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冊52。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
隋.智顗說 灌頂記:《請觀音經疏》,《大正藏》冊39。
隋.智顗說 灌頂記:《觀音義疏》,《大正藏》冊34。
唐.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冊24。
唐.善導撰:《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大正藏》冊47。
唐.三昧蘇嚩羅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大正藏》冊20。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冊53。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卷18》,《大正藏》冊55。
唐.一行述記:《大日經義釋》,《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23。
唐.不空注:《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
唐.不空譯:《葉衣觀自在菩薩經》,《大正藏》冊20,。
唐.不空譯:《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大正藏》冊20。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卷41》,《大正藏》冊49。
宋.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1》,《大正藏》冊20。
元:自慶編述:《增修教苑清規.卷1》,《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57。
元.曇噩述:《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卍續藏經》冊133。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 》冊17。
清.西宗集註:《慈悲道場水懺法科註》,《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4。
清.弘贊輯:《觀音慈林集》,《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88。
清.周克復:《觀音經持驗記》,《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8。
後勤.僧肇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冊1。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不詳:《觀自在菩薩阿麼????法》,《大正藏》冊20。
二、專書
三宅久雄:《歡迎光臨!佛像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9年。
不詳:《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降筆真經、戒淫經、覺世經句解》,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全佛編輯部:《佛教的法器》,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與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李小榮:《變文講唱與華梵宗教藝術》,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沈觀鼎編譯:《梵文字典》,台北:常春樹書坊,1984年。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林童: 〈「全媒體」時代下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研究〉,《2016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 高雄:佛光山文化出版,2020年。
珍.杜南著、宋珮譯:《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台北:雄獅出版社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胡飛編著:《藝術設計符號基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夏江:《日本佛像圖解事典》,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孫曉崗:《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甘肅: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9年。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總策畫:《普陀洛伽山-千手觀音與三十三觀音》,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11年。
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高振鐸編:《古籍知識手冊1》,台北︰萬卷樓,1997年。
健平:《佛陀教育漫畫叢書 觀世因果》,宜蘭:中華印經協會 台灣生命電視,2010年。
張曉葉、李萌、李亞靜:《漫畫與插畫技法Comic & Illustration》,台北:深石數位,2018年。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等著:《中國印刷通史》,台北:財圖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出版,1998年。
曹昌武、曹曉楠:《繪畫構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4年。
陳聿東主編:《佛教文化百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俊宏、楊東民:《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陳清香:《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8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陸永峰:《法藏文庫 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
曾昭燏:《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管理局,1956年。
楊永德:《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董玉祥:《佛教美術全集〈拾玖〉從印度到中國:石窟藝術的產生與東傳》,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鄒瑜、顧明總主編:《法學大辭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780。
趙叔銘:《敦煌—旅行.導遊手冊》,酒泉:《陽關》编辑部编,1987年。
趙聲良:《敦煌石窟藝術總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劉象愚、於天池主編:《中國少年兒童藝術百科全書·文學藝術卷》,太原:希望出版社,2002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西諦、王去非等著:《佛教藝術叢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11月。
鄭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藝術概論》,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顏素慧:《觀音小百科—第一本親近觀音的書》,台北:橡樹林文化,2001年。
羅偉國:《話說觀音》,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蘇茂生:《商業美術設計-現代插畫篇》,台北:一文出版社,1972年。
釋星雲:《佛教叢書2-經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初版。
釋星雲:《佛教叢書8-教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初版。
釋星雲:《星雲大師全集68 佛教叢書27 人間佛教①》,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年初版。
釋演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台北:天華出版社,1987年出版。
Amia Lieblich, Rivka Tuvka-Mashiach, Tamar Zilber著、吳芝儀譯:《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Scott McCloud著、朱浩一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台北:愛米粒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Scott McCloud著、謝濱安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畫》,台北:愛米粒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Sean Hall著、呂奕欣譯:《這就是符號學!》,台北:積木文化,2015年。
W.I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三、期刊論文
于天文:〈淺談數字時代的插圖藝術〉,《藝術科技》,第9期,2015年,頁216-217。
于向東:〈略說古代屏風與壁面上的屏風畫〉,《設計藝術》,第1期,2002年,頁72-73。
王小蕾:〈大乘佛教中菩薩“布施”思想研究——以《普門品》為例〉,《文化學刊》,第5期,2013年,頁195-204。
王元芳:〈敦煌壁畫的藝術形式及美學風格探微〉,《藝術大觀》,第14期,2021年,頁32-33。
王仲堯:〈玄奘的像教藝術思維〉,《中華佛學研究第》,第10期,2006年,頁133-149。
王洁:〈敦煌早期覆斗頂窟形式初探〉,《敦煌研究》,第3期(2008年),頁19-27。
史忠平、馬莉:〈莫高窟唐代《觀音經變》中的觀音畫像及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第8期,2013年,頁81-101。
田王晉健:〈沉浸在另一個世界_琳達_哈琴改編理論研究〉,《當代文壇》,第5期,2015年,頁67-72。
朱善傑、鐘世凱:〈動畫中漫畫表現形式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爲中心〉,《藝術學報》, 2004年,頁121-142。
吳琼:〈書籍裝幀的設計藝術〉,《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8年,頁92-93。
宋偉平:〈水墨重彩 魅力丹青—走進傳統中國畫顏料〉,《科學24小時》,第2期,2010年,頁28-30。
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第五屆,2006年。
李泓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異讀字研究〉,《芒種》,第12期,2014年,頁164-165。
李映瑾:〈敦煌絹畫供養人願文初探〉,《敦煌學》,第二十八輯,2010年,頁1-18。
李裕群:〈佛教石窟藝術發展的源流〉,《2013年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之運用研討會》,2013年,頁90-125。
李靜杰:〈樂至與富縣石窟浮雕唐宋時期觀音救難圖像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12年,頁27-39。
沙武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觀音經變”圖像〉,《法音》,第3期,北京:中國佛教協會,2011年,頁47-54。
沙武田:〈莫高窟第45窟觀音經變時代新探〉,《敦煌研究》,第6期,2012年,頁19-28。
狄野:〈視覺敘事中的圖像建構與傳播〉,《裝飾2》,第2期,2015年,頁 130-161。
周文鵬:〈論漫畫的定位與定義〉,《問學集》,第14期,2008年,頁136-147。
昌蓮:〈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感——依觀音菩薩的慈濟之道與普門教育思想略談和諧〉,《第三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9年,頁511-517。
侯美娟、黃秋霞、鍾屏蘭:〈淺談故事結構教學與實務教學分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期,2016年,頁101-110。
夏平:〈繪本中圖像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出版科學》第24期,2016年,頁36-39。
夏德美:〈唐以前諸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名比較研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9年,頁50-55。
孫錦誼:〈視覺與觀念的嬗變—以唐、宋、明三朝《觀音經變》之“三十三現身”插圖中的“現居士身說法”圖為例分析〉,《西北美術》第4期,2018年,頁78-81。
張元林、夏生平:〈“觀音救難”的形象圖示──莫高窟第359窟西壁龕內屏風化內容釋讀〉,敦煌研究》,第123期,2010年,頁36-46。
張恬君:〈電腦裡的藝術世界〉,《藝術家雜誌》,第237期,1995年,頁78。
張省卿:〈藝術史學科的創立-德國藝術史巨擘瓦堡〉,《藝術家》,第265期,台北:藝術家雜誌社,1993年,頁438-448。
張景峰:〈敦煌石窟最早觀音經變考〉,《敦煌學輯刊》,第一期,2015年,頁68-81。
張景峰:〈圖像角色的轉換與形成—以敦煌石窟觀音經變為中心〉,《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文集》,2016年10月,頁12-20。
張慶玄、黃榮華:〈電子漫畫書發展之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21年,頁152-169。
淨因:〈佛教現代弘法模式探索〉,《佛學研究》,第24期,2015年,頁 13-19。
許建東:〈絹畫的材料與製作研究〉,《藝術與設計·理論》,第12期,2016年,頁135-136。
閆琰:〈淺探忍冬紋裝飾圖案的應用〉,《科學之友》,第8期,2007年,頁119-120。
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象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1973年,頁57-77。
陸曉云:〈設計色彩的符號學解讀〉,《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頁114-116。
程立濤:〈圖像的價值傳播功能三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年),頁89-95。
黃國清:〈《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頌的解讀--漢梵本對讀所見的問題〉,《圓光佛學學報》,第5期,2000年,頁141-153。
葉于雅、陳俊宏:〈讀圖時代的來臨—從不同觀點看台灣圖文書風潮及其相關影響〉,《設計研究》,第5期,2005年,頁104。
趙芳:〈中國畫顏料淺析〉,《王溪師範學院學報》,第9期,2006年,頁53-57。
趙詠寬:〈試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語言現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6期,2017年,頁 14-31。
劉方舟:〈解析視覺傳達的扁平化風格〉,《現代裝飾理論》,第11期,2014年,頁151-152。
劉憶諄:〈敦煌石窟藝術大觀(一)〉,《科博館訊》,第354期,2007年,頁1-2。
劉耀:〈中國古代佛教傳播過程中佛經插圖變化〉,《現代商貿工業》,第12期,2016年,頁68-69。
鄭阿財:〈觀音經變與敦煌莫高窟寺院講經之蠡測〉,《普門學報》,第35期,2006年,頁57-80。
盧錦堂:〈中國古籍紙本裝幀演進考述〉,《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9期,2009年,頁48-60。
濮波:〈定場鏡頭的敘事美學〉,《文化藝術研究》,第4期,2017年,頁127-137。
羅琛:〈現代漫畫分格技法研究〉,《文化藝術》,陜西教育(高教版),第6期,2014年,頁19-20。
羅華慶:〈敦煌藝術中的《觀音普門品變》和《觀音經變》〉,《敦煌研究》,第3期,1987年,頁49-61。
譚有進、孫曉勇:〈佛教圖像化傳播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對比探究〉,《大學教育》,第1卷第5期,2012年,頁8-12。
釋心悅:〈隋代敦煌《普門品》變相的藝術表現及其信仰研究〉,《佛學研究》,第1期,2019年,頁307-316。
釋永東:〈臺灣三十三番觀音靈場之現況研究〉,《臺灣文獻》,第63卷第3期,2012年,頁303-388。
釋恆礎、釋宗惇、陳慶餘、釋惠敏:〈《普門品》在死亡恐懼之臨床應用〉,《安寧療護雜誌》,第10卷,第2期, 2005年,頁97-109。
龔雋:〈天臺宗釋經研究:以天臺對《觀音菩薩普門品》的詮釋為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第5屆,2006年。頁1-9
四、碩博士論文
朱沛緹:《台灣兒童圖畫書風格分析:以賴馬自寫自畫的作品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西北大學宗教學博士論文,2003年。
林振福:《臺灣三處道場以台語唱誦普門品經咒之語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信佳敏:《敦煌摸高窟唐代屏風畫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
鄭浩:《兩晉南北朝時期〈普門品〉 的流傳與影響》,西北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五、網路資源
〈七葉佛教書舍〉,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90&cid=119&page=2(引用時間:2022/04/23) 。
〈自序〉,《觀世因果》,https://reurl.cc/Q6p07M(引用時間:2021年9月9日)。
〈中華印經協會-電子圖書館〉,http://www.sutra.org.tw/e-lib/cartoon.html (引用時間:2021年9月9日)。
《觀世音菩薩傳》曼陀羅主人著,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867.htm(引用時間:2022年5月6日) 。
〈魚籃寶卷〉,《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30945(引用時間:2022年5月6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f=gb&file=97919&page=151(引用時間:2022年4月7日) 。
〈生命教育兒童網〉,http://www.cbzy.org.tw/children/man%20hua.htm (引用時間:2021年9月9日)。
〈TRINITY〉,https://www.el-aura.com/writer/%e6%98%8c%e5%85%8b/ (引用時間:2021年12月15日)。
〈優動漫〉,https://www.udongman.cn/index.php?m=course&c=gallery&id=3119&view_open=1(引用時間:2002年4月28日)。
〈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669 (引用時間2022/3/19)。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90&cid=119&page=2(引用日期:2022年4月23日)。
〈観音経意訳絵本/かんのんきょう〉,http://www.artam.asia/kannon/zenbun.html(引用時間:2022年4月20日)。
〈百科知識〉,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4%BB%B0%E8%A6%96%E9%8F%A1%E9%A0%AD(引用時間:2022年4月29日)。
〈繪圖風格解析 | 手繪草圖 VS. 扁平化風格向量圖,玩轉您的設計〉,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blog/handmade-vs-flat-illustration-styles(引用時間:2022年5月4日)。
〈Encycolorpedia〉,https://encycolorpedia.cn/named。(引用時間:2022年4月17日)。
〈為何 Google、Facebook、Adobe 都愛這種插畫?https://technews.tw/2022/01/23/facebook-alegria/ (引用時間:2022年5月4日)。
〈千年敦煌古絹畫複製成功〉,http://collection.sina.com.cn/zgsh/20131119/0721133990.shtml(引用時間:2022年6月28日)。
〈敦煌風華再現特展〉,http://web2.nmns.edu.tw/Exhibits/106/DunHuang/index.html(引用時間:2022年6月28日)。
〈2021「覺色敦煌」文化藝術結合數位VR線上開展〉,https://www.merit- 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47085(引用時間:2022年6月28日)。
〈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引用時間:2022年6月28日)。
六、英文資料
Martin Lister,Jon Dovey,Seth Giddings,Kieran Kelly:《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Iain Grant 2009 p.13-44.
Hutcheon Linda:A Theory of Adaptation. NewYork:Routledge, 2006. p.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