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17: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釋真吉
研究生(外文):Zhien-Ji Shi
論文名稱:以數位分析進行《金剛經》註疏科判脈絡探索— —兼論俞樾《金剛經注》之科判結構特色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Kepan in Commentaries of "Diamond Sutra" by Digital Analysis——Also Discussing the Features of Kenan Structure in Yu Yue's "Diamond Sutra Commentary"
指導教授:洪振洲洪振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Jou Hung
口試委員:陳一標釋惠敏
口試委員(外文):I-Biau ChenHui-Min Shi
口試日期:2022-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文理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金剛經科判階層式分群演算法結構俞樾
外文關鍵詞:Diamond SutraKepan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StructureYu Y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論文研究對象《金剛經》為中國佛教史上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一,縱觀學界對《金剛經》的討論,大抵皆著重在版本、經義、思想、宗派立場上,並且多為單一註疏或少數幾部註疏間的思想,但對於註疏間的傳承脈絡討論較少,這個現象可能來自於傳統研究方法對於大量資料比對的上的困難。
科判為闡明一經要旨之注釋方式,藉由科判內容,便可大致理解該註疏家對於該部經論的整體與細部觀點。本研究嘗試透過數位分析大量進行科判比對,以探索註疏間的思想傳承與演變脈絡。筆者從《金剛經》註疏科判下手,意欲找出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間的關聯性。但因資料量較為龐大,因此採用資訊技術,透過演算法的運算,計算出《金剛經》註疏兩兩間的科判相近程度,再透過階層式分群演算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對此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進行分群,梳理出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科判型態的全貌。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科判為一隨著歷代發展而逐步趨向分科精簡的演變過程;其次從各群的群聚現象分析結果顯示,若兩註疏間的作者有師承關係,或同時引用參考到相同註疏時,均會明確反應在其註疏的注解或斷點上,也就是後人確實從前人處得到傳承,並且多會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斷句做調整。另外,透過本研究之數位比對方式,當某部註疏的注釋方式明顯異於大部分傳統的注解方法時,將會很清楚的被辨識出來。
雖然利用數位分析,我們可以相當容易的進行大量資料的比對,但對於深入解釋數位分析的結果,往往必須藉由細節比對文獻內容才能完成。因此,本研究特別挑選其中一部科判結構具有極大差異的作品,即清末儒者俞樾所著的 X0506《金剛經注》,進行傳統文獻研究的細節研讀方式進行俞樾的 X0506《金剛經注》 的科判探討,找出其異於其他《金剛經》註疏作品的原因,並以此示範一個完整的由數位分析方式找出值得被關注的問題,做為整合數位技術與人文思考之成功研究範例。
The study target of this paper, the Diamond Sutr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scriptur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But most academic discussions of the Diamond Sutra only have focused on editions, meanings, ideologies, and religious stances. And it is mainly based on a single commentary or ideas between a few commentaries, and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among commentaries. This phenomenon may be because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re not easy to use for comparing large amounts of data.
Kenan is an annotation method that can express text structure and content topic. From the content of Kepan, we can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commentator's overall and detailed view of the scriptu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mpare Kepan through a digital approach to explore commentaries'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heritage. We started with Kepan of the commentaries on the Diamond Sutra, trying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rty-two commentaries on the Diamond Sutra. Our innovative algorithm calculated the similarity of the two Diamond Sutra commentaries. Then with 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forty-two commentaries on the Diamond Sutra were grouped, and we sorted out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forty-two "Diamond Sutra" commentarie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Kepan has undergone an evolution towards simplification over time. Second, the clustering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authors of two commentaries have a mentoring relationship or cite the same commentary simultaneously, it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content or breakpoints of the commentaries. That is, later generations will often adjust the sentence segmentation based on their predecessor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digital comparis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t will be identified when a commentary i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 other commentarie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digital comparison method of this study, when the annotation method of a particular commentar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most traditional annotation methods, it will be identified.
While digital analysis methods allow us to compare a large number of pans easily, the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of digital analysis often requir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commentari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elects a work whose Kepan structure differs from other commentaries, X0506 " Diamond Sutra Commentary," written by Yu Yue, a Confucian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 adopt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find out why it differs from other commentaries.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we have fully demonstrated a complete digital assistant problem-solving process which firstly discovered worthy of the attention issues by digital method and solved the problem with traditional humanities research methods. We believe this successful research example of integrating digital technology and humanistic thinking.
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III
致 謝 ..................................................................V
目 次 ..................................................................VI
圖 表 目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科判於歷代之發展脈絡..................................................5
第一節 前言...............................................................5
第二節 科判之歷代發展脈絡...................................................8
(一)科判的起源及南北朝時期的發展.............................................8
1. 起盡是科判的原型........................................................8
2. 由起盡到科判............................................................9
(二)科判於隋唐之發展.......................................................13
1. 以宗派教義來製作科判....................................................15
2. 一經多科判.............................................................17
(三)科判於宋元明清之發展....................................................18
1. 科儀與合本.............................................................18
2. 科判製作過程的系統化.....................................................19
3. 科判內出現干支計數.......................................................21
第三節 科判於近代之應用及發展.................................................22
(一)科判的教學應用..........................................................24
(二)現代佛經電子科判.........................................................24
第三章 《金剛經》註疏之科判分類 ...............................................31
第一節 《金剛經》歷代科判的研究................................................31
第二節 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之《金剛經》註疏介紹......................................38
(ㄧ)《金剛經》三十二分架構....................................................38
(二)十七部依昭明三十二分為分科的《金剛經》註疏之介紹...............................42
第三節 天親二十七斷疑之《金剛經》註疏介紹........................................43
(ㄧ)《金剛經》天親二十七斷疑架構...............................................43
(二)《金剛經》依天親二十七斷疑分科的註疏介紹.....................................47
第四節 三分科判之《金剛經》註疏介紹.............................................49
(ㄧ)《金剛經》三分架構.......................................................49
(二)《金剛經》依三分科判的註疏介紹.............................................50
第五節 無科文之《金剛經》註疏介紹..............................................51
第四章 以數位分析進行《金剛經》註疏科判的斷點比較 .................................53
第一節 以經文斷點表達科判結構..................................................53
第二節 以經文斷點的相同與相異數量來衡量兩整體科判的相似性...........................56
第三節 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科判與昭明三十二分法、天親二七斷疑 標準分法的相似性討論....59
第四節 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科判比對結果視覺化...................................63
第五章 以階層式分群演算法進行科判結構分群 .......................................65
第一節 階層式分群演算法.......................................................65
第二節 分群結果討論與科判脈絡探索...............................................68
第六章 俞樾 X0506《金剛經注》的科判結構特色 .....................................77
第一節 俞樾 X0506《金剛經注》與其餘四十一部《金剛經》註疏科判結 構的差異處............78
第二節 俞樾 X0506《金剛經注》二篇十八節結構......................................80
第三節 俞樾 X0506《金剛經注》對三十二分的合併與分割...............................90
第四節 俞樾 X0506《金剛經注》中有關「福德」經文做降格處理後產生的科判結構差異..........92
第七章 結論..................................................................93
附錄一、《金剛經》三十二分概述..................................................95
附錄二、《金剛經》天親二十七斷疑概..............................................105
參考文獻...................................................................113

圖表目次
圖 1:以熱區圖視覺化經典註疏的相似程度...........................................64
圖 2:以階層式分群演算法,對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進行分群之結果.....................66
表 1:四個以「科判」作為導引之法鼓數位典藏專案比較.................................29
表 2:吉藏、窺基、智顗《金剛經》注疏二周說法......................................32
表 3:《金剛經》註疏之四種科判分類..............................................36
表 4:《金剛經》三十二分架構...................................................39
表 5:《金剛經》天親二十七斷疑架構..............................................44
表 6:《金剛經》三分架構......................................................49
表 7:科判與經文範例..........................................................54
表 8:X0493《金剛經部旨》底本文字與科判斷點位置調整範例............................56
表 9:X0502《金剛經註講》與 X0510《金剛經易解》的經文斷點位置向量示意 ..............57
表 10:各註疏與 32-Pure、27-Pure 的科判斷點相似度...............................60
表 11:四十二部《金剛經》註疏所分成之六大群聚的成員................................67
表 12:各群 1, 2, 4 內部註疏的經文共同斷點位置 ..................................69
表 13:群 1, 2, 4 彼此間不同的科判斷點異同 .....................................71
表 14:X0459《金剛經解義》與 X0489《金剛經註正訛》三處經文斷點差異..................73
表 15:以 X0506《金剛經注》的 41 個斷點為基準的相同斷點的註疏數量 ..................78
表 16:13個斷點對應於X0506《金剛經注》、昭明三十二分之分節.........................79
表 17:俞樾二篇十八節與昭明三十二分對照表........................................81
表 18:上篇七節分節原因與三十二分對照表..........................................85
表 19:下篇十一節分節原因與三十二分對照表........................................89
表 20:三十二分的合併與分割....................................................90
參考文獻
(一) 原典文獻
本文佛典引用均採「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之資料,2019 年版。CBETA 數位研究平台網站, http://cbeta-rp.dila.edu.tw/。

《人本欲生經》。T01, no. 1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08, no. 235。
《金剛般若論》。T25, no. 151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T25, no. 151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壤假名論》。T25, no. 1515。
《人本欲生經註》。T33, no. 1693。
《金剛般若經疏》。T33, no. 1698, 1699。
《金剛般若經贊述》。T33, no.1700。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T33, no. 170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T33, no. T1703。
《法華經義記》。T33, no. 1715。
《妙法蓮華經文句》。T34, no. 1718。
《法華文句記》。T34, no. 1719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T35, no. 1735。
《大般涅槃經義記》。T37, no. 1764。
《大般涅槃經疏》。T38, no. 1767。
《高僧傳》。T50, no. 2059。
《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T85, no. 2733。
《金剛般若經旨贊》。T85, no. 2735。
《華嚴經合論》。X04, no. 223。
《華嚴懸談會玄記》。X08, no. 23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序科文》。X05, no. 231。
《圓覺經類解》。X10, no. 252。
《楞嚴經正脉疏懸示》。X12, no. 274。
《金剛經會解》。X24, no. 462。
《楞嚴經觀心定解大綱》。X15, no. 305。
《彌勒上生經瑞應鈔科》。X21, no. 393-394。
《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科》。X22, no. 406。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X22, no. 407。
《金剛經註》。X24, no. 454。
《金剛經註疏》。X24, no. X0456。
《金剛經解義》。X24, no. 459。
《金剛經註》。X24, no. 461。
《金剛經會解》。X24, no. X0462。
《金剛經采微》。X24, no. 464。
《金剛疏科釋》。X24, no. 466。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X24, no. 467。
《金剛經註解》。X24, no. X0468。
《金剛經補註》。X24, no. X0469。
《金剛經宗通》。X25, no. X0471。
《金剛經決疑》。X25, no. X0474。
《金剛經鎞》。X25, no. X0475。
《金剛經筆記》。X25,no. X0478。
《金剛經破空論》。X25, no. X0479。
《金剛經略疏》。X25, no. X0482。
《金剛經音釋直解》。X25, no. X0483。
《金剛經如是解》。X25, no. 485。
《金剛經會解了義》。X25, no. X0486。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X25, no. X0487。
《金剛經郢說》。X25, no. 488。
《金剛經註正訛》。X25, no. 489。
《金剛經部旨》。X25, no. 493。
《金剛經註釋》。X25, no. X0494。
《金剛經演古》。X25, no. X0495。
《金剛經直說》。X25, no. 496。
《金剛經石注》。X25, no. X0497。
《金剛經正解》。X25, no. 498。
《金剛經法眼註疏》。X25, no. X0500。
《金剛經如是經義》。X25, no. X0501。
《金剛經註講》。X25, no. 502。
《金剛經注解》。X25, no. 503。
《金剛經彙纂》。X25, no. X0504。
《金剛經心印疏》。X25, no. X0505。
《金剛經注》。X25, no. 506。
《金剛經訂義》。X25, no. 507。
《金剛經闡說》。X25, no. X0508。
《金剛經解義》。X25, no. 509。
《金剛經易解》。X25, no. X0510。
《仁王經疏》。X26, no. 520。
《般若心經疏顯正記》。X26, no. 531。
《法華經疏》。X27, no. 577。
《法華三大部科文》。X27, no. 584。
《金剛錍科》。X56, no. 933。
《法華經要解》。X30, no. 602。
《五燈會元》。X80, no. 1565。
《金剛經註解》。D13, no. 8838。
《楊仁山居士遺書》。B28, no. 157。
《注心要法門》。ZW07, no. 58。

(二)中、英、日文專書:

岩野眞雄(1976)。〈印度撰述部瑜伽部〉。《國譯一切經》。東京都:大東出版
社。
梁啟超(1984)。〈翻譯文學與佛典〉。《中國佛教研究史》。台北:新文豐出版。
新田雅章(1996) 。〈中國における法華經研究〉。《大乘佛教講座》4。東京:春秋社。
項潔編(2001)。〈導論——什麼是數位人文〉。《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湯用彤(1991)。〈第十五章 南北朝釋教撰述〉。《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
蔡運辰(1983)。《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初版)。
釋惠敏(1986)。《中觀與瑜伽》。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龔鵬程(1998)。《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
Han, J. 2011. ”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The Morgan Kaufmann Series in Data Management Systems. Edited by Han, J., Kamber, M., and Pei, J. 3rd Edition,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Burlington.

(三)期刊論文

王其和(2010) 。〈論俞樾在校勘學上的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頁 14-20。
金濤(2020) 。〈中國佛教注疏中文本結構的標序方法:以明代交光真鑑干支標科法為中心之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1,頁 21-45。
杜正乾(2004) 。〈俞樾的《金剛經》研究析論〉〉,《青海社會科學》3,頁 134-142。
孫尚勇(2009)。〈經學章句與佛經科判及漢魏六朝文學理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頁 19-23。
涂艷秋(2010)。〈論道安從格義到尋章察句的轉變〉,《台大中文學報》32,頁119-166。
涂艷秋(2018)。〈科判出現前中國佛教注經方法研究〉,《佛光學報》新四卷 2,頁 1-50。
馬振凱(2010)。〈《金剛經》三十二分流變考〉,《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總 139,頁 1-3。
郭麗娟(2003)。〈遁倫《瑜伽論記》三處「交錯注釋」文略探〉,《中華佛學研究》6,頁 77-88。
張博偉(2004)。〈佛教科判與初唐文學理論〉,《文學遺產》1,頁 60-70。
張文卓(2013)。〈宋元明清時期《金剛經》的流傳及其特點〉,《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頁 134-139。
郭捷立(2014)。〈中國佛教「科判」研究之文獻回顧——從藏經資料談起〉,《印順文教基金會》。
楊白衣(1980)。〈《金剛經》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5,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頁 57-111。
楊惠南(2001) 。〈《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 185-230。
蔡耀明(2005) 。〈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正觀雜誌》34,頁 93-236。
董群(2018)。〈吉藏《金剛般若疏》釋經方法研究〉,《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頁 16-24。
Ernst Steinkellner(1989 ), "Who is Byan chub rdzu'phrul? Tibetan and non-Tibetan commentaries on the Saṃdhinirmocanasūtra -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BIS 4-5.

(四)學位論文:

王博玄(2013)。《唐代以前經籍注解體裁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伍姬穎(2012)。《漢文《金剛經》版本研究》,杭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芬芬(2005)。《天台智顗本跡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慧萍(2016 )。《意義的生成初探—以江味農《金剛經講義》為例》,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何佳玲(2003)。《明清《金剛經》靈驗記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育民(2016)。《慧遠、吉藏、窺基《維摩經》注疏科判之探討—論思想對分科之影響》,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姜冠閎(2014)。《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許余鴻(2014)。《智顗《法華文句》的授記思想研究》,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曜鐘(2002)。《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校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
黃國清(2005)。《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琛傑(2011)。《《楞嚴經正脉疏》「十番顯見」之研究 ——兼論與《楞嚴經會解》的比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蕭文真(2013)。《唐‧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戴榮冠(2005)。《南朝儒經義疏之時代特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素如(釋正持)(2014)。《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劉佳芬(2012) 。《俞樾《春在堂全書》中與日本漢文學者交往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叢明超(2012)。《〈金剛經〉注疏比較研究——以吉藏、窺基、智顗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論文》。

(五)網頁

「DEDU」系統,https://dedu.dila.edu.tw/home/。
YBh《瑜伽師地論》資料庫系統,http://ybh.dila.edu.tw/index.php。
人名規範檢索,https://authority.dila.edu.tw/person/。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梁書》《卷第八列傳第二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34653。
《成唯識論》及其注疏編撰系統,http://vms.dila.edu.tw/。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佛教史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網路版,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73&item=257&bookid=2c9 07d4944dd5ce70144e285bec50005&ch=5&se=12&f=1 32 。
《佛光大辭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佛陀教育基金會,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03.php。
《新修華嚴經疏鈔》,http://hysc.dila.edu.tw/。
李炳南,《內典講座》,網路版,http://www.amtb.org.tw/pdf/23ndjz01.pdf。
明倫月刊資訊網:http://www.minlun.org.tw/old/364/t364/t364-4-5.htm。
第十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會議主旨,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89965©ownerid=30 499 。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