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5: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詠茜
研究生(外文):Yung-Chien Lu
論文名稱:國小舞蹈藝術才能班學童心理資本與身體自我概念對舞蹈學習壓力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rrelation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Dance Classes with Artistic Abiliti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on the Pressure of Dance Learning
指導教授:張家銘張家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Mi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舞蹈藝術才能班心理資本身體自我概念舞蹈學習壓力
外文關鍵詞:art talent classpsychological capitalphysical self-conceptPressure of Danc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驗證國小舞蹈藝術才能班學童背景變項、運動心理資本及身體自我概念對舞蹈學習壓力之間影響。以新北市、台中市、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花蓮市等國小舞蹈藝術才能班學童為研究對象,發出4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12份,有效回收率92%。資料經PLS統計分析發現,背景變項的性別、年級及每週上課節數變項不會影響舞蹈學習壓力,而舞蹈年資變項會負向影響舞蹈學習壓力,表示學習舞蹈年資較低的學童,其舞蹈學習壓力會較高。運動心理資本之自我效能與樂觀構面會負向影響舞蹈學習壓力,希望與韌性構面不會影響舞蹈學習壓力。身體自我概念之超重的煩惱構面會正向影響舞蹈學習壓力,而外觀取向、體能取向、健身取向及身體部位滿意度等皆不會影響舞蹈學習壓力。研究建議,期許能降低藝術才能班學童的舞蹈學習壓力,符應十二年國民教育適性揚才的教育理想。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to verify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variabl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upon the pressure of dance learning from elementary art talent class. I issued 450 surveys based on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art talent class from New Taipei City, Taichung City, Chiayi City, Chiayi County, Tainan City and Hualien City, and 412 valid ones were retrieved, which achieved 92% of the effective retrieve.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by PLS statistical analysis, I found that the grade, gender and the frequency of classes in a week will not affect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while the seniority of learning dance will become a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which means that junior dance students tend to have more pressure when learning dancing. The self-efficacy and optimism from psychological capital will negatively affect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while hope and resilience will not affect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The worry of overweigh will positively affect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as appearance, physical ability, working out and satisfaction of body parts will not affect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we shall lower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dance from art talent class, so that we can correspond to the ideal of nurturing by nature from 12-year Basic Educ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詞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舞蹈藝術才能班 6
第二節 心理資本 9
第三節 身體自我概念及相關研究 13
第四節 學習壓力相關理論 22
第五節 背景變項、運動心理資本、身體自我概念與舞蹈學習壓力關係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0
第四章 分析結果 41
第一節 國小舞蹈藝術才能班學童參與者基本資料描述統計分析 41
第二節 分析國小舞蹈藝術才能班學童背景變項、運動心理資本
及身體自我概念對舞蹈學習壓力之影響 42
第三節 討論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7
第一節 結論 47
第二節 建議 47
參考文獻 49
中文文獻 49
外文文獻 56
附錄 59
附錄一 心理資本量表問卷 59
附錄二 身體自我概念量表問卷 60
附錄三 學習壓力量表問卷 6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Chen, C. T., & Chen, C. F. (2018). Investigation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work values, and career choice intention. 交大管理學報, 38(1), 101-136.
Wang, C. S., & Wang, C. H. (2004). The revision of the translated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臺灣運動心理學報, 5, 101-126.
王朝安(1988)。中華民國藝術教育概覽。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王正松、王建興(2004)。中文版的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修訂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報,5,101-126。
王素慧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學習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伯叡 (2013) 國小學童學習壓力、玩興、學業成就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大學,臺北。
石育心 (2016)。花蓮縣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任奇紅、吳東方 (2009)。我國體育舞蹈選手性格特徵研究。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5(4),31-32。
李新民 (2016)。社工人員情緒感染與心理復原力、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初探。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8(1),71-97。
沈碩彬(2019)。高中教師適應之成因探究:身心靈整合的觀點。嘉大教育研究學刊,(43),83-108。
吳明隆 (2006)。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智惠 (2007)。國小教師教學領導與學生學習壓力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佳紋(2019)。都市地區與鄉村地區國小學童學習壓力之比較-以臺中市北區某國小及神岡區某國小之四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汪美伶、李灦銘(2010)。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尌之影響:內控信念之調節角色。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1-33。
林銘宗(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
邱杰濰、張婉菁(2019)。員工復原力與正向情緒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中介效果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0),227-278。doi:10.3966/156092512019060070007
周巧芳(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柯澍馨、吳佩怡(2010)。大學舞蹈系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運動研究,19(1),105-118。doi:10.6167/JSR/2010.19(1)10
柯澍馨、鄭素女(2008)。台灣地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學校行政,(55),103-123。doi:10.6423/HHHC.200805.0103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高月慈、呂芸誼、鄒綉菊、謝幸燕(2020)。護理職場不文明行為與心理資本之初探:資源保存理論觀點。安泰醫護雜誌,26(2),45-60。
侯堂盛、楊孟華 (2016)。大學生之身體意像、身體活動自我呈現自信心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3,112-127。
信世傑、洪聰敏 (2004)。國小舞蹈與游泳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之探討。北體學報,12,137-145。
施佩芬 (2001)。國小學童A 型行為、導師權力類型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許嘉容 (2006)。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學校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嘉倩(2006) 國小藝術才能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許秀彩 (2008)。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壓力、生活習慣與睡眠品質之關係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許吉越、吳政道、王明月、李坤哲(2018)。大專桌球選手正向情緒、心理資本與運動表現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6(2),45-57。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雅惠(2005)。淺談家庭壓力與危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線上檢索日期:2021 年6月21日。取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8/48-40.htm。
張成、劉大軍、周天躍、蘇興田 (2007)。體育舞蹈對普通高校女大學生心理應激影響研究。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7(5),97-99。
張瑜君 (2015)。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行為、身體自我概念與自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嘉義。
張文馨、季力康(2016)。運動心理資本量表之信度與效度。體育學報,49(4),415-430。doi:10.3966/102472972016124904004
張翠芬、趙正敏 (2018)。身體自我概念對於社會體型焦慮之影響。領導護理,19(1),22-39。
張簡坤明 (2018)。高中男子手球選手心理資本、競賽壓力與運動表現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2(1),1-21。
梁培勇(1993)。小學兒童壓力觀初步探討。中華心理學刊,35(2),87-114。
教育部 (2021) 。統計處性別指標彙整性資料學生藝術才能班人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21 年6月5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DCD2BE18CFAF30D0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2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才能班課程實施規範。線上檢索日期:2021 年6月21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E8%AA%B2%E7%B6%B1/37-%E8%97%9D%E6%89%8D/37-1/%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B0%91%E5%9F%BA%E6%9C%AC%E6%95%99%E8%82%B2%E8%97%9D%E8%A1%93%E6%89%8D%E8%83%BD%E7%8F%AD%E8%AA%B2%E7%A8%8B%E5%AF%A6%E6%96%BD%E8%A6%8F%E7%AF%84.pdf
郭為藩 (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郭瑋綺 (2018)。國小學童運動自我效能、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陳雪芬 (2000)。課業壓力!學子生活隱形殺手!。臺北市議會新聞稿。
陳淑娟 (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怡年 (2010)。國小藝術才能班與普通班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志偉 (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體育態度與身體活動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陳建瑋、季力康(2012)。希望感、自信心與目標取向對大學生體育表現之預測。大專體育學刊,14(1),73-81。doi:10.5297/ser.1401.008
陳雅琪、郭靜姿 (2013)。國小舞蹈班與普通班學生完美主義及成就表現之研究。資優教育論壇,11,72-90。
陳建瑋(2018)。運動心理資本量表之修訂以及對大學網球選手之應用。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8(1),21-42。doi:10.6497/BSEPT.201805_18(1).0002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曾淑華 (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黃素貞(2002)。員工組織政治知覺與工作投入及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國榮 (2012)。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勝任感與體育課參與動機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黃均如 (2015)。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黃芳銘 (2015 )。結構方程式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全成、莊紋娟、李坤哲 (2017)。羽球選手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員滿意度之研究:運動涉入之中介效果。休閒事業研究,15(4),1-8。
楊玉女(1991)。兒童的生活壓力、自我評估能力及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朝旭 (2004 )。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素汝(1988)。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1),58。
葉素汝(2004)。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爲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75),134-142。doi:10.6162/SRR.2004.75.23
葉素汝、林季燕 (2012)。以基本需求理論探討社會體型焦慮、身體形象與舞蹈自覺能力對舞蹈參與動機的預測。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0-19。
楊懷緗 (2017)。單親家庭之國小學童在運動參與動機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差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荘鵬輝、季力康(1997)。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的編制:信度與效度分析。體育學報,(22),107-116。doi:10.6222/pej.0022.199701.3410
莊淑王如(2015)。有氧舞蹈教學影片對社會體型焦慮、整體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為意圖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1),53-73。
嘉義市教育處 (2020) 。109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招生簡章p4、p 5、 p15 。 線上檢索日期:2021 年1月1日。取自:https://edu.chiayi.gov.tw/n.
劉季諺、劉建恆 (2003)。大專生運動參與頻率及自覺運動強度對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5(2),111-120。
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
劉仁傑 (2009)。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受嘲笑經驗與身體自我概念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育伶(2012)。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 (2014)。來跳舞吧:男性大學生參與舞蹈課之歷程探索。大專體育學刊,16(2),182-191。
蔡素美 (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蔡進雄 (2019)。校長的正向心理資本:國民中小學校長感恩量表建構與發展初探。教育科學期刊,18(2),131-157。
蔡云仁、呂曉媛、黃維章、杜佩蘭、劉淑萍(2020)。心理資本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金門年長者活動參與的調節效果。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5(3),61-83。doi:10.29429/JSLHR.202009_15(3).04
鄭俊宏 (2013)。不同BMI 值國小學童之社會體型焦慮、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龍靜宇 (2019)。學童學習壓力、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藝術才能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薛郁琪 (2013)。金門地區國小高年級女生身體自我概念、運動期望價值與運動參與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連江。
謝宜瑾 (2018)。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運動樂趣與課後運動參與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謝明君 (2011)。國小學童身體意象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顏慶瑩 (2012)。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
嚴佳代、劉淑芬、曹校章 (2019)。海洋體驗活動對護理人員正向心理資本及工作調適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9(2),227-251。
羅婉麗 (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英文文獻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Chang, C. M., Chou, Y. H., Hsieh, H. H., & Huang, C. K. (2020.9).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sport club: Moderating role of clu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8), 6514.
Chin, W. W. (1998).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G. A. Marcoulides (Ed.), Modern methods for business research (pp. 295-33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pstein, S. (1980). The self-concept:A review and the proposal of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E. Staub (Ed.), Personality: Basic aspects and current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 Hall.
Fox, K. R..Corbin, C. B. (1989).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validation.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iogy, 11,408-430.
Fornell, C., & Larcker, D. G.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le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Hair, J. F., Hult, G. T. M., Ringle, C., & Sarstedt, M. (2014).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Thousand Oaks, CA: Sage.
Hulland, J. (1999). 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A review of four recent stud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 195–204.
Kock, N. (2020). WarpPLS User Manual:Version 7.0. Laredo, TX: Script Warp Systems.
Lai, C. P., Hsieh, H. H., Chang, C. M., & Ni, F. T. (2020).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athlet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baseball players in Taiwan. Sustainability, 12, 7652.
Luthans, F., Luthans, K. 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3), 321-349. https://doi.org/10.1177/0149206307300814
Moreno, J. L. (1964). Psychodrama, First Volume (3rd ed.). New York, NY: Beacon
House.
Nunnally, & Bernstein. (1994). Validity. Psychometric theory, 3, 99-132.
Purkey, W. W. (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Seligman, M. E. P. (1991).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Pocket Book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 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onstroem, R. J. (1978). Physical estimation and attraction scales: Rationale and researc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10, 97-10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