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丁清煌(1999)。標準檢驗局ISO評審員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態度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牛仁傑(2005)。軍事組織不同屬性成員工作生活品質知覺、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探討-以軍事基地為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花蓮縣。
王永大(1996)。公部門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我國稅務人員為對象。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迺榘(2006)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軍訓教官人員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田宜文(2006)。員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連鎖加盟體系房屋仲介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任靜嫻(2004)。國際航線空服員工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態度的影響之研究。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佘振興(2005)。變革知覺所生成的壓力反對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國軍醫院組織精簡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孟樺,2017,〈政府部門離職債向之探討-以臺北市政府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3(3):64-98。
吳宜珍(2011),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吳岱樺(2002)。員工離職經驗與組織承諾之關係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玟怡(2012),《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宜蘭縣戶政人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吳秉恩(1993),獎酬制度框架方式及自我選擇對績效之影響,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正文(2005)。行銷管理。臺北:三民。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40004&flno=13( 瀏覽日期2020.12.20)。
林芳儀,2016,《臺中市戶政人員對組織變革、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199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晴儀(2006)臺北縣研考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林瑞欽、黃秀瑄(2002)。基層員警生涯投注感與工作適應之關係研究。2002犯罪問題研討會論文集(631-668頁)。臺北市:臺北大學。
林蕙雅(2007)。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戶政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邱珍琬(2018)。論文Easy寫 : 告訴你撰寫論文的眉眉角角 = How to complete your thesis in an easy way 。臺北:五南。
柏納德(Chester I. Barnard) (2018)。組織與管理。(杜建芳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柯際雲(1995)。企業員工個人特性、及其知覺之工作特性與領導型態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順慶(2003)。行銷學。臺北:福懋出版社。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紅葉文化。
陳其懋(2000)。臺灣職業棒球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孟修(1999)。零售業員工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工作投入、服務態度與工作績效的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宗賢(2003)。員工協助方案與組織氣候對工作士氣、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上市公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國(2004)。我國壽險業務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相關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縣。陳彥鳴(2012)。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臺東市公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公共事務管理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臺東。陳美志(2001)。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關務人員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陳家聲、樊景立(2000)。我國國人工作生活品質經驗之研究。管理評論,19(1),31-79。
陳彩(1994)。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滿足與離職意圖關聯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專業人員為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馥瑜、劉念琪,2002,〈組織績效指標間關連性探討:以離職率、生產力、獲利力為例〉,發表於《2002 年第八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11月27日),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2022)。「電子化政府服務平臺(GSP)」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04FF9479AC43793。(瀏覽日期:2022.04.10)。
張嘉娟(2004)。員工內部行銷知覺、企業文化差異知覺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集團企業子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張瓊云(2000)。托兒所所長領導型式、托兒所組織氣氛、保育人員組織承諾與服務機構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許仁宗(2004),基層員警工作壓力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士哲、曾淑萍(2021)。矯正人員組織承諾之初探。矯政期刊第10卷第1期。
曾怡錦(2004)。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冠球,2004,〈基層官僚人員裁量行為之初探-以台北市區公所組織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8:95-140。
黃良志(2010)人力資源管理: 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華泰文化出版。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政治大學學報,53(1),55-84。
黃源協、吳來信、張英陣、王雲東編著(201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錦盛,2016,《人力錄取管道與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度相關性之分析:以臺北市區公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廖宗宏(1995)。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我國刑事警察局為對象。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網站(2022) 。「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 n=D04FF9479AC43793。(瀏覽日期:2022.03.30)。
臺北市政府網站(2022) 。「發現臺北-臺北行政區」取自https://www.gov.taipei/cp.aspx?n=1F076481DD9E556B。(瀏覽日期:2022.03.30)。
銓敘部網站(2022)。109 年統計年報-公務人員概況,取自:https://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1420&Page=6960&Index=0。(瀏覽日期:2022.05.23)。
劉至剛(2005)。組織公平、組織承諾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外派人員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蔡玟育(2018)。保全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 -以A半導體公司為例。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蔡麗雯(2014),《基層行政機關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公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諸承明(2001)。新新人類工作生活品質需求類型之研究-Q分類方法之實證應用。企業管理學報,49,71-95。
鄧哲偉(2021)。組織聲譽、企業社會責任、組織承諾、組織公平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6(1),36。
鄭雅婷、許惟翔、邱憲義(2015)。教師組織信任、組織承諾、學校組織氣氛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3(2),97-115。
鄭禎禧(2009)。交通警察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以臺東縣警察局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盧盛忠(1997)。組織理論行為與實務。臺北:五南。
蕭文龍(2022)。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 SPSS中文版+SmartPLS 3(PLS-SEM)。臺北市。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臺北:五南。
藍永祝(2017)。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行政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中。顏志龍、鄭中平(2020)。給論文寫作者的進階統計指南.II:傻瓜也會跑統計: SPSS+R。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羅賓斯(Stephen P. Robbins, Timothy A. Judge)(2014)。組織行為學(黃家齊, 李雅婷, 趙慕芬譯) 。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582
竇仁君(2001)。私立大學校院教師之工作生活品質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龔昶銘(2002)。基層員警工作困擾、組織承諾與工作適應關係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hamed,N.(1992).Quality of work :A need for understand.Indian Management,20(11).29-33.
Cascio,W.F.(1986).Managing Human Resources:Productivity,Quality of Work Life,Profits.New York:McGraw-Hill.
Cascio,W.F.(1995).Managing Human Resources:Productivity,Quality of Work Life,Profits(3rd ed.). Boston,MA:McGraw-Hill.
Cascio,W.F.(1998).Managing Human Resources:Productivity,Quality of Work Life,Profits(5th ed.). Boston,MA:McGraw-Hill
Cho,Kyoung Ho(1992).Modeling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Korean Public Organizations:A Comparis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Employees and a Linear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ommitment among Public Employe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Georgia University,Georgia.
Delamotte,Y., & Takezawa,S.(1984).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Eddy,M.S(199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Commitment and Job Performance,Jurnal Manajemen dan kewirausahaan,l(1),47-55。
Efraty,D., & Sirgy, M.J.(1990).The Effects of Quality of Work Life(QWL)on Employee Behavioral Response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2(1),31-47.
Ferris,K.R., & Aranya, N.(1983).A Comparison of tw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cales.Personnel Psychology, 36,87-98.
Meyer,J.P., & Allen,N.J.(1997).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Thousand Oaks,CA:Sage.
Morris,J.H., & Sherman,J.D.(1981).Generaliz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model.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4(3),512-526.
Morris,J.H., & Sherman,J.D.(1981).Generaliza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8(3),486-500.
Mowday,R.T.,Porter,L.M., & Steers,R.M.(1982).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and turnover.New York:Academic Press.
Nadler,D.A., & Lawler,E.E.(1983).Quality of Work Life: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Organizational Dynamics,11(3),20-30.
Randall,D.M.(1987).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The Organization Man Revisited.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3),460-471.
Reyes,P., & Pounder,D.G.(1990).Teacher commitment,job satisfaction,and school value orientation:A study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taw,B.M.(1981).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Management Review,6,577.
Steers,R.M.(1977).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46-56.
Stevens,J.M.,Beyer,J.M., & Trice,H.M.(1978).Assessing personal,role,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s of managerial commit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1(3),380-396.
Suttle,J.L.(1977).Improving life at work:Problems and prospects.In J.R.Hackman & J.L.Suttle(Eds.),Improving life at work:Behavioral science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Santa Monica,C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Thompson,F.L.(198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elected Wisconsin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Ph.D.,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United States -- Wisconsin.
Whyte,W.H.(1956).The Organizational Man.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