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爲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扎西拉姆.多多(2012)。喃喃。臺北市:寶瓶文化。
王玉波(1988)。歷史上的家長制。台北:谷風出版社。
王勇智、鄧明宇(2003)。敘事分析(原作者:Riessman C. K.)。台北:五南出版。(原著出版年:1993)
王素秋(2013)。個人靈性與人生滿意度—探討人格特質之中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伊慶春(1988)。中國女性的婚姻與職業。見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朱晏姍(2015)。大女兒辦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土地生成實踐之路。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崇旻(譯)(2018)。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原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臺北市:究竟出版。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Crossley M. L.)。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江文瑜(主編)(1995)。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見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余德慧(1991)。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見楊中芳、高尚人(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際與社會篇》。台北:遠流。
利翠珊(1993)。已婚婦女代間互動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輔仁學誌,27,81-98。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微利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利翠珊(2005)。婚姻關係及其調適,見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冊)》,331-362。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吳姵瑩(2018)。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臺北市:遠流。
吳姵瑩(2019)。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臺北市:遠流。
吳皓玲(2021)。即使受傷,仍能去愛:守護幸福的正能量。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麗娟(1998)。「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與輔導,154,12-19。
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鄧文章(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原作者: Edward Teyber & Faith Holmes Teyber)。新北市:雙葉書廊。
李亦園、楊國樞(編)(1972)。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安德(1992)。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台北:桂冠。
李彩鳳、吳麗芬、蘇惠珍(2013)。以靈性懷舊探討老年人生命意義的經驗。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2(1),83-112。
杜明勳(2003)。談靈性。護理雜誌,50 卷 1 期,81-85。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臺北市:心靈工坊
周惠玲(譯)(2004)。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作者:Paulo Coelho)。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88)
周慕姿(2021)。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臺北市:寶瓶文化。
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原作者:Irvin D. Yalom)。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耀盛、邱子芸(2015)。臨終處境的陪伴轉化:癌末病患及其照顧者心理經驗與存在現象探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2),189-219。
金樹人(2010)。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 與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187-229。
洪瑞斌(2013)。Pi的奇幻旅程以及故事敘說:自我敘說之旅程、文法及文本。應用心理研究,57,21-28。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洪櫻純、李明芬、秦秀蘭(2010)。老人靈性健康的阻力與助力分析。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9-72。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 見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 158。台北: 巨流。
徐巧玲(2016)。靈性經驗對生涯決定影響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徐碧貞(譯)(2018)。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原作者:Marie-Louise von Franz)。臺北市:心靈工坊。
留佩萱(2017)。童年會傷人。新北市:小樹文化。
留佩萱(2020)。尋找復原力。臺北市:遠流。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26,261-274。
翁開誠(2002)。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1。
張佳棻(譯)(2018)。童年情感忽視(原作者:Jonice Webb)。臺北市:橡實文化。
張雅珠 (2014)。月牙熊的喉毛:攀越憤怒與羞愧的女性教師。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馨方(譯)(2018)。遍體麟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原作者:Bruse D. Perry、Maia Szalavitz)。臺北市:柿子出版。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浩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臺北市:如何出版。
陳志恆(2019)。擁抱刺蝟孩子。臺北市:圓神出版。
陳秉華、朱美娟、黃奕暉、楊蓓、趙慧香(2019)。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臺北市:心靈工坊。
陳秉華、范嵐欣、朱美娟(2018)。當靈性與心理諮商相遇-案主的經驗。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1,27-65。
陳秉華、范嵐欣、詹杏如、范馨云(2017)。當靈性與心理諮商相遇-諮商師的觀點。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8,5-36。
陳秉華、程玲玲、范嵐欣、莊雅婷(2013)。基督徒的靈性掙扎與靈性因應。教育心理學報,44,477-498。
陳秉華、蔡秀玲、鄭玉英(2011)。心理諮商中上帝意象的使用。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1,127-157。
陳清甄(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湘琴(2018)。論靈性與宗教之異同。靈學專欄。
陳慶餘(2014)。癌末病人死亡恐懼之臨床情境: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靈性照顧。台灣醫學,18(1),115-125。
陳璽尹(譯)(2018)。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以核心語言方法探索並療癒家族創傷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原作者:Mark Wolynn)。臺北市:商周出版。
曾文志(1996)。《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制及影響婚姻親密因素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端真:陳為學(2015)。早年回憶敘說的療癒力-生命故事的建構、解構與再建構。諮商與輔導,353,13-20。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小玲(2018)。從「腦」到「心」:從質性訪談到自我敘說對「哀傷療癒」的理解與找回「自我」。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89-115。
黃光國(2000)。關係與面子–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邁進中的華人心理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光國(2009)。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和實徵研究。 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映雯(2020)。探討離婚之因素-以台灣為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黃囇莉(1998)。從陰陽辯證思維談中國家庭的人際倫理。「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台北:國家圖書館。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桂冠。
黃囇莉(1999/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二版)。台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
黃囇莉、許詩淇(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轉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3-45。
楊宜音(2001)。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3-41。
楊國樞(1982)。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見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國樞(1988)。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見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見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1992)》。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見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國樞(2005)。華人社會取向的理論分析。見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冊)》,173-214。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楊國樞、葉光輝、黃囇莉(1989)。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為:理論與測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5期,171-227。
楊淑智(譯)(2003)。父母會傷人(原作者:Susan Forward、Craig Buck)。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原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臺北市:究竟出版。
葉光輝(1988)。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9,53-117。
葉光輝(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01-148。
賈紅鶯(2010)。祕密花園―家族治療與靈性整合初探。輔導季刊,46(3),33- 45。
賈紅鶯(2018)。關係是傷 也是藥。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賈紅鶯、陳秉華、溫明達(2013)。從系統思維探討基督徒癌婦的家庭關係與靈性經驗。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243-279。
臺灣聖經公會(譯)(2002)。中文聖經和合本(原作者:佚名)。臺北市:臺灣聖經公會。(原著出版年:398)
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趙文滔、許皓宜(2012)。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培養家庭治療師必備的核心能力。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劉思潔(譯)(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原作者:Bessel van Kolk)。新北市:大家出版。
劉禹婕(2008)。離開抑或留下-女性離婚抉擇歷程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41-77。
劉惠琴(2005)。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55-92。
蔡佩真(2015)。靈性與戒癮:基督教戒毒村海洛因戒癮者的靈性之旅。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8,109-137。
蔡健功、陳易芬(2017)。霸王卸甲:透過自我敘說找回真實的力量。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125-144。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3)。家庭會傷人(原作者:John Bradshaw)。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8)
薛曉華(2021)。森林何處是(不)飛花?一位大學教師教育實踐的生命敘說。生命教育研究,13(2),35-82。
簡晉龍、黃囇莉(2015)。華人權威取向之內涵與形成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43),55-123。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
Baker, H. (1979). 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wlby, J. (1969/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Bruffaerts, R., Demyttenaere, K., Borges, G., Haro, J., Chiu, W., Hwang, I., . . . Nock, M. (2010). Childhood adversities as risk factors for onset and persistence of suicidal behaviou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1), 20-27.
Edward Tronick, Heidelise Als, Lauren Adamson, Susan Wise, T. Berry Brazelton (1978).The Infant's Response to Entrapment between Contradictory Messages 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17(1), 1-13.
Felitti V. J. (2002). The Relation Betwee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Adult Health: Turning Gold into Lead. The Permanente journal, 6(1), 44–47.
Frame, M. W. (2003). Integrating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to Counsel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Pacific Grove, CA: Thomson Brooks/Cole.
Hays, P. A. (2008). Addressing the Complexities in Practice: Assessment, Diagnosis, and Therap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ussain, D. (2011).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health: Reflections and issues.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7(1), 187-197.
James, William (1991).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New York, N. Y.: Triumph Books.
Karlen Lyons-Ruth ,Deborah Block (1996). The Disturbed Caregiving System: Relations among Childhood Trauma, Maternal Caregiving, and Infant Affect and Attachmen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17(3), 257-275.
Lieblich,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1998).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Lincoln, Y. S. (1995). Emerging criteria for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3, 275-289.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2nd ed.).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Maslow, A. H. (1969).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1), 4-5.
Scott KM, Von Korff M, Angermeyer MC, et al. (2011).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Early-Onset Mental Disorders With Adult-Onset Chronic Physical Conditions. Arch Gen Psychiatry, 68(8), 838-844.
Seligman, M. E. P. (1972).Learned helplessness.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23 (1), 407-412.
Stein, M. (1998). Jung’s map of the soul: An introduction. Chicago, IL: Open Court.
Sue, D. W. & Sue, D. (2016). Counseling Culturally Aiverse: Theory and Practice(7th ed.). Hoboken, NY:John Wiley & Sones.
Vincent J. Felitti, Robert F. Anda, Dale Nordenberg, David F. Williamson, Alison M. Spitz, Valerie Edwards, Mary P. Koss, James S. Marks(1998).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Walsh, F. (2009). Spiritual Resources in Family Therapy Retrieved from http://lib. myilibrary.com?ID=196260
Yeh, K. H. (2006). The impact of filial piety on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culturally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ies, 7(2), 237-257.
Yeh, K. H., & Bedford, O. (2003). 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 215-228.
Yeh, K. H., & Bedford, O. (2004). Filial belief and parent-chil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9(2), 13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