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丁政本(2022)。北區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學習投入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主編)(2015)。特殊教育導論(第2版)。臺北市:五南。
王欣宜(2005)。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49-71。
王俊斌(2007)。潛能取向理論與教育公平性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6,41-70。
王俐尹(2014)。高中職工業類群女學生性別內隱認知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王俐雯(2010)。先天認知功能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與幸福感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王美文(2014)。彰化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校投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臺中市。王韋婷(2017)。屏東縣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王雅芬(2017)。輕度智能障礙者休閒動機、休閒阻礙因素對休閒體驗影響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王慧姚(1981)。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王慧鶯、陳振明(2011)。淺談資優生的壓力與幸福感。國小特殊教育,51,74-83。
向翠瑛(2012)。臺北市國小已婚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江擷羽(2021)。中高齡小兒麻痺患者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國民幸福指數統計。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
https://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2/SocialIndicator/Nation%20Well-being%20Indicators/News/20160831news%E5%9C%8B%E6%B0%91%E5%B9%B8%E7%A6%8F%E6%8C%87%E6%95%B8%E7%B5%B1%E8%A8%88.pdf
何華國(1994)。智能不足國民職業教育。高雄市:復文。
何華國(1996)。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何瑛(1999)。主觀幸福感概論。重慶師院學報,4,113-145。
余民寧、陳柏霖(2016)。解開幸福的秘密:正向比值是一個關鍵。學校行政雙月刊,105,133-151。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4),19-25。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吳佳娟(2014)。青少年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怡瀅(2016)。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臺北:五南。
吳明蒼(2013)。高雄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對幸福感關係之探討。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134-155。
吳武典(2013)。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29,11-18。
吳柱龍(2012)。使用手持裝置增進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時間管理能力之探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51-70。
吳淑敏(2021)。彰化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清山(2012)。教育幸福的理想 與實踐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0,5-15。
呂彥欣(2015)。校園與教師因素和青少年幸福感之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呂政達(1987)。中國人的幸福觀。載於余德慧主編,中國人的幸福觀一命運與幸福(166-169)。臺北:張老師文化。
呂政達(1991)。得意的一天。張老師:臺北。
宋立鈞(201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李岳烜(2019)。大學生幽默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恆毅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李崇建(2019)。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臺北:寶瓶文化。
李碧賢(2022)。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正念教養和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沈清松(1991)。生命的實現與開放。出自中國人的快樂觀—淡泊與壑達。臺北:張老師文化。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永璁(2013)。探討國中生依附風格、交友品質與幸福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主編(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芷瑤(2022)。壓力知覺與幸福感之關係:健康心理功能之中介效果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昭光、楊蕙真、殷蘊雯、洪文綺、郭美璋、洪栩隆(2013)。父子自我概念落差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學校衛生,63,49-66。
林美和(1994)。智能不足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家伃(2015)。大學生社會興趣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清山(201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惠芬(2007)。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頁137-162)。臺北:五南。
林惠芬(2010)。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3,1-23。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寶貴(主編)(2016)。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五版)。臺北市:心理。
邱愉婷(2022)。肢體障礙者旅遊自我效能對生活品質及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邱皓政(201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六版):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義宗(2020)。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情緒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俞懿嫻(1997)。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8,177-193。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施建彬、陸洛譯(1997)。Argyle, M.著。幸福心理學。臺北:巨流。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47-107)。臺北市:心理。
洪榮照(2013)。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84-117)。臺北市:五南。
洪榮照、張昇鵬(2013)。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41-94)。臺北市:五南。
洪蘭譯(2019)。Seligman, M. E. P.著。邁向圓滿:從快樂到圓滿的科學方法&練習。臺北:遠流出版。
胡嘉文(2016)。高中職學習障礙生主觀幸福感及相關的家庭與同儕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范舜真(2017)。屏東縣國小學童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范舜真(2017)。屏東縣國小學童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倪偉倫(2014)。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員情緒勞務、組織認同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夏曉葳(2011)。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袁育玲(2014)。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臺灣「國民幸福指數」指標建構之評析。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3/10411
國教署(2022)。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聯合安置簡章。檢索日期:2022年4月9日,取自https://adapt.set.edu.tw/index3-1.asp
張同廟、韓筱玲(2014)。自我槪念、學習動機與幸福感之探討─以救國團終身學習成員為例。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3,30-45。
張芸溱(2016)。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之同儕霸凌及基本心理需求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張書儀(2021)。國中生家庭功能、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清源(2013)。休閒參與、休閒靈性功能及幸福感之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建構與驗證。旅遊健康學刊,12(1),1-16。
教育部(2012)。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學校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實施要點。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Search.aspx?id=FL044184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6
教育部(2016)。身心障礙學生適性安置高級中等學校實施要點。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655
教育部(2017)。智能障礙身心特質。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special.moe.gov.tw/article-info.php?paid=181&guid=CBEF10F2-0583-FDBC-1E5D-D28D6669AEEE&token=
教育部(2019)。特殊教育法。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19)。特殊教育學校設立變更停辦合併及人員編制標準。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4
教育部(2020)。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2
教育部(202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34
教育部(2022)。11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檢索日期:2022年5月20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天威、林惠芬等(2006)。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許弘儒(2021)。影響臺灣人幸福感的因子–從教 育、所得、社會關係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許訓瑞(2013)。運動康軒:企業經營運動文化的臺灣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郭文又(2014)。高中生學業拖延與學習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郭怡伶(1995)。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郭明惠(2013)。高中生的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和父母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陳佩琪(2017)。國中學生之同儕關係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陳紅連(2018)。高中職學生情感支持型家庭教養、 情緒智力、人際關係與主觀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香吟(202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社會支持、感恩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淑玲(2014)。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嘉鳳(2013)。從主觀快樂幸福感思考幸福政策。主計月刊,694,34-40。
陳翠玲(2015)。運動動機與幸福感之關係—以W 住宿女中跑步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陸洛 (1994)。 Michael Argyle:英國社會心理學大師,思與言,32(2),219-234。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秀媚(2013)。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彭世芸(2018)。正向情緒活動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情緒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17-441。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曾瓊禛(2011)。從能力理論及社會關係模式探討特殊教育議題。特殊教育季刊,120,27-36。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3):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心理異常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之修訂內涵。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3,1-14。
黃上芸(2013)。國中生基本需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玠維(2013)。特殊教育家長的寬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黃俊峰(2013)。論幸福臺灣與教育的意義及目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1),51-55。
黃建鴻、王士仁、盧瑞山(2016)。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程度、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1),39-51。
黃春太(2010)。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敏芬(2016)。國民中學技藝教育課程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黃媺軒(2015)。國中生知覺教師家長式領導幸福感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楊中芳總校訂,楊宜音、張志學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臺北:巨流。
楊舒雯(2018)。嘉義市國小學童生命態度、幸福感與其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詹慧君(2016)。國中生家庭支持、休閒參與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廖小雯(2009)。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廖彥博(2016)。國中學生運動技能、自我概念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廖梅茹(2015)。運用藝術治療提升國中高關懷學生幸福感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趙詩韻(2021)。臺北市國中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劉芳君(2018)。中年族群幸福感與控制信念、前瞻因應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科技大學,桃園市。蔡仕君(1988)。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蔣昀真(2015)。國中生生活壓力內控信念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桃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鄭石岩(1994)。教師的大愛。新北市:遠流。
蕭湘菱(2016)。父母離婚與婚姻品質對子女心理幸福感之影響-以自尊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賴韻竹(2010)。自我評價歷程五向度模式初探及其對國中生幸福感的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戴臺馨(2011)。生活品質與能力發展。輔仁社會研究,創刊號,29-50。
謝昀祁(2020)。中餐烹調課程對技術型高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之影響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簡麗珠(2017)。國中生班級社會網路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蘇渝琇(2020)。探討桃園市肢體障礙者休閒參與動機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亞技術學院,桃園縣。蘇雅靜(2016)。華人的幸福感來源與其結構分析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蘇慧娟(2010)。國中學生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英文參考文獻
Andrews, F. M.,Withey, S. 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New York:Plenum.
Argyle, M.(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 Routedge.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1, 1255-1261.
Argyle, M., & Lu, L. (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ave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0), 1011-1017.
Brickman,R., Coates, D., & Janoff-Bulman, R.(1978).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7(2), 248-270.
Brinkman R. (2002).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Economic, 36(3), 830-833.
Bruininks, R. H., & Bruininks, B. D. (2005). BOT2: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AGS Publishing.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5-23.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Rogers, W.L.(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mpton, W. C. (2001). Toward a tripartite factor structure of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 growth, and religiosity.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 486-500.
Costa, P. T. & McCrae, R.R.( 1986). 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6, 407-423.
Costa, P. T., & McCrae, R.R.(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Haper&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Basic.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Oishi, S., & Lucas, R. E. (2003). 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 403-425.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Donahue, M. C. (1997). In search of happiness. Current Health, 23, 25-28.
Fraser, B. J. (1989). Twenty years of classroom climat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1(4), 307-327.
Frey, B. S., & Stutzer, A. (2010). Happines and Public Choice, Public C Choice, 144, 557-573.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health. Orlando : Academic Press.
Headey, B.,Wearing, A.(1989).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731-739.
Hefferon, K. & Boniwell, I. (2011).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Scott, Freshman.
Huebner, E. S., & Dew, T. (1996).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8, 129-137.
Keyes, C. L. M., Shmotkin, D., Ryff, C. D. (2002).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6), 1007-1022.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 347-414.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Neugarten, B. V., Havighurst, R. J., and 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134-143.
OECD(2013)。OECD Guidelines on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OECD Publishing。檢索日期:2022年7月14日,取自http://dx.doi. org/10.1787/9789264191655-en.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t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eker, G. T., Peacock, E, J., & Wong, T. P.(1987).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and well-being: A life-sp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1), 44-49.
Schneider, B. (1990).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one, M. J., & Kozma, A. (1985). Structural relationalships among happiness scales: a second order factorial study. Social Indictors Research, 17, 19-28.
Student Wellbeing. (2015). CENTRE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ANDEVALUATION. 檢索日期:2021年2月8日,取自ing_litreview_v6.pdf 澳洲教育統計與評估中心http://wellbeingaustralia.com.au/wba/wp-content/uploads/2015/05/student_wellbe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62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n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Veenhoven, R., (1984),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worlddatabaseofhappiness.eur.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