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
1.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Cresswell)。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04)
2.王瑞鳳、蔡幸伶執行編輯(2008)。2007:永續之城:生態貨櫃創作計劃。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3.王嘉驥(2006)。〈寄語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的未來〉。載於蘇盈龍(執行編輯),200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童遊貨櫃(頁15-18)。高雄市:高市文化局。
4.王嵩山,《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43 頁。
5. 李俊賢(2003)。後文明的貨櫃藝術村——200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視覺藝術。載於羅潔尹、郭家勳(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3(頁46-51)。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6.李俊賢(2006)。從海洋出發與世界接軌。載於蘇盈龍(執行編輯),200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童遊貨櫃(頁8-13)。高雄市:高市文化局。
7.李俊賢(2009)。談「2009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的 N 種想法」。載於羅潔尹(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9: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想法(頁12)。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8.李玉玲(2020)。〈館長序〉。載於柏楞.巴瓦瓦隆、蘇吏亞伯.布里旦(執行編輯),陷阱: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頁8-9)。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9.李友煌(2007)。高雄市立美術館。載於林佳禾(執行編輯),高美館(頁14)。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10.吳連賞(2005)。高雄市港埠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1.林佳禾執行編輯(2007)。高美館。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12.姚文智(2001)。高雄的城市雙年展。載於黃于珊(執行編輯),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頁11)。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13.胡家璇(譯)(2014)。城市的意象(原作者:Lynch,Kevi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60)
14.柏楞.巴瓦瓦隆、蘇吏亞伯.布里旦執行編輯(2020)。陷阱: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15.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6)。2005屏東半島藝術季:恆春古城風華再現。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16.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著(2006)。高雄港1至22號碼頭港區發展。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7.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營運中心著(2018)。駁二藝術特區: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18.陳郁秀(200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序。載於黃于珊(執行編輯),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頁 4)。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19.陳明輝(2009)。〈藝術節慶化與區域文化自明性——評2009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載於羅潔尹(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9: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想法(頁44-46)。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0.陳菊(2014)。高雄市市長 序。載於謝佩霓(執行編輯),可以居: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13(頁8)。臺北市:田園城市;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1.陳妙瓊、王華僅執行編輯(2004)。萬象高雄——高雄市文明史【地理高雄】(二)。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2.張淵舜等撰稿(2003),高美館二○○三。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3.連俐俐(2012)。「藝術■家」的力量。載於曾芳玲(執行編輯),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新式幸福風:藝術.家(頁16-18)。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4.盛治仁(2010)。主任委員序。載於羅潔尹(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9: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想法(頁6)。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5.黃于珊執行編輯(2002)。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6.黃健敏主編(2007)。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臺北市:文建會。
27.黃志偉(2016)。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與城市進化——看貨櫃藝術節的發展與改變。載於簡正怡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15:明日方舟。(頁26-30)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8.曾芳玲執行編輯(2012)。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新式幸福風:藝術.家。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9.廖世璋(2016)。地方文化產業研究。高雄市:巨流。
30.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31.劉俊裕主編(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32.劉仲倫總編輯(2004)。鐵道盟:鐵道藝術網路連結200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臺中市:加侖工作室。
33.謝長廷(2001)。〈高雄市市長 序〉。載於黃于珊(執行編輯),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頁6-7)。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34.謝長廷(2003)。〈海洋首都 、希望城市〉。載於羅潔尹、郭家勳(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3(頁8)。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35.謝長廷(2004)。海洋首都 希望城市。載於羅潔尹、郭家勳(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3(頁8)。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36.謝佩霓執行編輯(2014)。可以居: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13。臺北市:田園城市;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37.謝佩霓(2014)。〈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序〉。載於謝佩霓(執行編輯),可以居: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13(頁12-13)。臺北市:田園城市;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38.謝佩霓(2010)。館長序。載於羅潔尹(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9: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想法(頁12)。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39.簡正怡執行編輯(2016)。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15:明日方舟。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40.蕭新煌、劉維公(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臺北市:藝術館。
41.羅潔尹、郭家勳執行編輯(2004)。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3。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42.羅潔尹執行編輯(2010)。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9: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想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43.蘇盈龍執行編輯(2006)。200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童遊貨櫃。高雄市:高市文化局。
二、期刊
1.王嘉驥(2002)。台灣當代藝術奇觀化的審思 從「粉樂町」、「好地方」、「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三展談起。今藝術, 114, 56-60。
2.李幸潔(2003)。訪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的深切參與者—李俊賢。藝術認證,6,32-35。
3.李俊賢(2003)。黑手打狗 工業高雄-大高雄藍領藝術家創作風格初探。典藏今藝術,129,154。
4.林平(2004)。台灣策展人「光環」的漫漫長路。藝術家雜誌,352,228-233。
5. 洪榆橙(2019)。以藝術思考陪伴城市轉型貨櫃藝術節。藝術認證,89, 7-13。
6.陳水財(2002)。以「貨櫃」之名關於「貨櫃藝術節」的隨想。藝術認證,6,36-39。
7.張筧(2004)。李榮宗質疑市府花大錢辦活動無心犯罪預防宣導。高市會議書月刊,31,18。
8黃健敏(2016)。前世與新生 展望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藝術認證,66,30-37。
9.蔡庭智(2004)。童燕珍要市府提升觀光展現都市特色。高市會議書月刊,28,25。
10.蔡獻友(2004)。從文化性格論高雄當代藝術的面向。高雄文化研究2004年年刊,29-55。
11.蔣玉嬋(2009)。以社區節慶促進社區發展之探討。內政部社會司‧社區發展季刊, 127, 304。
12.蘇明如(2016)。從歷史缺頁到迎向海洋一窺百年高雄文化政策。藝術認證,66,24-29。
三、碩博士論文
1.王月惠(2011)。台鐵高雄港站都市更新案對高雄港未來發展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2.李珮禔(2010)。國際藝術節與城市形象-以高雄國際貨櫃及鋼雕藝術節為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學院,高雄市。3.李億勳(2017)。扁平高雄:高雄城市意象視覺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4.吳淑鈴(2001)。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縣。5.林宜蓉(2006)。地方政府舉辦節慶活動之經營策略與行銷活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6.林锫欣(2004)。節慶活動產業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7.林輝堂(2002)。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訂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文化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8.洪煒茜(2014)。高雄城市亮點形成探討─以舊港區新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高雄市。9.徐如宜(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的產品生命週期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10.陳韋丞(2019)。舊城區再發展的文化治理:以高雄鹽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11.陳淑鈴(2010)。全球化趨勢下高雄城市文化探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12.陳茹萍(2008)。城市‧節慶‧藝術──論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市。13.章明會(2006)。文化政策與城市風格的重構:以高雄市為例(1998—2005)。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 嘉義縣。14.張懿(2019)。臺灣公立美術館的館內策展人角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北市。15.黃湜雯(2013)。生活型態與藝文活動參與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16.黃啟正(2014)。運用整合行銷傳播提升城市品牌之研究—以高雄亞洲新灣區為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17.游皓筑(2013)。運用文化創意園區行銷城市之策略分析—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18.葉子琪(2012)。策展人關鍵特質之初探。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19.廖繼仲(2000)。城市風格型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20.錢又琳(2011)。臺灣地方藝術節慶發展與文化體驗策略之探索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市。21.鍾逸君(2000)。臺灣公立美術館的使命落實研究─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四、網站部分
1.王一芝(2018年3月1日)。城市因文化而偉大 李玉玲要用高美館翻轉高雄。城市學。2021年4月21日,取自:https://city.gvm.com.tw/article/43074
2.文化部(1998年11月30日)。1998年文化白皮書。行政院:文化部。2021年8月5日,取自:http://mocfile.moc.gov.tw/mochistory/images/policy/1998YellowBook/index.htm
3.李俊賢(無日期)。發揚秮肉精神 復興拼裝文化。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網址。2021年 8 月 3 日,取自: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ljs/latest-reviews
4.高雄市議會網站(2012年8月15日)。「建築」作為高雄貨櫃藝術展的另一個選項!高雄市貨櫃建築展公聽會。(2021年8月5日),取自:https://cissearch.kcc.gov.tw/System/PublicHearing/DealData.aspx?s=DD2F204DCCAE30B2
5.高雄市立美術館(無日期)。組織職掌。2021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kmfa.gov.tw/AboutUs/AboutKmfa/AboutKmfa03.htm
6.高雄市文化局(無日期)。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高雄市:文化局。2021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khcc.gov.tw/rwd_home02.aspx?ID=$0A32&IDK=2&EXEC=L
7.黃海鳴(2019年1月21日)。高美館兩種對於高雄城市的想像——以「靜河流深」、「2017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及相關展覽為對象。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網址。2021年 8 月 3 日,取自: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hhm/2019012101
8.嘉縣1300萬辦貨櫃節 議員質疑浪費(2017年 1 月 7 日)。自由時報電子報。2021年 8 月 3 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69144
9.嚴瀟瀟(2019年7月12日)。行政法人化三年回顧:李玉玲談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蛻變與未來。城市學。典藏ARTouch。2021年4月21日,取自:https://artouch.com/people/content-11416.html
10. 張佩芬(2020年 7月 10 日)。高雄港可望躋身全球前十大貨櫃港(2020年 7月 10 日)。工商時報電子報。2021年 8 月1 3 日,取自:https://ctee.com.tw/news/industry/29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