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2016年12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106~115 年)(核定本)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22年2月5日).108年度的「長照產業人力結構與職場環境問題分析及因應對策研究」。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20年6日).照顧服務員作業工作負荷探討。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輪班工作者慢性失眠盛行率及睡眠問題大調查。
于建華、王榮沛、鄭智文、鄭世裕(2017)。遠紅外線電熱布睡眠輔具開發之試用評估分析。福祉 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3),257-264。
吳香宜、吳瑞士(2008)。運動訓練對心率變異度的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39-252。
李雨璇(2019)。探討不同刮痧板材質對刮痧效果之差異性-以「塑膠材質刮痧板」及「礦石材質刮痧板」為例。(未出刊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邱曉彥、邱艷芬(2010)。睡眠品質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7 (4),106-111。
林育秀、梁亞文、張曉鳳(2017)。長期照護機構照顧服務員之工作壓力源與職業疲勞探討。醫學與健康期刊,6(2),17-29。
林書慨(2015) 。視覺疲勞與眼睛調節系統之相關研究。(未出刊論文)。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林佳欣(2019)。以生理效標為基礎對於不同舒緩視覺疲勞措施之成效評估。(未出刊論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承德(2005)。用以探討遠紅外線對生物體表層與深層血流影響之實驗系統設計。(未出刊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聖達(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1),17-24。
胡蓮珍、曹慈翠、宋玟錡、詹晴卉、王奕凌(2011)。醫療機構從業人員之睡眠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榮總護理,28(1),55-63。
崔玖(2001)。介紹生物能信息醫學。J Chin Med,12(4),243-249。
陳璽任、李貴琪張偉、黃瓊儀(2008)。穿著遠紅外線織物對動態與靜態生理變化之影響。華岡紡織期刊,15(3),248-257。
陳妤瑄、張世沛(2012)。探討睡眠時間與身體質量指數之相關性。運動與遊憩研究,7(1),68-78。
陳瑞祥、楊佳穎(2015)。健康新思維新科技。白象文化。160-165。
許益評(2018)。以生理量測評估眼部按摩器消除視覺疲勞效果之研究。(未出刊論文)。嘉南藥理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碩士論文。陳國鎮(1999)。穴道電檢法與健康。長庚護理,10(3),62-68。
梁珊珊、蔣紅利、魏萌(2014)。遠紅外線生物學效應及其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維護中的臨床應用。中國血液淨化,(7),540-542。
曾雅梅、沈淑女、高森永、高啟雯、許佳慧、陳中(2018)。照顧服務員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滿意度與重要度之初探。醫院雙月刊,51(2),16-29。
楊麗珠、趙淑員(2000)。台灣各級醫療機構病患服務員人口特徵與工作背景探討。護理雜誌,47(4),22-30。
馮晴、楊潔(2020)。睡眠障礙型亞健康人群的景觀偏好研究中國風景圓林學會2020年會議文集(上册)。
楊家宏(2019)。生物能潤膚保養油微粒技術研究。(未出刊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楊佳珍(2019)。生物能保健牙膏微粒技術研究。(未出刊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趙瑞芹、馮敬(2020)。國內外對健康問題的研究發展及對比分析。國內外醫學情報,(3),14-17。
蔡尚穎、葉英堃(1996)。慢性疲勞症候羣-四例報告。中華精神醫學,10(3),274-283。
蔡淑鳳、陳文意、林育秀、梁亞文(2013)。台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女性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適應、離職意願之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2(5),476-490。
蔡甄、鍾玉珠、陳方佩、葉美玲(2020)。芳香療法改善婦女更年期症狀心率變異及睡眠品質之成效。護理雜誌,67(1),44–54。
樊修珊、許承先、余錦美(2013)。輪班護理人員之睡眠品質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北市醫學雜誌,10 (2),144-156。
鄭乃云、林威成、陳洳瑾、陳俊豪(2020)。智慧型生理疲勞偵測模組建置研究。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8(3),46-55。
劉定明、張永賢、林昭庚、邱創乾、紀美智、李燊銘(2002)。以心率變異性分析探討針刺非穴位與自律神經的關係。中醫藥雜誌,13(1),1-9。
謝鸚爗、林招膨、劉威忠、林群智(2007)。遠紅外線在醫學上之應用及其作用機制。台灣應用輻射 與同位素雜誌,3(3),333-340。
龐靜藝、李英華、陶陶萱。(2010 年)。亞健康與慢性疲勞綜合徵定義研究進展。中國健康教育,26(2),129-132。
Bolge, S. C., Doan, J. F., Kannan, H., & Baran, R.W. (2009). Association of insomnia with quality of life, work produc tivity, and activity impairment.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8(4), 415-422.
Iliescu, E. A., Coo, H., McMurry, M. H., Meers, C. L., Quinn, M. M., Singer, M. A.,et al.(2003). Quality of sleep an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 Nephrol 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18(1), 126-132.
Lee, A. J., & Lin, W. H. (2007).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qual 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female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47(4), 462-467.
Nebes, R. D., Buysse, D. J., Halligan, E. M., Houck, P. R., & Monk, T. H.(2009). Self-reported sleep quality predicts poor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Jour 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64(2), 180-187.
Spiegel, K., Leproult, R., & Van Cauter, E. (1999). Impact of sleep debt on metabolicand endocrine function. The Lan cet,354(9188), 1435-1439.
Tsuei, J. J. (1996).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theory and practice.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15(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