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淑蓉、董曉萍、陳美容、曾雯琦(2012)。傾聽心的聲音-運用輔導會談分析基層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8(3),221-220。
王靜琳、黃瓊玉、呂桂雲、何美瑤(2007)。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
討。榮總護理。24(1),59-68。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 年1)月13 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取自
http://law.moj.gov.tell/LawClass/LawHistory.asps?PCode=L0020066。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 年1 月13 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取自
http://law.moj.gov.tell/LawClass/LawHistory.asps?PCode=L0020066。
艾立勤(2001)。維護人性尊嚴-天主教生命倫理觀。臺北:光啟文化。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150 年)報告書。
吳明隆、凃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春桂、蘇玲華、黃勝堅、林芳如、黃美玲、林亞陵…林宏茂(2009)。DNR 知
情告知與決策對於重症生命末期照護之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15(2),
吳嘉瑜(1998)。泛文化諮商一隅-護理人員文化初探及其諮商。諮商與輔導,
149 , 13-18 。
李佳欣、鄭婉如、馬瑞菊 (2016)。一位生命末期患者選擇撤除維生醫療之護理
經驗。安寧療護雜誌,21 (1),75-87。
李菁娥、林秋菊(2009)。一位加護病房生命末期病患主要照顧者之照護經驗- 運
用壓力及因應處理模式。長庚護理,20 (4), 550-557。
李閏華(2010)。安寧療護社會工作者喪親輔導經驗的敘說分析:工作者個人素質因
素的探究。安寧療護雜誌, 15 (3), 290-307。
108
周恬弘(2018)。白色危機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醫病關係、醫療變遷的種
種問題。臺北市:大雁文化。
林天祐、吳清山、張德鋭、湯志民、丁一顧、周崇儒、蔡清芝、林雍智(2017)。
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佩璇、李佳欣、羅元均、邱怡蓉(2017)。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撤除維生醫療改善
方案。安寧療護雜誌,22(1), 54-74。
林綺雲(2003)。照顧者的失落悲傷與自我照顧。第三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
研討會。嘉義大林:南華大學。
邱偉嘉、蘇世斌、黃建元(2010)臺灣南部某醫學中心員工工作壓力及相關危險
因子。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2),94-104。
邱淑珍(2017)。醫護社工師參與撤除維生醫療之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市。
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312/7.ht
凃金堂(2010)SPSS 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施素真(1999)。護理人員對病患死亡的衝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
16(4), 381-391。
柯文哲 (2019)。《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臺北:
商周。
紀潔芳、張淑美、羅瑞玉、李昱平、鄧明宇、李昱平、陳慧姿、周守民、許玉容、
鄭璿宜(2013)。生命關懷與生命教育。新北市:新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曉玲、蔡慈儀、王凱微(2014)。新進護理人員面對死亡之照護經驗。榮總護理,
31 (2), 196-207。
徐佩玉、翁小莉、吳瑋玲、徐珮絜、徐南麗(2015)。急診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
探討。健康與建築雜誌。2(3),38-44。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取自
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3768
109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取自
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3768
馬瑞菊、蔡惠禎 (2013)提供重症善終服務:重症病患之生命末期照護。改善加
護病房生命末期照護。馬偕護理雜誌,7 ( 1), 7-13。
高醫醫訊取自 https://rc.cgu.edu.tw/p/412-1074-1717.php )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婷(2018)臺灣「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前夕-論病人自主之實踐與挑戰。
張樑治、余嬪、郭金芳、張伯茹(2018)。高齡者休閒規劃。臺北市:五南文化。
張瓊文(2015)。醫護社工看末期病人維生醫療撤除與照顧。臺灣社會工作專業
人員協會2015 年年會論文,13( 2), 1-10。
許郁卿、馬鳳歧、林麗君、劉麗芳(2009)。急診室病患家屬壓力感受及其因應
策略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5(3),201-210。
郭美璋、林昭光、洪栩隆(2011)。臨床護理人員之死亡態度。健康促進暨衛生,
教育雜誌,31, 17-38。
陳秀丹(2011)。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生的善終宣言。臺北市:
三采文化。
陳美黛、陳明仁(2016)。呼吸治療師參與加護病房撤除人工呼吸器之相關議題。
呼吸治療, 15(1), 39–48。
陳淑廷、沈秀宜、黃淑芬、李雪芬、林素芬、林秋蘭 (2015)。為善終而做撤除
維生系統之經驗分析。北市醫學雜誌, 12, 57-67。
陳雅莉 (2022)。【照護新訊】全球死亡品質大調查|最適合善終國家 臺灣居亞
洲第一,全球第三。安寧照顧會訊,101,6-7。
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3768
陳榮基(2008)。DNR 不等於安寧緩和醫療。臺灣醫界,51, 36-39。
陳榮基(2013)。醫生應有主動拒絕實施心肺復甦術以維護病人善終的勇氣。安寧
療護雜誌, 18 (1), 51-61。
110
陳慶瑜、邱泰源、釋宗惇(2003)。921 震災前後民眾死亡概念與態度之改變。
安寧療護,8(4), 353-363。
曾美珠、李燕蕙(2006)。非安寧病房護理人員面對遺體護理之心理歷程探討。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4), 395-415。
黃穗芬、林靜娟、宋琇鈺、陳鳳櫻(2011)。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
組織承諾和離職傾向關係的探討,弘光學報。63,25-32。
楊淑溫、劉介宇、廖松語(2008)。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照顧瀕死病患態度及其
影響因素探討,輔仁醫學期刊,6(4), 163-173。
葉如芳(2013)。WHO CARE?誰在乎/照護?呼吸照護病房中生命歷程與意義
的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詹建富、張嘉芳(2011 年4 月15 日)。健保資源失衡-監委:重視分配正義。聯合
報,6 版。
詹美珠、李淑秋、胡瑞桃(2005)。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DNR 態度及其照顧病
患相關因素探討。安寧療護雜誌,10(3)。
廖月娟(譯) (2018)。臨終習題追尋更好的善終之道(原作者:Jessica Nutik
Zitter)。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廖立宇(2015)。「防衛」或「修養」:文化取徑的死亡因應心理研究(未發表之碩
士論文)。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
熊誼芳、賴允亮、蘇韋如(2014)邁向安寧緩和的新一頁。生命教育研究, 6, (2)
99-118。
臺灣呼吸治療學會 http://www.tsrt.org.tw/about_2.asp?id=2
趙可式(2007)。安寧伴行。臺北市:天下文化。
劉素蘭、王曼溪、劉秀華(2010)。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之研究。榮總護理,
27(3),276-284。
蔡甫昌(2006) 。重症加護病患照護之倫理議題。臺灣醫學, 10( 1), 5-14。
111
蔡甫昌、方震中、陳麗光、王榮德、(2012)。長期呼吸器依賴病患撤除維生
治療之倫理法律議題。臺灣醫學, 16 ( 2) , 156-173。
蔡欣玲、陳麗梅、王瑋(1996)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相關因素之探討。
榮總護理,13(3),263-270。
蔡欣玲、陳梅麗(1996)護理人員壓力量表之信效度測試。護理研究。4(4)355-363。
鄭夙芬、劉雪娥、方震中、萬國華(2010)。影響急診醫護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
條例認知及不實行心肺復甦術態度之因素。臺灣醫學,14(2), 124-132。
蕭秀鳳、林蕙鈴、周蘭娣、高國晉、蔡熒煌、許光宏(2014)。呼吸治療師對不
施行心肺復甦術及中止或撤除人工氣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呼吸治療,
13 (2), 1-10。
賴麗秋、謝佩珊(2018)。我的生命我做主。時報文化,80,18-43。
112
二、英文部分
Albrecht, T. L. (1982). What job stress means for the staff nurse.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5, 1-11. Albrecht, T. L. (1982). What job stress means for the
staff nurse.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7(1), 1-11.
Brown-Saltzman, K., Upadhya, D., Larner, L., & Wenger, N. S. (2010).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respiratory therapists' comfort with end-of-life care. Respiratory Care, 55(7), 858-865.
Burns, J. P., Edwards, J., Johnson, J., Cassem, N. H., & Truog, R. D. (2003). Do-not-resuscitate order
after 25 year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1(5), 1543-1550.
Burns, J. P., Mitchell, C., Griffith, J. L., & Truog, R. D. (2001). End-of-life care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and nurse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9(3), 658-664.
Campbell, M. L. (2007). How to withdraw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ACN Advanced Critical Care, 18(4), 397-403.
Gazelle, G. (1998). The slow code—should anyone rush to its defen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8(7), 467-469.
Giordano, M. (2000). The respiratory therapist and palliative care. Respiratory Care, 45(12),
1468-1474.
MacIntyre, N. R., Epstein, S. K., Carson, S., Scheinhorn, D., Christopher, K., & Muldoon, S. (2005).
Management of patients requiring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port of a NAMDRC
consensus conference. Chest, 128(6), 3937-3954.
Rocker, G. M., Cook, D. J., O'Callaghan, C. J., Pichora, D., Dodek, P. M., Conrad, W., ... & Heyland,
D. K. (2005). Canadian nurses' and respiratory therapists' perspectives on withdrawal of life
support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1), 59-65.
Willms, D. C., & Brewer, J. A. (2005). Survey of respiratory therapists' attitudes and concerns
regarding terminal extubation. Respiratory Care, 50(8), 1046-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