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2005)。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健康促進學校(理論篇), 線上日期:2021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nsha.org.tw/National Schoo。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主編(2006)。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健康促進學校(實務篇)。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 (2011)。學校護理實務工作參考手冊(第三版)。高雄市: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
王少蓮(2016)。苗栗市國民小學教師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17,29-50。
毛譯萱(2015)。台南市學校護理人員兼任行政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台灣學校衛生學會(2010)。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工作指引簡版。臺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88年施政計劃。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委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中華國體育學會。
江姿瑩(2021)。臺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參與程度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朱祥燕(2017)。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的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余嬪(1998)。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邢華欣(2013)。銀髮族休閒運動涉入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雯菁(2008)。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衛生組長對健康促進學校的認知、態度及執行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和堂、吳卿銣(2014)。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概念、正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41,47-81。
李碧霞(2001)。學校衛生護理,於陳靜敏編著,社區衛生護理學。臺北市:偉華。
李建興(2012)。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李品琦(2015)。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對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李孟佺(2017)。宜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宋藍美玉(2020)。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辛晚教(1990)。休閒、教育、人生-休閒教育研究會專輯。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林麗美(1997)。台灣省中南部國小校護對學校衛生護理工作的認知、態度、實行現況極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林萬來(2005)。國小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6,214-226。
林春豪(2008)。宜蘭地區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婷玉(2018)。台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實務工作與工作壓力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林梓銘(2020)。公衛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職業風險與危勞認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周明慧(2002)。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性教育執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醫學院,臺北市。周柏宏(2003)。學校護理人員對先天性心臟病童的態度與行為趨向之研究—以花蓮地區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私立佛教慈濟大學,花蓮縣。周文文(2007)。國小校護對校園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知識、態度、執行能力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立陽明大學,台北市。胡玉華(2009)。學校護理人員兼任行政職務之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洪如萱(2016)。高齡者休閒運動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孫筱芝(2011)。校護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原民會(2018)。原住民族基本法。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1),原住民族地區。取自110年10月5日https://www.cip.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C6DFB32460630CF4&DID=0C3331F0EBD318C213147655B37A59D5
教育部(2018)。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取自111年5月10日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英傑(2006)。國民小學校護角色知覺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護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秋曇(2008)。臺中市國小教育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新北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筱瑀(2015)。臺灣學校護理專業發展之挑戰與契機。學校衛生護理雜誌,(24),1-14。
陳庭君(2017)。高雄市銀髮族休閒運動涉入程度、心流體驗與自我價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陳冠杏(2019)。臺南市參與龍舟運動教師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康寧學校財團法人康寧大學,臺北市。陳思齊(2020)。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探討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相關性-以北部某地區醫院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新竹市。張靜惠 (2008) 。休閒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效益。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89-93。
張秀芬(2010)。雲林縣國小校護照顧身材矮小學童行為意向及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莉娟(2015)。新竹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實務工作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郭丁豪(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郭詩敏(2012)。學校護理人員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壓力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取自110年10月5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3
黃璉華(1996)。學校護士的角色功能與未來展望。護理雜誌,43(2),18-24。
黃書品(2012)。學校衛生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黃銀英(2015)。花東地區學校校護的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黃玉琳(2019)。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對離職傾向影響效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市。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17-23。
楊珮菱(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情緒勞務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潘錫君(2008)。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組織承諾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蔡曉薇(2013)。臺灣國中小學校護理人員緊急傷病處理執行能力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劉秀枝、尤水菊(2008)。學校護理的奮鬥歷程-看護理角色及影響力之拓展。護理雜誌,55(5),17–24。
劉秀枝、陳筱瑀(2011)。台灣學校護理之反思~ 從學校護理專科化觀點出發。學校衛生護理雜誌, 22,11-25。
劉怡君(2012)。宜蘭縣國中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劉俐如(2014)。偏遠地區學校護理人員職場壓力與自我情緒控制探討-以台中市和平區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劉采菁(2018)。國高中小校護專業角色認知及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鄭小玉(2005)。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鄭秀瑩(2010)。中等學校護理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小霏(2019)。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員工休閒運動涉入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學校衛生法(2002)。取自110年8月20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50
羅錦明(2009)。苗栗縣國民中小學校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嚴詠智(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護理人員法(2020)。取自110年8月20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66
二、英文部分
Antil, J. H.(1984).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pp.203-209.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Broussard, L. (2004). School nursing: not just band-aids anymor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Pediatric Nursing, 9(3), 77-83.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8). 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collar stres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enehy, J. (2003). Developing a program of research in school nursing.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19, 125–126.
Fitzpatrick, M. L. (2001).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method. In P. L. Munhall (Ed.), Nursing research: A qualitative perspective (3rd ed., pp. 403– 415). Sudbury, MA: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Fritsch, K., & Heckert, K. A. (2007). Working together: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and school nurses. Asian Nursing Research, 1(3), 147-152.
Greenberg, G. & Baron, R. A. (1997).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6thed.).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Prentice-Hall.
Gerrish, K., & Williamson, G. R. (2004).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design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7, 117.
Green, J., McLaughlin, K., Alegr´ıa, M., Costello, E., Gruber, M., Hogwood, K., ... Kessler, R. (2013). School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52, 501–510.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2), 179-195.
Hiltz, C. (2008). School nurse form link to student health & wellness. MSBA Journal, 28-30.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abugne, IA:Wm. C. Brown.
Krugman and Herbert(198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349-356.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ornguth M.L. (1991) Preventing school absences due to illnes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1, 272-274.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n-Fang Han & Nicholas H. Foskett (2007) Objectives and Constraints in Geographical Fieldwork: Teachers’ Attitudes and Perspectiv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6(1), 5-20.
Lamb J.M., Albrecht S. & Sereika S. (1998) Consideration of factors prior to implementing a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14, 14-19
Mehl, R. A. (1990). The school nurse: Beyond the band-aid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0(1), 22-23.
Mytka, S., & Beynon, C. (1994). A model for public health nursing in theMiddlesex─London, Ontario, school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4(2), 85-88.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Nurses (NASN). (2003). POSITION STATEMENT- The Role of the 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 in the School Setting. Retrieved May 12, 2021, from http://www.nasn.org/Portals/0/position s/2003psadvanced.pd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Nurses (2010). Student-to-School Nurse Ratio Improvement A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sn.org/PolicyAdvocacy/PositionPapersandReports/NASNPositionStatementsFullView/tabid/462/ArticleId/7/Caseload-Assignments-Revised-2010
Oda, D. S. (1991). The invisible nursing practice. Nursing Outlook, 39(1), 26-29.
Penz, K.L., &Bassendowski,S.L.(2006).Evidence based nurs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nurse educators.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37(6),250-255.
Rothschild, M. L. (1984).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current problems and direc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1, 216-217.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t and Sons, Inc.
Shih, F. (1998). Triangulation in nursing research: Issues of conceptual clarity and purpos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 631.
Shreiber, R. S., & Stern, P. N. (2001). Using grounded theory in nurs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Swiger, P. A., Vance, D. E., & Patrician, P. A. (2016). Nursing workload in the acute-care setting: A concept analysis of nursing workload. Nursing Outlook, 64, 244–254. doi:10.1016/j. outlook.2016.01.003
Thurber, F., Berry, B., & Cameron, M. E. (1991). The role of school nur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5(3), 135-140
Wiley, C. G. E., Shaw, S. M., & Havitz, M. E. (2000). Men’s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1), 19-31.
Willis, E., Henderson, J., Toffoli, L., & Walter, B. (2012). Calculating nurse staffing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and community health settings in South Australia. Nursing Forum, 47, 52–64.
Zimbardo, P. G., & Gerrig, R. J. (2005). Psychology and life. (17th ed.). Boston : Pearson/Allen and Bacon.
Zaichkowsh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