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吳〕支謙譯:《佛開解梵志阿颰經》,《大正藏》冊1。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卷1,《大正藏》冊1。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木釋,〔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卷4,《大正藏》冊30。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10,《大正藏》冊2。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9,《大正藏》冊31。
〔唐〕法藏述:《大乘起信論疏》卷1,《乾隆大藏經》(新文豐版)冊141。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魏徵,褚遂良,虞世南合編:《群書治要》,臺北:世界書局,2011年。
〔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校注:《莊子虞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程氏周易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陳治安:《南華真經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明〕方以智:《浮山文集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康熙此藏軒刻本,2010年。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姚鼐:《莊子章解》,收入《惜抱軒遺書三種》,清光緒桐城徐宗亮刊本,1879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宣穎撰,曹礎基校點:《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世舜注譯:《莊子注譯》,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方國華:《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5年。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方勇:《《莊子》學史(增補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王治心撰,徐以驊導讀:《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李世平:《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寶紅,康慶:《二十世紀中國莊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呂思勉:《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沈清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吳汝均:《老莊哲學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等著:《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沈延國等點校:《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年。
阮毓崧:《莊子集註》,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郎擎霄:《《莊子》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姜寶昌:《墨經訓釋》,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胡適:《胡適文存三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遠濬撰,吳光龍點校:《莊子詮詁》,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范耕研:《墨辯疏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范冕著,范研耕整理:《范氏隱書》,臺北:文景書局,1990年。
范耕研:《呂氏春秋補注》,臺北:文景書局,1990年。
范耕研:《莊子詁義》,臺北:文景書局,1991年。
范耕研:《蘦硯齋詩文殘稿》,臺北:文景書局,1991年。
范耕研:《蘦硯齋襍著兩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范耕研:《說文部首授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范耕研:《周易詁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范耕研:《莊子詁義全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范耕研:《章實齋先生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范耕研:《學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范耕研:《范耕研手蹟拾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范耕研:《蘦硯齋日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范耕研:《蘦硯齋讀書隨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范耕研:《江都焦里堂先生年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范耕研:《江都焦里堂先生年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范耕研:《國學常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范希曾:《南獻遺徵箋》,臺北:文景出版社,1990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馬敘倫:《莊子義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馬其昶:《莊子故》,臺北,成文出版社,收入《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35》,1976年。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高亨:《墨經校詮》,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高華平,王齊洲,張三系譯註:《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高深,王德龍著:《安徽莊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時曉麗:《莊子思想的西學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郭沂:《孔子集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張欽士:《國內近十年來之宗教思潮》,北京:燕京華文學校,1927年。
張之洞撰,范希增補正,徐鵬導讀:《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銀樹:《莊子遊的人生哲學思想》,臺北:輔大出版社,2006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陳獨秀:《獨秀文存》,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年。
陳柱:《莊子內篇學》,上海:中國學術討論社,1929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陳鼓應註釋:《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年。
陳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 :《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陳昭瑛:《荀子的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莊耀郎:《王弼玄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張亨:《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張丰乾編:《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上海:中華書局,2012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飲冰室合集》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章太炎著,虞雲國標點整理:《菿漢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章念馳編訂:《章太炎演講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童書業:《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成元書局,196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勞思光:《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彭鑫:《傷精與養精康復之道》,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年。
萬松巢著,范耕研重編:《十六錢硯齋詩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虞云國,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楊仁山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
鄭開:《莊子哲學講記》,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劉洪生:《20世紀莊學研究史稿》,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7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固聖,肖海燕,熊鐵基:《中國莊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固盛,劉韶軍,肖海燕:《近代中國老莊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錢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莊老通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年。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釋印順:《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新竹: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18年。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臺北:法鼓文化,2005年。
《哲學研究》編輯部編:《莊子哲學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中國哲學編委會編:《中國哲學》第11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史(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日〕福永光司著;王夢蕾譯:《莊子內篇讀本》,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日〕橋川時雄編:《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中華法令編印館,1940年。
〔美〕詹姆士著,孟憲承譯:《實用主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英〕羅素著,李國山等譯:《自由之路》上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年。
三、期刊、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原明:〈《淮南子》認識論探析〉,《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6期,1995年6月,頁541-549。
王元明:〈實用主義在中國〉,《哲學動態》2000年第3期,頁11-14。
王晴佳:〈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意義〉,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5卷,頁127-138。
王憲明:〈嚴譯名著與中國文化的現代性──以嚴復譯《群學肄言》微粒的考察〉,《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24-30。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氣本原說和道體說〉,《宗教學研究》1997年4期,頁56-61。
包兆會:〈二十世紀《莊子》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2期,頁30-39。
包兆會:〈英語世界莊學研究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頁76-86。
包兆會:〈一部具有路標性的巨著——評方勇的《《莊子》學史》〉,《諸子學刊》2010年第1期,頁537-543。
皮明庥:〈近代西學東漸三個段階及其社會影響〉,《江漢論壇》1986年10期,頁60-65。
任繼愈:〈莊子探源——從唯物主義的莊周到唯心主義的「後期莊學」〉,《北京大學學報》1961年第2期,頁1-18。
江淑君:〈死生無變於己—莊子生死觀析論〉,《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頁69-86。
吳汝鈞:〈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雜誌》第17期,1996年,頁172-197。
吳肇嘉:〈《莊子.應帝王》中「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思想〉,《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205-230。
沈明謙:〈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與《莊子內篇註》互文詮釋方法析論〉,《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七期,2015年9月,頁55-58。
李智福:〈近代啟蒙語境下兩種莊子詮釋典型範式之考察〉,《廣西社會科學》2016年7月,頁42-48。
李隆獻:〈《莊子》、《列子》中的「孔子形象」〉,《東亞觀念史集刊》第8期,2015年6月,頁311-341。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頁61-79。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頁51-80。
林明照:〈觀看、反思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33。
范耕研:〈呂氏春秋補注〉,《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年刊》第6年刊,1933年,頁3-148。
范耕研:〈墨辯疏證通論〉,《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年刊》第7年刊,1934年,頁1-14。
范耕研:〈江都焦理堂先生年表〉,《斯文》第1卷第17、18期合刊,1941年,頁7-12。
范耕研:〈江都焦理堂先生年表(續完)〉,《斯文》第1卷第20期,1941年,頁17-20。
郜積意:〈漢代隱逸與經學〉,《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27-54。
袁春華:〈《淮南子》認識論思想初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32-36。
袁青:〈20世紀以來黃老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史學月刊》2018年第1期,頁119-132。
郭澤寬,陳祥丹:〈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教科書研究》第6卷第3期,2013年12月,頁59-94。
徐聖心:〈位移.開眼.合一.反相──《莊子》論天人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頁17-58。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21-66。
徐聖心:〈聖王的誕生──《莊子》中的堯舜禹形象〉,《漢學研究》第37卷第2期,2019年6月,頁25-56。
張洪興:〈南華學案之極軌——評方勇教授《《莊子》學史》(增補版)〉,《諸子學刊》2018年第2期,頁433-439。
陳志明:〈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跡崇拜──特論馬來西亞的大伯公〉,收入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1990年,頁59-60。
陳利權:〈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普門學報》第9期,2002年5月,頁1-5。
陳先初:〈五四時期易白沙的思想貢獻〉,《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頁27-32。
陳志強:〈對郭象哲學所受質疑提出辯解〉,《清華學報》新44卷第3期,2014年9月,頁351-384。
陳少明:〈啟蒙視野中的莊子〉,《意林文匯》2018年第4期,頁70-81。
莊耀郎:〈郭象獨化論的再省思〉,《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8期,2012年7月,頁1-21。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頁243-301。
黃克武:〈何謂天演?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5期,2004年9月,頁129-187。
黃子玲:〈錢澄之《莊子內七詁》以儒解莊探析〉,《孔孟學報》第98期,2020年9月,頁191-213。
傅凱瑄:〈范耕研《莊子》研究初探〉,《中國文學研究》第43期,2017年2月,頁117-162。
葛兆光:〈西潮卻自東瀛來──日本東本願寺與中國近代佛學的因緣〉,《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47-66。
葛兆光:〈自家寶藏的失而復得——晚清久佚唯識典籍由日本反傳中國之影響〉,《史學集刊》2010年1期,頁66-71。
葉蓓卿:〈論郭象的「適性逍遙」說〉,《諸子學刊》第三輯,2009年12月,頁295-308。
楊儒賓:〈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第41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587-620。
劉生良:〈莊子哲學思想辨惑〉,《思想戰線》2005年第4期,頁5-10。
劉笑敢:〈從超越逍遙到足性逍遙之轉化──兼論郭象《莊子注》之詮釋方法〉,《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3期,頁5-14。
劉元青:〈方以智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與會通──以「質測即藏通幾」為中心〉,《哲學與文化》第45卷第7期,2018年7月,頁99-115。
劉榮錦:〈莊子認識論和相關學說新探〉,《新亞學報》第36卷,2019年8月,頁1-48。
劉滄龍:〈「內在他者」──論莊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與「實踐的可能性」〉,《清華學報》新49卷第2期,2019年6月,頁267-292。
劉滄龍:〈心物之間的美學辯證──從牟宗三的《莊子》詮釋談起〉,《清華學報》新51卷第3期,2021年9月,頁513-537。
蔡岳璋:〈學問家的革命與傳統的發明──以章太炎《齊物論釋》為例〉,《清華中文學報》第 9期,2013年 6月,頁123-168。
錢穆:〈道家思想與安那其主義〉,《思想與時代》1943年第22期,頁7-16。
蕭裕民:〈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人文學報》第30期,2006年12月,頁315-346。
謝廷玉:〈科學進步與社會進化:進化論與莊學研究──以胡適、劉文典、聞一多為例〉,《名作欣賞》2019第6期,頁83-85。
戴璉璋:〈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 3月,頁199-240。
譚彼岸:〈批判胡適所謂「莊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生物學通報》1956年第8期,頁1-4。
簡光明:〈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莊學研究〉,《諸子學刊》第三輯,頁435-465。
嚴春友:〈對莊子思想五種定性說的質疑〉,《河北學刊》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20-26。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時華:《民國時期三大《莊子》學著作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施璇蓉:《嚴復評點故書三種與西學會通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張瑾:《新文化運動時期三位主將的《莊子》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伯适:《韓非之學歸本於黃老析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楊明:《民國時期的《莊子.天下篇》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蘇紅:《先秦名家與古希臘詭辯思想比較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邏輯學碩士論文,2014年。
五、報紙、地方文獻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新青年》,1919年12月1日,卷7。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卷6。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臺北市淮陰縣同鄉會編印:《淮陰文獻(第三輯)》,臺北:臺北市淮陰同鄉會,1991年。
六、電子資源
CBETA 2018電子佛典集成,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淮陰名人錄:http://ren.bytravel.cn/Celebrity/index1230.html
黃鳴奮:〈互文性:網路時代對後結構主義的追思〉,《文化研究》,2005年。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theory/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