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2000)。行動科學(夏林清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5)
Pamela Stone, Meg Lovejoy(2022)。菁英媽媽想上班(許雅淑、李宗義譯)。台北:游擊文化。(原著出版於2019)
Schön, D. A. (2003)。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敏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1)
Schön, D. A.(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3)
Watzlawick, P. Weakland, J. & Fisch, R.(2005)。Change: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鄭村棋、陳永聰、夏林清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74)
Lareau, A.(2021)。不平等的童年(林佑柔譯)。新北:野人。(原著出2003)
以紹‧芝佑主編(2020)。泰雅爾教會宣教史(1946-2020)。苗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2019)。山間靈風吹起:泰雅爾的甦醒。台北:橄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主編(199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法規委員會(2010)。教會法規。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左富蓮(2012)。山地服務現象的反思與現形-以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石素英(2013)。復興?更新?靈恩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靈恩現象。新使者雜誌,138,26-32。
杜雙竹(2016)。鄉愁的想像與安放-在部落與都市移動的原住民青年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神學院神學研究所。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導航基金會。
夏林清、丁乃非(2015)。勁旅行腳-地方斗室與星空共享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63,3-50。
張簡盈真(2016)。期望、認同及事奉自主對牧師娘牧會生活滿意度與憂鬱程度之影響─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研究所。
陳師迪(2013)。以天父和/或父權之名:師母工作處境的性別政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黃田勝(2012)。認識聖靈更新運動在泰雅爾教會。台北:永望。
黃志宏(2008)。從一位泰雅族女性先知者的信仰生命史,淺談在泰雅族田埔教會靈恩工作之影響及發展以羅千枝姐妹(Ciwas Nawiy)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研究所。
黃曉玲(2001)。破繭而出—一位牧師娘的性別意識覺醒、反思與信仰實踐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黃曉玲(2002)。牧師受聘,全家受聘。新使者雜誌,68,56-60。
盧悅文(2004)。叫一聲娘字怎堪?長老教會牧師娘的身份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