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4: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悅芳
論文名稱:中途致障者生活重建歷程分析 -以台東VAVI樂團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Life rehabilitation of 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 – An Example of VAVI orchestra in Taitung
指導教授:李大正李大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i-che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美和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
中文關鍵詞:中途致障者生活重建適應歷程
外文關鍵詞: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life rehabilitationadaptation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在探討中途致障者在經歷音樂訓練與生活重建歷程後,如何發展自己的新的生活適應模式。以台東的身心障礙教養機構所培養的VAVI樂團為例,研究結果顯示機構採音樂訓練的方式與適當的生活重建服務有助於身心障礙者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與生活再適應。
本研究使用立意取樣選取樣本,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資料等方式蒐集資料。藉由中途致障者的生命歷程分析,了解致障後所需要面臨的生理機能轉變、心理情緒變化、家庭與社會障礙、重新就業的困難等議題及可能的適應之道。
VAVI樂團所經歷的生活重建過程包含「生活的轉變」、「身體的侷限」、「音樂陪伴」、「生活再適應」。本研究針對中途致障者提出一些建議:1、強化自己的優勢而非問題。2、透過音樂陪伴自己的傷痛,找到活下去的目標。3、重新建立自我的信心,改變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life rehabilitation of 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 after more than 8 years music training and life rehabilitation, VAVI orchestra develop their adaptation mode of new life.
For exampl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training VAVI orchestra in Taitung, facilities develop music training about returning life to normal ,the experiences show that the services of life rehabilitation are goods for repositioning personal value and life readjustment.
By researching analysis of life rehabilitation of 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 ,we know after acquir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what they need facing bodily function changes, mood changes,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bstacles ,the difficulties of re –employment and any way about adaptation.
Being 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adaptation process problems such as life changes ,the limit of body ,music company, and life readjust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followings were proposed for the 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1、Strengthen the advantage not problems.2、Through music accompany personal injured ,and find a purpose to live.3、Re-built personal confident and change stereotypes about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身心障礙的意涵 4-8
第二節 中途致障相關研究 8-12
第三節 中途致障者適應歷程 12-15
第四節 生活重建 15-18
第五節 音樂療癒 18-21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22-23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23-27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分析 28-30
第二節 缺口的未來 30-31
第三節 我,還可以恢復嗎 31-33
第四節 音樂撐起我的世界 33-35
第五節 逆轉人生,原來我也可以 35-36
第六節 綜合討論 36-40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43-44
參考文獻 45-51
附錄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52
附錄二 訪談說明暨同意書 5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54
中文文獻: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華民國96年7月11日公布。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中華民國98年7月30日實施。
內政部(2012)。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通報101年第34週。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身心障礙福利。檢索日期 2021年6月,取自:https://www.sfaa.gov.tw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2016)。《照顧服務:臺北市八德服務中心》。檢索日期:2021年6月,取自:http://www.eden.org.tw/contact_service_detail.php?team_id=6&service_id=16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身心障礙者人數按障礙成因及類別分,檢索日期:2021年6月,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cp 2976-61122-113.html
桃園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21),取自:https://www.scsrc.org.tw
臺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2021)。取自http://repat.taitung.gov.tw/liveable
張春興 (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出版。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郭為藩、陳榮華、吳武典、毛連塭、許澤銘、許天成、林美和編著(2003),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台北市:正中出版社出版。
林萬億、劉燦宏(2014),臺灣身心障礙者權益與福利,台北市:五南出版社出版。
邱滿艷(2015),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現況之研究,台北市: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
蔡明富、黃于庭(2000),走出失落的「視」界--一位中途失明成人的心路歷程,資優教育季刊,頁24-31。
萬明美(2000),中途失明成人致盲原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頁59-78。
王育瑜(2003),瑞典、英國中途致障者職業重建模式,社會發展季刊,頁445-452。
周月清、彭淑芬、舒靜嫻、鄭芬芳(2004)。中途障礙社會模式介入與生活重建服務整合-伊甸新陽光服務方案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頁125-157。
陳曉瑩(2006),中途致殘者就業支持服務理念。工業安全衛生月刊,頁14-16。
林佩欣、曾佳珍(2006)。中途致殘者的職業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硏究-以一位脊髓損傷青年為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27-37。
蔡采薇(2010)。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困境-以一位高職教師的觀點。特殊教育季刊,頁30-39。
游慧珍(2011)。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頁473-490。
邱滿艷 (2015),我國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現況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頁164-176。
朱銘慧、呂淑貞、陳志豪、吳慧菁(2018),臺灣視覺障礙生活重建與職業重建服務間轉銜概況及困境,身心障礙研究月刊,頁220-233。
周美田、周珮琪、李德茂、周立偉(2018)。從生命教育與重建探討中途失明者從事按摩業。身心障礙研究季刊,頁31-45。
林駿杰、張恒豪(2020)。什麼是「障礙研究」?英美的理論發展、建制化與臺灣本土化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4),頁645-691。
陳秀雅(1992)。成年後失明者的適應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rezmm
陸秀芳(2002)。音樂治療對改善酒癮患者焦慮憂慮狀態成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kcqq7
柯明期(2004)。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p7c6w
林金梅(2004)。中途顏面燒傷患者之生命轉化歷程—三位傷友的故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n55jd
張旭欣(2007)。加賀谷式音樂治療對改善護理之家住民憂鬱程度成效之探討。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cc8kq
李淑燕(2008)。音樂治療對接受化學治療之乳癌個案焦慮成效探討。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ggc74
葉欣雅(2008)。中途失明女性按摩師學習歷程與職業適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89jzg
林郁青(2010)。霧之行者─後天低視力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之生命故事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52ea4
陳以昌(2010)。運命就是按ㄟ!一位失業且獨居的中年中途肢體障礙者的生活調適。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u2rnq
賴瓊雯(2011)。重拾人生路-兩名中途障礙者的復學與重建經驗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m5h6
林淑鈴(2012)。中途肢體障礙者重返職場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x9urd
朱恒瑩(2012)。中途致障者重返職場之歷程探討。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q8h4p
周智男(2013)。中途致障者社會支持與工作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屏東縣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28qhc
何宜岡(2014)。中途致障者就業需求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p73b5
陸秀芳(2014)。團體音樂介入對長照機構精神分裂症患者臨床症狀之影響。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bgzu7
許文玲(2015)。音樂輔療對於癌症末期病人死亡焦慮之成效。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3u5sd
楊晶晶(2015)。身心障礙者在就業中的家庭支持。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9dv42
陳蕣方(2016)。詩歌音樂結合音樂治療對改善憂鬱程度的效益之研究─以花蓮某教會松年團契為例。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基督教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ug7ys
呂依庭(2016)。音樂療育課程對身心障礙生注意力影響之研究:以高職綜合職能科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57576
左千芸(2016)。頸髓損傷者生活重建歷程中自我照顧學習經驗之探討。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6y447
連珮如(2016)。中途致障之肢體障礙者的工作價值觀敘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5tjf8
鍾雨樵(2019)。脊髓損傷者翻轉人生歷程分析。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m49cr
莊哲權(2017年9月13日)。「我們做到了!」身障樂團VAVI通過街頭藝人認證。中時新聞網,生活版。
莊哲權(2017年9月14日)。障友組樂團 演奏自己的生命樂章。中時新聞網,生活版。

西文文獻:
Wright, B. A. (1960). Physical disability, a psychological, N. Y. Harper & Row.
Oliver. M. (1983). Social Work with Disabled People. London: Macmillan.
Harvey, D. H. P., & Greenway, A. P. (1984). The self-concept of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their non-handicapped sibling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5(2), 273-84.
Livneh, H., & Evans, J. (1984). Adjusting to disability: Behavioral correlat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2(6), 363–365.
Livneh, H. (1986). A unified approach to existing models of adaptation to disability: A model of adap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17(1). 5-16
Oliver,M. ( 1990 ) . The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Macmillan,London.
Livneh, H., & Antonak, R. F. (1997).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Gaithersburg, MD: Aspen. 20-21, 129.
Argyle, M. (1995). Quality of social support predicts hopelessness anddepression post spinal cord injury.
Adams,R. ( 1996 ) .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London : Macmillan.
Oliver,M. ( 1996 ) . Undersyanding Disability - From Theory to Pracitice,London:Palgrave.
Greene, R. R. ( 1999) .Human behavior theoe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N Y.
Gesler, W. M. 2009. Therapeutic landscap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pp. 229-230
Rose, E. 2012. Encountering place: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rapeutic landscapes benefit health and wellbeing. Health Place. pp. 1-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