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秀琴
研究生(外文):CHEN, SHIU-CHIN
論文名稱:傳統工藝產業轉型與創新之研究─以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The Case of Mingshan Set Painting Studio
指導教授:涂瑞德涂瑞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WU, RUEY-DER
口試委員:郭東昇呂朝賢
口試日期:2022-06-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傳統工藝產業經營模式轉型佈景彩繪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Craft Industry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Set Painting Studi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年來,隨著環境變遷,台灣許多地方傳統產業都面臨轉型的壓力。本研究探討傳統工藝產業轉型與創新,藉由個案研究法,並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選擇七位了解佈景彩繪產業發展歷程與轉型息息相關的實務工作者,來進行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衰退,主要是受到外部與內部因素影響。外部因素包括:
  (1)傳統佈景彩繪是手工繪製,無法大量生產,產量有限造成財務問題,可能導致傳統工藝改行或歇業。(2)表演戲團自己畫的作品,缺乏彩繪基本知識和技術,無 法展現佈景彩繪的藝術之美及重要性。(3)科技大圖輸出便宜又快速,對傳統工藝 也有一定的衝擊。內部因素包括:(1)擁有功夫的老師傅,因年紀、體能、健康等 問題,作品日亦減少。(2)年輕學子沒人肯學傳統工藝,導致傳承有斷層問題。(3) 傳統工藝佈景是屬消耗品,不容易維護與保存。
  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未來的經營模式轉型,可以可考慮(1)觀光工廠、(2)文創 園區或(3)地方教育博物館等三個方向。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 考慮朝文創園區的模式來發展,把布景的特色、文化價值及起源與傳承過程,在文 創園區裡展現出來。
  最後,目前可以跟佈景彩繪合作的產業越來越多,未來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 可以將之前的佈景作品融入在明信片、立體書,道具 DIY,佈景相框、酒廠商標、紙製模型、服裝等,進一步開發相關的文創商品。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aiwan are facing the pressure of transformation.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industry.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seven practitioners wh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t painting industry are selected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them.
  The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al set painting industry is mainly affected by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include: (1) Traditional set painting is hand-painted and cannot be mass-produced. The limited output will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 which may lead to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r closure of business. (2) The works ainted by the performing troupe lacked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of painting, and were unable to show the artistic beauty and importance of set painting. (3) The output of the big pi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heap and fast, and it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 (1) Masters with skills have fewer work days due to age,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and other issues. (2) Young students are not willing to learn traditional crafts, which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faults in inheritance. (3) Traditional craft sets are consumables and are not easy to maintain and preserve.
  For the future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Mingshan Set Painting Studio, three directions can be considered: (1) a tourist factory, (2)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or (3) a local education museum.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ingshan's set painting studio can be considered to develop toward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mode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value, origin and inheritance process of the set can be displayed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Finall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dustries that can cooperate with set painting. In the future, Mingshan Set Painting Studio can integrate previous set works into postcards, pop- up books, DIY props, set photo frames, winery logos, paper models, clothing. And so on, to further develop rela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準碩士推薦函 I
誌謝 II
論文摘要內容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I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問題 4
1.4 研究架構 4
1.5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2.1傳統工藝的定義與內涵 6
2.1.1文化創意產業之範疇 8
2.1.2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資產之概論 9
2.2 經營模式定義與相關理論 10
2.2.1商業模式 12
2.3 組織轉型定義與相關理論 14
2.3.1組織轉型的相關理論 16
2.4 產品開發定義與相關理論 18
2.4.1新產品定義及開發流程 19
2.4.2產品構想設計的執行 21
第三章研究方法 23
3.1 質性研究方法 23
3.2 研究範圍及訪談對象 24
3.3 訪談大綱 25
3.4 資料分析 26
3.5研究倫理 27
3.5.1 尊重個人意願 27
3.5.2 簽寫訪談同意書 27
3.5.3 誠實尊重的態度 28
3.5.4 尊重隱私與保密 28
第四章研究結果 29
4.1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緣起與傳承 29
4.1.1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歷史背景與緣起 29
4.1.2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師承 34
4.1.3傳統佈景彩繪之師承表 35
4.1.4傳統佈景的作用 36
4.1.5 佈景彩繪的色料與色彩的節合 37
4.1.6佈景彩繪畫筆的功能 39
4.2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發展現況與面臨的挑戰 40
4.2.1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發展背景與主要顧客來源 40
4.2.2傳統佈景彩繪產業衰退的主要原因 43
4.2.3.傳統佈景彩繪師傅技藝的培養及傳承 44
4.2.4.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目前面臨的挑戰 47
4.3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經營模式轉型 48
4.3.1 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設置的文化保存意義和價值 48
4.3.2 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經營模式轉型 51
4.3.3.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定位與創造顧客價值 57
4.3.4.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未來發展方向 58
4.4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異業合作與新產品開發 59
4.4.1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在地特色與地方影響力 59
4.4.2 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異業合作 62
4.4.3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作品增加文創元素 63
4.4.4 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開發創意商品進行銷售 6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9
5.1結論 69
5.1.1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發展現況與面臨的挑戰 69
5.2 傳統佈景彩繪產業的經營模式轉型 70
5.3 建議 71
5.4研究限制 73
參考文獻 74
一、中文文獻 74
二、網路資料 77
三、英文文獻 78
附錄一訪談大綱 79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80
附錄三明山工作室之簡介 81
附錄四醮壇 84
附錄五普渡肉山 85
附錄六遊街藝閣 86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5
圖2.1藍海市場與現有市場 11
圖2.2價值創新:藍海策略基石 12
圖2.3 Booz等人的新產品開發流程圖 21
圖4.1肩擔戲臺/肩擔戲臺進化 30
圖4.2木雕戲臺/木雕戲臺近代漆金箔 30
圖4.3組合佈景戲臺/組合佈景戲臺。 31
圖4.4組合佈景戲臺 33
圖4.5組合佈景戲臺 33
圖4.6陳明山彩繪師專心於彩繪之神情, 35
圖4.7傳統佈景彩繪之師承表 36
圖4.8布景外觀介紹 37
圖4.9色料與色彩的介紹 38
圖4.10色料的演進 39
圖4.11 佈景彩繪筆 40
圖4.12佈景搭在牛車上 41
圖4.13佈景搭鐵架上 42
圖4.14:佈景搭載貨車上 43
圖4.15教學 45
圖4.16教學 45
圖4.17依劇情需要訂製的軟景。城牆 46
圖4.18軟景之佈景是搭在外觀佈景後面 46
圖4.19樓閣花園 47
圖4.20台北偶戲館訂製之大型彩繪佈景 48
圖4.21與社區彩繪教學 50
圖4.22民眾參觀彩繪教 50
圖4.23工作室之外觀 51
圖4.24工作室之工作坊 52
圖4.25工作室之彩繪教學部 52
圖4.26工作室之仿古戲院內的舞台佈景 53
圖4.27明山台灣民俗彩繪工作室參訪路線圖 53
圖4.28佈景與金箔合作 63
圖4.29與酒廠合作 63
圖4.30創意商品與教學 64
圖4.31文創商品與銷售 65
圖4.32文創商品 67
圖4.33口罩臉譜創意商品 67
圖4.34龍鳳壁飾創意商品 68
表目錄
表2.1 我國的「工藝產業」之歷史軌跡 7
表2.2 有形文化資產9項 9
表2.3無形資產5項:如下圖 10
表2.4商業模式表 13
表2.5 組織轉型的定義 15
表2.6 傳統工藝產業的轉型相關研究 17
表2.7新產品定義彙整表 20
表3.1 7位訪談對象的個人基本資料及資歷 24
表3.2訪談大綱問題 25
表4.1受訪者對於明山佈景彩繪工作室的經營模式轉型之看法彙整 56
一、中文文獻
1.尤傳莉(譯)(民 101) ,獲利世代(原作者:Osterwalder & Pigneur)。臺北市: 早安財經文化。
2.王國明(民 91),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之評論。
3.王壽來(民 90),尋百工推薦序,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04.05 頁。
4.朱庭逸與方雯玲主編 (2004),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5.何智堯(民 105)無名商品轉變為文創商品之歷程-以苑裡磚瓦及藺草帽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6.吳明清(民 81),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7.呂濠(民99),磚造文化創意商品設計開發模式研究-以金良興磚廠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8.李怡瑱(民 98),傳統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之歷程研究- 以工藝類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李美蘭(民 104),「佛光山藍海策略之研究」,南華大學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10.李苡甄(民 109),創業動機與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藝術彩繪工作室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11.李瑛玲(民 100),傳統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經營模式之研究-以新港香藝文化園區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周嘉鈴( 民 107), 新產品開發- 製造與設計: 台灣自行車公司為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企業管理組碩士論文。
13.林忠伸(民 110) ,地方產業轉型與小旅行關係之研究-以「銅鑼-杭菊田野秋旅」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學院碩士論文。
14.金偉燦(W.Chan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Mauborgne)在(民 79) ,《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尤傳莉(譯)(民 101) 。
15.施正屏(譯)(民 103),企業研究法 (Mark Saunders 等原著),台北:培生教育。
16.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世界創意產業之父,創新模式的推動者,英國著名創意文化產業研究專家。
17.胡幼(民 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18.翁峰山(民 91),台灣鄉土藝術賞析,正一善書出版社,93 頁。
19.馬有成(民 107),《嘉義縣登錄傳統藝術布景彩繪調查研究保存紀錄計畫》成果報告書,博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婉君(民 103),談創業新獲利世代:商業模式九宮格的整理應用。
21.畢恆達(民 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27-45頁。
22.陳向明(民 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3.陳明佐(民 97),傳統工藝產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永興家具事業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學位碩士論文。
24.陳為秀(民 110),微行創業產品開發與商業模式之個案研究-以手工藝產業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碩士論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5.陳適鴻(民 102),新產品開發跨職能團隊的成功關鍵因素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例,大同大學工程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6.傅茹璋(民 110) ,新經濟時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文化產業為例。規劃學報,第29期,39-57頁。
27.彭惠娟(民 99),[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28.曾茹鈺(民 103),傳統工藝的文創產業轉型之研究-以板陶窯交紙剪黏工藝園區為例。
29.鈕文英(民 10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30.黃秀媛(譯) (民 9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市場,(原作者: Kim & Mauborgne),台北市:天下文化。31 頁-160 頁。
31.鄒自強( 民 98), 電源產業新產品開發團隊與研發同步工程對新產品 開發績效評估, 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2.劉綵盈(民 107),「寺廟經營模式創新之研究-以北港武德宮為例」,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3.潘淑滿(民 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4.蔡美麗(民 90),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35.蔣勳(民 84),『藝術概論』,台灣東華書局
二、網路資料
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 96),台灣製造 文化創意向前走,台北:允晨文化。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 93),文建會網路學院 case 智庫 2 ‧文化創意產業,文建會 case 網路學院。
3.行政院函請審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案 (民 97),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
4.經濟部工業局(民 9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
5.連橫《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639 頁(民 83)。
6.維基 -> 安平縣雜記 435
7.文化部 政策與施政 第一章 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再生。
8.Google錢世怎麼演變。
9.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忘路之遠近】民 107‧12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連橫:台灣通史(翻譯)。
10.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107 年中小企業重要統計表
11.文化部,文化資產查詢及個案導覽,103 年 09 月 03 日取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12.http://www.ntcri.gov.tw/03_news/news_B_2.asp?n_id=125
13.台灣工藝研究院。民國98 年2 月15 日,取自:
14.OTOP 台灣地方特色網。民國 98 年 3 月 4 日,取自:http://www.otop.tw/
15.創意台灣 世界發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民國 98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cci.cca.gov.tw/page/p_02.php
三、英文文獻
1.Booz, A. J., Allen, B. C. &Hamilton P. J.(1982), New Products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New York-Booz, Allen and HamiltonInc.
2.Dessler,G. (1992),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tegrating Structure and Behavior,NJ:Prentice Hall.
3.Dessler,G. (1995),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in an Eva of change, Harcount Brace
4.Levy, V. & Merry, U.(1986),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Praeger Publishers.
5.Saren,M.(1984),AClassificationofReviewModelsoftheIntra-FirmInnovationProcess﹐R&DManagement﹐Vol.14﹐No.1﹐p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