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子欣(2013)。遊戲治療的家長諮詢困境與因應。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5,1-22。
王淑玲(2003)。家長諮詢及家長抗拒諮詢的處理。諮商與輔導,216,11-14。
王詩婷(2019)。國小教師對專任輔導教師角色知覺與角色期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王慕羽、曾昱儒(2018)。臺灣中等教育階段學校輔導工作系統之理想圖像:一個初探性的訪談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15-21。
王麗斐、李佩珊、趙容嬋、柯今尉(2018)。臺灣輔導的基石:學校輔導工作六十年的回顧與展望。載於蕭文、田秀蘭(編),臺灣輔導一甲子(3-98頁)。心理。
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WISER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策略。輔導季刊,49(3),2-12。
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S),295-320。https://doi.org/10.6251/BEP.20090402
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13-434。https://doi.org/10.6251/BEP.20070808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王鑾襄(2018)。從系統思維探討一個家族治療歷程與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法(民國110年1月20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kw=民法
田秀蘭、盧鴻文(2018)。我國國民中學輔導工作50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64(4),77-106。https://doi.org/10.3966/102887082018126404004
白倩如(2017)。建構兒童保護初級預防社區保護因子之芻議-家庭中心取向。社會發展研究學刊,S,97-109。https://doi.org/10.6687/JSDS.201711/SP.0004
江守峻、陳婉真、陳羽柔、洪逸珊、彭秀玲(2020)。與心理師跨專業合作在輔導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的中介角色。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7,121-148。https://doi.org/10.3966/172851862020010057005
何松軒、吳進欽、莊勝發、余麗樺(2015)。身心障礙與高危險群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之心理介入成效:後設分析。高雄行為科學學刊,5,47-74。
何佩儒(2017)。專任輔導教師的綠野仙蹤:參與雙元情緒調節研究訓練方案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何美雪(2013)。探究遊戲治療師之家長諮詢運作架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余明仁(2020)。勞動階級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美和學報,38(2),67-82。
余紫均(2016)。國小學童家長對親師衝突成因的認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吳秀敏、林佩芸、吳芝儀(2016)。從「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談學生輔導工作之倫理困境。諮商與輔導,367,14-17+4。
吳育霖(2017)。臺中市國中生知覺輔導室功能與使用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吳佳妮(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實施小團體輔導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吳宜軒(2018)。新竹縣國中學生輔導效益評價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吳盈瑩(2020)。個別認知行為治療對國小兒童焦慮情緒的輔導成效。輔導季刊,56(2),27-40。
吳敏綺(2018)。國中輔導教師協同輔導學習障礙學生經驗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吳順發(2018)。親職教育方案對正向家人互動之影響~以嘉義縣海、屯區小學功能不足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2010)。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157-186。
吳耀明(1999)。家族治療在國小輔導上的實際運用。師友月刊,379,61-64。https://doi.org/10.6437/EM.199901.0061
呂苑頤(2015)。臺北市家長對學齡期兒童接受學校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宋宥賢(2014)。學校輔導人員諮商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實務現場之省思。諮商與輔導,347,13-17。
宋宥賢、林顯明(2016)。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制度之角色職責定位探究:困境與因應策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107-138。https://doi.org/10.7052/JGE.201612_(5).0005
宋宥賢、李佩珊、張聖杰(2018)。初任國民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職前培訓方案的參與經驗與需求評估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1,217-262。https://doi.org/10.3966/172851862018040051007
宋寶麟(2017)。經濟弱勢家庭學齡前兒童托育安排及其對兒童發展之影響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李佩霖(2017)。新竹縣國小教師對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合作諮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李旻昱、趙善如(2009)。高風險兒童少年家庭風險產生類型與影響因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0,63-93。https://doi.org/10.29734/SJSW.200906.0003
李昀修(2018)。性平事件後,輔導能做些什麼-訪陳金燕教授之一。人本教育札記,348,58-61。
李惠瑄、陳若琳(2015)。父母的親職效能、社會支持與親質壓力的相關研究-以永齡希望小學為例。輔仁民生學誌,21(1),65-86。
杜淑芬、王淑玲(2014)。學校輔導教師與外部諮商心理師的團隊合作。諮商與輔導,337,4-7。
沈玉翎(2014)。親子關係、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大學。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民國110年01月20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兒福聯盟(2021)。兒少面對父母離婚後的心情感受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089
周麗玉(1998)。有效的家庭會談能創造改變的契機。諮商與輔導,148,2-5。
林小文(2018)。國小導師與輔導教師合作經驗探究:以親師晤談歷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林世欣、曾仁美、徐西森(2021)。專任輔導教師之督導需求初探。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5,47-63。https://doi.org/10.6308/JCPRC.202102_(35).0003
林志軒(2021)。國小家長諮詢意圖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林育陞(2016)。從系統觀談校園霸凌處遇與策略。諮商與輔導,369,2-7。
林明禛(2019)。探討重複開案受虐兒童家庭特質及社工處遇。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6,33-56。
林欣蓓(2017)。學校輔導工作在諮商保密倫理的困境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78,29-32。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林家興(201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心理。
林淑華、吳芝儀(2017)。美國學校輔導諮商發展史及對台灣學校輔導工作之啟示。輔導季刊,53(2),48-59。
林淑華、吳芝儀、盧鴻文(2020)。中等學校專任輔導教師督導實務規劃之芻議。輔導季刊,56(4),1-10。
林傳陽(2018)。心理師與輔導教師合作現況及合作信念之研究:以心理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邱珍琬(2012)。小學生諮商。五南。
邱珍琬(2013)。隔代教養親職教育實際-一個跨年研究:探看教養內容與挑戰。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63-84。
邱淑梅(2009)。早期療育社會工作之家庭處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胡中宜(2013)。學校社工員在生態系統中工作的目標與策略:衝突解決系統取向之初探。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7,93-132。https://doi.org/10.6171/ntuswr2013.27.03
洪乙嘉、宋素卿、陳質采、謝彬彬(2020)。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父母之親職壓力、復原力及親職能力知覺相關性探討。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5(1),36-46。https://doi.org/10.6847/TJPMHN.202006_15(1).04
洪美鈴、王麗斐、林正昌、張在蓓(2020)。從校園輔導工作初探拒學議題之生態指標。教育心理學報,51(4),585-612。https://doi.org/10.6251/BEP.202006_51(4).0004
洪郁筑(2018)。當我們同在一起-臺中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參與同儕支持團體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洪莉竹(2013)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暨案例分析。張老師文化。
洪薇嘉(2016)。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與學校教師個案輔導合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孫頌賢(2008)。尋找協助家庭的施力點:危機與保護因子並重的家庭韌性觀點。應用心理研究,39,4-7。
孫頌賢(2009)。學校心理師的衡鑑工作:資料導向的問題解決模式。輔導季刊,45(4),40-47。https://doi.org/10.29742/GQ.200912.0005
家庭教育法(民國108年05月08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0
徐雨堤(2009)。高中職輔導教師角色知覺、角色踐履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徐儷瑜(2012)。親職行為在父母衝突與兒童適應問題之間的關係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4(2),149-167。https://doi.org/10.6129/CJP.2012.5402.02
徐儷瑜、塗千慧、葉啟斌(201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情緒調控問題與家庭脈絡之關係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9(1),45-62。https://doi.org/10.6129/CJP.20170306
涂信忠(2015)。學校推展家庭教育模式之評析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高麗鈞(2013)。高風險家庭處遇整合困境之研究-台灣中部五縣市社工員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國民教育法(民國105年06月01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國教署(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輔導工作成果填報系統。https://cgs.cloud.ncnu.edu.tw
康琳茹、陳嘉玲、陳麗如、陳惠茹、黃靄雯(2016)。家長於兒童復健服務過程中以家庭為中心感受之初探。台灣復健醫學雜誌,44(4),179-186。https://doi.org/10.6315/2016.44(4)02
張明嫻(2020)。一位導師運用系統合作協助ADHD兒童人際行為輔導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張思嘉(2006)。家庭與婚姻: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心理學研究,26,3-34。https://doi.org/10.6254/2006.26.3
張虹雯、郭麗安(2000)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爲問題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77-110。
張家蒔(2018)。兒少保護服務責任通報情形之研究:以責任通報人員和兒少保護社工觀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祐瑄(2016)。輔導諮商人員的倡導之路:以《學生輔導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張緡鏐、蘇映伊、王聖基(2018)。台灣貧困家庭親職化兒童的生活樣貌與需求。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2),43-86。https://doi.org/10.3966/222372402018100802002
張凱玲(2020)。召開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家庭會議之醫療人員經驗:描述現象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張雅雲(2012)。兒童少年保護家庭處遇服務社會工作者資源使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張歆昀(2017)。表達性藝術治療家庭評估模式之應用分析:以對立性反抗兒童之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張緡鏐、蘇映伊、王聖基(2018)。台灣貧困家庭親職化兒童的生活樣貌與需求。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2),43-86。https://doi.org/10.3966/222372402018100802002
張麗鳳(2003)Satir模式家族治療個案研究。輔導季刊,39(1),64-68。
教育基本法(民國102年12月11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15)。國民小學教師加註各領域專長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491
教育部(2020)。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教育部。
莊子瑩(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之推動現況、遭遇困境與解決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之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4(2),99-127。https://doi.org/10.6776/JEPR.201112.0102
許育光(2013)。國小輔導教師實務內涵初探:從困境與期待分析進行對話。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8,57-89。
許育光(2020)。主編的話:兒童諮商與親師諮詢-生態系統觀點的實務與研究反思。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7,1-16。https://doi.org/10.3966/172851862020010057001
許倪瑋(2007)。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親師合作之行動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4,33-74。https://doi.org/10.6429/FES.200712.0033
許皓宜(2012)。家庭治療四部模式中治療任務與治療進程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1),73-94。
許靜芳(2006)。該來的不來?社經地位與父母效能感對國小兒童家長參與的影響。家庭教育雙月刊,2,6-23。
許維素(2005)。輔導教師學校系統觀的重要性。輔導季刊,41(3),72-74。
許齡之(2012)。從兒童權利及家長權利看輔導工作倫理困境。輔導季刊,48(3),11-18。https://doi.org/10.29742/GQ.201209.0002
陳文龍(2008)。國民小學校長提升危機管理的另一種思維-混沌理論之應用。教師之友,49(1),111-119。https://doi.org/10.7053/TF.200802.0111
陳志賢、黃正鵠(2002)。高中職專任輔導教師繼續專業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諮商輔導文粹:高師輔導所刊,7,83-103。https://doi.org/10.6308/CG.07.04
陳金燕(2003)。助人工作中的“光環中隊”:談不同專業人員分工合作之彰化經驗。諮商與輔導,216,19-22。https://doi.org/10.29837/CG.200312.0008
陳金燕(2013)。從性別與諮商輔導的觀點談特教學校中的性平事件-以南部某所特教學校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48-53。
陳彥如(2020)。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與學校社會工作師專業間合作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陳婉真、江守峻、邱郁涵、彭秀玲、洪雅鳳(2018)。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跨專業合作量表之編製研究:輔導教師的觀點。測驗學刊,65(4),341-365。
陳煜弘(2014)。國中輔導教師輔導工作經驗之研究- 以輔導「性偏差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陳鈺陵(2020)。桃園市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職能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知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陳嫺霓(2013)。走進光譜的一端~看亞斯伯格兒童家庭的夫妻共親職與壓力調適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陳鵬元、白建倫、吳怡萱(2018)。學校輔導人員面臨雙重關係困境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91,21-24。
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3。
黃昕寧(2016)。改變的起點─國小專輔教師突破雙師合作困境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黃懷勳、陳國嘉(2016)。父母觀點:國中生輔導計畫個案管理措施評估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12(2),79-96。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程景琳、鄭蓉、陳虹仰(2021)。母親回應教養與學齡前兒童奮力控制及攻擊行為之關聯:交叉延宕模式的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9(4),1-5+7。https://doi.org/10.6151/CERQ.202112_29(4).0001
楊欣翰(2010)。中學輔導教師在學校系統的工作經驗探究—以新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楊倩蓉、連廷嘉(2009)。學校諮商應用於目睹婚暴兒之危機介入。諮商與輔導,277,19-21。https://doi.org/10.29837/CG.200901.0010
雷雲霞(2018)。協助「目睹兒童」生活適應家庭教育介入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76,41-48。
葉俞潔(2017)。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與導師合作之研究─利害關係人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廖研蒲、鄭守夏、曾美惠(2015)。以家庭為中心之兒童復健服務:家長感受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3(4),208-232。
廖祈幃、李曜任(2013)。家族治療系統觀點在ADHD兒童治療之應用。諮商與輔導,326,2-6。
趙文滔(2006)。台灣婚姻與家族治療實務之發展:十一個案例的比較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26,73-103。http://doi.org/10.6254/2006.26.73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
趙文滔、陳德茂(2017)。中小學輔導教師在跨專業系統合作中的挑戰:可能遭遇的困境、阻礙合作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應用心理研究,67,119-179。https://doi.org/10.3966/156092512017120067005
趙文滔、謝政廷、謝曜任、梁淑娟、林淑卿、吳柄緯、呂柏杰(2021)。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張老師。
趙淑珠(2018)。他山之石~反思台灣諮商師的社會正義訓練。輔導季刊,54(1),1-7。
趙善如(2009)。提昇兒童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組織間合作效能之要素:從實務工作者觀點探討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0,133-177。https://doi.org/10.6171/ntuswr2009.20.04
劉心雅(2021)。臺中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劉玉萍(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情緒勞務、情緒耗竭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劉欣怡(2012)。被認定的施虐者接受家庭處遇服務之親職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大學。劉芷伶(2020)。參與本位介入應用於小學自閉症兒童家長之家長增能與家庭生活品質之探討:前驅隨機對照試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劉焜輝、洪莉竹、周麗玉、賈紅鶯、李玉嬋(2003)。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天馬文化。
劉麗娟、高淑貞(2020)。探究國小輔導實務工作中之教師諮詢執行經驗-雙向現象場視框之觀照。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7,85-120。https://doi.org/10.3966/172851862020010057004
鄭文婷(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來長(2021)。我國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鄭純琪(2016)。高中職輔導教師兼具諮商心理師證照之專業認同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鄭凱芸(2011)。從生命歷程觀點看危機家庭隔代教養者之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4,6-27。https://doi.org/10.6422/JFEB.201111.0006
黎俊佑(2020)。高雄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知覺學校輔導工作職責、困境與成就感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黎耀文(2019)。屏東縣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情緒勞務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生輔導法(民國103年11月12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58
潘韻如、王湉妮(2015)。親子關係雙向模式之介紹與實務應用。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1(2),100-108。https://doi.org/10.6534/jtotrp.2015.11(2).100
盧鴻文(2017)。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在協助遭逢家庭內性侵害兒童進行家庭重聚之處遇經驗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鍾巧鳳(2020)。整合性遊戲治療於兒童校園行為問題之介入方式。台灣遊戲治療學報,9,17-20。https://doi.org/10.6139/JTPT.202012_(9).0002
蔡育倫、李柏菁、廖珍娟(2018)。卡加利家庭評估及介入模式於臨床之應用。源遠護理,12(2),13-23。https://doi.org/10.6530/YYN/201807_12(2).0002
蔡孟珊(2020)。社福中心如何結合社區組織資源強化脆弱兒童及少年之家庭支持服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蔡宛珍(2020)。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與特教老師跨專業合作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蔡佩慈(2021)。不同縣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輔導工作現況與工作壓力之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淑敏(2014)。全家一起夜—健康家庭增能方案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蕭惠瑩、陸偉明(2020)。國三生實際家庭結構、經濟壓力對憂鬱情緒之影響:社會支持之調節作用。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1),29-52。
賴禹伶(201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親職經驗對家庭處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賴渝雯(2015)。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與學校行政系統的合作模式與服務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謝之晨(2020)。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組織及運作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謝幸蓓(2008)。高風險家庭處遇模式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謝芬芬(2015)。早期家庭受暴經歷與社會連結對青少年問題行為之影響。矯政期刊,4(2),46-79。https://doi.org/110.6905/JC.201507_4(2).0002
謝政廷(2016)。暗夜裡哭泣的天使─從性平議題個案談學校輔導的系統合作。輔導季刊,52(3),11-17。
謝政廷、趙文滔(2021)。開始進行系統合作:可採取的具體行動。在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第9章,頁218-250)。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謝曜任(2013)。從WISER模式談專任輔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輔導季刊,49(3),13-18。
謝曜任(2017)。國小輔導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輔導季刊,53(3),65-70。
謝曜任(2019)。國小輔導教師師資生的專業素養培育困境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54-59。
謝曜任、劉玉萍、林奕秀(2017)。實習諮商心理師以國小輔導室為實習機構的優勢與困境。諮商與輔導,376,42-45。
謝曜任、謝政廷、趙文滔(2021)。開始進行系統合作:可採取的具體行動。在給專業助人者的系統合作完全手冊——一起陪孩子找幸福(第4章,頁82-109)。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謝麗紅(2007)。在家庭中成長:非傳統家庭學生團體諮商。心理。
簡育詳(2021)。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有效能之親師合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魏啓倫(2017)。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輔導受霸凌兒童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羅宇婷(2016)。花蓮縣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羅皓誠、洪雅鳳(2012)。繼親家庭中的兒童適應、親子關係與親職合作。輔導季刊,48(2),30-41。https://doi.org/10.29742/GQ.201206.0005
蘇金蟬(2017)以兒童為中心?以家庭為中心?目前家庭服務的兩難與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59,99-109。
ASCA(2016)The School Counselor and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https://schoolcounselor.org/Standards-Positions/Position-Statements/ASCA-Position-Statements/The-School-Counselor-and-School-Family-Community-P
Bierman, K. L., Coie, J. D., Dodge, K. A., Greenberg, M. T., Lochman, J. E., McMahon, R. J., Pinderhughes, E. E., &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2002). Using the Fast Track randomized prevention trial to test the early-starter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ious conduct problem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4(4), 925–943.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02004133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6), 723.
Bronfenbrenner, U.(2010)。人類發展生態學〔曾淑賢、劉凱、陳淑芳譯〕。心理。(原著出版年:1979)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Counseling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 (2009). Standards. http://www.cacrep.org/doc/2009%20 Standards%20with%20cover
Creswell, J. W., & Poth, C. N.(2016)。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年:2018)
Davey, M., Duncan T., Kissil K., Davey A., & Fish L. S. (2011). Second-Order Change in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A Web-Based Modified Delphi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9, 100-111. https://doi.org/10.1080/01926187.2010.530929
Diamond, G., & Josephson, A. (2005). Family-based treatment research: A 10-year upda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4(9), 872-887. https://doi.org/10.1097/01.chi.0000169010.96783.4e
Diamond, G. M., Diamond, G. S., & Liddle, H. A. (2000). The therapist–parent alliance in family‐based therapy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6(8), 1037-1050. https://doi.org/10.1002/1097-4679(200008)56:8<1037::AID-JCLP4>3.0.CO;2-4
Dishion, Kavanagh, Schneiger, Nelson & Kaufman(2002)Dishion, T. J., Kavanagh, K., Schneiger, A., Nelson, S., & Kaufman, N. K. (2002). Preventing early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A family-centered strategy for the public middle school. Prevention Science, 3(3), 191-201. https://doi.org/10.1023/A:1019994500301
Doherty, W. J. (1995). Boundaries between parent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therapy: Th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 model. Family Relations, 353-358. https://doi.org/10.2307/584990
Emde, R. J. (2015). Parents' Perceptions of and Experiences with School Counselo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ScholarWorks. https://scholarworks.walden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259&context=dissertations
Epstein, J. L., & Van Voorhis, F. L. (2010). School counselors’ roles in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with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for student succes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4(1), 1-14. https://doi.org/10.1177/2156759X1001400102
Fauber, R. L., & Long, N. (1991). Children in context: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child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9(6), 813.
Gestwiki, C.(2013)。 親職教育:從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探討[陳昭伶、陳嘉珩、白秀玲、梁嘉惠、廖淑台、鄭翠娟譯]。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10)
Ho, B. S. (2001). Family-centered, integrated services: Opportunities for schoo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4(5), 357.
Hogue, A., Dauber, S., Stambaugh, L. F., Cecero, J. J., & Liddle, H. A. (2006). Early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individual and family therapy for adolescent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4(1), 121-129.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74.1.121
Kolay-Akfert, S. (2012). Ethical dilemmas experienced by psychological counsellors working at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as a response to these dilemma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2(3), 1806-1812.
Kraus(1998)Kraus, I. (1998). A fresh look at school counseling: A family-systems approach.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4), 12-17.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2008)。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吳芝儀譯〕。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Margolin, G., & Gordis, E. B. (2000). The effects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violence on childre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1(1), 445-47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1.1.445
McBRIDE, S. L., Brotherson, M. J., Joanning, H., Whiddon, D., & Demmitt, A. (1993).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centered services: Perceptions of families and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7(4), 414-430. https://doi.org/10.1177/105381519301700406
McCollum, J. A. (1999). Parent education: What we mean and what that mean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 147-149.
Neuroscience Research Australia. (2020, September 11). Family intervention. https://library.neura.edu.au/schizophrenia/treatments/psychosocial/therapies-psychosocial/family-intervention/
Nichols M. P.(2011)。家族治療。〔劉瓊瑛譯〕。洪葉。(原著出版年:2010)
Olsen, G. & Fuller, M. L.(2010)。家庭學校關係:親師合作的成功策略〔杜宜展譯〕。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張慧芝譯〕。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89)
Paylo, M. J. (2011). Preparing school counseling students to aid families: Integrating 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The Family Journal, 19(2), 140-146. https://doi.org/10.1177/1066480710397130
Portwood, S. G., Lambert, R. G., Abrams, L. P., & Nelson, E. B. (2011). An evaluation of the adults and children together (ACT) against violence parents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32(3), 147-160. https://doi.org/10.1007/s10935-011-0249-5
Power, T. J., Mautone, J. A., Soffer, S. L., Clarke, A. T., Marshall, S. A., Sharman, J., Blum, N. J., Glanzman, M., Elia, J., & Jawad, A. F. (2012). A family-school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DHD: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0(4), 611–623. https://doi.org/10.1037/a0028188
Reinke, W. M., Splett, J. D., Robeson, E. N., & Offutt, C. A. (2009). Combining school and family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of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6(1), 33-43. https://doi.org/10.1002/pits.20352
Seginer, R. (2006). Parents'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ecology perspe-ctive.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6(1), 1-48.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22par0601_1
Siqueland, L., Kendall, P. C., & Steinberg, L. (1996). Anxiety in children: Perceived family environments and observed family intera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5(2), 225-237. https://doi.org/10.1207/s15374424jccp2502_12
Stormshak, E. A., Connell, A., & Dishion, T. J. (2009). An adaptive approach to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in schools: Linking intervention engagement to academic outcome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Prevention Science, 10(3), 221-235. https://doi.org/10.2307/2291629.
Van Velsor, P. R., & Cox, D. L. (2000). Use of the collaborative drawing technique in school counseling practicum: An illustration of family system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0(2), 141-152. https://doi.org/10.1002/j.1556-6978.2000.tb01245.x
Villarreal, C. E. (2008). School-based child parent relationship therapy (CPRT) with Hispanic parents (Publication No. 3302011)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gent University]. ProQuest.
Walker, J. M. T., Shenker, S. S., & Hoover-Dempsey, K. V. (2010). Why Do Parents Become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4(1), 27-41. https://doi.org/10.1177/2156759X1001400104
Watzlawick P., Weakland J. H. & Fisch F. 1974/(2005)。Change: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夏林清、鄭村棋譯〕。遠流。(原著出版年1974)
Wingfield, R. J., Reese, R. F., & West-Olatunji, C. A. (2010). Counselors as Leaders in Schools. Florid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Policy, 4(1), 11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