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內政部營建署(2020)。《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內政部營建署(2018)。政府興辦社會住宅作業參考手冊。
內政部(2000)。《社會工作辭典》(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青琬、陳毓文、葉琇姍(2019)。台灣長期照顧政策對於身心障礙服務輸送之探究-參考澳洲身心障礙保險政策。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7(1),P71 – 82。
王明德、林建元、李萬凱(2013)。公共建設與都市發展模擬及決策輔助規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編號:(102)058.309。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素珍、鍾麗民(2005)。訪談研究法在體育領域之運用。大專體育,(80),頁101-108。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2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有哪些?。檢索時間:2021年11月20日。取自:https://www.papmh.org.tw/services/689。
古秀美(2013年5月7日)。臺南市議員蔡玉枝替身心障礙者申述-抨擊社會局讓身心障礙者求助無門。勞工新聲。取自:https://tw-worker.tw/archives/17906。
白仁德、吳杰穎、賴炳樹、黃冠華(2010)。土石流災害下行動弱勢族群疏散避難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11(1),P35 – 51。DOI: 10.30054/JAP.201006.0003
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檢索時間: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取自:https://luz.tcd.gov.tw/web/default.aspx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檢索時間: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取自: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1a),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季),2021年1月20日下載。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15-113.html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1b),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概況,2021年10月15日下載。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35-113.html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10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2020年9月4日下載。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0-3599-113.html
行政院(2012)。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邁向公平、包容與正義的新社會。行政院,院臺內字第1010120382號函修正核定。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0),無障礙交通環境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亮演(2001)。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94。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7。
《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20。
《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服務辦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87。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8。
《私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檢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59。
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2021) 。臺南市行政區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_鄉鎮市區(2017-2020年)。2021年11月1日下載。取自:https://segis.moi.gov.tw/STAT/Web/Platform/QueryInterface/STAT_QueryInterface.aspx?Type=0
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2021) 。臺南市行政區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_最小人口統計區(2020年)。2021年11月1日下載。取自:https://segis.moi.gov.tw/STAT/Web/Platform/QueryInterface/STAT_QueryInterface.aspx?Type=0
呂以榮、張子祥(譯)(2005)。研究設計與方法第五版(原作者:K. S. Bordens, B. B. Abbott)。臺北市:六合。
李國正(2000)。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邱文達(2014)。衛生署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後,社會福利政策策進與社福資源不均問題之改善提出報告,並從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政策暨台灣新住民、性別平等、問題家庭兒少與弱勢族群福祉與照顧方面進行分析,提出10年之願景、目標及具體計畫專案報告。取自:https://dep.mohw.gov.tw/clu/cp-619-1496-122.html
邱玉茹(2013)。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解說手冊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國科會GRB編號:PG10205-0144。
邱大昕、羅淑霞(2011)。鄰避與被鄰避:身心障礙機構與設施抗爭處理經驗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頁167-198。
邱滿艷(2011)。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探討身心障礙者需求與地方政府資源。特殊教育季刊,118,13-23。
邱大昕(2009)。無障礙環境建構過程中使用者問題之探討。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P19 – 46。DOI: 10.6265/TJSW.2009.7(2)2
吳明孝(2017)。鄰避情結、鄰避設施與基本權保障—論身心障礙者、愛滋病患者居住自由之保護。法令月刊,68(3),100-121。DOI: 10.6509/TLM.2017.6803.04
吳宗仁、李秀如、林明慎、侯念祖、陳怡如、張智雅、黃曉薇、曾薔霓、劉弘毅合著(2014)。社會福利概論。臺北市:洪葉文化。
林萬億(201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筱秦(2012)。高齡化社會都市社區老人福祉設施設置指標之研究-以板橋社後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DOI: 10.6841/NTUT.2012.00181林萬億(2006)。臺灣的社會福利: 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金定,嚴嘉楓,羅慶徽,張嘉琳(2005)。臺灣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之資源分布與利用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4),256-265。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頁122-136。
周怡君(2018)。從CRPD觀點論臺灣成年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照顧政策的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62期,第137-147頁。
周怡君(2016)。德國與臺灣身心障礙者政策與失能者長照政策的比較分析:復健模式的觀點。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34期,第1-39頁。
周月清、朱貽莊(2011)。檢視臺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進程與變革,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北京,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取自: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3/3-3--%E5%91%A8%E6%9C%88%E6%B8%85--new.pdf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2021),臺南市立案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團體名冊,2021年4月7日下載。取自:https://data.gov.tw/dataset/131193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資料檢索時間: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取自:https://www.cip.gov.tw/portal/index.html
洪筱涵(2011年8月2日)。無障礙福利之家—保障弱勢照顧無礙。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取自:https://sab.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21215&s=4779908。
孫一信(2019)。社會福利設施土地、建物委辦方式與選擇要素,社區發展季刊,第166期,第88-97頁。
《都市計畫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001。
《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012。
《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004。
《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檢索時間:2020/06/01-2022/01/30。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013。
胡淑貞、蔡詩薏(2004)。WHO 健康城市概念。健康城市學刊,第1期,第1-8頁。
陳映融(2020)。從公共設施公平供給角度探討社會福利設施之供需與選址原則—以都市計畫區日間照顧服務設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陳廷軒(2017)。老人福利機構之嫌惡性與影響初探—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陳思緯(2017)。社會福利服務小辭典。臺北市:考用出版。
陳蘊慈(2017)。高齡者運動需求及運動場地設施規劃——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陳律言(2012)。淺談高雄市的無障礙交通運輸,輔具之友,第30期,頁37-40。
陳奕元(2010)。台鐵車站服務區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調查與改善-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陳姿伶(2010)。從通用設計原則探討大學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DOI: 10.6844/NCKU.2010.02273。陳信安(2010)。朝陽科技大學099學年度第1學期「都市計畫」課程公共設施計畫教材。取用時間:2021年2月5日。取自:http://lms.ctl.cyut.edu.tw/course.php?courseID=13912&f=doc&cid=540535。
黃暖晴、胡淑貞(2007)。臺南市健康城市之推動經驗分享。健康城市學刊,第5期,頁129-152。
郭基賢、楊貴三(2007)。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探討臺灣地區現行公共設施閒置因素。地圖,第17期,第1-15頁。
莊俐昕(2020)。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輔導模式之回顧與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69期,頁152-169。
許錦榮(2016)。都市公園無障礙設施改善調查之研究-以臺南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張恆豪、顏詩耕(2011)。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33期,頁402-416。
植根法律網。資料檢索時間: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取自:https://www.rootlaw.com.tw/
馮正民、林禎家(2008)。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第二版。新竹縣: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思瑜(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第8期第2卷,頁57-76。
楊蕙禎(2014)。一種新型照顧服務-身心障礙者家庭托顧服務在金門地區的實踐。2014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47-264。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臺南市政府無障礙福利之家-臺南市政府社會局。資料檢索時間: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取自:http://social.tainan.gov.tw/npohome/
臺南市社會局(2021),臺南市政府無障礙福利之家公文檔案。2021年11月23日公文申請取得。
臺南市社會局(2021),臺南市輔具資源中心2017年至2019年身心障礙使用者資料。2021年11月23日公文申請取得。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城市理念。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取用時間:2021年11月20日。取自:https://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8A96E825142E85A5&sms=D9AC40760049F916&s=61F7DBD64EC8BAE9。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2013年3月14日)。臺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附設復健診所歡迎醫生前來應徵!。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取自:https://sab.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21215&s=4780281。
臺南市社會局(1999)。台南市殘障福利服務綜合中心工程簡介。
廖興中、林長郁、郭乃菱(2017)。臺北市公共服務及社服設施空間分析之市政應用。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市政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編號:PG10603-051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110年度「社區式身心障礙服務銜接長照獎助計畫」申請須知。
衛生福利部(2021)。身心障礙福利。衛生福利部。取用時間:2021年3月12日。取自:https://www.ey.gov.tw/state/98B78B731CEF2DDE/93ef1584-77cb-46a6-8f8a-c8a560af110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a),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名冊(檔案下載)。2021年2月5日下載。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460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b),輔具服務彙整分析報告(2012-2019年)。2021年10月20日下載。取自: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download?conditions%5Bcategory.id%5D=2c90e4c76705ab7f01671535b6e40d29
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勞動部、內政部(2018)。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核定本)。
衛生福利部(2018)。10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共二冊)。
衛生福利部、內政部(2017)。行政院強化長期照顧機構公共安全推動方案(行政院核定本)。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
蕭秀中(2010)。非營利組織管理者承接公部門福利服務業務互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蔡昭民(2013)。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之公設民營制度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蔡淑瑩、邱雨柔(2019)。以通用設計觀點探討老人中心設計-以臺北市為例。建築學報;109_S期:高齡、無障礙與通用設計專刊,頁51–68。DOI: 10.3966/101632122019090109009
蘇雯英(2019)。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環境、設施與服務需求研究–以設置高齡者安養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DOI: 10.6341/fcu.M0219120英文文獻
Andreotti, A., Mingione, E., & Polizzi, E. (2012). Local Welfare Systems: A Challenge for Social Cohesion. Urban Studies, 49(9), 1925–1940.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2444884
Bigonnesse, C., Mahmood A., Chaudhury H., Mortenson W. B., Miller W. C. & Ginis K. A. M. (2018) The role of neighborhood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mobilit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eople using mobility assistive technology, Disability & Society, 33(6), 866-893, DOI: 10.1080/09687599.2018.1453783
Baxter, K. and Glendinning, C. (2011), ‘Making choices about support services: disabled adults’ and older people's use of informatio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19: 3, 272–9.
Clarke, P. et al. (2008). Mobility disability and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Am. J. Epidemiol. 168: 506–513.
Gamache, S., Morales, E., Noreau, L., Dumont, I., & Leblond, J. (2018). Measure of environmental accessibility (MEA): development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Journal of Accessibility and Design for All, 8(1), 1-32. doi: https://doi.org/10.17411/jacces.v8i1.141
Gamache, S., Vincent, C., Routhier, F., McFadyen, B., Beauregard, L., & Fiset, D. (2016).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accessibility to urban infrastructures: a content validity study. Medical Research Archives, 4(5).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ke-i.org/mra/article/view/603
Hassan, S. (2020).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physically disabled. Egypti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0(1), 127-146. doi: 10.21608/ejsw.2020.27136.1089
Hammel J, Southall K, Jutai J, et al (2013). Evaluating use and outcomes of mobility technology: a multiple stakeholder analysis.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8,p.294–304. DOI: 10.3109/17483107.2012.735745
Kao, J.-H.; Wu, W.-C.; Chou, C.-H.; Liaw, H.-T(2021). The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Care Needs for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Disabled Citizens in Taipei City by Using Spatial Analysis. Sustainability,13, 2665. https://doi.org/10.3390/su13052665
Koech, C., Too, R., & Kosgei, M. (2019). Inhibiting Factors to Equalization of Access to Heath Opportunities among Persons Living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Uasin-Gishu County – Kenya. AER Journal, 3(2), 224-236.
Kahonde, C., Mlenzana, N., & Rhoda, A. (2010).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experiences of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at Community Health Centres in Cape Town.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66, 2-7.
Oh, J.-W., Moon, Y.-S. & Park, I.-S. (2016).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e Inten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Service of the Disabled: Focused on the Disabled of Chungcheongbuk-do Province.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9(41), DOI: 10.17485/ijst/2016/v9i41/103855
Osman, M. M., Bachok, S. &Bakri, N. I. M. (2015). Social regeneration through physical facilities provided to the vulnerable and disadvantaged groups. Procedia—Social Behav. Sci. 170: 308–319.
Shahraki, A.A. (2021). Urban planning for physically disabled people’s needs with case studies. Spat. Inf. Res. 29, 173–184.https://doi.org/10.1007/s41324-020-00343-9
Terashima, M., & Clark, K. (2021). The precarious absence of disability perspectives in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Planning, 6(1), 120–132.
Tsunekawa K.& Saito K. (2018). Developments in Urban Planning by Public Facilities Management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 Müller and H. Shimizu (eds.), Towar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 Agenda,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61376-5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