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5: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馨賢
研究生(外文):YANG, HSIN-HSIEN
論文名稱:《2006旅行,在臺北》的臺北文化地景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Taipei in 2006 Travel
指導教授:王隆升王隆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LUNG-SHENG
口試委員:王隆升簡文志吳幸姬
口試委員(外文):WANG, LUNG-SHENGJIAN, WEN-ZHIWU, XING-JI
口試日期:2022-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2006臺北旅行文學獎作品集文學景觀旅行文學文學地圖
外文關鍵詞:literary landscapetravel literatureliterary ma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將《2006 旅行,在臺北》一書中所出現之臺北文化地景分類與劃
分,找出其在書中所代表的文學符號與意義,再一一分析該地景於文學與文化層面
之意義,試以「地景」的角度書寫「旅行文學」此一議題,而非以「人」為主體。
章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至第四章為主要參考文本之各篇章研究,
第五章為結論。
第一章為緒論,會列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文中會使用到的專有
名詞加以解釋,使讀者方便對照書中內文,並分別闡述文學、文化與景觀三者之定
義。第一章最後部份會加上預期成果做為該章小結。
第二章至第四章則經由參照文本(即《2006 旅行,在臺北》一書)中收錄的
十篇作品依性質各分為:時間篇、人情篇及空間篇。整理每篇中出現的場景,說明
該場景之沿革,並分別簡述其於文學與文化領域之中的意義。
第五章則為本論文之結論,總結本研究分析闡述後的最終成效。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ategorize and classify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aipei that appear in the book s in 2006 Travel, to identify the literary symbols and meanings they represent in the book, and then to analyze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scapes one by one, in an attempt to write about the issue of "travel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s" rather than "people. The chapters ar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chapters 2 to 4 are studies of the main reference texts, and chapter 5 is a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list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and explains the terminology used in the text, so that the reader can easily compare it with the text in the book, and explain the definitions of literature, culture, and landscape respectively. The last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will include the expected results as a summary of the chapter.
Chapters 2 to 4 are divided by the nature of each of the ten works included in the reference text (2006 Travel): Time, Humanity, and Space. The scenes appearing in each chapter are organized, their evolution is explain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fields is briefly described.
Chapter 5 concludes this thesis by summarizing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誌 謝 ------------------------ I
摘 要 ------------------------------------- I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成果......................................... 7
第二章 時間篇 -------------------------------- 10
第一節 〈37 路通往童年〉....................................... 10
第二節 〈臺北宇宙〉.............................................. 18
第三節 〈時間停止的地方〉........................................ 23
第三章 人情篇 -------------------------- 27
第一節 〈一起去旅行〉................................... 27
第二節 〈在地底嬉戲的一百種方式〉........................ 33
第三節 〈一個疼惜生命的角落〉............................ 35
第四節 〈我阿母和我的臺北日常之旅〉....................... 39
第四章 空間篇 ------------------------------- 44
第一節 〈龍山寺之胎藏曼陀羅〉........................... 44
第二節 〈雨中的動物園〉................................................ 51
第三節 〈新公園再見〉............................... 55
第五章 結論 ----------------------------- 62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65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作品
王盛弘,《關鍵字:台北》(臺北: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08)。
白先勇,《孽子》(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策劃主辦,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編輯製作,《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臺北:聯合文學,200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策劃主辦,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編輯製作,《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臺北:聯合文學,200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策劃主辦,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編輯製作,《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上冊)》(臺北:聯合文學,200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策劃主辦,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編輯製作,《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下冊)》(臺北:聯合文學,2008)
沈惠如編著,《漫遊旅人──旅行文學讀本》(臺北市:新學林,2018)。
林燿德《大東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侯季然等文,《2006旅行,在臺北》(臺北: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新聞處),2006)。
凃淑玲、劉惠平編輯,《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文學地景踏查手冊》(臺南:南市文化局,2013)。
胡晴舫主編,《我臺北,我街道》(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21)。
胡錦媛主編,《臺灣當代旅行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13)。
黃凡,《東區連環泡》(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
曾泰瞱,《相守紅塵 文化地景之旅》(新竹:曾泰瞱個人出版,2004)。
楊牧,《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7)。
劉克襄等文,《城市書寫 33位作家臺中印象》(臺中:中市新聞局,2014)。
羅秀美編著,《看風景──旅行文學讀本》(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龔雅雯總編輯,《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第十屆》(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20)。

二、專書
Sonfist, A.著,李美蓉譯,《地景藝術》(臺北:遠流,1991)。
Malcolm Bradbury編著,趙閔文譯,《文學地圖》(臺北:知書房,2005)。
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古遠清,《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臺北:揚智文化,2005)。
世界文學編委會,《旅行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臺北:淑馨,1995)。
承恩富,《文化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九歌,2013)。
林秀灃、高名孝執行主編,《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林淑慧著,《旅行文學與文化》(臺北:五南,2015)。
徐逸鴻,《圖說艋舺龍山寺》(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20)。
莊永明,《臺北老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台北古城深度旅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孫邈、楊劍龍主編,《城市空間與文化想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郭方云,《文學地圖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陳室如,《相遇與對話──臺灣現代旅行文學》(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
路寒袖主編,《臺中文學地圖:走讀臺中作家的生命史》(臺中:遠景出版社,2015)。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臺北-艋舺風華300年》(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9)。
臺南一中105級科學班,《府城文學地圖》(臺南:臺南一中,2014)。
顏亮一,《記憶與地景》(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9)。

三、市志
田中一二編.李朝熙譯《臺北市史》(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8)。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臺北市都市發展紀要》(臺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1971)。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畫說臺北信義區的故事》(臺北:北市新聞處,2003)。
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都市計劃手冊》(臺北: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1971)。
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一)》(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湯熙勇,《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曾迺碩、方兆麟編纂,《臺北市志 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
臺北市役所編,《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臺北市役所,1940)。
臺北市政府編,《台北市改制二十年》(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88)。

四、古籍
(宋)劉克莊編集,《分門纂類唐宋詩賢千家詩選 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五、期刊
王志弘,〈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996):195-218。
王志弘,〈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臺灣社會研究》58(2005):135-188。
李光中,〈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 地圖與地景專題報導》439(2009):38-45。
杜嘉馨,〈我們的北投溫泉記憶——作家林文義×作家郝譽翔〉,《臺北畫刊》633(2020):32-35。
林芬郁,〈臺北府•臺北城•臺北市—臺北城內及附郊都市空間轉化之歷史軌跡〉,《臺北文獻》,別冊(2011):155-235。
林萬傳,〈古亭地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82(1987):31-59。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990):115-137。
黃得時,〈城內的沿革和臺北城〉,《臺北文物》2(4)(1954):17-34。
廖漢臣,〈艋舺沿革志〉,《臺北文物季刊》2(1)(1953):12-17。
蘇省行,〈艋舺街名考源〉,《臺北文物季刊》2(1)(1953):18-27。

六、論文
王小莉,《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一九九〇─二〇〇四年)》,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王羽家,《臺灣當代男性旅行文學研究─以舒國治、劉克襄、吳祥輝為主》,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林大鈞,《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林芬郁,《臺北都市公園發展的空間、環境解析與文化地景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17。
倪子涵,《德國「文化地景」—分析電影《德國09》的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演變—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1993。
殷寶寧,《「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体與國族認同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陳家怡,《《草山記事》六重奏及其創作理念》,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0。
張家銘,《不同文化地景類型之形塑歷程──以台北溫州街一帶與台北文學森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正嘉,《全球化城市的跨界想像:從當代台北城市書寫談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2011。
黃孟慧,《台灣九〇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廖世璋,《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劉守書,《看見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東區忠孝商圈之都市空間重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
劉偉彥,《台北東區之空間文化形式--一個初步的社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88。
鄭傑中,《舒國治散文的懷舊情懷與城市書寫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蕭邦國,《公共空間的意識形態印記-臺北新公園政治地景的權力流變》,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10。

七、網路資料
草山文苑論壇,〈草山文苑〉。〈https://www.linyutang.org.tw/arena/talk/intro.html〉(2022年8月20日)。
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大事紀〉。2021年5月6日。〈https://www.metro.taipei/cp.aspx?n=B27E7BC8CBBCDA61〉(2022年8月20日)。
臺北市立動物園,〈歷史沿革〉。2014年12月21日。〈https://www.zo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5665649756190634&sms=631762AE911CAAED&s=0EFB210467C71411〉(2022年8月20日)。
艋舺龍山寺官方網站,〈詩文饗宴〉。2014年。〈https://www.lungshan.org.tw/tw/03_4_art.php〉(2022年8月20日)。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官方網站,〈探索二二八事件〉。2021年4月7日。〈https://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p.aspx?n=5FD2DBAFF988BC0B〉(2022年8月2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