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清、李添全(1991)。臺南市國民小學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3,頁37-56。
王慧勤(1995)。遊戲教學法妙用無窮。師友月刊,331,48-51。
李直容(2016)。遊戲融入國小五年級數與計算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大洋出版社。
李國偉(2012)。TIMSS2011耐人尋味的問題。科學人,132。取自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2119
呂和平(2014)。小五生因數倍數概念學習表現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論文,臺南市。吳昇峰(2018)。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對七年級社團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吳怡儒(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所,臺中市。教育科學期刊11(1)。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珮華(2013)。數學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科教學與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台南市。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及反思。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第十一期。
洪昭榮、劉明洲(民81)。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 書苑。
洪健益(2013)。國小中高年級生數學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馬秀蘭,吳德邦,張鈺雪,林思行,蔡武諺(2012),以團康遊戲融入假分數化為帶分數的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第六十五期, 頁75-98
國立編譯館(1981)。兒童發展: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正中。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調查辦公室(TILSSC), https://tilssc.naer.edu.tw/
陳志民(譯)(2011)。天生玩家。(原作者:Brown, S.& Vaughan, C.)臺北市, 樂果文化。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2),頁37-45。
陳東賢(2016)。「創意遊戲與數學思維」教學與研究。2016年大學教師優良創新課程及教學競賽專刊。https://tpr.site.nthu.edu.tw/p/404-1150-130376.php
陳淑美(1998)。數學焦慮症新解。光華,第23卷,第7期,頁84-92。
陳嘉皇(2005)。數學遊戲及其在課堂上的應用。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4735?mode=full
陳慧煒(2014)。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減法與乘法為。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郭孟平(2016)。數學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數學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郭婉容(2016)。遊戲元素在主題式教學的運用及成效-以認識校園植物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世忠(2009)。中小學數理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維忠(2006)。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卷4期,頁83-94。
張靜嚳、念家興(譯)(1992)。數學教學法。台北市,九章出版社。(原作者:Sobel,M.A.&.Maletsky,E.M.)
教育百科辭典(1994)。臺北:五南。
許扶堂(2007)。遊戲融入兒童課後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弱勢族群兒童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理學碩士論文,台中市。楊文貴(譯)(2003)。強化兒童的心智。臺北市,紅葉。(原作者:Carol Daie Shipley)
楊淑朱(1995)。在教室內認真的遊戲之探討與分析。嘉義師院學報,9,697-708。
廖本煌(2020)。高雄師範大學FUN手*FUN心學數學,計畫緣由取自https://learningmath.nknu.edu.tw/index.php/2019-01-27-11-04-06/2019-01-27-11-05-10
潘慧玲(1992)。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頁111-131。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 頁4-6。
二、英文部分
Aiken, L. R. Jr. (1970). Attitudetoward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0(4), 551-596.
Ariffin, M. M. , Oxley, A. , & Sulaiman, S.(2014). Evaluating game-base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higher educat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3, 20-27. doi: 10.1016/j.sbspro.
Bell, F. H. (1978). Teaching and Learn[1]ing Mathematics inSecondary Schools. Wm. C. Brown Company.
Garfield, J. B. (1977). An investigation of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components of Mathematics.(Unpublishedmasters’thesis). Stat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arvey, J. G. & Bright, G. W. (1985). Mathematicalgame: Antithesis or assistance? Arithmetic Teacher, 85(2), 23-26.
OECD (2018a). PISA 2021 Mathematics Framework(Draft). https://pisa2022-maths.oecd.org/
Reyes, L. H.(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5), 558-581.
Ron R. , Mark C. ,& KarinM. (2011).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How to Promote Engagement, Understanding,and Independence for All Learners. Jossey-Bass.
Sh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and Academics Program. Mich: UMI.
Sobel, M. A. ,& Maletsky, E. M. (1988).TeachingMathematic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Vygotsky, L. (1987). Thinking and Speech. NewYork: Ple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