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2021)。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出生數及粗出生率統計表。檢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王巧燕、莊璽儒(2021)。宗教研修學院課程發展:以一貫道天皇學院為例。葉永進(主持人),宗教信仰的詮釋與實踐。2021第六屆一貫道崇華學術研討會,一貫道天皇學院。
王淑珍(2020)。一貫道清修女性之探究-以神威天臺山姑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一貫道天皇學院,高雄市。王令宜(2020)。因應高齡社會推動老幼共學:兼論代間學習之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315,104-120。
王明鳳、姚淑吟(2017)。代間服務方案對社區長者的祖孫關係與培力充權之影響。檢自http://ir.meiho.edu.tw/handle/987654321/3347
王百合、楊國德(2010)。高齡薪傳與兒童之代間學習互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149-176。
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吳孟恬、董佩瑜、周春珍(2017)。青少年參與老人機構代間服務學習課程之效益。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3,1-11。
吳根明、李文欽(2014)。代間學習與文化傳承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國小客家獅隊為例。檢自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5703
吳旭平(2014)。高齡者旅遊方案規劃課程實施方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彥廷(2012)。終身學習機構方未規劃之研究-以松山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呂怡慧(2016)。祖孫代間服務學習之質性成效探討。惠明特殊教育學刊,3(1),157-168。
李新民(2018)。正向心理學取向的代間學習方案於兒童對老人態度及老人成功老化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5),133-153。
李新民、李宜蓁、鄭博真(2017)。桌上遊戲代間方案對老人正向老化與代間溝通的影響。華醫學報,46,164-187。
李宜芸、余尚儒(2017)。用家的溫暖守護社區老小:讓台灣社福界驚嘆連連的「富山型日照」。檢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2202
李香誼(2015)。【在柏林和池上間漫步】袓孫代間學習-社區老化的第一步實踐。檢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8/article/3676
李雅慧、葉俊廷(2014)。高齡學習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李青芬、唐先梅(2012)。台灣代間學習之初探。檢自:http://lms.ctl.cyut.edu.tw/board.php?courseID=24218&f=doc&cid=1296798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10)。質性研究導論(原著:Flick, U.)。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林俊德(2017)。大學生參與主題式代間園藝治療活動之老人態度與個人成長效益初探。輔導季刊,53(3),31-42。
林永豐(2012)。潛在課程。檢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9/
林玫伶(2012)。舞蹈創意教學-祖孫共舞代間學習趣。藝術欣賞,8(3),96-103。
林麗惠(2011)。高齡教育方案規劃的組成要素與特色之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0(1),29-60。
林宜穎(2007)。美國代間學習。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主編,2007高齡教育整合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頁58-70)。嘉義﹕中正大學。
邱莉婷、邱榆婕(2012)。博物館融入代間學習之因應方式。科技博物, 15(4),95-109。
洪宏、姚卿騰(2017)。運用代間學習提升日間照顧中心老人人際互動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2),121-132。
胡鯨夢(2018)。高齡社會的臺灣,推動「代間學方案」應有的省思與批評-新加坡樂齡學習。檢自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51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徐建平(2010)。高齡教育工作者對方案規劃核心能力認知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高博銓(2014)。淺談少子化與代間學習。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66,20-24。檢自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492415211442.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教育部(2021)。終身學習共創樂齡新生活-「樂齡大學-感人故事集」。檢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CB68CF1ACBD514E
教育部(2021)。第2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檢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senioredu_ms/UploadFiles/20210303162432360.pdf
教育部推動「祖父母節」的教育論述。檢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senioredu_ms/Home/grandparentsday.html
教育部(2020)。109學年度學校基本概況統計結果提要分析。檢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9_all_level-1.pdf
教育部(2018)。終身學習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48
教育部(2017)。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檢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senioredu_ms/UploadFiles/20180205113953507.pdf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梁明皓、魏惠娟、李雅惠(2014)。老年準備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前瞻因應方案規劃的觀點。弘光學報,73,30-51。
梅瑤芳(2017)。高等教育需要更重視培養中高齡人員再學習能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63-66。
郭書馨、孫若馨、王怡分、胡夢鯨(2015)。嘉義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特色課程標準化作業流程( SOP)規劃與實踐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9(3),24-46。
陳雪芬(2020)。影響大學生對代間服務老人意願之結構性因素探究﹕社會生態學模式之應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3),67-92。
陳黛芬(2020)。代間學習對實踐終身學習之探討。台灣教育研究期刊,1(5),39-59。
陳春滿(2019)。一貫道傳播模式研究:以寶光建德柬埔寨道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一貫道天皇學院,高雄巿。陳雪珠(2015)。活躍老化樂齡學習系統方案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嘉彌(2015)。學校本位之代間師徒制方案模式與挑戰。台灣教育,695,34-38。
陳毓璟(2014)。代間學習策略融入社會老年學之學習歷程與成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3),1-28。
陳清惠、胡夢鯨(2013)。嘉義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特色課程教學SOP實施歷程的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1,35-76。
陳玉樹、胡夢鯨(2008)。任務動機與組織創新氣候對成人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2),179-198。
陳靜、魏惠娟(2007)。英國代間方案與運作實例之研究。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主編,2007高齡教育整合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頁71-86)。嘉義﹕中正大學。
游馥慈(2017)。樂齡大學學員及大學生參與代間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系高齡教育研究所,嘉義縣。童小珠、李詩萍、詹惠雰(2017)。社區代間關懷方案之發展與評估研究。育達科大學報,45,15-32。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紫箖(2017)。代間方案之實施及其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黃月麗(2017)。迎接高齡社會之終身教育政策思維。教育研究月刊,283,4-17。
黃月麗(2016)。人口老化下的高齡教育政策。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 106-114。
黃國城(2007)。代間學習及其對高齡教育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88,265-278。
黃順富、楊國德(2016)。高齡學。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2013)。嬰兒潮世代的學習需求及方案規劃:以教育與休閒複合式黃金年華住宅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0,119-149。
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32,2-15。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我國祖父母節之由來及意涵闡述。新北市教育電子報,12。檢自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10815102642BLU&e=EPA20110518161605KHT
楊世承(2017)。從高齡者的認知發展探究代間學習的規劃模式。明新學報,43(1),155-182。
楊秋燕、馬振來、呂季芳、胡慧嫈(2016)。代間融合的理念與過程:以青年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方案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0(3),121-166。
楊桂鳳、劉銀隆、于漱(2004)。老年人的形象﹕世代間的比較。醫護科技學刊,6(4),371-384。
經濟部工業局(2016)。歐盟發展活躍老化與世代連結之策略。檢自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7/ePaper20161200001
葉俊廷(2016)。樂齡學習中心經驗者在方案規劃上的經驗學習。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05-136。
董怡汝(2012)。探究日本高齡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以終身學習為分析焦點。台灣老年學論壇,16,1-19。
詹斐然(2005)。「代間學習」讓幼兒園和安養中心當鄰居,兩個需求一次滿足?檢自https://npost.tw/archives/21965
隗振琪、王潔媛(2010)。大學高齡教育對「老年」意象轉變之研究。明新學報,36(2),189-201。
廖芳綿(2018)。經驗學習在高齡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用:以樂齡學習規劃師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1-36。
劉嘉仁、葉德君、吳淑雯、陳慈惠、謝明軒、王實之、黃勝堅、翁林仲,(2019)。慈悲關懷社區中推動青銀共學。北市醫學雜誌,16,145-152。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衛生福利部(2020)。老人福利法。檢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衛生福利部(2018)。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檢自
https://dep.mohw.gov.tw/dos/lp-5095-113-xCat-y106.html
賴茲(Ries, Al)、屈特(Trout, Jack)(2011)。定位:在眾聲喧嘩的市場裏,進駐消費者心靈的最佳方法(張佩傑譯)。臺北市:臉譜出版。(原著出版年:1981)
鍾欣穎(2018)。《我的爺奶同學》:英國「老幼共托」的長照實驗。取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483848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魏惠娟(2018)。前膽因應45歲後生涯設計方案與實施結果。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7-69。
魏惠娟、陳冠良、李雅慧(2014)。活躍老化高齡教育課程架構與評析:規範性需求的觀點。中正教育研究,13(1),45-87。
魏惠娟、胡夢鯨、葉俊廷、陳巧倫、劉汶琪(2012)。台灣樂齡學習中心辦理樂齡學習模式與策略之分析:經營者的觀點。教育政策論壇,15(2),1-37。
魏惠娟、施宇澤(2009)。高齡教育工作者課程規劃能力評估之研究:以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3,1-40。
魏惠娟、楊志和、董瑞國(2008)。高齡教育工作者方案規劃核心能力─指標建構及其對落實老人教育政策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1,1-42。
魏惠娟、胡夢鯨、李藹慈、黃錦山、蔡佳旂、林秉毅(2008)。高齡學習方案-企劃師訓練手冊入門篇。台北市:教育部。
魏惠娟(2007)。方案規劃的創意教學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10(4),63-83。
魏惠娟(2005)。方案規劃在成人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角色、矛盾與超越。高雄師大學報,19,43-59。
魏惠娟(1997)。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二、英文文獻
Caffarella, R. S. (2002). 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 learners: 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 trainers, and staff developers(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uropean Commission(2012). Learning for Active Age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Final Report. Retrieved form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c9f75907-13b8-488c-b60e-c84690666f17
Kvale, S. (1996). Interview 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ishler, E. G. (1986).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narratives. In T. R. Sarbin(Ed.),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pp. 233–255). Praeger Publisher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Rubin, H. J., & Rubin, I. S. (200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0 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 Retrieved form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32070/9789240005105-eng.pdf?sequence=1&isAllowed=y
Willans, J., & Seary, K.(2011). I feel like I’m being hit from all directions: Enduring the bombardment as a mature-age learner returning to formal learn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 51(1), 119-142.