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順民(200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訓練教材。臺北:揚智文化。
王姝丹(2020)。一位在教育場域實踐信仰者的自我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王韻齡(2021年6月16日)。代理教師比例逐年提高,14%的背後犧牲了誰?。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637
石麗秀(2009)。變與不變之間―教師角色認同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美玲、楊雅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雄揮(2010)。零體罰的妙方―適用幼稚園至國小的教師及家長。臺北:龍騰文化。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
1,19-38。
吳逸樺(2017)。類家與家的返身相遇:一位女性補習班教育工作者的實踐與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吳曉樂(2015年5月5日)。疲憊的父母、崩潰的老師、被壓榨的孩子…我在補習班看到的3種過勞族。商周,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2061
林秋蟾(2014)。影響安親班老師的專業承諾之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林心梅(2017)。我是「不及格」家長?勞動階級單親父親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以樂(2020年8月12日)。衝突∙你好-談如何面對衝突。取自: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pstunt/1/2212
邱永富(2002)。補習班之服務品質-以屏東縣某立安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翠妙(2013)。安親就安心?―以兒童觀點探討校外安親班之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珍翔(2021年7月27日)。境外學生不來、少子化嚴重,高教、補教業未來恐「大者恆大」。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837004?mode=whole
郭怡彣(2017)。家長對安親班功能與影響的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郭靜晃等(2002)。心理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陳思玎(2005)。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教學/行政生命歷程的自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雙葉書廊。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服務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黃芳俞(2021)。面具人生:補教老師的教學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楊孟姍(2011)。自閉症者母親的失落與轉化~一個星媽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廣津留真理(2017)。我用管理心法帶孩子,不補習應屆上哈佛(卓惠娟譯)。頁86-87。臺北:采實文化。
蔡文正(2005年9月12日)。《地方產業》和美織仔代工創生機。自由時報新聞網,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33869
蔣志偉(2021年5月10日)。忙碌工作!壓力致身心疲憊 近六成民眾常感到疲勞不可輕忽這件事。TVBS新聞網,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ife/1507060
劉淑雯(2003)。私立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教師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劉雅詩(2009)。生命的交會:兩名國中教師之教師角色認同形構脈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劉秀美(2010)。花蓮縣公立國中師生對校園零體罰實施後的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盧淑萍(2012)。變調的親子協奏曲―安親班在家庭與學校間的角色及其社會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謝淑美(2008)。荳芽∙不上安親班。臺北:奧林文化。
謝玉玲(2014)。當女兒成為媳婦:已婚女性生活經驗的表徵與現實。當代社會工作,6,1-49。
魏均玲(2012)。一位女性代理教師尋找教師角色定位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顏振凱(2019年12月13日)。遭批「沒小孩,不懂父母心」,蔡英文反擊張善政「穿裙子一樣可當三軍統帥,無子仍可照顧下一代」。新新聞網,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057649
蘇進棻(2006)。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衍生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63-91。
貳、英文部分
Oliver, A. I. (1965).Curriculum improvement: A guide to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N.Y.: Dodd, Mead & Company.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N. J: Pren tice-Hall.
Park, H., & Antonioni, D. (2007). Personality, reciprocity, and strength of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1), 110-125.
Scanzoni, J. (1972). Sexual bargaining: Power politics in American marriag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heiss, J. A., & Haverfield, M. C. (2016). Conflict resolution.
Encyclopedia of Family Studies,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