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雪娟(2007)。從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面臨的困境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家庭教育雙月刊,9,47-62。
王文科 (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質的研究方法, 1-21。
王宏仁(201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者欣(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內政部(2015)。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10827&ctNode=29699&mp=1
王振寰、瞿海源(2015)。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
的優勢觀點分析。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3,93-135。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江奇霙(2003)。家庭支持對慢性病患遵醫囑行為的影響。國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阮明淑(2012)敘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1/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秀蓁(2010)。新住民家庭父職角色之研究─以一位花蓮縣新住民家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吳柏軒(2015)。越南媳婦陳凰鳳來台教越語13年成教政大講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27244
何粤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寧遠(2000)。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於黃松林主編之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老人篇。臺北:允晨。
宋麗玉(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洪葉。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周玉慧(2005)。現金卡的最適借貸契約。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 ,27-34。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0,91-110。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姜依雲(2014)。從優勢觀點談女性單親新住民在台生活經驗。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姜淑惠(2013)。東南亞新移民離婚女性的婚姻歷程和母職實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姚舒淳(2009)。外籍配偶離婚後在台之生活適應。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高廸理 (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 24-32。
徐瑞霙(2013)。以優勢觀點探討新住民女性之社區參與與培力歷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高熏芳 (1998)。變革社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 1-2。
梁士惠(2011)。青少年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 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岡伯譯(2020)。讓愛情長久的八場約會(原作者John Gottaman)。台北市:
三采(原著出版年:2019)。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
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陸洛(1995)。從心理社會角度探討高雄都會區居民之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成果。
張苙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宥達(2007)。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人際關係認同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國泰人壽慈善基金會(2014)。與國際接軌-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http://www.cathaycharity.org.tw/charity/ResultIndex/Index/2137
國泰人壽慈善基金會(2015)。新住民家庭卓越幸福計畫。http://www.cathaycharity.org.tw/charity/ResultIndex/Index/2137
陳恩惠(2014)。新住民之子掌鏡媽媽說的話獲首獎。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2363
張菁芳(2008)。台灣地區外籍配偶適應生活之社會需求初探。中華行政學報,5,165-174。
陶菁菁(2014)。危機?轉機?~尋找單親新移民女性之韌力。私立長榮大學人
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詩怡(2014)。新移民喪偶女性的單親生活經驗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
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34-43。
曾佳珍(2010)。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功能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縣。黃秀瑩(2007)。青少年社會支持、自尊與社交焦慮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 380。
黃婉婷(2012)。青少年自拍行為之動機、意義及其與自我認同之關係。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騰(2007)。A. Giddens「反思現代性」及其對課程理論之啟發。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cdj499
楊子葆(2007)。如何防制跨國人口販運及改善婚姻面談機制。外交政策含施政報告。
趙可芳(2012)。東南亞離婚新住民女性之婚姻歷程與工作境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趙善如、吳雅玲、龔家琳、柯旻伶、陳婕誼、湯于萱(2011)。高雄市外籍及大陸配偶生活現況與幸福感之研究期末報告。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蔡奇璋(2004)。新住民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潘淑滿(2013)。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巨流。
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鄭麗珍(2002)。家庭社會工作。呂寶靜主編之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劉鶴群、詹巧盈、房智慧(2015)。困境中生出的力量: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對經濟與就業排除之回應。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8,1-21。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2。
賴筱桐(2017)。顧重病夫、撫養2子 越籍新住民獲選自強母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45439
謝秀芬(2008)。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蕭景容(2003)。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中當事人之改變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2hf83a外文文獻
Barrera, M. Jr. (1986).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measures and
model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4), 413-445.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ssel, J. (1976).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4(3), 471-482.
Cheek, J. M. (1989). Identity orientations and self-interpretation.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p. 275-285). Springer, New York, NY.
Cohen, S., & Will,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Dean, A., & Lin, N.(1977). 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65(6), 403-417.
Dunst, C. J., & Trivette, C. M. (1991). Mediating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Personal, family and child outcom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0, 403-417.
Gottlieb, B. H. (1983).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ye-Kyung Lee. (2010). Family Migration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In background paper war 2010.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Jocobson, D. E.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7 ( 3),250-264.
Kahn, R. L. (1979). Aging and social support. Aging from birth to death: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1, 77-91.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9(11), 159-187.
Minuchin, S.(2007). Family and family therapy. Cambrida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 T. (1991). The social system. London: Routledge.
Pelletier, P., & Alfano, D.P. (2000).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coping following str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and Cognition,44,45-49.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Tracy, J. L. (2004). Putting the self into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 theoret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Inquiry, 15(2), 103-125.
Turnbull, A. P. (1994). Exceptional lives: 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 Merrill/Prentice Hall, Order Department, 200 Old Tappan Rd., Old Tappan, NJ 07675..
Vachon, M. L., & Stylianos, S. K. (1988).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bereavemen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4(3), 175-190.
Weiss, R. (1976). Transition states and other stressful situation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nonlineari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5, 71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