化也隨即消失,從過去舊有的歷史文化與現今文化結合及延續台灣既有的材質符號,現今室內設計中我們該如何使用本土文化記憶材質應用在現今室內空間之中,讓屬於台灣傳統的文化象徵重現及延續利用,讓當時時代的記憶再次重生,本研究提出兩個問題:(1)早期眷村空間中舊有材料文化生活樣貌與符號意涵為何?(2)其新與舊的文化材質如何運用於空間設計之中?
以上述問題本研究首先利用案例研究方式,了解眷村中較常使用之空間材質與符號關聯性,再以三個不同屬性眷村場域做為分析,進行實地訪查及場域中材質元素與符號因子分析,找出眷村空間中較常使用之材質與文化意義關聯性,第二個步驟為專家訪談,訪談二位對於眷村文化有著相當貢獻及研究之專家學者,從訪談中得到眷村文化與空間材質之關聯性外,眷村文化保留之必要性第一為眷村材質元素的組合使用,未來使用於現今空間設計中的重要材質元素,並從專家學者訪談中了解多樣的眷村空間材質元素,各元素與各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及運用性為何及背後文化之意涵。研究分析後,眷村空間中常出現的基本材質元素歸類為五類,分別為地面、壁面、天花、色彩及其他材質,較常使用的材質元素為色彩中的紅色大門、藍綠色窗框以及紅磚牆面元素,此三類基本材質元素較為代表眷村空間,而材質的組合運用更能表現眷村空間,眷村空間的重現方式除基本材質運用外,其次為眷村時期的故事性元素及生活性元素,三種元素的了解及使用更能為代表眷村當時的空間象徵性。
許多眷村的材質因施工法不同逐漸消失中,部分地區因軍種、屬性的不同,材質運用上也有所不同,未來可透過材質二次編碼細分及歸類,分析出更多樣的材質元素,透過材質的使用及文化意義的了解,可結合社區學校、幼兒園、讀書館……等,從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中加入當地的眷村文化結合銀髮族、青年及孩童使用空間,讓該社區居民了解到當初此地的眷村空間及生活故事性,用新的空間、新的環境表現出來,而不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故事館、紀念館需要主動的參與空間,而是讓空間真正的有利用價值,也讓未來的青年、孩童能夠了解到台灣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

The military village is a unique culture and growth memory in Taiwan. It carrie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many people and is also a precious cultural asset in Taiwan's development. As time goes by, after the demolition of the old house and the death of the elderly, the culture also disappears immediately.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existing material symbols in Taiwan. How can we use local cultural memory materials in today's interior space in interior design, so that the cultural symbols belonging to Taiwan's tradition can be reproduced and continued to be used, and the memory of the era can be re-used. For rebirth, this research raises two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cultural life appearances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old materials in the early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space? (2) How are the new and old cultural materials used in space design?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research first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materials and symbol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military villages. And symbolic factor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e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military village space, the second step is the expert interview, interviewing two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 have made considerable contributions and research to the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and obtained from the interview.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and the space material, the first necessi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terial elements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elements that will be used in today's space design in the future, and we have learned about various aspects from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material elements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space, the relevance and application of each elemen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ulture behind it. Aft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basic material elements that often appear in the military village space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namely the ground, wall, ceiling, color and other materials. The more commonly used material elements are the red door, blue-green window frame and Red brick wall elements, these three types of basic material elements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spa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s can better express the military village space. The re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space is not only the use of basic materials, but also the story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period. Sexual elements and living eleme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three elements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spatial symbolism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at that time.
The materials of many military villages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due t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some areas, the use of materials is also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military types and attributes.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secondary coding of materials, subdivision and classification can be used to analyze more diverse material elements. Through the use of material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schools, kindergartens, reading halls, etc., and the local military village culture can be added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nterior design. The silver-haired people, youth and children can use the space to allow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to use the space. Knowing the space and life story of the military village here, express it with new space and new environment, not a boring story hall and memorial hall that need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pace, but to make the space really useful, It also allows future youth and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the unique cul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n Taiwan.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問題 2
1.3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1.4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眷村 6
2-1-1 眷村的歷史與發展 7
2-1-2 文化記憶與保存 13
2.2 符號學 14
2-2-1 索緒爾符號學理論 14
2-2-2 皮爾斯符號學理論 16
2-2-3 羅蘭.巴特符號學理論 17
2-2-4 眷村符號分析 19
2-2-5 眷村符號標語 22
2.3 室內材質 23
2-3-1 地面材質 23
2-3-2 壁面材質 25
2-3-3 其他材質 27
第三章 案例分析 29
3.1 案例選擇 29
3.2 眷村材質元素探討 30
3.3 研究對象 35
3-3-1 案例一 35
3-3-2 案例二 39
3-3-3 案例三 43
3.4 小結 46
第四章 專家訪談 49
4.1 訪談過程規劃 49
4.2 訪談對象 51
4.3 訪談大綱及問題設立 53
4.4 訪談分析編碼 54
4.5 訪談分析 59
4-5-1 訪談逐字稿口語斷句代碼分析 61
4-5-2 受訪者訪談分析 76
4.6 小結與討論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5.1 研究結論 87
5.2 研究限制 88
5.3 未來研究與貢獻 88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台灣眷村分佈圖 93
附錄二-分析場域實地拍攝照片 94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 98
附錄四-受訪者資料-劉為光副教授 101
附錄五受訪者資料-張惠蘭副教授 108
附錄六-劉為光副教授訪談逐字稿 115
附錄七-張惠蘭副教授訪談逐字稿 129

表目錄
表 2-1 1944年至1956年大陸地區來台人數 9
表 2-2 眷村的發展及改建時期 10
表 2-3 符號學定義相關分類 18
表 2-4 台灣傳統圖像符號之符號具 20
表 2-5 世界花磚的演變時期 24
表 3-1 案例之眷村基本資料 29
表 3-2 新竹將軍村(金城新村)園區案例資料 35
表 3-3 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將新竹將軍村園區整體環境之材質分析 37
表 3-4 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將新竹將軍村內部空間整體環境之材質分析 38
表 3-5 桃園馬祖新村園區案例資料 39
表 3-6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將馬祖新村園區整體環境之材質分析 41
表 3-7 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將馬祖新村書房內部空間整體環境之材質分析 42
表 3-8 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將馬祖新村文創商品商店內部空間整體環境之材質分析 42
表 3-9 霧峰光復新村園區案例資料 43
表 3-10 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將光復新村園區整體環境之材質分析 45
表 3-11 綜上圖片所示以下光復新村創業青年服務中心內部空間環境之材質分析 45
表 3-12材質元素架構表 46
表 4-1 受訪者:劉為光副教授介紹 51
表 4-2受訪者:張惠蘭副教授介紹 52
表 4-3受訪者訪談介紹 55
表 4-4分析編碼 55
表 4-5基本材質元素架構編碼 57
表 4-6口語分析斷句與編碼分析樣本範例一 58
表 4-7口語分析斷句與編碼分析樣本範例二 59
表 4-8口語分析斷句與編碼分析樣本範例三 60

圖目錄
圖 1-1南港光華新村 2
圖 1-2研究流程圖 5
圖 2-1 眷村裡的幼稚園結業式 8
圖 2-2 中和貿商六村 9
圖 2-3 台灣眷村分佈圖 10
圖 2-4 廢棄的眷村樓房 11
圖 2-5 年久失修的眷村活動社區 11
圖 2-6 眷村房舍一景 12
圖 2-7 以眷村時代為背景的連續劇 12
圖 2-8 索緒爾的「符號具」與「符號義」關係表 15
圖 2-9 索緒爾的符號兩軸關係表 16
圖 2-10 皮爾斯的符號建構模式 16
圖 2-11 索緒爾的符號模型 19
圖 2-12 羅蘭.巴特的符號模型 19
圖 2-13 眷村中紅色的大門 21
圖 2-14 早期台灣常以出現之室內材質花磚 21
圖 2-15 眷村房舍上愛的象徵 22
圖 2-16 三重一村眷村文化園區 22
圖 2-17 眷村的紅磚牆結合水泥花磚 26
圖 2-18 招牌型式之鐵窗花 27
圖 2-19 古樸的鐵窗花 27
圖 2-20 眷村中常見之黑色屋瓦 28
圖 3-1 材質元素架構圖 30
圖 3-2 煥民新村整修前的廚房空間 31
圖 3-3 煥民新村保留當的地面紋理來呈現原有的空間氛圍 31
圖 3-4 眷村眷民手作樸實痕跡 32
圖 3-5 紅磚與水泥花磚結合 32
圖 3-6 煥民新村鐵窗花 32
圖 3-7 老宅的鐵窗花 32
圖 3-8 忠貞新村整齊的環境色彩 33
圖 3-9 馬祖新村早期屋瓦 33
圖 3-10 三重一村眷村文化園區 33
圖 3-11 下忠貞新村-窗框 33
圖 3-12 彰化市中興莊眷村 34
圖 3-13 彰化市中興莊眷村 34
圖 3-14 大寮眷村圍牆上的反共標語 35
圖 3-15 明德訓練班軍令如山標語 35
圖 3-16 新竹將軍村園區配置圖 36
圖 3-17 新竹將軍村大門外觀 37
圖 3-18 新竹將軍村園區內 37
圖 3-19新竹將軍村園區內 37
圖 3-20 新竹將軍村室內空間 38
圖 3-21 新竹將軍村室內空間 38
圖 3-22 祖新村園區配置圖 39
圖 3-23 馬祖新村園區外觀 40
圖 3-24 馬祖新村告示牌 40
圖 3-25 馬祖新村建築外觀 40
圖 3-26 馬祖新村書房內部 41
圖 3-27 馬祖新村文創商品店家 42
圖 3-28 光復新村園區配置圖 43
圖 3-29 光復新村外觀 44
圖 3-30 光復新村建築外觀 44
圖 3-31 光復新村造形裝飾 44
圖 3-32 光復新村內部空間 45
圖 4-1 訪談流程圖 50
圖 4-2 Q1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1
圖 4-3 Q1第一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1
圖 4-4 Q1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2
圖 4-5 Q1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2
圖 4-6 Q2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3
圖 4-7 Q2第一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3
圖 4-8 Q2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3
圖 4-9 Q2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4
圖 4-10 Q3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4
圖 4-11 Q3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5
圖 4-12 Q3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5
圖 4-13 Q4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6
圖 4-14 Q4第一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6
圖 4-15 Q4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6
圖 4-16 Q4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7
圖 4-17 Q5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7
圖 4-18 Q5第一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8
圖 4-19 Q5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8
圖 4-20 Q5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8
圖 4-21 Q6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69
圖 4-22 Q6第一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69
圖 4-23 Q6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70
圖 4-24 Q6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70
圖 4-25 Q7第一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71
圖 4-26 Q7第一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71
圖 4-27 Q7第二受訪者眷村文化重現元素分析指標圖 71
圖 4-28 Q7第二受訪者眷村基本材質元素分析指標圖 72
圖 4-29眷村文化重現元素綜合指標圖 72
圖 4-30眷村基本材質元素綜合指標圖 74
圖 4-31光復新村園區地材 84
圖 4-32光復新村園區內房舍 84
圖 4-33光復新村園區內房舍空間 84
圖 4-34光復新村園區內房舍空間 84
圖 4-35 南南一村商業空間外部空間 85
圖 4-36 南南一村商業空間內部空間 85
圖 4-37 眷村較為常見之精神標語 86
圖 4-38 桃園眷村成都太古里店 86
圖 4-39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86
圖 4-40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86
1.牛漢傑(2019)。眷村移動的軌跡與新生—以桃園市中壢區自立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桃園縣中壢區。
2.王曉鴻、陳芸安(2017)。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策略之探討-以左營明德新村為例。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12),頁65-81。
3.何思瞇(2001)。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縣:文化局。
4.李亞傑(2007)。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頁41-55。
5.李廣均(2013)。眷村的歷史形成-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眷村文化與保存-檢討與展望研討會,頁12-13。
6.李廣均(2015)。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臺北:臺灣社會學刊,(57)。
7.李廣均(2017)。文化、歷史與多元:關於國軍眷村保存的一些觀察與思考。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9),頁89-101。
8.沈芳如(2008)。眷村改建政策下的眷村意義重構過程-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論述形成, 認同的建構,空間意義再生產(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9.辛永勝、楊朝景(2015)。老屋顏。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10.林東龍、余佳芳(2005)。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形上之探討-以義大利設計風格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1),頁19-27。
11.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符號消費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12.林思玲 (2014)。新與舊的糾葛:從眷改條例到眷村的文化保存。文化生活,(76),頁9-13。
13.胡庭耀(2019)。感性設計應用於地方文化產業之創作研究—以嘉義番路鄉玫瑰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台北市。
14.徐金滿(2019)。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探討-以「眷村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所,新竹市。
15.徐嘉彬(2012)。重返花磚時光。台北市:境好出版。
16.張瓊文、卓聖格(2009)。台灣眷村標語廣告表現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13), 頁213-229。
17.莊元薰、王藍亭(2020)。從符號表意到跨文化溝通:以符號學觀點探討台灣文創商品的設計和推廣。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9(2),頁9-21。
18.莊勝傑(2010)。戰後臺北市眷村之形成與變遷(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台北市。
19.陳彥杰(2019)。台灣花磚圖樣符號應用於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台北市。
20.黃敬賢、楊清田(2012)。以符號學觀點解析太極圖像標誌設計之符號運用。藝術論文集刊,(18),頁87-116。
21.溫欣儒(2021)。老眷村變身時髦文青聚落-新竹將軍村文創大翻新。禪天下,(195),頁70-74。
22.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頁17-23。
23.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 (四四南村)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24.謝淳鈺、簡維廷(2018)。中國傳統國畫色應用於室內設計之裝修面材搭配應用。全球在地化-地方性的生活場域,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53-365。
25.簡春安、鄒平儀(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26.羅瑤(2011)。色彩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嬗變。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頁111-113。
27.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 “標誌設計” 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頁95-104。

網站資源
1.彡苗空間。藝居。(2020)。上網日期:2022年08月10日。https://eg.deoa.org.tw/artwork_trailer?id=7
2.王彤(2020)。欣傳媒。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84295
3.好景點(2019)。上網日期:2022年01月20日。https://foncc.com/archives/23641。
4.朱堯麟、鄭思漢(2019)。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27217&IndexCode=Culture_Place
5.沈沐蒼(2018)。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42755&IndexCode=Culture_Object
6.林順富(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59883&IndexCode=Culture_Object
7.社團法人外省臺灣人協會(2009)。文化部-眷村故事:文化光影。上網日期:2022年3月1日。https://ntmvc.moc.gov.tw/home/zh-tw
8.邱璟綾(2018)。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22年01月20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weekly/paper/1182809
9.南南一村牛肉麵官方臉書。(2020)。上網日期:2022年08月10日。https://www.facebook.com/%E5%8D%97%E5%8D%97%E4%B8%80%E6%9D%91Nan-nan%E5%8F%B0%E7%81%A3%E7%89%9B%E8%82%89%E9%BA%B5-213317278999639/?ref=page_internal
10.桃園觀光導覽網(2021)。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964
11.高斌培(2004)。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22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5481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12.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4)。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khvillages.khcc.gov.tw/home01.aspx?ID=1
13.國科會數位典藏台灣眷村GIS Onlin(2011)。中央大學。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https://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teldap/2008/twgisonline/www.twgisonline.com/index-2.html
14.將軍村官方網頁(2022)。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www.gvillage.tw/
15.張大廚美食(2019)。壹讀。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8日。https://read01.com/DnNdj6K.html#.YmkJStpBxPZ
16.張彩燕(2018)。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2216&IndexCode=Culture_Place
17.張彩燕(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3002&IndexCode=Culture_Place
18.張彩燕(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2951&IndexCode=Culture_Place
19.張惠蘭(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4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20.張惠蘭(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6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53104&IndexCode=Culture_Object
21.楊裕富(2005)。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上網日期:2022年02月10日。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index.html
22.楊裕富(2005)。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8日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hhd11.html
23.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21)。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2日。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7&pid=114
24.臺中市青年一站式創業服務站信箱(2016)。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www.tcdream.taichung.gov.tw/1209421/1209427/1209429/1221040/post
25.劉明岩(2022)。聯合報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115554
26.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27.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067&IndexCode=Culture_Object
28.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05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128&IndexCode=Culture_Object
29.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2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069&IndexCode=Culture_Object
30.劉為光(2021)。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2日。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8506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31.劉為光(2021)。眷村資源中心。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mkvrc2020.com/2021/04/13/%E6%99%82%E4%BB%A3%E8%A8%98%E6%86%B6%E7%9A%84%E8%89%B2%E5%BD%A9%E5%AD%B8%E8%A7%A3%E5%AF%86/
32.樂活情報(2016)。上網日期:2022年02月28日。https://howlife.cna.com.tw/life/20161226s009.aspx
33.蔡曉婷(2019)。中時新聞網。上網日期:2022年01月20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101000002-260404?chdtv=
34.鄭羽琪(2018)。太報。上網日期:2022年03月10日。https://www.taisounds.com/Culture/Craft/uid3975319139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708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