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周聯華著作
周聯華著。吳昶興編。《易的神學:周聯華著作補遺》。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7。
周聯華。〈我為什麼寫易的神學〉。《真理探源:艾香德博士百歲冥誕紀念專集》,114-116。臺北:臺灣宗教文化友誼社,1976。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一。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二。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1。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三。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四。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六。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
周聯華。《神學綱要》卷七。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
周聯華。《基督信仰與中國》。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0。
周聯華。《新編講道法》。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0。
周聯華等。《樂在編寫》。臺北:雅歌出版,1997。
二、古籍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夫之。《周易內傳》。李一忻點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明]胡渭。《易圖明辨》。卷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三、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
Tillich, Paul. “The Theology of Missions.” Christianity and Crisis 15 (1955): 35-38.
王樹人。〈象思維視野下的易道〉。《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總第68期):51-57。
成中英。〈論易之五義的本體世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 (2006):1-32。
吳怡。〈易理的三義和應變的方法〉。《鵝湖》12 (1976.6):7-10。
吳昶興。〈從不信到平信徒:周聯華平信徒神學思想研究〉,發表於「周聯華牧師百歲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浸信會神學院,2020/9/25
吳雅清。〈易經觀物取象之分類歸納及其對文學之影響〉,《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4期 (2003.12):1-26。
李周龍。〈高亨的「元亨利貞解」商榷〉。《國教世紀》20:9 (1985.03): 2-5。
李震。〈從易經易傳看存在與人格〉。《哲學與文化》32卷4期 (2005):147。
房志榮,〈試以周易乾卦釋馬太福音的「法天」〉,《神學論集》29(1976): 329-346。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T029/CT029A.htm (瀏覽日期:2020/3/31)。另刊於《真理探源:艾香德博士百歲冥誕紀念專集》,97-113。臺北:臺灣宗教文化友誼社,1976。
董芳苑,〈謝扶雅「過程神學」的探討〉,《神學論集》34 (1977): 517-534。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Old3039/CT034C.htm(瀏覽日期:2021/12/14)
林世榮。〈《易》「元亨利貞」辨〉。《鵝湖》43:8=512 (2018.02): 3-14。
康凱淋。〈臺灣近五十年楊萬里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2期 (2009.05): 24-36。
梁燕城。〈中華三一圓教思路〉。《中華神學研究中心研究季報》第1期(2020年10月): 7-25
陳秋宏。〈「象思維」與「類思維」關係探論-意象論形成之前的文化考察〉。《漢學研究》38卷1期 (2020.3):1-37。
陳睿宏。〈《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政大中文學報》28 (2017.12): 201-246。
游志誠。〈易經是不是文學〉。《國文天地》第6卷第11期 (1991): 36-42。
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 (2000.09): 467-492。
蒙傳銘,〈周易「元亨利貞」析論〉。《中國學術年刊》2 (1978.06): 1-41。
趙中偉。〈從「物理之後」到「倫理之後」--「元亨利貞」詮釋意涵解析〉。《輔仁國文學報》22 (2006.7): 29-60。
蔡鴻江。〈從「易」卦辭看程頤釋「元亨利貞」四德〉。《高雄餐旅學報》5(2002.12): 185-192。
賴品超。〈從文化神學再思漢語神學〉,《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29 (2008.07): 77-102.
四、專書、專書論文
Tillich, Paul. On the Boundary: A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 New York: Scribner, 1966.
_________.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Ⅲ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_________. “Kirche und humanistische Gesellschaft.” Die religiöse Substanz der Kultur: Schriften z. Theologie d. Kultur.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67.
Ooi, Samuel Hio-Kee. A 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 Interpreting a Chinese Pastor's Inter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hi Engaging Yizhuan and Pauline Texts. Eugene, OR: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4.
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徐復觀譯。臺北:臺灣學生,1991。
王瓊珊。《易學通論》。新北:廣文書局,2012年三版。
卡西勒 (Ernst Cassirer)。《語言與神話》。于曉等譯。臺北:桂冠,1990。
田立克 (Paul Tillich)。《系統神學》卷三,盧恩盛譯。臺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臺灣分會,1988。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學生書局,1996。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收錄於盧雪坤整理。《牟宗三先生全集》31。臺北:聯經出版,2003。
何光滬。〈漢語神學的根據與意義〉。楊熙南編。《漢語神學芻議》。香港:漢語基督敎文化硏究所,2000。
李駿康。《現代教會論類型:自由、認信與顛覆》。新北:橄欖,2011。
汪維藩。〈既濟與未濟〉。何光滬、楊熙楠主編。《漢語神學讀本(上冊)》。香港:道風,2009。
___。《十年踽踽:汪維藩文集 (1997-2007)》。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9。
周鼎珩。《易經講話》臺北:周鼎珩發行,1982。
法蘭士 (R. T. France)。《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馬太福音》。沈允譯。臺北:校園書房,1996。
特雷希 (David Tracy) 。《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馮川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索柯羅斯基 (Robert Sokolowski) 。《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臺北:心靈工坊,2004。
翁貝爾托.埃科 (Umberto Eco)。《符號學與語言哲學》。王天清譯。天津:百花文藝,2005。
高懷民。〈易經對人類三大問題的提出及其解決之道〉。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
張春申。《基督的啟示:啟示論簡介》。臺北:光啟出版社,1987。
梁燕城。〈易經和聖經的思想進路與方法之反省〉。林治平編。《理念與符號:基督教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莊雅棠。《哲學詮釋學與臺灣本土神學》。臺北:永望文化,2010。
莫理斯 (Leon Morris)。《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路加福音》。潘秋松譯。臺北:校園書房,1996。
陳家富。《田立克:邊緣上的神學》。香港:基道,2008。
黃冠閔。《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黃厚基。《大衛皇朝:撒母耳記的神學詮釋》。新北:校園書房,2019。
黃厚基。《穿越文本:聖經、生命境界與神學詮釋》。香港:德慧文化,2014。
楊慧林。《意義:當代神學的公共性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葉雅蓮。《天道聖經註釋:馬可福音》。香港:天道書樓,2011。
熊十力。《乾坤衍》。臺北:臺灣學生,1987。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趙天恩。《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 (1919-1927):基督教會對現代中國反基督教運動的回應》。新北:橄欖出版,2019。
蔣夢麟。〈基督教與中國今日的信仰問題〉。《基督信仰與中國》。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2010。
蔣夢麟。〈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基督信仰與中國》。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2010
鄧元尉。〈勒維納斯:他者的使徒〉。曾慶豹編。《現象學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2007。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鮑維均。《天道聖經註釋:路加福音》。香港:天道書樓,2008。
謝扶雅。《周易論集》。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1974。
鍾峻父。《易經與聖經》。香港:宗教文化學會,1974。
簡世和。《誠齋易傳》研究。永和:花木蘭出版,2009。
五、學位論文
方中士。《周易元亨利貞四德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7。吳雅清。《「易」元亨利貞四德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吳龍川。《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4。金納德。《論船山易學之乾坤並建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陳柱言。《周鼎珩易學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9。六、網路資料
Ochs, Peter. “The Rule of Scriptural Reasoning.” Journal of Scriptural Reasoning 2(1): no pages. http://jsr.shanti.virginia.edu/back-issues/volume-2-no-1-may-2002-the-rules-of-scriptural-reasoning/the-society-of-scriptural-reasoning-the-rules-of-scriptural-reasoning7/ (retrieved: 2020/3/20)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歷史」,https://web.ttm.org.hk/about-us/story/(瀏覽日期:2020/3/31)
「離教者之家」網站,https://exchristian.hk/home/(瀏覽日期:2020/6/6)。
夏俊明,〈致力聖經翻譯 周聯華牧師盼人人都有自己語言的聖經〉,基督教論壇報2016/8/11。https://www.ct.org.tw/1290173#ixzz6Dvo5lqSv(瀏覽日期:2020/2/14)
黃厚基,〈既濟與未濟:探討謝扶雅晚期思想(1958-1991)和神學代模〉,https://www.academia.edu/13232348/(瀏覽日期: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