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亭儀
研究生(外文):WU,TING YI
論文名稱:析論馮馮的自傳體小說《微曦》四部曲所反映 的流離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Experiences of the Diasporic Reflected in Feng Feng's Autobiography The Aurora.
指導教授:陳君愷陳君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CHUN-KAI
口試委員:游鑑明楊翠
口試委員(外文):You, Jian MingYang Tsui
口試日期:2022-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流離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馮馮自傳小說《微曦》四部曲《霧航——媽媽不要哭》
外文關鍵詞:DisplacementSecond Sino-Japanese WarChinese Civil WarFeng FengAutobiographical NovelThe AuroraMisty Voy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欲透過 1960 年代戒嚴時期在臺灣所風行的文學——作家馮馮的作品《微曦》四部曲,探討中國人民於 1937 年的中日戰爭後,由於局勢接連變動,而經歷漫長的流離,進而使得自我認同在過程中發生改變。馮馮與其作《微曦》四部曲的相關研究不多,因此有相對大的研究空間,而在研究過程中,除了以《微曦》四部曲為研究主體外,尚使用其回憶錄《霧航——媽媽不要哭》以及歷史著作、文獻、研究與其他文學,以進行研究與相互補足侷限性。研究方法以《微曦》四部曲的文本分析與其回憶錄《霧航——媽媽不要哭》作對照為主要,並搭配心理學的知識以佐證和爬梳心境轉變等問題。由於小說本身在多數人的觀念中,屬於虛構作品,使其重要性在歷史研究中不及許多歷史紀錄的印象,因此筆者欲透過瞭解小說的創作,以及相關文獻研究的相互補足,並透過心理學的知識將其合理化與找出其問題。預期本研究能提高小說的價值,以使人們在接觸正史之外,能有另一個啟發讀者主動接近歷史的契機。

Through Feng Feng’s The Aurora, a popular literary work in Taiwan, which is under Martial Law during the 1960s.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changing self-identity of Chinese people due to social change and endless displacement after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There are few studies about Feng Feng and his work, The Aurora. Therefore, there is comparatively a large space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urora, and complemented by Feng Feng’s memoir, Misty Voyage, history works, references, studies and other literature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In order to corroborate and tease out mood changes or other problem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between The Aurora and Feng Feng’s memoir, Misty Voyage, along with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Since novels are fictions in most people’s opinions, making them unimportant compared to historical records when it comes to studying history. As a result, the author intends to rationalize and find out its problem by understanding the novel, complementing related references and us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This thesis is expected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novel and inspires readers to have another opportunity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approaching history besides getting exposure to official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史料評析......5
第二章 馮馮的生平及其創作歷程與時代的流離背景......9
第一節 馮馮的生平及其創作歷程......9
1. 馮馮的生平......9
2. 馮馮的創作歷程......10
第二節 1937 至 1960 年的時代背景......13
1. 1937至1945年中日戰爭的大陸局勢......13
2. 1945至1949年國共內戰的大陸局勢......15
3. 1949至1960年國府遷臺的臺海局勢......16
第三章 《微曦》四部曲(上)——在大陸的流離......21
第一節 《寒夜》中日戰爭時的地域輾轉......21
第二節 《鬱雲》國共內戰時的未來抉擇......34
第四章 《微曦》四部曲(下)——在臺灣的漂泊......45
第一節 《狂飆》國府遷臺時的身份轉換......45
第二節 《微曦》來臺後外省的適應過程......51
第五章 真實與虛構之間

——《微曦》四部曲與《霧航——媽媽不要哭》的比較......65

第一節 真實的取材......66
第二節 真實與虛構的交錯......86
第三節 虛構的情節......106
第六章 共相與殊相之際

——《微曦》四部曲與其他歷史素材及文學作品的對照......115

第一節 時代的共相......115
1. 真實之間的共相......115
2. 虛構之間的共相......122
第二節 個人的殊相......124
1. 基於真實的殊相......125
2. 基於虛構的殊相......127
第七章 結論......135
附錄......138
徵引文獻......165


表 次
表 1:小虎與馮馮的逃難路線對照表......67
表 2:小虎與馮馮的遇到空襲時的逃難路線對照表......69
附錄表一:初次的空襲記憶......138
附錄表二:驚心膽顫的躲空襲過程......139
附錄表三:逃至水口村......147
附錄表四:途中遇到檢查時的性騷擾......148
附錄表五:在學校遇到空襲的過程......150
附錄表六:空襲時找尋母親的過程......155
附錄表七:母親的提議疏散......159
附錄表八:孤兒院撤退時面臨母親發燒的困境......161
附錄表九:在無人車站躲日軍......162
一、專書
Janet W. Hardy(著),張娟芬(譯),《道德浪女:性開放的全新思考》,臺北:智慧事業體,2002。
大衛.J.莫里斯(David J. Morris)(著),吳張彰(譯),《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臺北:三采,2018。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蔣中正、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臺北:遠足文化,2017。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約翰.鮑比(John Bowlby)(著),汪智豔、王婷婷(譯),《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新北:小樹文化,2020。
娜汀.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著),朱崇旻(譯),《深井效應》,臺北:究竟出版社,2018。
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著),施宏達、陳文琪、向淑容(譯),《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 》,臺北:左岸文化,2018。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各地游擊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華中華南作戰及對華戰略之轉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2001。
梁庚辰(主編),《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麥可.龐德(Michael Bond)(著),林士棻(譯),《失控的群體思維:從同儕壓力到同溫層效應,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群性」》,臺北:方言文化,2020。
凱特.曼恩(Kate Manne)(著),巫靜文(譯),《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臺北:麥田,2019。
凱瑟琳.山德森(Catherine A. Sanderson)(著),林凱雄(譯),《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揭開讓我們選擇沉默的人性機制》,臺北:商周,2020。
蔡盛琦,〈戰時的人民遷徙〉,收於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戰時社會》,臺北:國史館,2015,頁39-66。
謝莉.珍恩(Shaili Jain)(著),吳妍儀(譯),《讓心裡的傷不倒帶:一位精神科醫師對創傷後壓力症最溫柔懇切的臨床紀實,與最前線的療癒科學研究》,臺北:臉譜書房,2020。

史玉琪,〈馮馮回來了!〉,《皇冠》,第484期,臺北,1994.6,頁180-187。
二、論文
Barnes Nicole E.,〈女性在醫療史上的新定位:以重慶陪都時期為探討背景〉,收於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3):戰爭中的人與社會》,臺北市 :國史館, 2015,頁329-322。
史艾米,〈創傷歷史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2015 .6 ,頁 283-310。
張玉法,〈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戰爭的歷史與記憶4 戰後變局與戰爭記憶》,臺北:國史館,2015,頁20-39。
葉雅玲,〈馮馮:用生命追尋微曦的人〉,《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蘇州,2014.10,頁2-6。
劉維開,〈蔣中正對韓戰的認知與因應〉,《輔仁歷史學報》,第21期,新北,2008.12,頁253-282。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臺灣女性:戰後臺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47期,臺北,2005.3, 頁165-224。
游鑑明,〈處處無家處處家:中國知識女性的烽火歲月〉,《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23期,臺北,2014.6,頁 1-63。
蘇瑞鏘,〈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的偵辦——以情治單位的不法與不當偵辦為中心〉,《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新竹,2011.3,頁92-132。
蘇瑞鏘,〈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輔仁歷史學報》,第30期,新北,2013.3,頁167-213。
三、碩博士論文
李宗洋,〈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流離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8。
沈欣文,〈書寫自我與慾望敘事: 施明正自傳體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8。
范軒昂,〈身世流離:孽子、荒人與孤魂的生命敘事〉,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柯佳昕,〈抗戰時期中國家庭的情感及日常生活 (1937-1945)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馬曉蘭,〈「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的考察〉,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楊幸如,〈馮馮及其作品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楊晨光,〈臺海熱戰,1949-1965——未完成的國共內戰〉,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 ,2013。
劉緯道,〈胡宗南在陝西(1938-194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簡乃韶,〈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 (2000—2005)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顧立民,〈一九四四年的中國戰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四、小說
王藍,《藍與黑》,1958初版;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15。
朱西甯,《狼》,臺北: INK印刻出版 ,2006。
徐鍾珮,《餘音》,1961初版;臺北:純文學月刊社,1980。
馮馮,《寒夜》,臺北:皇冠出版社,1964。
馮馮,《鬱雲》,臺北:皇冠出版社,1964。
馮馮,《狂飆》,臺北:皇冠出版社,1964。
馮馮,《微曦》,臺北:皇冠出版社,1964。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臺北 :林白,1987。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臺北:漢藝色研,1988。
五、回憶錄
馮馮,《霧航——媽媽不要哭》2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萬冰如,〈逃難與思歸〉,《潮流與點滴》(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頁350-353。
瓊瑤,《我的故事》,臺北:皇冠文化,1989。
六、口述歷史
吳貞正(主編),《群英憶往:陸軍官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總隊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
呂芳上(等訪問),丘慧君(等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李丹柯(著、譯),《女性,戰爭與回憶:三十五名重慶婦女的抗戰講述》,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
林寶安(訪問撰述),《澎湖713事件與山東流亡學生口述歷史》,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7。
孫又予,《憶浮生往事:一名中科院退休員工對過去的回顧》,臺北:獵海人,2015。
張力(訪問、記錄),《伍世文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
范小梵,《風雨流亡路:一位知識女性的抗戰經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張彥芳(等口述),王伯仁(等採訪撰述),陳彥斌(主編),《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臺中政治受難者曁相關人士口訪紀錄》,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5。
曹欽榮、郭家瑜、黃秀華(撰稿),宋世興(等受訪),陳銘城、曹欽榮(採訪),《重生與愛. 4 : 桃園市人權歷史口述文集第四冊》,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7。
許文堂(訪問),鐘玉霞(等記錄),《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六、報章雜誌
平鑫濤,〈天才,奇才,鬼才——馮馮的故事〉,《皇冠》,第593期,臺北,2003.7,頁49-59。
吳錫德著,〈話說自傳小說〉,《世界文學》,第3期,臺北, 2002 . 5,頁 6。
潘林,〈一個苦學成名的青年——馮馮〉,《中央日報》,1962.5.8,第7版。
謝冰瑩,〈我讀微曦〉,《中央日報》,1964.10.27,第6版。
劉梓潔,〈成名50年代 馮馮辭世 遺願版稅回饋佛界〉,《中國時報》,2007.4.24,第D4版。
蓮姿,〈憶念馮馮〉,《燃燈雜誌》,第150期,南投,2007.7,頁57。
七、網站資料
〈馮馮——古典音樂〉, 「馮馮特輯」,http://slheng.com/classical.html,擷取時間:2019.3.3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o4mhfg&o=e0&sec=sec1&op=v&view=0-1。
2005認識同志手冊編輯小組,〈同志的專業術語〉,「國立屏東大學學生諮商中心」,https://counsel-s.nptu.edu.tw/p/412-1078-138.php?Lang=zh-tw,擷取時間:2020.1.6。
林傳凱,〈台灣五零年代海軍白色恐怖案件〉,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M/Public/content/story/seal/naval_prison.html,擷取時間:2022.7.12。
徐佳蓁,〈癡愛加害者!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hello醫師」,https://helloyishi.com.tw/mental-health/other-mental-health-issues/stockholm-syndrome-relationship/,擷取時間:2022.3.28。
楊淳斐,〈一般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心理學教學園地】教學網站」,http://www.heart.net.tw/mind/defense.shtml,擷取時間:2022.3.22。
薛化元,〈八二三砲戰及其歷史意義〉,2001.8.20,「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0820,擷取時間:2019.3.17。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