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7) 。教育研究法(十七版)。台北:五南。
王振德(2000)。教育大辭書。2020年7月1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831/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手冊。台北市:特殊教育小組發行。
王峯文、李宜學、林健禾(2012)。不分類巡迴輔導制度現況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57-384。
王弘哲(2014)。幼兒期運動的六大好處。天才領袖。2020年7月15日,取自
https://www.leaderkid.com.tw/2014/10/02/%E5%B9%BC%E5%85%92%E6%9C%9F%E9%81%8B%E5%8B%95%E7%9A%84%E5%A5%BD%E8%99%95/
任宜菁(2003)。花蓮縣特殊教育不分類巡迴輔導班實施現況概述。花蓮師院特教通訊,29,5-8。
吳坤壽(1998)。融合教育之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83。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2006)。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刊,100,3-20。
吳慧鈴(2015)。台南市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提供教學支援服務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沛錞(2017)。自然情境教學對提升國小多重障礙學生溝通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呂琳(2007)。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融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呂采芬、李怡靜、蔡依珊、盧采臻、黃玉枝(2007)。普通班教師的融合教育專業知能對同儕接納特殊學生影響之研究。特殊教育文集,9,1-30。
呂玲玲(2009)。臺北縣學前特殊教育鑑定安置跨專業團隊聯合評估遊戲心評人員培訓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佳璇、周志杰(2011)。國內基層教育工作者對融合教育之迷思。特教園丁, 26 (3),51─56 。
李知蓉(2011)。國中資源班學生輔導之實務分享。台東特教,33,11-13。
李淑婉 (2011)。自閉症兒童情緒分享介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姝穎、劉秀丹(2020)。手勢溝通教學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影響。溝通障礙教育,7,1-25。
何國華(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何立博、黃惠如(2002)。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與政策。國民教育,42(5),23-30。
何金燕(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何秀紋(2015)。中部地區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汪成琳、施淑棉(2018)。臺灣特殊教育政策之探討-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巡迴輔導政策之評析。自由評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4),116-122。
林千惠(1995)。工作分析與職業技能訓練。載於許天威、徐享良主編,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340-387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台北市。
林千惠、賴美智主編(2010)。工作分析教學法-在啟智教學上的運用。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市。
林坤燦(1998)。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臺北:五南。
林坤燦(2001)。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李水源(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林美貴(2001)。融合教育政策與實務P.11-20。收錄於楊宗仁主編《融合教育學術論 文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出版。台北市。
林鎮坤、陳淑華(2007)。從學前融合教育模式探討「融合:鼓勵殊異」的政策推行。長庚科技學刊,6,18。
林幸台、張如杏(2009)。特教醫療化現象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1∼17。
林欣曉(2010)。同儕學習輔導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純真(2011)。PLISSI模式應用在心智智能障礙者性議題之啟示。臺灣性學學刊,17(2),53-68。
胡永崇(2000)。國小身心障礙類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75-110。
胡永崇(2016)。論特殊教育與醫療的分合關係。特殊教育發展期刊1,62 , 1-14 。
柯雅齡 (2012)。國內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運作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 (8),38-41。
洪儷瑜、林素貞(2001):從一國際會議經驗談融合教育—2000年國際特殊教育研討會側記。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09-318頁)。臺北:編者。
洪儷瑜(1999)。識字困難學生之診斷與補救教學個案報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北市。
紀淑雯(2007)。一位被稱為具有攻擊傾向的兒童在敘事取向輔導歷程中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范筱惠(2017)。錄影帶同儕示範教學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用餐習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高華雪(2015)。國中普通班導師對於資源班教師所提供支持服務之需求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兒園身心障礙巡迴輔導班實施要點(2016)。2020年7月15日,取自https://www.kh.edu.tw/filemanage/upload/126/1060906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20年7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15)。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20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set. edu.tw/Stastic_WEB/sta2/doc/ stuA_city_All_cls_A/ stuA_city_A ll_cls_A_20151021.asp
教育部(2016)。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20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set. edu.tw/Stastic_WEB/sta2/doc/ stuA_city_All_cls_A/stuA_city_A ll_cls_A_ 20161020.asp
教育部(2017)。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20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set. edu.tw/Stastic_WEB/sta2/doc/
stuA_city_All_cls_A/ stuA_city_A ll_cls_A_ 20171020.asp
教育部(2018)。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20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set. edu.tw/Stastic_WEB/sta2/doc/stuA_city_All_cls_A/ stuA_city_A ll_cls_A_ 20181020.asp
教育部(2019)。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年報。2020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set. edu.tw/Stastic_WEB/sta2/doc/ stuA_city_All_cls_A/stuA_city_A ll_cls_A_20200528.asp
教育部(2015)。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2020 年 7 月 20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90007300-1040703
特殊教育法(2019)。2020年7月10日,取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陳麗穎(2002)。特殊教育實習教師實務知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麗君(2007)。國小普通教師融合教育之經驗與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陳淑芳(2009)。尋找適合特殊幼兒的教學策略。特教通訊,41,31-34。
陳享連(2010)。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奕宇(2012)。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柔穎(2013)。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幼童接受語言教學輔導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儀亭(2015)。繪本教學結合讀寫萌發策略應用於發展遲緩幼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培濤(2019)。認識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2020年7月12日,取自耕莘醫院
網站http://www.cth.org.tw/?aid=58&pid=48&page_name=detail&iid=623
曹純瓊(2001)。學前融合教育。台北市:啟英。
張英鵬(2001)。我國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之生活品質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15,273-307。
張亞思(2003)。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制度及其自身角色轉變之意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張小芬(2006)。「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57-84。
郭美滿(1998)。啟智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許秀萍、洪啟玲、謝芳琪、楊秀慧(2009)。三位幼教老師實施融合教育的故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73-106。
傅秀媚(1997)。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傅秀媚(2000)。 嬰幼兒特殊教育-出生到五歲。臺北市:五南。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中師特教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141-156。臺中市:中師特教中心。
傅秀媚(2002)。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同儕教學法與示範教學法。載於中師特教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167-180。臺中市:中師特教中心。
鈕文英(1998)。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之制定研究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鈕文英、邱上真、陳靜江、曾進興(1998)。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
施辦法的制定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鈕文英(2011)。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5)。融合教育的發展與意涵。臺北:心理。
紐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2版)。台北:雙葉書廊。
黃世鈺(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 34-43。
黃嘉紋(2008)。臺北市幼稚園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角色職責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韻樺(2011)。高雄市國小不分類資源班教師具備之特教諮詢專業知能與專業發展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映尹(2014)。台灣地區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冠穎、陳建州、林坤燦、郭又方(2017)。國小融合教育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9,57-86。
黃鈺涵(2017)。學前巡迴輔導教師運用人際互動介入方案(RDI)以增進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瀞嫻(2019)。以整合治療為精神的積木教學對智能障礙兒童知覺動作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曾恆靜(2008)。學前巡迴輔導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曾媖楟、劉明松(2006)。學前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制度實施現況與未來之探討 〜以臺中縣為例。台東特教,23,12-16 。
楊雅芬(2010)。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楊俊威、羅湘敏(2003)。特殊學校專業團隊服務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5 ,73-96。
楊俊威(2003)。特殊教育中的專業團隊服務。屏師特殊教育,6,1-9。
楊逸飛(2012)。學前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發展合作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莊瓊慧 (2006)。載於傅秀媚主編,早期療育(頁11-5-11-8)。台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臺中市教育局(2011)。取自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54187344/%E7%89%B9%E6%95%99%E8%B3%87%E6%BA%90%E4%B8%AD%E5%BF%83042911%E8%87%BA%E4%B8%AD%E5%B8%82%E5%AD%B8%E5%89%8D%E7%89%B9%E6%95%99%E5%B7%A1%E8%BF%B4%E8%BC%94%E5%B0%8E%E6%9C%8D%E5%8B%99%E7%B0%A1%E4%BB%8B
劉信雄、王亦榮、林慶仁(2000)。視障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台北市。
潘淑惠(2019)。運用繪本教學對自閉症幼兒在社會能力改善之歷程與結果(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2),127-140。
廖聖惠(2009)。一位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合作諮詢促進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廖永堃、魏兆廷(2004)。花蓮縣巡迴式資源班經營現況探討。東台灣教育學報,6,65-88。
廖永堃、蔣明珊(2006)。花蓮縣巡迴式資源班辦理成效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123-152。
廖又儀(2006)。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文集. 26843,63,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劉姿佳(2014)。從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及學前普教教師之觀點探討學前巡迴輔導服務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葉蕙境(2004)。普通班教師因應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孫良誠 賴妤璿(2018)。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及其權重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3-1期,1-28 。
賴盈如(2004)。國民小學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賴怡君(2006)。國小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現況,期待及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蔡崇建(199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03-117。
蔡昆瀛(2007)。跨界與整合-特殊教育專業支援服務之反思。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舉辦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15-126。台北市。
蔡昆瀛(2017):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務參考手冊(上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宛錚(2016)。融合幼兒園社會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謝正隆(1998)。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縣。
蕭聖瑜(2009)。學前特教巡迴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建立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羅燕琴(2003)。花蓮縣特殊教育之現況發展。特教通訊,29,2。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英文文獻
Dinnebeil, L., Pretti-Frontczak, K., & McInerney, W. (2009). A consultative itinerant approach to service delivery: Considerations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community.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the Schools, 40(4), 435-445.
Friend, M., & Bursuck, W. D. (2002).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ractical guidefor classroom teachers.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yde, M., & Power, D. (2004).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of itinerant teachers of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in Australia. Thae Volta Review, 104(2), 51-67.
Harris, W. J., & Schutz, P. N. B. (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program.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
Kampwirth, T. J. (2006).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 the Schools: Effective Practices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3rd ed.). TX: Pro-Ed.
Noonan, M. J., & McCormick, L. (2006).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Methods & procedures. Baltimore, MA: Paul Brookes Publishing.
Ross, F. C., Wax, I. (1993). Inclusionary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and /or learning disbilities: Issues in teacher readi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639251).
Rainforth, B., & York-Barr, J. (1997). Collaborative team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tegrating therapy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tainback, S., & Stainback, S. (Eds). (1996). Inclusion: A Guide for Educator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adler, F. H. (2003). The itineran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3),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