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貞婷(2017)。家長教養行為對幼兒學習適應之影響-以一所幼兒園原住民家長與新住民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王淑芳、顏效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影響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學校衛生,52,37–53。https://doi.org/10.30026/CJSH.200806.0003
王琬淳(2013)。運用同儕師徒制促進國中學生國文學習成就與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k988yj王薪琇(2015)。屏東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適應及學習滿意度對未來升學意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qu94e4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阮啟弘(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2),65–94。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11659/1/ntnulib_ja_L0807_5702_065.pdf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15)。體適能指導:定義及重要性。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https://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方進隆(1991)。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行爲改變法。中華體育季刊,5(3),9–15。https://doi.org/10.6223/qcpe.0503.199112.1802
方進隆(1992)。規律運動與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中華體育季刊,5(4),1–7。https://doi.org/10.6223/qcpe.0504.199203.2001
世界衛生組織(2010)。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作者。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44399
世新大學(2019)。中華民國108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教育部體育署。https://isports.sa.gov.tw/apps/Download.aspx?SYS= TIS&MENU_CD=M07&ITEM_CD=T01&MENU_PRG_CD=4&ITEM_PRG_CD=2
世新大學(2020)。中華民國109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教育部體育署。https://isports.sa.gov.tw/apps/Download.aspx?SYS= TIS&MENU_CD=M07&ITEM_CD=T01&MENU_PRG_CD=4&ITEM_PRG_CD=2
世新大學(2021)。中華民國110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教育部體育署。https://isports.sa.gov.tw/apps/Download.aspx?SYS=TIS&MENU_CD=M07&ITEM_CD=T01&MENU_PRG_CD=4&ITEM_PRG_CD=2
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f53x3p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指導手冊。心理。
李奎龍、陳金海、林宜德、方介民(2018)。大成國中學生運動參與情形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2,1–15。https://dbs.ncue.edu.tw:3079/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461-201806-201807050018-201807050018-1-15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https://doi.org/10.6222/pej.0025.199807.2915
李菁(2014)。健走運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qmvjmd李紫芸(2018)。七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mgvrgg吳志銘、丁美琴、王文宜(2014)。國中體育班學生樂/悲觀傾向與學習適應之關係。政大體育研究,23,59–74。https://doi.org/10.30411/CTTYYC.201410_(23).0004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3。https://doi.org/10.7073/JNHTCA.200306.0109
吳修廷、廖主民(2010)。運動領域中同儕關係的概念與測量。中華體育季刊,24(3),131–140。http://doi.org/10.6223/qcpe.2403.201009.2015
吳慈婷(2016)。新北市七年級學生國文學習適應情形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yp722h吳慧君(2015)。彰化縣國中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usktz4杜佳靜、黃玉萍、張菽萱(2010)。大學生學習適應、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量表之建構一以Y技術學院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4,33-56。https://doi.org/10.7074/YDAJB.201009.0033
沈連魁(2004)。嘉義地區大學新生運動參與與心理適應能力關係之探討。體育學報,36,131–144。https://doi.org/10.6222/pej.0036.200403.2012
余麗琴(2017)。臺北市某國中學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9dvhss林子立(2012)。臺灣高中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體育課學習態度之研究-以新北市、桃園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http://ir.ntsu.edu.tw/handle/987654321/2005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第三版)。巨流。
林作慶、傅正思(2005)。規律運動對輪班工作人員睡眠狀況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19(4),1–9。http://doi.org/10.6223/qcpe.1904.200512.1301
林欣怡(2019)。體育班學習適應與生學意願之研究-以新北市高中W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z52pt5林佩樺(2017)。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32vss3林昭君(2013)。新北市國小學童英語焦慮、學習適應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vy9z6z林秋雯(2018)。臺北市國中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以萬華區X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2bbkcp林思賢(2020)。15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p77p5h
林庭旭(2019)。國中生規律運動習慣及其對體育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以蘆洲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2sqman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活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https://doi.org/10.6223/qcpe.1904.200512.1304
林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efymh7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ks58r8林碧蓮(201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r7z6va邱世昌(2018)。國中生運動參與度、正向情緒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z4x9zv周偉倪(2020)。探討青少年運動習慣與成人體適能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av6d3a
洪乙禎(2020)。台灣老年人口規律運動行為之研究。應用經濟論叢,107,177–218。https://doi.org/10.3966/054696002020060107005
侯致遠(2000年12月)。終生運動。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722/
施國森、楊昌斌、陳妤瑄、黃凱琳、張世沛(2017)。臺灣大學生規律運動普遍不足。大學體育學刊,19(3),255–271。https://doi.org/10.5297//ser.1903.005
國民教育法(民國105年06月01日)。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作者。https://www.rootlaw.com.tw/Attach/L-Doc/A040080081017400-1070608-1000-001.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作者。https://www.k12ea.gov.tw/files/92_sid17/health.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3)。SH150方案。作者。https://www.sa.gov.tw/Resource/Attachment/f1468805221426.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修訂版。作者。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519884489390.pdf
陸玟吉、羅玉枝(2017)。技職體系大專生體育學習態度調查-以健行科技大學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5(1),57–69。
http://doi.org/ 10.6746/LIR.201703_15(1).0005
張志銘、翁敏哲、林章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153–162。https://doi.org/10.6222/pej.0030.200103.3515
張芳慈、陳淑瑜(2016)。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4(1),105–161。https://doi.org/10.3966/252190062017063401004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
張祐華、盧淑雲、林貴福(2020)。單次運動與長期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34(1),35-48。https://doi.org/10.6223/qcpe.202003_34(1).0004
張淑紅(2005)。社會階層、社會心理因素對大學生運動行為之影響。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4),325–334。https://doi.org/10.6288/TJPH2005-24-04-06
張嘉恩(2016)。長期規律運動對國中學生體適能及課業表現之觀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485vqm張靜芬(2010)。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kz72ft陳美姿、周麗端(2020)。望子成龍女成鳳?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教育心理學報,52(2)365–388。https://doi.org/10.6251/BEP.202012_52(2).0006
陳美昭、賴香如(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55–76。https://doi.org/10.7022/JHE.200612.0055
陳珊珊(2014)。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42afby陳珮紋(2016)。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運動自我效能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k77vp5陳書國(2019)。高雄市立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r6g636
陳宥慈(2016)。臺南市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與復原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yaxb9t陳綠茵(2014)。台中市國中生體適能認知、運動態度與運動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4ux842陳慧娟、張民杰、李宜玫、林志哲(2019)。教育心理學。空大。
陳憶君(2021)。運動習慣對大學生問題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79h89x郭芳琪(2015)。國中生文化資本、時間管理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mx89ff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6–72。http://web.tep.mcu.edu.tw/sites/default/files/u3/15journal/2/%E6%AD%A3%E5%90%91%E5%BF%83%E7%90%86%E5%AD%B8%E7%9A%84%E6%84%8F%E6%B6%B5%E8%88%87%E5%AD%B8%E7%BF%92%E4%B8%8A%E7%9A%84%E6%87%89%E7%94%A8-%E9%83%AD%E6%B7%91%E7%8F%8D.pdf
梁崑富(2000)。二十世紀末我國大學生運動生活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4(2),19–27。https://doi.org/10.6223/qcpe.1402.200009.1803
許傑銘(2020)。大學生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關係研究-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xykdb9曹德弘、謝伸裕、詹光裕(2005)規律運動者腹部脂肪分佈和體圍的關係。體育學報,38(1),33–41。https://doi.org/10.6222/pej.3801.200503.1204
康簣麗(2016)。晨間與課間運動遊戲介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98b653黃千毓(2008)。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y33qv6黃尤君(2014)。雲林縣國中學生知覺家長教養態度與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47952q黃永任(2007)。運動與骨骼健康。中華體育季刊,21(1),1–6。https://doi.org/10.6223/qcpe.2101.200703.1701
黃長發、簡彩完、黃彥翔、戴位仰(2014)。教師工作壓力對規律運動的影響。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2(1),23–35。https://dbs.ncue.edu.tw:3079/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22271112-201404-201504230051-201504230051-23-35
黃志豐(2014)。國小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atpwhq黃湘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2e6u2t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五南。
黃燕娣(2016)。高二低成就學生學習適應之混合方法研究—以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856kre曾玉如(2017)。規律運動對大學生健康識能、睡眠及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u4v52d游淑貽(2020)。彰化縣幼兒家長之親職壓力、休閒運動參 與與幼兒問題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w35587楊自立(2013)。高職原住民學生文化資本、學習自我效能及學校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pj5868楊惠芳(2015年10月9日)。12年國教升學壓力減?37%學生認同。新北市教育電子報。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51006160309Z1Z&e=EPA20141110151656UQ0
溫密欣(2008)。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fy3d94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21年10月11日)。學生人數統計。http://163.17.40.10/school/student
廖靜嫻(201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p853fe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全民身體活動指引。作者。
黎世圓(2020)。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聯性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https://hdl.handle.net/11296/s8jwb4鄭哲儒(2015)。苗栗縣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7374sn鄭偲吟(2013)。臺中市海線地區外籍配偶子女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bts9cj蔡玄俊、陳儷今、洪偉欽、鄭安城、沈奕良(2011)。運動習慣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以北市成淵高中國中部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63–173。https://doi.org/10.6169/NCYUJPEHR.10.2.15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efymh7蔡俊傑、羅鴻仁(2011)。不同背景因素對原住民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影響-以屏東縣泰武國中為例。台中學院體育,7,101–120。https://doi.org/10.6980/TZXYTY.201101.0100
蔣帛芬(2010)。國民小學學生運動習慣與體適能之研究-以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https://hdl.handle.net/11296/c9yq2m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38rb9z劉嘉年(2009)。社會經濟狀況、一般健康狀態、健康行為與社區成年民眾憂鬱情緒的關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8(4), 300–311。https://doi.org/10.6288/TJPH2009-28-04-05
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趙國欣、呂昌明、卓俊辰、蔡雅惠、陳美昭(2006)。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習為相關性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73–103。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8054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https://doi.org/10.6222/pej.0029.200009.1908
謝惠雯(2020)。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ukvk9t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qy427kMedina, J. J. (2017)。大腦當家:12個讓大腦靈活的守則,工作學習都輕鬆有效率(洪蘭譯)。遠流。(原著出版於2008年)
Ratey, J. J., & Hagerman, E. (2019)。運動改造大腦:活化憂鬱腦、預防失智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謝維玲譯)。野人。(原著出版於2008年)
貳、外文部分
Andrews, B. R. (1903). Habi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2), 121–149. https://doi.org/10.2307/1412711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Lawrence Erlbaum.
Fox, K. R. (1987).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ttps://nth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UST_NTHU/vaplfb/alma990023553120206774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607–610. https://doi.org/10.1177/0013164470030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