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1: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恣菁
研究生(外文):HSU,TZU-CHING
論文名稱:一位安親班老師之自我生命敘說
論文名稱(外文):The Life Narration of an After-School Teacher
指導教授:楊忠斌楊忠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CHUNG-PING
口試委員:梁福鎮徐德成楊忠斌
口試委員(外文):LIANG,FRANKHSU,TE-CHENGYANG,CHUNG-PING
口試日期:2022-07-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教育創新與人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生命敘說安親班老師安親班
外文關鍵詞:Life NarrationAfter-school TeacherAfter-school Care Cent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透過生命敘說的方式,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探討成為一位安親班老師的過程與經驗,並依研究者擔任安親班老師前的相關背景,以及擔任安親班老師初期和後期的經歷加以探究與反思。
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回顧過去經歷,從渴望被肯定的摸索期,進入困難重重的挫折期,接著面臨意見分歧的衝突期,後來選擇轉換跑道,最後決定調整自己再次回歸。每一個關於安親班老師經驗的真實處境的敘說,透過研究者個人對自我以及教學經驗方面的反思,重新看待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在面對教學及應對上的困境時,正向思考,也在不斷地激勵自己、反省自己中,體悟出另一種生命意義和價值。
最後,本研究提出一些建議,提供給有志於從事安親班老師工作者與學術研究者參考。

Through life narrativ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becoming an after-school teacher from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and investigates and reflects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researcher as an after-school teacher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her career based on her previous career background.
Through self-narrative,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her past experiences. From the phase of seeking affirmation, to a difficult and frustrating stage, followed by a conflict period where the researcher faced divergent opinions, which led to the change of career path, and to the last phase where the researcher finally decided to self-adjust and return to the profession again. Each narrative of a real-life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experience of an after-school teacher, through the researcher’s personal reflection on her own self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she re-examines her own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hinks positively in the face of teaching and coping with dilemmas, and realizes another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through continuous motivation and introspection.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recommenda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career of after-school teacher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4
第五節 相關研究現況 15
第二章 荊棘 21
第一節 成為安親班老師的學習歷程 21
第二節 菜鳥老師上線 28
第三節 安親班老師的工作實踐 31
第三章 翱翔 39
第一節 新手老師停、看、聽 39
第二節 渴望被肯定的摸索期 51
第三節 困難重重的挫折期 60
第四章 蛻變 77
第一節 意見分歧的衝突期 78
第二節 轉換跑道的求生期 96
第三節 再次回歸的蜜月期 106
第四節 職責應對的熟練期 115
第五節 充實自我的學習期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39
第三節 研究心路歷程與反思 140
參考文獻 143
表目錄
表 1-1相關文獻的研究論點 16
表 3-1某安親班五年級學生所屬學校版本表 44
表 3-2 105年~109年家庭組織型態百分比統計表 64
表 4-1 104~108學年全國正式老師人數對比全國代理老師人數 98
圖目錄
圖 1-1研究步驟流程圖 11
壹、中文部分
王順民(200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訓練教材。臺北:揚智文化。
王姝丹(2020)。一位在教育場域實踐信仰者的自我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韻齡(2021年6月16日)。代理教師比例逐年提高,14%的背後犧牲了誰?。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637
石麗秀(2009)。變與不變之間―教師角色認同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美玲、楊雅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雄揮(2010)。零體罰的妙方―適用幼稚園至國小的教師及家長。臺北:龍騰文化。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
1,19-38。
吳逸樺(2017)。類家與家的返身相遇:一位女性補習班教育工作者的實踐與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曉樂(2015年5月5日)。疲憊的父母、崩潰的老師、被壓榨的孩子…我在補習班看到的3種過勞族。商周,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2061
林秋蟾(2014)。影響安親班老師的專業承諾之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林心梅(2017)。我是「不及格」家長?勞動階級單親父親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以樂(2020年8月12日)。衝突∙你好-談如何面對衝突。取自: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pstunt/1/2212
邱永富(2002)。補習班之服務品質-以屏東縣某立安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翠妙(2013)。安親就安心?―以兒童觀點探討校外安親班之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珍翔(2021年7月27日)。境外學生不來、少子化嚴重,高教、補教業未來恐「大者恆大」。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837004?mode=whole
郭怡彣(2017)。家長對安親班功能與影響的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郭靜晃等(2002)。心理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陳思玎(2005)。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教學/行政生命歷程的自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雙葉書廊。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服務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芳俞(2021)。面具人生:補教老師的教學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楊孟姍(2011)。自閉症者母親的失落與轉化~一個星媽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廣津留真理(2017)。我用管理心法帶孩子,不補習應屆上哈佛(卓惠娟譯)。頁86-87。臺北:采實文化。
蔡文正(2005年9月12日)。《地方產業》和美織仔代工創生機。自由時報新聞網,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33869
蔣志偉(2021年5月10日)。忙碌工作!壓力致身心疲憊 近六成民眾常感到疲勞不可輕忽這件事。TVBS新聞網,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ife/1507060
劉淑雯(2003)。私立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教師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劉雅詩(2009)。生命的交會:兩名國中教師之教師角色認同形構脈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秀美(2010)。花蓮縣公立國中師生對校園零體罰實施後的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盧淑萍(2012)。變調的親子協奏曲―安親班在家庭與學校間的角色及其社會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謝淑美(2008)。荳芽∙不上安親班。臺北:奧林文化。
謝玉玲(2014)。當女兒成為媳婦:已婚女性生活經驗的表徵與現實。當代社會工作,6,1-49。
魏均玲(2012)。一位女性代理教師尋找教師角色定位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顏振凱(2019年12月13日)。遭批「沒小孩,不懂父母心」,蔡英文反擊張善政「穿裙子一樣可當三軍統帥,無子仍可照顧下一代」。新新聞網,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057649
蘇進棻(2006)。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衍生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63-91。

貳、英文部分
Oliver, A. I. (1965).Curriculum improvement: A guide to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N.Y.: Dodd, Mead & Company.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N. J: Pren tice-Hall.
Park, H., & Antonioni, D. (2007). Personality, reciprocity, and strength of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1), 110-125.
Scanzoni, J. (1972). Sexual bargaining: Power politics in American marriag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heiss, J. A., & Haverfield, M. C. (2016). Conflict resolution.
Encyclopedia of Family Studies, 1-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8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