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2: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慧
研究生(外文):Tan, Yee-Hui
論文名稱:《阿拉斯加海灣》劇本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The Gulf of Alaska”
指導教授:王亞維王亞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Yaewei
口試委員:蔡琰李懿芳
口試委員(外文):Tsai, YeanLi, Yi Fang
口試日期:2022-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電影劇本馬來西亞華人歷史創傷種族
外文關鍵詞:ScreenplayMalaysian ChineseHistorical traumaEthni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0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阿拉斯加海灣》以電影劇本作為媒介,講述了2015年的馬來西亞18歲華人高中生靜曉與28歲巫裔馬來歌手艾倫的愛情。故事透過描寫相愛的倆人面對現實的種種考驗後仍遺憾收場,靜曉最終卻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成長、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展現出馬來西亞政治與歷史背景下的年輕人愛情故事,反映歷史傷痛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本文共有五個章節,前三章為前期的故事構想與準備材料,第四、五章為具體的劇本創作內容以及完整劇本,第六章則是觀眾的回饋意見及創作反思。
"The Gulf of Alaska" is a film script about the love story of Jing Xiao, an 18-year-old Chinese high school girl and Alan, a 28-year-old Malay singer in Malaysia 2015. They go through kinds of dilemmas throughout this relationship but sadly, they ended up going separate ways. Jing Xiao learned a lot from this relationship and finally grew into a better one. The story depicts a young love stor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Malaysian history and politics, opening the effects of historical trauma.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e thesis. The story idea and preparatory materials are covered i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the particular script production and entire script are covered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while the audience feedback and the writing reflection are covered in the sixth chapt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4
第二章 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理論分析 6
第一節 主題說明 6
第二節 前置調查 9
一、時代背景與大事蹟摘要 9
二、地域記事 31
第三節 典範分析 33
一、典範一:短篇小說〈別再提起〉 33
二、典範二:短篇小說〈叛〉 35
三、典範三:電影《我愛單眼皮》(Sepet) 37
四、典範四:電影《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 39
五、典範五:電影《我盛大的希臘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41
第四節 理論探討 43
一、創作理論 43
二、敘事理論 50
第三章 創作構想與準備 53
第一節 創作構想 53
第二節 故事素材 54
一、故事梗概 54
二、人物 67
三、情境與動作 85
四、場景 88
五、驅動元件 93
第三節 故事處理 95
一、故事視角 95
二、情節結構 96
三、場面 98
四、對白與聲音 98
五、象徵與比喻系統 99
六、寫作媒體與寫作風格 100
第四章 創作內容 102
第一節 片名 102
第二節 主述語 102
第三節 故事本事 103
第四節 角色研究 103
第五節 分場大綱 107
第五章 完整劇本 139
第六章 回饋與反思 227
第一節 反饋與評量 227
第二節 學習心得與反思 233
一、提案口委回饋意見及全本寫作方向 233
二、畢業口試口委意見回饋 234
三、寫作心得 235
參考文獻 237
附錄:《阿拉斯加海灣》歌詞 244
中文文獻
方修(1975)。《馬華新文學史稿》。新加坡:世界書局。
方修(2000)。《馬華新文學大系(三冊)》。香港:世界出版社。
王翀譯(2011)。《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第三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原著 Vogler, C. [2007]. The Writer’s Journey: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 3rd ed. Studio City,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王國璋(2018)。《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王淑芬譯(2000)。《電影劇本寫作》。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 Altier, D., [1997]. Approche du scénario. Paris, France: Nathan.)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 社。
何平(2012)。《東南亞民族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吳淑鈴(2018)。〈網路:馬來西亞民主化的重要推手〉,《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取自https://www.feja.org.tw/41490。
李明峻(2006)。《東南亞大事紀(1900-2004)》,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書局。
李縣傑(1999)。〈當代敘事學與電影敘事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18—28。
周蔚譯(2017)。〈馬來西亞華語電影中的語碼轉換——以影片《一路有你》為例〉,《黑河學刊》,234:68—69。
周寶芯(2013)。〈談新馬華語電影的“羅惹語言”〉,《前沿》。4:163—164。
林宏祥(2018)。〈烈火莫熄二十年〉,《大同工作室》。取自https://saudara.org/2018/08/31/%E7%83%88%E7%81%AB%E8%8E%AB%E7%86%84%E4%BA%8C%E5%8D%81%E5%B9%B4/。
林怡廷(2013)。〈參與變革的年輕人:馬來西亞Bersih世代(一)〉,《想像》。取自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322。
林慧婷(2006)。〈暗流洶湧:馬來亞社會運動發展 :馬來亞社會運動發展(1900-1941)〉,《史匯》,10:321-346。
柯嘉遜(2007)。《1969年大馬種率暴亂:513解密文件》,雪蘭莪:人民之聲出 版社。
洪麗芬(2007)。〈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馬賽克現象——語言融合表現〉,《東南亞研究》。4:71-76。
胡曉鈺、畢侃明譯(2016)。《開發故事創意(第二版)》。北京:中國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原著 Rabiger, M., [2013]. Devoloping story ideas: The power and purpose of storytelling.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孫振玉(2008)。《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徐雨村(2013)。〈臉書頭像突然變黑的一晚:遙研2013年馬來西亞國會大選〉,《芭樂人類學》。取自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15。
秦續蓉, 馮勃翰譯(2015)。《先讓英雄救貓咪》。台北:雲夢千里文化。(原著 Snyder,B. [2005]. 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 Los Angeles,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馬》。取自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57443。
馬哈迪.莫哈末著,劉鑑銓譯(1981)。《馬來人之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
高遠譯(2020)。《角色人物的解剖》。台北:原點出版。(原著Seger, L. [1990]. Creating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New York, NY: H. Holt.)
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張寅德編(1989)。《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溦紟、葉家喜(2017)。〈茅草行動卅載(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當今大馬》。取自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399646。
張錦忠(2003)。《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社。
張覺明(1992)。《電影編劇》。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雲華(2010)。《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台北市:五南圖書。
許文榮(2000)。《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馬華文學話語》。新山:南院。
許文榮(2014)。《馬華文學類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陳玉清(2003)。《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旺城(2015)。〈論鄭和與東南亞伊斯蘭教〉,《中國邊政》,203:25-41。
陳衍德(2004)。《對抗、適應與融合: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族際關係》,長沙:岳麓書社。
陳達生(2000)。《鄭和與東南亞伊斯蘭》,北京:海洋出版社。
陳曉律、王成(2014)。〈馬來人特權與馬來西亞社會〉,《歷史教學》,693:3—13。
陳鴻瑜(2012)。《馬來西亞史》,台北:蘭臺出版社。
麥欣恩(2009)。《再現/見南洋:香港電影與新加坡(1950-1965)》。新加坡
傅向紅(2021)。〈五一三,裝載馬來西亞歷史碎屑的墓園(二之一)〉,《思想空間》。取自https://www.linking.vision/?p=5204。
曾西霸譯(1993)。《實用電影編劇及技巧》。台北:原流出版公司。(原著。Field, S. [1979]. 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NY: Dell Publishing.)
曾慧玲(2016)。〈漂流與抵達之痛:南印度移工遷徙大馬的歷史〉,《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0954/fullpage。
曾慶豹(2018)。〈馬來西亞的Reformasi(烈火)會熄滅嗎?〉,《新世紀智庫論壇》,83:55-60。
賀聖達(2010)。《東南亞文化發展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政淵、戴洛芬、蔡少嵫譯(2014)。《故事的解剖》。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 Mc Kee, R. [1997].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NY: ReganBooks.)
黃進發(2016)。〈馬來西亞淨選盟,十年來的感動與挫敗〉,《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30-opinion-wongchinhuat-malaysia/。
黃錦樹(2004)。〈東南亞華人少數民族的華文文學——政治的馬來西亞個案〉,《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115—132。
楊松年(2001)。《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廖小健(2012)。《戰後馬來西亞族群關係:華人與馬來人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廖文輝(2019)。《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度國道》,新北:聯經出版社。
齊順利(2008)。〈馬來西亞民族建構和馬來文化強勢地位的形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5(4):79—83。
劉玟妤(2016)。《網路媒體對華裔參與行為的影響-以2013年馬來西亞第13屆大選為例》,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磐石(1998)。《馬來西亞思想與革論文集》。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
賴麗萍(2011)。《走在文化心靈之旅的道路上:三位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的生命歷程與文化認同之敘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
韓可欣(2017年2月14日)。〈張爵西 周青元 何宇恆 奪年度傑出電影人獎〉,《中國報》。取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70214/%E5%BC%B5%E7%88%B5%E8%A5%BF-%E5%91%A8%E9%9D%92%E5%85%83-%E4%BD%95%E5%AE%87%E6%81%92-%E5%A5%AA%E5%B9%B4%E5%BA%A6%E5%82%91%E5%87%BA%E9%9B%BB%E5%BD%B1%E4%BA%BA%E7%8D%8E/。
鄺健銘(2012)。〈馬來西亞大選觀察系列(二):威權政治的歷史軌跡取自〉,《中國數字時代》。取自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59151.html。
關志華(2011)。〈懷舊的迷戀——對兩部馬來西亞華語電影本土化與的一些思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8:51—72。
關志華(2012)。〈身分認同競爭的平台——論馬來西亞兩家網路媒體中的華裔國族話語〉,《台灣東南亞學刊》,9(2):133—163。
關志華(2015)。〈馬來西亞國家電影下的馬來西亞華語電影論述〉,《長庚人文社會學報》。8:173—202。
關志華(2016年9月30日)。〈是國家電影還是馬來西亞電影?〉,《當今大
蘇正豪(2014)。《馬來西亞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穎欣(2017)。〈大選青年戰(一):505時你在哪裡?〉,《當今大馬》。取自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400234。

英文文獻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the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Brown, Graham (2000). The Rough and Rosy Road: Sites of Contestation in Malaysia’s Shackled Media Industry. Pacific Affairs, 78(1): 39-56.
Calhoun, Graig (1997). Nation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
Campbell, Joseph (1988). The Power of Myth. New York, NY: Doubleday.
Castells, Manuel (2010). The Power of Identity (2nd ed.). Malden: Blackwell.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21),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s, Malaysia,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osm.gov.my/v1/index.php?r=column/cthemeByCat&cat=155&bul_id=ZjJOSnpJR21sQWVUcUp6ODRudm5JZz09&menu_id=L0pheU43NWJwRWVSZklWdzQ4TlhUUT09
Jenkins, Richard (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Lothe, Jakob (2003).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ndal, S.K. (2008). “The National Culture Policy and Contestation over Malaysian Identity” in J.M. Nelson, J.Meerman and A.R Embong (eds.).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Autonomy: The Experience of Malaysia. 273-300.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arianne Hirsh, Writing and visual culture after the holocau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yberry, Kate(2019)。 Malaysia parliament to debate move to lower voting age to 18. Aljazeer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9/7/16/malaysia-parliament-to-debate-move-to-lower-voting-age-to-18
Morley, Davi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Safran, William. Comparing Diasporas: A Review Essay.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8(3):255-291.
Safran, William. Diaspora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1(1): 3-99.
Said, Edward W. (1988).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Zakir Hossain Raju (2008). Filmic imagination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Mahua cinema’ as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2(1), 67-79.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7063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